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學佛持戒很重要?


戒是無上菩提本。

真正的學佛人都知道,皈依儀式後,馬上就有受戒的儀式。這什麼眾生在進入佛門後,首要的事情就是受戒。戒是人們修證無上菩提成就佛果的根本。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一個學佛人只有受持佛戒,才能算是真正去修學佛法,修證諸佛本位。


戒是基礎,持戒令心不會被因為造作錯誤的行為而產生的悔恨所侵襲,這有利於定的修習,當內心能安定下來,就有基礎開展慧的修習。

比丘們,就正如依賴大地、有大地的支持,一切眾生便能在上作出四種姿勢:有些時候行走,有些時候站立,有些時候坐下,有些時候躺臥。同樣地,一位比丘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便能勤修七覺支。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比丘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便能勤修七覺支呢?因為戒行助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一位比丘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便能勤修七覺支。--SN46.11

阿難!是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心。阿難!多聞聖弟子有定心者便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中阿含43經

比丘們!像這樣,厭與離貪是為了解脫智見,解脫智見為其效益;如實智見是為了厭與離貪,厭與離貪為其效益;定是為了如實智見,如實智見為其效益;樂是為了定,定為其效益;寧靜是為了樂,樂為其效益;喜是為了寧靜,寧靜為其效益;欣悅是為了喜,喜為其效益;不後悔是為了欣悅,欣悅為其效益;善戒是為了不後悔,不後悔為其效益。比丘們!像這樣,為了從此岸走向彼岸而法使法潤澤;法使法完成。--增支部10集2經/應該意圖經


因為佛說的戒就是佛經,不是戒律,佛講經說法是自性的流露,佛經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經,所以持戒就是受持佛經,離開了佛經就離開了自性,我們眾生就是因為不知道,不明白自性是什麼,所以就會違背自性,違背了自性就是造六道輪迴的業,種六道輪迴的因,果報就在六道輪迴裡面無法出離,所以持戒是非常重要。

怎麼受持佛經?聽經明理,聽懂聽明白,依據佛經,幫助別人也懂也明白,自己不會講,可以把如理如法講解的資訊介紹給大家,這就是大做佛事,這就是受持佛經,這就是用上自性,自然可以得自性裡面和佛菩薩一樣的真實利益。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604385?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持戒與布施一樣,在佛陀的教導當中是進入佛教、走向覺悟的先導。

持戒能帶來信心的佇立、增長,善巧、確信的持戒更帶來信心的牢固、不動搖。

類似的,給予覺悟者的布施,也代表著信心和心的導向,具有強精進力、克服己欲的布施同持戒而遠離不善的行為一樣,有大福報、大果報,能成為覺悟重要的資糧。

即,當你還沒有以自己的心了解覺悟,取到涅槃為對象而證得初果或更高的能為聖者的殊勝智見時,你需要透過持續地持戒和具有信心的布施來令自己的心「牢靠」。也就是令自己佛教徒的身份牢靠。

生活里有許許多多的目標,它們可能是欲樂的目標,可能是你信賴的人,可能是你生活、學習、工作、修行上的依靠。但這些目標可能不是清凈的目標,你對於這些吃的、玩的、做的、想像的、體驗的、信賴的、依靠的目標可能會生起種種不如理作意

——認為這個可愛,想要更多;

認為那個美好,想要像他一樣;

認為那個有善巧的教導,想要自己學到等等

這些不認為目標是無常、苦、無我、不凈的想法,就叫做不如理作意。

佛陀說:

我不見有一法,令未升起的疑惑生起,已生起的疑惑增加、擴大,如這不如理作意。

——巴利經藏·增支部 一集

當你生起很多生活里、工作中、學習里會生起的想,而不住於觀照身、受、心、法這些目標上的生起、滅去時,你就很可能忘記了對佛陀教法的修習、依靠、做根基。

當你投入地看一部劇的時候,你可能在那個時候成為了那部劇的教徒——信奉那裡講到的善,認為那種生活是美好,是你想要;

當你跟隨一個老師或一個家人的時候,你可能在那個時候成為了那個普通人的信徒、隨行者——信奉他告訴你的善,認為像他那樣活是美好,是你想要。

這種以別的什麼作心的皈依處,是非常危險的。它導致更多的輪迴,導致心抓住什麼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東西——無論那個是什麼,多麼好,都不恆常、不牢靠。

這種根本上的不牢靠,會帶來心的不安——即使是生命極其漫長的梵天人,他們的心也依舊在執取不斷滅去的速行心,那種黏著於現在,不願意舍斷的傾向也依然存在。

持戒,是讓你的心有一種時刻保持的警覺。它透過離殺生、離不予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酒放逸等心的警覺、舍斷、迴避來培育你在生活里住於守護、遠離不善、具足正念的善巧。

當你在看劇,即使是很投入、很高興的時候,依然能想到

「她們在偷珠寶這是不善的,即使看到這裡感很過癮,這種高興不好」

「這個老師雖然對於商業或對於教育孩子或對於訓導員工很精通,但他提倡的努力、技巧不夠誠實、不夠坦蕩,通過這種不誠實的話術、技巧來達到目標這樣對心不好」。

持戒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是「道德標準」。能夠舍斷、自我剋制到何種程度,這是非常清楚、容易了知的道德標準。能夠把這種道德標準運用到生活里,時刻保持警覺,你就可以自信地認為,自己是一個有道德的、合格的、清凈的佛教徒。你所行的,一直是一條導向覺悟、舍斷不善、拔除煩惱的出離之道。

最後,布施也同樣是這樣一條道路。它從最初的善法——導向升天享受的布施開始,到最終的善法——供養佛陀、聖者導向覺悟的供養為最高,都是有善美的利益,能帶來善法的增長。和戒行一樣,都是佛陀教導的六種隨念當中保護心之法。

持戒、布施,都能給心提供保護,善巧的戒德和具備信心及精進的布施,都是你強有力的庇護所。

註:六種隨念即

佛隨念:憶念佛陀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憶念佛陀善美的素質、功德;

法隨念:憶念法,能想起許多佛陀教導之法,法是清凈的、唯獨圓滿導向離欲 出離 涅槃;

僧隨念:憶念四雙八士的聖者僧團,他們應收供養、應受供奉、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戒隨念:憶念自己清凈的戒行,善巧的戒德,對不善法的舍斷,獲得心的無悔、滿意、安樂;

舍隨念:憶念自己所做出的布施、供養,這布施的善法會帶來善美的果報,它們令我的善法、信心增長,必定能夠庇護我,導向最上的涅槃。憶念布施的善舉是非常容易帶來快樂、滿意的。這麼憶念能夠令心生起善法;

天隨念:憶念諸天的功德,他們行種種的善法,布施、恭敬、服務、誠實、有信心、精進、持戒……我也行這種種的善法,如果我願意,我也可以和他們一樣,升天、身心光明、有神通、有福德 威力和名聲,因此我也應當感到歡喜、快樂,對我所做的善法感到滿意。

當你不夠快樂、身心狀態不佳,或者希望有益於禪修時,都可以修習這佛陀教導的六種隨念。持戒的利益也包含在其中——當他憶及自己清凈的戒行時,他感到歡喜、快樂。


最起碼,殺、盜、淫、妄,四種罪,不能犯。在家第一要隨緣,第二隨緣的同時,發菩提心。


仁清法師:受戒與持戒的關係

對於這個持戒啊,我們一定要記住。持戒的前提是要受戒。受戒是要通過一定的儀軌,這個儀軌讓我們得戒體,然後持戒的過程是養護這個戒體的過程。明白嗎?假如我們沒有通過一定的儀軌,就得不到一定的戒體。沒有戒體,你就是有善行也不是在持戒。

  比方說我們受了三皈五戒了,不殺生戒了。這一生當中沒有殺生。好了記住,你既有不殺生戒的戒體, 有受戒的功德,還有持戒的功德 。我就不殺生好了。有的人不知道,不明白,他也沒有去通過受三皈和受這個五戒的不殺生戒。他也不殺生,他那個不殺生是因為,他沒有接觸到殺生的因緣,或者是他害怕殺生。我一個親戚,從小很小膽,家裡來人了農村嘛,家裡來了人啦,待需要殺個雞啊。他就捂著耳朵,哆哆嗦嗦的跑到我們另外的親戚家,幫幫忙吧 我不敢殺雞,叫我那個朋友我那親戚去幫忙殺雞。他沒有殺,他是小膽不殺,和我們的持戒不殺,是不一回事的。知道這意思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持戒。 能攝一切諸善根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二者持戒。 入菩薩道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三者持戒。 解脫一切煩惱縛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四者持戒。 能過一切諸惡道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五者持戒。 能拔惡道苦眾生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六者持戒。 身口意業不為諸佛如來訶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七者持戒。 諸佛如來常讚歎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八者持戒。 能入諸有不放逸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九者持戒。 即施眾生無怖畏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者持戒。 成就身口意業善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一者持戒。 能得於諸法中隨順自在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二者持戒。 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 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屍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屍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離諸生死 安隱到涅槃

一切如來說 持戒最第一

戒如清涼池 能生諸善花

亦如猛熾火 能燒諸惡草

戒善持行者 如鳥飛虛空

不懼墮生死 諸趣惡道中

惡道大毒龍 無明諸羅剎

見持凈戒者 恭敬舍害心

一切諸如來 安隱住涅槃

斷諸惡趣道 皆由持戒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堅固諸善本 持戒波羅蜜

菩薩應思惟 善住戒品中

解脫煩惱縛 閉諸惡趣門

若欲持凈戒 應當如氂牛

為護一毛故 守死不惜命

如是護諸業 是名持戒人

如來常讚歎 所求皆成就

能持凈戒者 有如是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凈戒

身口意業凈 諸惡皆不行

是能到菩提 一切智現前

持戒不放逸 諸善皆堅固

法中得自在 能凈諸佛戒

菩薩持凈戒 視物無怨親

等心諸群生 見者無怖心

我住於彼處 常修不放逸

是故今得離 一切諸惡趣

到第一彼岸 如實功德地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凈戒

菩薩若欲求 菩提佛功德

持戒如氂牛 常念不放逸

如是諸菩薩 是名為智者

能速到彼岸 住佛果菩提


自性本來圓融無相,無論持戒與犯戒,都是自性的一種功能而已,並無二致。正如動、靜二象也都是自性的功能,行坐卧立都是禪,並不是只有打坐才是禪。

然而,眾生大多執迷於動象,自性無法安靜,需要通過打坐恢復靜的功能。同樣,眾生累世沾染了許多惡習,必須通過持戒才能從執迷中解脫。持戒必然是苦的,如果不求解脫,可以不用持戒,但執迷會持續下去。

再者,學佛需要有善緣才能免於干擾。例如一個人常殺生,後世打坐總有冤鬼魔王來討債,又豈能安身。持戒是多種善因,少積惡緣,減少修行路上的麻煩。


佛家六度法門 第二度 持戒

戒是由行修性,具體修的是習慣和慾望,也就是能量狀態,這裡主要是情緒狀態

持戒雖然可歸為強制行為,但對個人真起作用的是反思和預防,尤其在初期

從遠古穿越而來的我們,即嗜殺成性忌恨成癮,也樂於分享善於協作

且這套意識系統自主啟動自動運行,每次運行都是一次程式化的默認和強化

通過持戒,不利自度的行為,舊有的得到減弱新來的可以避開戒重在心

如果戒了偷盜妄語,卻存了積怨憤恨,向善的心沒有開啟。如果戒了打殺強奪卻從了賭博投機,跳躍暴富的心沒有變化

這都是形式之戒,形式之戒不為戒。形式之戒值得提倡,有利於他人也是社會的進步,但卻不是六度之戒

形式多屬於法律道德範疇,我們的內心才是六度的關照之地,要度的是心,覺知照在內心

若布施沒有結果,也就是外放的自我感沒有收回,至少減弱持戒必不可成,常感莫名其妙,甚至多為自欺欺人

布施是邁向佛門的指示和方向,持戒是解決深陷的泥潭和後顧之憂。若布施無果,持戒轉為情緒的累積、意識的迷茫、仇恨的疊加也是常見之事

布施和持戒階段,我們的思維很容易陷於由具體行為構成的法律道德範疇,或者向這個範疇偏移

這些都是六度的跑偏,這些行為最多理解為六度在道德法律維度的一個漣漪

不是六度本身,六度本身關注的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那一念,而不是生活中互動的那一行

http://weixin.qq.com/r/JS4QCJTEssnNrdBr93s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公眾號: 心靈封印


祥經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求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治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持戒是不墮惡道的保證


推薦閱讀:

佛說放下執念,那和尚們想成佛算不算執念?
佛陀:修行人應當覺知五魔(圖)—道德真源
為什麼我看見佛像會害怕?
想從零基礎實證佛法,卻不知如何開頭?

TAG:佛教 |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