請智者來!因果的問題第二彈!?

之前有人問過法嘉兄這個問題,答案比較模糊,剛才我問了一次,法嘉兄的答案還是比較模糊。網上的答案都模模糊糊。

那麼,環環相扣的因果論和宿命論到底有什麼區別?


宿命論,實際上暗含著不存在自由意識。比如上帝主宰一切,物理規律主宰一切。

而自由,最基本的含義是自己主宰自己。

而佛教理論認為人的業果,都是自己造業,自己受果報,很明顯符合自由的定義。

故而佛教因果的理論,不屬於宿命論。

但是這裡的「自己」不是主宰自身的我,而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生滅不斷,故而無我。

並且,阿賴耶識的因緣是眾緣和合。確實一緣都不能進行。

而宿命論,往往架構一個超自然,超因緣的事物。比如上帝,物理規律,他統攝一切,卻不被統攝。

阿賴耶識要結果,必須眾緣和合,缺少一緣都不可。所以這就給眾生成佛的機會。

因為阿賴耶識是幻化師,但是幻化必須眾緣和合,所以我可以不斷熏習正見,破壞幻化機制。最終量變達成質變,登初地。進而成佛。


首先,要明白因果關係。西方哲學家休謨很早就提出,因果關係純屬主觀感覺,只是時空律上,前後事件的主觀感覺罷了。由此他徹底否認了事物的因果聯繫。可謂是精闢。

對於佛教,佛教認為,因緣有真因緣和假因緣之分。

什麼是假因緣,就是凡夫所感知的到的一切因緣。比如桌子是木頭做的。這些佛教認為,皆屬遍計所執自性。故而《楞伽經》有言說

一切都無生 亦無因緣滅 於彼生滅中 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復生 相續因緣起 唯為斷凡愚 痴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 是悉無有生 習氣所迷轉 從是三有現

真實無生緣 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 猶如虛空華

攝受及所攝 舍離惑亂見 非已生當生 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 斯皆是言說

這句話實際上講的就是,休謨懷疑論上的因果關係。佛教也是和休謨一樣,徹底否認了因果關係。

但是,通過這樣一個邏輯的變革,完成了新的真因緣的架構。

就是阿賴耶識緣起理論。

佛教認為,在離言層面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種子,阿賴耶識是這些染污種子的集合。所有的種子生滅不斷,種子會顯露,會隱藏。顯露被稱為現行。隱藏被稱為種子。一顯一隱之間,達成了所有的因果聯繫。

因此,因果聯繫不再是多因素交織的繁複關係,而是有限在離言的阿賴耶識中的因果。

由此達成了自因說。

即阿賴耶識既是因又是果。舉個例子,

就如同一個函數圖像

自變數和因變數都不是休謨所說的時空律上的因果關係,但是確實達成了函數的成立。

而自變數和因變數缺一不可,而自變數和因變數既是因又是果。

由此,阿賴耶識的安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把時空納入到阿賴耶識中。

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提出自因

一個實體不能是另一個實體的原因,或者一個實體不能為另一個實體所產生,所以實體是自因,即它的本質便包含著存在。它是它自身的原因,不依賴任何其他的東西,當然也不是上帝創造的。

自己決定自己,本質決定本質,是為必然。同時,自己決定自己,也是最大的自由。

構成了自由和必然的同一性表達。

故而,自由和必然,是這樣一種關係。

即最大的必然,構成了最大的自由。

而最大的自由,反過來構成了輪迴條件的最大必然。

必然和自由,也是同時為因,同時為果。如同函數圖像一樣,構成了整個抽象的數學表達。

而在這個函數圖象中,並沒有一個主宰函數圖像的進行的關係存在,而是自變數和因變數共同作用。故而無我。

說明千差萬別的事物,只在有限的區間內進行。這是甚深緣起。


環環相扣的因果論和宿命論到底有什麼區別?

在佛家看來,因果論與宿命論,本質是對同一事物,不同層面視角下的不同直觀感受。在更基本的層面,兩者並行不悖。

1、宿命論不是唯物機械論,後者否定精神以及自由意志,把世間看成了無生機的機械運動。佛家的宿命論,是說一件事物緣起的內因和格式,決定了其演化和緣滅的固定程式,是不可改變的。但在時空下,何時、何地、怎樣的發生,則是因果和心識共同作用的結果。

比如一個瓷碗,由瓷器構成的內在原因,決定了其最終一定是「破碎掉」或「高溫融化」,而不可能由「病毒感染」或「螞蟻啃噬」而分解。這就是它的宿命,至於是從桌子上掉地上,還是從15層樓落下,或者被黑洞捕獲、超新星爆發燒毀,這些由因果決定。

再比如打遊戲,遊戲的流程、界面、自我最初的角色設定、以及最終可能的結果,這些都是宿命的,你不可能在魔獸中得到拖拉機的結果,也不可能在騰訊象棋中玩出大富翁的感覺。至於遊戲中碰到誰、與誰組成團隊、怎樣的成功與失敗,這些是因緣的作用。

一個人從出生,就自帶有固定的性格、脾氣、天賦秉性等,這些緣起,一定是會在固定的進程里分解緣滅,這是宿命的。比如一個人出生嗔心很重,他這一生,就總是會遇到吵架紛爭,直到有一天他意識到這個問題,逐漸改正直至嗔心消解,其外在的境遇也隨之改變,這種進程模式,是宿命不變的。但是具體和誰吵架,進不進拘留所,入不入黑社會,這一生沒有意識到,下一世繼續輪迴這個過程,這些都是因果關係決定的。

這其中,就留有心識發揮作用的餘地,心識智慧越高,就會越高效的認識到問題所在,從而通過更改因緣來儘快消滅內在原因。不然就會進入無休無止的機械循環之中輪迴。

2、佛家的因果,並不是簡單的機械式因果,而是極其複雜的網格化並行性因果,並且心識參與到因果關係之中。

我們都知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不相容,其實在佛家看來,這兩個理論都是描敘現象的有力工具,只是描述的層面不同而已。就如同觀看廁所木門上的花紋,花紋本身就是微觀量子層面的本色解讀,它並不是按照思維邏輯來描敘;把花紋看成怪獸、裸女、山水...,就是相對論和經典物理的解讀,遵循邏輯和能理解的常識,屬於現象描敘。

正因為相對論和經典物理學屬於客觀世界的現象描敘,所以精神已經退相干為主觀視角,對應出現一個客觀世界,不管是牛頓認為的存在一個時間、空間互不相干、永恆不變的舞台,還是相對論認為的客觀的存在一個時空體,與物質糾纏在一起共同演化。其核心都是強調,存在一個客觀世界。

而量子理論則是更基本的對世界的描敘,並且留有心識(意識)參與的角色,主流的哥本哈根解釋,首次把意識引入到理論物理中。根據薛定諤方程,微觀粒子本質是概率波,波函數的塌縮需要意識的參與,兩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實在的客觀世界。

由此因果關係中,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從而帶來自由意志。概率不是實在,只有不同的意識參與,才形成不同的客觀實在。比如張三好吃懶做,沒飯吃,他的意識就是挨餓也不幹活,這種意識將概率塌縮成一種實在;李四比較積極,遇到相同的境遇,他的意識就選擇找工作掙錢,概率與他的意識一起塌縮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客觀實在。

所以因果關係中,同樣存在心識的作用,心識可以選擇改變因果,創造不同的未來路徑。

不管怎樣的改變因果,創造未來路徑,人本自具有的內在特質的進化過程,是宿命不變的。比如一個人嗔心重,本質就是一種心理能量,能量產生到堙滅這個過程,是不可更改的。他可以選擇通過現象,緩慢流轉堙滅,如不斷的遇到紛爭,吃苦頭,這輩子不領悟,下輩子繼續;也可以通過高效的智慧心識,加速堙滅,就是修行,修行也是很不容易的。能量升起流轉,都要做功,這個就是宿命。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通過智慧,縮短時空,高效但一樣經歷不易,儘早的讓心理能量堙滅掉。

最後總結一下,微觀量子本質層面,是非邏輯、概率性質的因緣和合的網狀結構因果,在這個層面上是沒有宿命論的,心識(分別識)的參與,讓概率塌縮成確定數值的宏觀實在。

宏觀實在的現象世界,才會產生宿命論,這種宿命論是由微觀層面所決定,卻是被粗重知覺(分別覺)所直觀的感受到。宏觀也能感知到因果,但這種因果是思維運作的假象,比如蘋果落地,這是思維因果;如果條件改變在外太空,則此因果關係不成立。

所以微觀世界存在緣起的網狀非邏輯概率因果,細微心識參與將其邏輯化、實在化,然後形成宏觀世界,又被粗重心識直觀感知,形成宿命感和錯誤的因果感。宿命論的本質是微觀世界概率與細微心識共同決定的,不可更改的。

修行就是破掉宏觀不實的紅塵,進入細微心識,洞悉微觀概率,從而在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


1、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連佛都不轉定業,所以,因果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前因後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過程。但是,因果也不是絕對的。學佛人可以通過發心弘揚佛法,通過願力來改變因果。

2、宿命:宿命是前世所造之因在人投胎之按照因緣強弱,機緣成熟而綜合形成的。屬於因果在一段時間的具體體現。


因為早上沒吃飯,所以肚子餓了。這是因果論。

肚子餓是命中注定的,不用去吃了,反正吃了還會餓,餓就餓著吧。這是宿命論。

這一刻看起來結果都一樣,不管是因果論,還是宿命論,此時都是肚子餓,但知因果的會去吃飯,讓自己不餓,而宿命論者會選擇不作為,而最終俄死。

因果論者,知道果由因生,求果要在因上努力,知道要做出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宿命論者,認為一切結果都是註定的,無需去努力,無需去改變,只要接受就是了。

往往因果論者,太痴迷於對果的追求,會變為一個宿命論者。

多數宿命論者,看似豁達,能接受一切果,實則是及時行樂不想修行,他們能接受的是一切他們想要的果,面對他們不想要的果,他們無力改變,也無法接受,宿命只是他們逃避的借口。

一個修行的人,種因不求果,得之隨喜,失之隨緣。


區別就在於佛教的因果論里是有不定業和定業之分,而宿命論里一切眾生所遇都是定業。

經文如下: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善男子。有二種人。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回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推薦閱讀:

第22課:主宰和緣起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光厚和尚和洪部長
南懷瑾《南禪七日》—— 二十二、見思惑、見取見、戒禁取見
繼續懺悔口業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七、入定福德智慧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