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的戒律,持戒和破戒所得果報,是只是為了方便修行制定還是普遍的法則?

比如酒戒,是因為有個喝了酒而失去定力的弟子,然後當場制定了酒戒,那麼就是說,戒律只是為了修行打好基礎,為了不失去定力,還是修不修行這個戒律的破戒或者持戒的果報都存在的,就是說是否是普遍的因果法則。或者說,戒律只是對皈依佛門的佛弟子存在一種破戒對應的罪果,或持戒對應的利益,而不是適用於所有人的原理?


無論有沒有戒條,善就是善,不善就是不善,善和不善的根本分界線,是看是否趣向善趣以及涅槃。

有了戒條,就是讓不善法又多了幾個名稱以及相應的後果,例如沒有殺人戒的時候,比丘如果殺了人,必定要因此輪迴到某某地獄,也許還要受到世俗法律的制裁,而有了殺人波羅夷法之後,殺人的比丘可能會輪迴到更惡劣的地獄、受到世俗法律的制裁,還要被僧團開除。

初果到四果聖者,無需具體的戒條就能夠自發的不碰觸底線(底線就是聖者一定不會做的那些事情,殺人、盜竊、邪淫、大妄語,其定義請參考比丘戒四波羅夷法)。

佛陀制戒的原因及意義_百度文庫

也就是說,成文的戒,主要是為了那些不是聖者的凡夫制定的,聖者基本上不需要這些,但是初果二果三果聖者,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貪嗔痴,在遇到誘惑或挑戰的情況下,會做出不善行,所以還是有必要制定戒律。

所謂戒,就是「不應該去做的那些不善行」,根據這個定義,基於各種條件,這些事情在數量上是無限的,而形成規矩的戒,只是佛陀根據犯戒比丘的實際行為制定的具體條文,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在執行中必定會出現律中找不到對應實例的情況,例如抽煙、嚼口香糖、如何與泰國人妖共處。

因此,除了這些可以遵循的實例,釋尊還特別為僧團準備了羯磨法和滅諍法,以應對未來出現的新情況,僧團以戒的精神為依據,對未曾出現的新情況進行集體裁決。

從這一點來講,大迦葉提出的「已制不應廢,未制不應制」的原則,非但不符合釋尊「小小戒可舍」的訓誡,甚至把僧團集體制定因地制宜新戒條或修改不合時宜舊戒條的合理性都一併扼殺了。


前方有片泥潭,這時一群瞎子正穿越這片泥潭。

大部分瞎子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苦不堪言。

而有一些瞎子則順著某條木橋安然度過。

若以木橋喻戒律,則走在木橋之上的瞎子即是持戒者。

而從木橋之上落入泥潭的,即是破戒者。

不持戒者,本在泥潭之中。

自然亦有從泥潭之中,輾轉反側,千錘百鍊,而穿越者。


持戒其實有一定的神秘性

因為持戒的目的是得定。

持戒的直接後果是獲得無疑悔的心理狀態。

而無疑悔的心理就可以非常容易的獲得禪定。

如果只是為了修行方便,也就沒有必要去求戒,也就沒有授戒的說法了。

在唯識看來,持戒之後有所謂的「受所引色」。

而且初果要獲得戒成就。這個聖果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種種來看,波羅提木叉簡單的翻譯成戒,有種種不恰當的地方,不能涵蓋這個詞的所有含義


戒律以性質上分,一般可分性戒和權戒。

性戒是宇宙規律,不管佛出世沒出世你違反了都會有罪,如殺盜淫妄四大根本戒即屬性戒,你違反了自然會有嚴重後果。佛即使沒制戒你違反了也會有罪。

另一種是權戒遮戒,是聖者為了某一個好的目的而要你遵守的戒律,你若不跟他學,若不學他的法則不一定要遵守,你不跟他學而沒遵守則不會有罪,這種就是遮戒權戒。但你若跟他學修他的法則也必須遵守,否則也會有罪。如酒戒,還有某些特殊的三昧耶戒。

性戒你違反了自然有罪,你若受了戒的人違反了還要加一重破戒罪。你受了戒沒破戒則功德也有二重功德,比沒受戒的人多一重功德,其功德更大。

權戒你若沒受戒違反了則沒罪。

但你若受了戒而違犯則有破戒罪,你沒破戒守好了也有大功德。

這個戒律就如世俗間的契約一樣,你受了戒就等於在契約書上籤了字同意履行。你履行得好則會有收益。但性戒就如不殺人放火你雖沒簽約也必須遵守。

你不守戒會有罪即會有業障,業障重你就難修成或是修不成的,你守好戒即會有功德,功德福報大了會心想事成,你想成就聖果當然也會很容易。所以要想修行成就必須先守好戒,然後才會生定,再在禪定境中加入佛法慧觀,然後才可能產生大智慧及生解脫智而證聖果。

守戒是為了順利修行證聖果,同時也是為了不墮落到更低的三惡道去。


盡形壽 皈依佛法僧

知道盡形壽啥意思嗎?


以我個人未持戒前的練習經驗與最近持戒中的練習經驗來看,持戒對練習的效果確實是有正面影響的,明顯能感覺到持戒之後雜亂的妄想念頭會少很多,對於會影響工作生活專註的外來干擾和誘因,相應的抗性也會明顯增加。

以我這些個人體驗經驗以及前輩大能們的文字記載來說,戒律產生的利益應該是適用於所有人的沒錯,至少對人類而言是這樣的。


酒是遮戒,是預防犯罪的。

戒是佛告誡四眾弟子,生活總哪些是惡業,不能去做,否則有惡報,障礙修行人的修行。佛說五戒十善,就是要修行人明善惡因果。大家依佛教戒,信受奉行。

眾生迷惑顛倒,不明善惡,也不信佛,故無端造惡,受大苦報。


這個比較複雜,佛教的戒律,分為幾個層次,五戒十善、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五戒十善是最基礎、最根本的,五戒包含在十善戒裡面,十善戒又叫性戒,特別是五戒中的殺盜淫妄,這四個性戒,之所以稱為性戒,就是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信不信佛教,受沒受戒,殺、盜、淫、妄犯了都有惡報,這是普遍的因果法則,所以稱為性戒!

別解脫戒是佛陀制定的,受持者需要發起出離心,受持別解脫戒可以確保修行人能夠解脫,別解脫戒裡面包含了五戒十善的要求~

菩薩戒又高一個層次,受持者需要發起菩提心,它包含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確保受持者成就菩薩道,最終成就佛果~

戒律就是這麼一層一層向下兼容~


戒是業。。。業是行為,業是意的行為,語的行為,身的行為。

好的行為有好的果報,不好的行為有不好的果報。

付出什麼得到什麼。

從來沒有努力沒有作用,從來沒有善良是無用。

你的行為就是你的業。就是你的一切。你現在過的好,是因為你過去和過去生有好的行為,好的業。過的不好是因為你過去生有不好的行為不好的業。

任何一個快樂都來自好的行為所帶來的果報,任何一個痛苦都來自不好的行為所帶來的果報。

不管這個行為是是你心裡所想的意業。嘴上說出來的口業。身體上行動的身業。

你身口意的行為是你現在以後的一切。業就是你的主人,你的所有。無論是什麼全都是你的行為的結果。

用5戒來舉例。

5戒是5種業力。如是你不守5戒,那麼是造不守5戒的5種行為的不好的惡業,所以果報就是不好的。。。

不殺生,你做不到,這個業力就是短命多病痛。

不偷盜,你做不到。這個業力就是沒錢窮。

不欲邪行,你做不到。這個業力就是別人不喜歡你。

不妄語,你做不到。這個業力就是你說的話別人不聽不相信你。

不服用酒類等麻醉品,你做不到。這個業力就是你變傻變笨記憶差沒有智慧。

這是你給出去什麼就是得到什麼,是業。你守不守戒,這種業都一直在。。。

是因果。

守戒的前提是要自已的語表表達自已要做到這樣的行為,這樣戒才成立,如果只是不做,那麼並不會有戒的功德和果報。這就和沒有大學畢業證,誰也不會承認你是大學生,沒有結婚證,那麼就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夫妻。要知道有很多的動物一生都不會犯5戒的,它們話也不會說,不可能犯妄語,吃的草,不可能殺生,酒一生都接觸不到,是不是?但是它們有戒的功德嗎?沒有,只是不犯這5種業而以。

所以守戒和不守戒的不同是有沒有用語表完成這樣的行為。就是一個語表,沒有語表,你一生不犯戒,也不能說你在守戒,只能說是你沒做這樣的不好行為,然後那些不好的果報就沒有,但是想得到更好的持戒的功德和果報你就得不到。

只有你用語言表達我要持守這樣的行為,然後做到了。你才會有戒的功德和果報。

你持守了不殺生才會有長壽無病少痛的果報。

你持守了不偷盜才會有有錢富有的果報。

你持守了不欲邪行才會別人都喜歡你的果報。

你持守了不妄語才會有你說的話別人願意聽你相信你。

你持守了不服用酒類等麻醉品才會聰明記憶力好有智慧。

反過來,你不用語言說。也沒有做犯5戒的行為,只是不會有不好的果報而以。所有的原因,只在於一個你是不是用語言表達了我要不要守戒的語業。

因為你沒有這樣的主動的心裡意識,你沒有智慧,你不知道主動的心和不主動的心所造的業是不同的。如果你得這樣的知識還是不願意去做,那就是你的問題,是你的心裏面不願意去做,因為你的心不願意,你的口就不說,身體就沒有動作。所以這樣因為心不好的意業,語無法有好的行為身也沒有好的行為,那麼你的以後和將來會有好的結果嗎?沒有的。。。你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沒有知識文化只能以後做一些體力上的工作,又苦又累,是不是原因是你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當然這是比喻。事情往往是很複雜的,因為業是很複雜的,業複雜是因為你的行為是非常非常複雜的。

不管你守不守戒,這些行為一直存在,業一直存在。有什麼的行為就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有什麼樣的業就帶來什麼樣的果報,這就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是法則。

還有受戒和不受戒做同樣的犯戒的事,受戒的行為得到的果報要不受戒就去犯的果報要輕。這就好像都是去摸火,知道火會燒傷人的去摸受到的傷害要輕呢?還是不知道的人去摸受的傷害要輕呢?不知道的人受的傷害會更重,因為他不知道,他就敢去拚命下狠心去摸,知道的人,知道火有傷害力,就不如不知道的那個人那麼敢去下狠心去摸。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這樣的。當然真正要理解為什麼得去學習心的運行。名法和色法的法則,這個就不是這裡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了。得去看阿毗達摩。

適用所有的人和眾生。

定力需要善法的業來成就,百分之一百的善才能成就無貪無嗔無痴的真正的定力。戒還有一種功德就是清凈圓滿的戒可以實現願望。犯戒是一種不善的行為,所以在這樣的行為下,是無法保持百分之一百的善的,所以犯戒定力會掉下來,定力是很難培養,培養起來很難保持的,因為前提就是定力要百分之一百的善法。

如果是在家人,那麼只要他打坐的時候不犯戒,只要他能在當下保持有百分之一百的善法的能力,他就可以入定。

如果是真正的來自佛陀時代就傳承下來的僧團,是比庫,他犯了小戒之後如果不忻悔,那麼他的定力掉了在沒有清凈他的戒之前是無法恢復的,因為是佛陀的出家弟子,所以一定要做到佛陀所定下來的行為規範,就是比庫的227條戒,沒有做到,就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善,這就是原因。

所以有一些出家人,當他摸錢還能證得禪那,保有定力不掉,那麼就可以知道他其實並不是出自真正的佛陀傳承下來的僧團。真正佛陀傳承下來的僧團的比庫,任何一點微小的戒破了,不清凈都是無法保有禪那的。這裡的定力,是專指色界安止速行的安止定,也就是禪那。

禪那是善的心一境性。禪那是無貪無嗔無痴的,也叫暫時的解脫。在禪那裡面是沒有惡法的,也就是在禪定裡面是沒有不善法的存在的。


推薦閱讀:

中國唯一頓超八地自創咒語的成就者——普庵祖師
善惡歌
按照業力來說錯過的人還會重逢嗎?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請轉法輪之二
修鍊人萬萬不可半途而廢—道德真源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