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讀到「有人問我想要什麼時,我總是突然就什麼都不想要了。」心理學如何解釋這種?


謝邀。

心理大概是,對方「給予」這一行為讓主角感到了壓力。與其將禮物和壓力都接受下來,不如乾脆什麼都不要。

至於為什麼會有壓力——任何人「給予」都不是心血來潮,你知道這他對你一定有所要求,但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滿足對方的期望,進而產生了壓力。

這是極端自卑者的心理,正所謂「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送禮物其實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行為。

仔細思考一下,當他人送你禮物時,不管禮物好不好,你都得照單全收,不能拒絕,而且要表現出一份很開心的樣子。這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屬於一種收禮物的「情商稅」。

對於葉藏,這麼一個善良的孩子來說,這種「情商稅」自然在他的身上體現到極致。葉藏是不忍心傷害別人的啊,他要令別人開心,令別人感到愉悅滿足,他才會感到舒心啊,他最怕的就是他人不悅憤怒的野獸情緒啊!

順便DISS下拘謹、刻板、充滿條框的亞洲文化。


有個回答提到了一點,這是因為:對方的給予里包含了對你的某種訴求,而」我「不知道能不能回應對方的期待,滿足對方的訴求,隨即產生壓力。那麼,索性全部推開。

這是個很好的提法,我覺得還有一點:

當有人問我想要什麼,我自行開口回應,就變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索取,變成了提要求。

而一個敏感自卑,活得謹小慎微,處處害怕給人添麻煩,惹人不快的人,

是很難得去向人索取,以及提要求的。

他們只會想盡辦法,滿足別人的訴求。

如果願意拉下臉,說明他把對方看得親密。

來自生人的善意,已經能讓TA感激涕零,哪還敢得寸進尺。

換種法子說:送我禮物,這份心意已經讓我有莫大滿足感了,就不敢再奢求是怎樣的禮物了。

隨便送送就行啦,不用太麻煩。

如果非要問我想要啥,就會萌生虧欠感,覺得需要由對方刻意去挑,是給人添了麻煩。

那我就寧肯說,我什麼都不想要了。


當有人這麼問他的時候,他就已經感激涕零了吧,不敢再有更奢侈的請求。我就是這樣。

我爸經常用「你想不想做什麼要什麼?」的話來試探我,我知道我說不想,他才會舒展笑容,用權威地、凌然不可侵的犯口氣說「還算你懂事,不像你媽媽,什麼都想玩。」他是想表達,媽媽不會顧家不會理財的意思,但夾雜了他的蜜汁權威感、成就感後,一切都變味了。他覺得他的試探是成功的,他的教育是成功的,我覺得他的試探是悲哀的,他的教育,算了,不說了。

人間失格的男主角從小就生長在令他難受的家庭里,我想,慾望被壓制久了,真的會以為自己沒有慾望。所以,他覺得他有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具體的東西。

心靈從小缺少被關注,青春期後,就真的會覺得有人關注自己的心靈,是一種天大的恩賜。站在局外人的立場,我們都能看出這是一種病態的想法,但局中人即便知道,又該如何解決這個思想上的困擾呢?


假設有一個孩子,向父母要東西總是被忽視,被嫌棄,被拒絕。他肯定不會輕易發出他的需求和渴望。

連被看見的需求都不能被滿足,突然有一天被答應了,會不會有種:「那又怎麼樣?過去的我已經被忽視了太久,現在再被看到也是徒勞。」的無力感。

還有一點,希望早在一次次被拒絕後被認為是不好的,可怕的東西。因為希望肯定會導致失望。

需求被看到並答應的那一刻,當這個已經長成大人的孩子內心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早年培養出來的意識發現了危險,馬上將其熄滅。你甚至可以看到他眼裡一瞬間的光芒隨即黯淡,變得沉默,然後說:謝謝,突然不想要了。

我沒看過《人間失格》,但我對這一狀態有體會。關注下我看看我怎麼療愈自己的吧

ヽ(??ω?? )ゝ


不想要很多是第一意識的回答,往往事後會後悔和懊惱,其感官是表意識的,所以才說「我總是突然就什麼都不想要了「,但是潛意識並不是不想要。其實是下意識怕給人添麻煩,本質上是缺乏自信的的體現,就是我接收了別人的好意,但是反過來又害怕不能讓別人感到我滿意而滿意,不能做讓對方滿意的回禮而產生惶恐和壓力,而這種缺乏自信(自卑)大多是從小的教育和體驗帶來的,要改變挺難的。


因為我想要的這個需求被看見了~他就釋放了~~


謝邀。第一次看這本書是高二,到現在期間重看過好幾次,每次看完都有不同的感受(可能隨著年齡身處環境的改變看的層次也不同吧)。

記得題主這句話出自葉藏小時候爸爸詢問有什麼想要的禮物那一片段,葉藏最開始不知道說什麼好而後卻又因為什麼也沒說看到別人眼中的失落偷偷寫了紙條。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不同人有不同的體會,我也說說我的吧。

第一次看到這段時我覺得是「自己想要的時候說幾次都無用,當被問的時候也就覺得無所意義了(可能跟被我小時候所代入了)」

後來高三再看時我又有不同的感受「別人能考慮到我我就很開心了,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最好(應該也和當時我的處境有關吧,當時一心學習基本沒啥朋友來往)」

去年上大學我又讀了一遍,到現在我都還保存著一種思想

―――――――――――――――――――

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什麼要跟別人分享?

按原文來分析就是:

葉藏說了自己想要啥,然後有人說「哇,他居然會想要這種東西,難以想像」,如果是我的話我寧可不說悶在心裡然後說一個讓別人覺得我應該喜歡的東西。

我喜歡的東西被別人糟蹋嫌棄我自己看著就不舒服。就好像別人讓你推薦吃,你把最喜歡的推薦給他結果他不喜歡反而覺得難吃,最喜歡看的書別人卻品讀不到精髓。

所以我選擇按照當時那種情況我應該說什麼,按照他的喜好我應該推薦什麼。這也就有了書中後來的葉藏半夜偷偷寫下喜好一段了,大家都覺得他應該是喜歡A(記不清那個東西是什麼了,用A代替)的,葉藏卻說什麼都不要導致了家人的失望,按照當時的情景說自己想要A是最合適不過的,自己的真實想法憋著就好了,大家開心最重要,真正難受的不是家人的失望,而是家人那種對我所喜愛的不贊同所流露出的失望,我不難受,你們開心,其樂融融。

說著說著就有點偏題了,分享快樂不一定就是雙倍,反而你自認為的地獄很有可能是他人的天堂。

我看過幾次書,不同的翻譯版本,也有看過改編的漫畫和電影(其實漫畫還好,電影基本扯淡除了良子那段基本全程無感覺)。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小的時候,

也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只記得有一次爸爸開玩笑說家裡生意不好,我過生日就別買禮物蛋糕了,我說好。

我當時以為自己這樣是不是顯得很懂事,多好。然而後來我再也沒有和父母一起過過生日。每次我要過生日的時候我都想我這麼多年沒過生日了,買個蛋糕也怕父母說點什麼。我會在弟弟妹妹生日的時候去買個蛋糕,卻從來不敢說今天我過生日買個蛋糕吃吧,即使是自己去買。

我有次說要學街舞,媽媽問為什麼多少錢,我看到媽媽眼裡的猶豫,我就說算了吧,不學也可以。媽媽然後 。我覺得她很高興。

中考之前爸爸說我考上一中給我買輛自行車。等我考上時,他向親朋好友炫耀了一個月卻忽略了我一次次的心心念念的自行車。每次表姐問我說好的買的自行車呢,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只是推辭。過了好久,他可能覺得我問的煩了,就帶我去買了一輛。買的時候,我不敢說我想去哪個店,因為我知道那個店貴一點爸爸不會給我買。我總是先看好一個可能合適的價格才會說我喜歡,再去看爸爸的眼神。

我爸媽總是說我很懂事。

他們現在也一直說我是他們的驕傲。

極限挑戰里有一期是在講高中孩子的教育,父母有沒有上大學,有沒有請過私人教師,有沒有出過國什麼的。最後一道題是你認為你是不是父母的驕傲,你的父母是不是愛你之類。如果有的話,就往前走幾步,沒有就原地站著。

有的孩子在最後一道題之前已經走了半個操場,有的孩子還在原地張望。最後一道題過後,大部分孩子走了一步,有一些卻還是沒走,有幾個探出了腳又收了回來。

後來輪到黃渤他們時,只記得黃渤孫紅雷黃磊在最後一題之前一直在原地,最後一題的時候只有孫紅雷邁了一步,心酸又開心地說,我什麼都沒有,但是我的媽媽很愛我。黃渤黃磊還在原地站著。

我知道那些最後一步沒走的人怎麼想的,也心疼那些小心翼翼邁出去又收回來的人。可我羨慕其他人啊,尤其是只在最後一步邁出去的人。因為我覺得那些走那麼遠的人離我太遠,不敢奢求。

我當時和一個朋友一起看的,他說我也什麼都沒有啊,我覺得沒什麼,我也只是在最後才走一步的啊,不也好好的。

我當時差點淚目。

我說,可是我一步也不走啊,我就算最後一步我也走不了啊。

他說,怎麼會呢,你難道不是你父母的驕傲嗎,你的父母不愛你嗎?

我說,對啊,可能他們覺得他們愛我吧,可是在我這裡我不這麼覺得。

如果我是那些學生,我最後一步會走出去,為什麼?因為知道我的父母會看到這個節目的。

我曾經想要很多東西,可是我很少開口講。總是思索半天掙扎半天小心翼翼漫不經心隨口一提自己彷彿毫不在意的東西,別人一旦有一絲的懷疑我就會馬上說沒事的沒事的不用了。

就像以前我總會問我能不能買這個買那個。

後來覺得很難實現也不好意思開口,慢慢的就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要求。

別人問我要什麼時,我把自己想要的在心裡過了一遍,然後覺得無論我再想要但是沒什麼是必要的,會說沒事,我什麼都不需要。

甚至大多數情況不等我想,直接擺手說不用了不用了。只想讓別人覺得我懂事不粘人。

正如現在,我想要的東西總會先衡量自己的錢包,錢不夠的時候不敢和好朋友出去玩,沒有錢自己借錢也不會提前幾天向父母要生活費。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我以前覺得怎麼能這樣呢?為什麼非要哭。

我以後的孩子一定要給他一個自信有愛的家,讓他活潑開心不會察言觀色不用小心翼翼。

也希望看到這個回答的小可愛都不是像我這樣的,這樣的人太累了。

胡亂編寫的,也不想認真排一下版,不想再回顧過去。

我多希望那個時候我非要吃那個蛋糕。


日本文化的恩惠壓力。


我沒有看過 《人間失格》。

但就這句話來說,

個人認為,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處在社會之中,會有很多出於競爭心態和尋求認同的被動欲求。

想要的不過是因為別人擁有了,而我沒有;社會認同擁有的,而我沒有。

很多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擁有的東西,

尤其是在比較底層的人民,擁有的太少,

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可能一次都沒有想過,腦子被被動的欲求填滿,沒有空隙去想,也沒有勇氣去想。

所以大概是當被問到想要什麼時候,平日里追求的東西輪番在腦海里過了一遍,發現沒有一樣是真正想要的。

僅就這句話發表意見,和原著無任何關係。


謝邀,首先我們先從原著的後半句作為第一層解讀。太宰治的原文中是這樣寫的

「有人問我想要什麼的時候,我突然就什麼都不想要了。什麼都好,反正任何東西都不能讓我快樂。」

那這很明顯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表現。可以從下面這個問題鏈接了解一下習得性無助。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www.zhihu.com圖標

這是一種很消極的社會態度,幾乎絕望到窒息的痛苦。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感受到了這句話所表達的情感,那麼你可能需要心理醫生的協助了。


往深處走,映射到了社會。我們就可以更深入的討論一下了。

我們可以無視社會環境,單從個體來分析。

1.假設這是一個有迫切需求的人,那麼我們就從其的自尊來分析。

當別人給予的時候,由於他自我圖式中的高傲,他不屑於去接受別人的東西。

參考案例:「不為五斗米折腰」 「嗟來之食」

2.假設這是一個見識長遠的人,那麼我們就從給予者的目的來參考。

當別人給予他物品的時候,他可能擔心未來無法回報,哪怕這是無償的;但是由於互惠效應,他如果不回報心裡就會過意不去。為了防止未來的負擔,他拒絕了給予。

參考案例:略(中國是人情社會,很普遍)


我們也可以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談

他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拿別人的東西

如果他從小就一直被灌輸不能拿別人東西的思想,那麼可以從閾下信息和中心路徑說服兩個角度來考慮。由於這已經讓他思維定式化了,那麼他就會選擇拒絕


還有很多可能,以後想到再更吧


因為沒勁。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日本文學 | 太宰治 | 人間失格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