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沒有溫度計和計重器如何得到合適做手沖咖啡的水溫和重量?


斜腰。手沖確實對重量比例水溫要求很高。但是如果真的沒有能力去實現這些 隨便沖一下也是ok的。掛耳包就是這樣么不是。

可能不能完全展現豆子的味道。但是能喝。


沖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很容易,但是沖兩杯一樣好喝的手沖咖啡很難。『明明都是一樣的參數一樣的注水』,為什麼沖兩杯同樣而且好喝的咖啡很難呢?

平時做咖啡總是強調研磨度、粉水比、水溫、粉量、濾杯等參數的重要性。的確沒錯,這些參數選擇合適了會使一杯咖啡穩定好喝,可沖煮畢竟還是一個實踐過程,從中會有一些影響風味卻令人忽視的細節。所以我們就來盤點下沖煮過程中要注意的細節。

1、準備工作最後一步才研磨咖啡粉

在沖煮咖啡前需要準備一系列準備工作,例如稱豆、預熱濾杯和分享壺、等待熱水到達合適的水溫、研磨咖啡等等。建議把前面一系列的準備功夫都做好才進行研磨咖啡,因為剛研磨的咖啡揮發物質非常容易散發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剛剛研磨出來的咖啡如此之香。而如果過早的研磨咖啡,咖啡的揮發性物質流速得越多,那麼到達杯子里的香氣物質就會相對少了。

2、不要過度追求粉層平整

在把咖啡粉倒入濾杯中時,發現表面不平整時會搖晃濾杯使表面趨於平整。可你細心點就會發現,剛剛倒入濾杯中的咖啡粉整體體積會比搖晃(拍平)後要大,而且咖啡顆粒之間的間隔也會較大。

因此投粉是有技巧的,建議投粉時要果斷點,一氣呵成,只要粉層不是極端不平整(粉層傾斜在一邊),都不需要把它搖(拍)平,稍微不平整並不會影響悶蒸效果。如果出現了粉層極度不平整,這時我們只需拿起濾杯,往粉層低的一端輕輕一拍,這時粉層就會奇蹟般地平整了。並不建議用搖晃和多次拍打的方式使粉層平整。

3、注水時水位不要超過粉層高度

像使用V60等結構的錐形濾杯,其濾杯上的導流肋骨能把水從肋骨上導流下去,而不是經過咖啡粉層,以達到粉層不積水造成堵塞的效果。其本意設計是防止咖啡粉層堵塞下水孔而造成的過度萃取。

然而如果在注水的過程中水位高度高於粉層,那麼水會直接接觸導流肋骨,順應而下從邊邊溜走。從而這部分的水沒有參與到咖啡的萃取,造成萃取不足。

4、沖煮完成後,要搖晃咖啡液

有心急的小夥伴在沖煮完成後就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口,然後發現偏淡,然後漸喝漸濃。其實細心的你在觀察下壺會發現在前段沖煮會的咖啡液會偏濃,後段的咖啡液會偏淡。所以剛剛沖煮完成後的咖啡濃度是不均勻的。需要外力的幫助(搖晃,工具攪拌)使咖啡濃度均勻。在慢慢品嘗

咖啡豆有30%的物質是可溶的,但不是將這30%的可溶物全都萃取出來就是最好,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所定義的金杯萃取率是在18-22%,即10g咖啡粉萃取1.8-2.2g出來,而滴濾咖啡的TDS濃度大約在1.2-1.45%之間,即萃取的18-22%咖啡物質占整杯咖啡的比例是1.2-1.45%,所以我們喝的手沖咖啡大部分都是水。建議大家可以用計算器算一下,為了達到1.2-1.45%這個濃度範圍,咖啡粉與注水量的比例就在1:12-1:15之間。根據這個範圍,來規範我們的沖煮參數,每次有新的豆子上架前,都會經歷烘焙、杯測、手沖等環節的調整,其中手沖的調整方向就是看TDS濃度,當然平常在家就喝喝咖啡的,倒也不用買專用儀器,根據口感去判斷濃淡即可,通常建議粉水比控制在1:15之間。


如果不是經常做咖啡,對溫度高低沒有記憶和感知,那就花幾十塊錢買個溫度計吧


全靠經驗。

開水出來大概過多久到多少度。

悶蒸時粉的狀態看時間,沖的量也能看或者估計出來。

曾經有朋友讓我不用溫度計和計時器,我衝出來的時間和口味誤差不大。


那就去買吧(捂臉)

其實磨和手沖壺是最貴的,溫度計和計時秤都比較便宜; 但定時定溫,都對手沖咖啡的出品影響很大,所以沒必要省這個錢。


推薦閱讀:

常喝咖啡有什麼好處?
從入門到心動,你應該知道的磨豆機選擇清單 | 凡仕
聽過貓屎咖啡象屎咖啡,有沒有什麼奇葩的酒呢?
Colibri咖啡館:米蘭大學旁邊的文青聚集地
市面上是不是有款機器,可以在咖啡、奶茶或者糕點上列印照片?

TAG:咖啡 | 咖啡器材 | 精品單品咖啡 | 咖啡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