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道德經》,以哪個版本為好?

學習到第十九章,對「絕聖棄智」等詞句的註疏還是不甚了解,於是直接百度了下,發現現行版本的《道德經》和戰國墓出土的版本很多地方不一樣,也不知該以哪個版本為準。怕就怕在自己看得確實是已經被篡改過的版本,有些字句即使心存疑慮,還強行順著經文思路去弄出一些看似自圓其說的解釋,那就太可笑了。

附百度到的科普如下:

出處西漢至今篡改本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戰國竹簡原版 《老子》第十九章:「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慮,民復孝德。」

自西漢儒生篡改以後看來,道德經的主張變成了:「仁」、「義」、「忠臣」的出現為不祥之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而杜絕「仁」、「義」出現的根本辦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德司契」的「契約」管理。並認為,只有做到「有德司契」,方能「民復孝慈」。即,使人們保持淳樸的本色,體現出孝敬、和善的美德。

1993年10月,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一處墓地中發現了一批竹簡,學術界稱之為「郭店楚墓竹簡」。

郭店簡牘中有簡本《老子》

簡本《老子》與帛書本及通行本相比,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存在很大差別。特別是簡本《老子》中對「仁義」的態度,與我們傳統的認識差別更大。帛書本及今本《老子》十九章中「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簡本作「絕智棄辯」、「絕偽棄慮」。可見簡本《老子》並不反對「聖」和「仁義」。「故大道廢,安有仁義」,表明「仁義」的地位僅次於「道」和「德」,居第三位,這表明早期道家對仁義學說的包容,這一點我們從簡本與今本在文字上的差異也可以得到證實。今本十八章比簡本多出「慧智出,有大偽」句,將「大偽」與「仁義」、「孝慈」、「忠臣」並列在一起,這無疑使「仁義」、「孝慈」、「忠臣」具有了否定和負面的意義,然而耐人尋味的是,簡本《老子》恰好沒有這句話,因而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早期道家是排斥仁義學說的。

根據這一批戰國楚墓的發現,我們可以認定,道德經在東漢時被儒生肆意篡改的事實,西漢尚有完本,嚴遵尚讀過。

@三符@十萬個為什麼


推薦南山空同老師的《道德圖》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摘自韓鵬傑教授解讀《道德經》

原來這本書沒有名字就叫《老子》,加個書名號就完了。現在還有人習慣這種用法,所以大家看到一本書名,加了書名號的《老子》和《道德經》是一本書,這沒什麼區別。誰給它起的名字?我們先把這個問題給大家交代一下,然後再繼續。先說分章的問題。現在大家基本認可,是一個叫河上公的人最早把這本書分成了九九八十一章。在咱們文化中,陽數最高的數字就是九,九九歸一。就是根據這個數字的神秘的指向,把這本書分成了八十一章。這回大家記住了,《道德經》八十一章,為什麼要給大家說河上公這個人呢?

這個人在《史記》裡邊關於他是有記載的,的確是歷史上實有其人。在漢朝初年的時候,這個人年紀就已經就蠻大了,他在山東日照天台山隱居,研究《老子》這本書。在山東日照,不是浙江天台山,山東日照天台山隱居,研究《老子》這本書。說河上公這個人呢,是告訴大家這樣一件事,從韓非子開始,中國歷史上解讀《道德經》的人就數不勝數,給《道德經》作註解的人太多了,其中還包括四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還有清朝的順治皇帝福臨,這四個人御批過《道德經》。各位下來千萬不要提這樣的問題,說《道德經》這本書我讀不懂,那是你對它沒有熱愛,不喜歡,不下功夫。這洪武大帝沒上過幾天學,你看人家都把《道德經》這本書給讀完了,並且人家還寫了註解。所以大家不要有畏難情緒,這本書其實在當時就是用順口溜和詩歌的形式寫成的。我們現在覺得它很難,對當時的人來講,這沒有什麼難度。可是不管有多少人註解過《道德經》,大家公認的經典本卻只有兩本。

一本就是河上公的本子,叫河本。大家如果拿到一本《道德經》,發現每一章上面都有了標題,這就是河上公的本子,非常容易區分!

另外一個本經典本,就是魏晉南北朝一個天才的青年學者叫王弼。為什麼叫他青年學者呢?因為他去世的時候才只有二十三四歲。可是他已經註解了大部頭的理論著作。

《周易》、《論語》,他註解的最好的就是這本《道德經》,毛澤東說:「《老子》王弼本最好」。毛澤東從十幾歲就開始讀《道德經》,到晚年的時候出行的時候,這本書也隨身攜帶。他看過很多《道德經》的版本,得出結論,《老子》王弼本最好。所以大家回去要真的想閱讀這本書的話,找到一個王弼的本子,你不用看註解,因為不同的版本字句都有很大的不一樣。這是我給大家說的第二件事,經典本。王本、河本。尤以王本最好,有人給王弼寫過傳記,這個人只活了24歲,但他卻照亮了一個時代。他的思想非常的高大精深。有很多深邃的哲理的思想。

韓鵬傑教授在精塾學院解讀《道德經》中開篇的一小節,關注「精塾學院」公眾號即可聽課。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著作,被奉為國學第一書。隨著近幾年的「國學熱」,人們對《道德經》的學習也是很有熱情,但很多人對它也是敬而遠之的,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一本玄學,高深莫測,難以接近,其實這些都是誤讀。

事實上,《道德經》所言都是在敘述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包括一切萬有、生命是怎麼來的,宇宙的運轉法則是什麼,並通過對自然的體悟,提煉出修身、為學、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和方法。它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更是一部揭示宇宙奧妙、指導人生、啟迪心靈的經典。而老子並非遺世獨立,神乎其神;也並非如孔子所說「神龍見首不見尾」,他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道德經》的思想、智慧更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道德經&>妙解、導讀與分享》用最簡單、精鍊的詞句,對原文及老子的思想進行闡釋,指導任何一個普通讀者輕鬆了解原文的大意,理解老子這位先賢的思想精髓和高超智慧,並通過導讀與分享,引導讀者學以致用,真正做到了集思想性、知識性於一體,有歷史感、人文感和時代感,又不失指導性。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郭永進,著名國學學者,自2001年起,多次應邀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以及國內外各地作《道德經》專題演講,其《道德經深意》等著作,廣受讀者喜愛。其廣為傳播的《道德經》智慧,惠及社會各領域,備受各界歡迎。作者對本書的寫作也是採用了口語化的文字,讀來毫無障礙,讓每一個普通讀者都能有所收穫。

另一位作者於樹泉,是人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國培計劃」專家,北京大學語言所與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特聘專家,享有「首都名師」之譽,出版有教育暢銷書《人大附中高考作文取勝之道》、《人大附中學生這樣學語文》等著作。多年研習《道德經》,汲取《道德經》的智慧。本書通俗易懂,智慧分享的一些典故更是中小學生良好的作文素材。

《&<道德經&>妙解、導讀與分享》文字部分,每一章都以《道德經》原文、妙解、導讀、分享四個部分為框架,通過精鍊的標題和準確的原文呈現,簡單易懂的妙解,重點、難點的解讀和老子思想精髓的概括導讀,古今中外的一些典故和名人名著名言的分享,使讀者更加深入的理解原文精髓、老子的思想精髓,真正將《道德經》的精華融會貫通,並運用到實際當中,學以致用。誦讀部分更是一大亮點,是對原文和妙解部分的誦讀,能夠把握每一個字的準確讀音和全文的誦讀節奏,起到示範作用。讀者只需掃描封底二維碼,便能得到音頻資料,隨身聽、輕鬆聽。

1.妙解先賢思想。

一般《道德經》的版本,大都是對原文的註解,注重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句的解釋和翻譯,讀來生硬艱澀,不適合普通讀者或者中小學生閱讀,也使得本來「高大上」的《道德經》更加讓人難以接近。本書則避開對原文的直接譯註,而是對原文的大意和其中包涵的老子思想進行妙解,只對個別關鍵字詞在之後進行註解,讓每一個普通讀者,只通過妙解部分,就能知曉原文大意和先賢思想,反過來再斟酌每個詞、每一句的深刻涵義,則理解更加全面,避免了對詞句解釋上存在的局限,而使得整體理解上存在偏頗和片面。

例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作者並沒有對原文進行直譯,而是利用四個段落來解讀這兩句話,闡釋老子關於道超越二元對立的特性,引導讀者對一件事物不去作對比,對比了就會有對立、有衝突,認識到萬物都是單純而神聖的存在,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完整地闡述的老子的思想,避免了直譯過來後,顯得句子的意思本身前後矛盾,難以理解。

2.總結概括,精髓導讀

每一章的導讀部分,與其標題都相互呼應,可以和標題結合著理解。首先用一句話總結本章在《道德經》中的地位,或者高度概況原文主要內容;其次對理解上的難點和關鍵點進行詮釋,或者對作者的觀點、能夠吸取的知識點進行進一步解讀,為讀者深入理解指明了方向。

例如第一章,作者採用的標題為「道為天地萬物的之總源頭」,在導讀部分,再次強調「本章是《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言的總綱」,一句話概括了一個章節在整本著作中的地位;同樣的還有第八章,標題為「以水為師,觀水悟道」,作者將「上善若水」提煉為《道德經》八十一章的重要核心,也標明了一個章節的地位所在,有助於讀者理清著作脈絡。

導讀部分更多的則是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詮釋和延伸,例如第九章,作者在導讀部分概括為「本章是對功成名就、志得意滿者的善意提醒」,並對「居安思危、功成身退」的思想進一步詮釋;對第十章則概括為「是日常生活中如修養心性的指南」,並依照原文梳理出七個建議和方法,讓讀者學以致用,學有所得。

3.旁徵博引,智慧分享

本書的智慧分享是一大亮點,古今中外、經典故事,名人名言,旁徵博引,異彩紛呈。一是事例分享,例如「常羊學射」、漢代張良與韓信結局的對比、美國影星利奧.羅斯頓的人生故事等,通過事例,深入理解老子思想,讀懂人生道理;二是名人名言、著作節選分享,例如孔子、蘇軾、恩格斯、愛因斯坦的言論及著作等等,以《道德經》思想與其思想的不謀而合,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三是緊扣時代主題,例如對「上合組織」、「上海精神」的解讀,對國家領導人治國思想、語錄的解讀,都是抓住了時代的主題,進一步表明《道德經》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可以挖掘的財富寶藏,永不過時,永不枯竭;還有對經典故事的分享,例如「常羊學射」、「后羿射獸皮靶子數次不中」、「痀僂承蜩」、「楚弓楚得」等等,更是中小學生非常好的作文素材。

4.音頻示範,輕鬆學習。

如今是音影化的時代,人們更喜歡和習慣將想要學習的知識通過視頻、音頻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隨時攜帶,隨時隨地展開學習,本書的音頻部分正是迎合了時代特徵。音頻部分對《道德經》原文和妙解部分進行誦讀,最主要的是對原文誦讀的示範,對一些生僻字的讀音,無需讀者再去查閱字典等其他工具,對一些多音字、容易讀錯的字也是一個規範作用。

學習《道德經》如果只是依文解字,尤其是對普通讀者,一方面難度較高,另一方面,則得不到《道德經》的精髓和智慧。要真正要讀懂《道德經》,一定要透過《道德經》的語言、文字,跟實相、事例相結合、相對比,你才能夠了解到老子的高深智慧,和大自然的巨大能量。

《&<道德經&>妙解、導讀與分享》這本書,作者郭永進、於樹泉用最平實的語言進行妙解和導讀,用最豐富的典故、事例、名著名言進行對比,分享老子思想,讓《道德經》這本流傳了兩千五百多年的經典,不再難以理解,不再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玄學,指導每一個普通讀者,致虛極(放下自我,放空自己)、守靜篤(心靈寧靜、清靜)、以大自然為師,吸收《道德經》的高超智慧,最終到達學以致用,為我所用。


若是想了解各版本的差異可選擇《老子古今》,共有5種版本:

河上公版本

王弼版本

傅奕版本

帛書版本

竹簡版本

個人認為選《道德經》選河上公版本或者王弼版本即可,原因是這兩種版本的原文完整度高,邏輯思維體系最嚴謹;也是市場流通最廣的版本。其次是傅奕版本。然後是帛書版本,這個版本有一定的殘缺。最後是竹簡版本,這個版本殘缺最嚴重。

讀《道德經》純粹從文學翻譯角度作為切入口可選擇《零基礎讀道德經》,這本書採用王弼版本,完整地揭示《道德經》始於真知灼見止於至善知行合一的哲學博弈思維體系!邏輯思維清晰。

按照這個思維體系明了為什麼要做一個上進的好人,多為社會做貢獻!

從這個思路更容易理解《道德經》。


題主補充說明的懷疑是可以理解的。其實,仼何人指認某版本為正版,都沒有令人信服的確實依據。

請研究一下王弼。王弼絕非憑空捏造無根無據地出"王本"及"指歸"。

再讀一讀道教的《文始真經》、及河上公本。再讀一讀饒宗頤的《老子想耳注校》以及高亨先生的《老子正詁》…

再看看帛本(甲丶乙)錯漏字句〈非墓藏因素)及行文。

我認為讀不出來《老子》的"開物、通物、齊物、序物"的版本可以拋棄,學者的譯註只能參讀。

一章,是老子立言的核心與依據。凡不明白這點的作品,可以不看。看了就"中邪"。

建議: 通行本。


目前世面上的版本就不要看了,大部分都是被篡改過的通行本。而對楚簡本和帛書本的解讀,也幾乎沒有能說明白的。首先楚簡的文字,很多專家也搞不清楚。目前以楚簡本為基礎來還原《道德經》本義的工作正在進行中,近期會正式出版,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女性破壞均衡就意味著逼迫保守男黑化
修行人的真實生活
冬日暖陽曬被被,冬至閉關睡覺覺
道生一,一為混沌,一生二,二為陰陽,二生三,三為天地靈,以此分六道化萬物,提問:如何跳出六道超脫萬物?
請問這是什麼東西石頭?

TAG: | 道教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