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又一直在逃避不願意改變自己現狀,很喪,該怎麼辦?


很簡單!你不喜歡的程度還不夠,逃避和喪的程度也不夠。所以,你無法改變現狀。

不願意改變,說明你還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往深層次看,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知道該如何改變了。不痛不癢、走馬觀花地看,是軟弱無力的、透徹不到內在深處的。這樣看下去,還不如不看。對你而言,不能產生改變的自省有何意義?

你說自己一直在逃避,覺得自己很喪。同樣,你的逃避還不夠徹底,喪得程度還不夠。要逃避,就徹底逃避。要喪,就徹底喪下去,直到有一天,你再也不想逃避了,不想再這樣喪下去了,你就知道該做些什麼了。

這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當你無法承受因看清自身和安於現狀帶來的痛苦,你所承受的痛苦超過了下定決心要改變的痛苦時,你的改變就自然發生了。之所以不願改變,說明你還不夠痛苦。

痛苦不僅能產生悟性,也能產生改變。


馬雲說:改變是痛苦的,但不改變,則是更加的痛苦。

是的,改變很累,很苦,過程很單調,很孤單,很難熬,很痛苦。

但是,不改變,你會自責,焦慮,茫然,煩躁,憂鬱,更加痛苦。

你的現在,就是在痛苦與更痛苦之間徘徊,憂鬱,進退兩難。

為什麼你不願意改變?

因為你也知道,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正因為你吃不了這個過程的苦,所以寧願渾渾噩噩的過著。正如牙痛,拔牙很痛,痛的要命,但是,不拔的話,雖然痛,但還能忍受。

這就是你的根源所在。

你現在不改變,十年後,你還是現在的你,焦慮,自責,抱怨,無奈,茫然,只不過是變老了一些。

你現在開始改變,十年後,你會日新月異,你會洗心革面,你會化繭成蝶,你會鳳凰涅槃,你會感激曾經拚命改變的自己。

你是安於現狀?

還是痛改前非?

何去何從,路就在腳下。

願你,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早日開啟一段無怨無悔的人生旅途。


謝謝,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非常瞧不上自己,對自己非常挑剔。

我挑剔到什麼地步呢?

覺得自己長相平庸,別人都那麼好看;

覺得自己身材一般,看著電視廣告中的形象我感到焦慮,為什麼不能像他們一樣;

人家性格樂觀開朗,我就老是一副嚴肅認真的面孔;

看著別人有了想法就馬上動手,而我卻瞻前顧後始終不敢做;

可以說,那時候自卑感圍繞著我,讓我無論想幹什麼,腦子裡都是一句話,你哪兒哪兒都比不上別人,放棄掙扎吧。

走在大街上,甚至害怕與別人目光對視,頗有種落荒狗的感覺。

我討厭自己這個樣子。

可是,光是討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呀。

我開始去思索,如何讓自己不那麼嫌棄自己,甚至是喜歡自己。

我偷偷去學校找了心理老師,她說:學會接納自己,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你就是你,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別人在你的眼裡再好,也和你自己是無法比擬的。

你要拋棄的,是完美主義的心理。

這體現在生活的許多方面。

很多時候,你覺得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完美,否則我就是失敗的。

奶茶只要再喝一次,我就是個減肥失敗者,我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遊戲只要再碰一次,我就是個骨子裡不自律的人;

看書又中途而廢了,我果然不是一個能堅持的人;

今晚又熬夜到1點了,我早睡早起的願望本可以實現的;

就像對抗現在的你。

你覺得,我要徹徹底底的改頭換面,擁有一個全新的自我和人生。

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短時間做到的。

你把改變現狀的路徑無限延長,讓你要到達的目標變得遙不可及,對目標不能實現的恐懼戰勝了你能達成目標的希望,因此,也就失去了改變的動力。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德威克提出:成功是為了學習和進步,還是為了證明你聰明?

他提出了人面對失敗時的兩種心態。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

固定心態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是固定不變的。成功不過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證明你是聰明的、有才幹的。假如你聰明又有才幹,你沒有必要為此努力,因為你但一努力就否定了聰明和有才幹的自己,而變相承認了自己一無是處;

而成長心態認為,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通過努力工作,你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聰明、更優秀。

因此固定心態的人往往只願意做已經做過的,輕車熟路的事情,因為他們擔心一旦做了別的事情,收穫的不是過程中的成長,而是結局的失敗。

在成長心態的人看來,自己沒有必要立刻擅長某件事情,因此他們會做一些不擅長的事情,從中學習並以此充實和提升自己。

在他們看來,學到就是賺到,而不是「要麼全有,要麼沒有」。

因此,你要樹立起一種成長心態

我每做出的一點努力,都讓我達成了改變自己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你沒有做到一步登天,變成一個別人眼中迥然不同的自己,但是,進步是你自己眼中能夠看到的東西。

告訴自己,我不能因為這樣的事情就全盤否定自己,我從一周3次奶茶變成了一個月1次,我從每天打遊戲變成了偶爾周末才會打,我從一年不看一本書,現在已經把一本書看了一半了。

你告訴自己,雖然理想的目標還很遠,但是你已經做得還不錯了。

你今天需要做的,就是比昨天的自己好一點點。

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還在繼續,就是上坡。

很多時候你擔心,只要事情做得不夠完美,我就會被別人認為是缺少能力,或者被定性為一個懶惰、失敗、邋遢、缺乏行動力/創新力的人。

你把別人的想法在自己的腦海中無限的擴大了,因此,你做事情不成功的後果也被無限放大,這也是你產生恐懼、自責心理的原因。

你跟朋友聊得並不開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朋友覺得你不善於交往;

你的論文寫得中規中矩,但這並不意味著導師覺得招你就是他犯的最大錯誤;

你沒有得到面試機會,但這並不意味著HR覺得你太垃圾,可能只是你掌握的技能與應聘崗位不匹配;

心理學上的認知重塑法,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是我和你說,簡單來講就是打破你固有的思維,以讓你長足進步的認知取代禁錮你腳步的認知。

舉個例子。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多少父母用這句話騙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我只想打個×。

不做家務,並不代表著你不配擁有成功的入場券。

難道一個人成功要在方方面面做到完美嗎?所有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嗎?

答案當然是不。

我以前在剛入職那段時間,以前常有這種思維,凡事自己悶頭做,一旦我求助於別人,我就覺得自己不會管理時間,更沒有能力從事這份工作。

我會變得越來越難與其他員工相處,問問題。經常會把事情拖到deadline,讓自己和領導都很頭痛。

因此以前經常做沒有意義的加班,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著電腦冥思苦想到八點甚至九點。

後來的我,經過疫情這麼長一段時間的居家辦公,讓我看到了自己錯誤的認知。

自己做確實安心,但是,時間代價又太大,很多遇到的難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我就會想著用做其他事情的方式轉移注意力,覺得雖然沒做這件事,但我把時間花在了其他我認為有用的地方。可是,把這件事情拖下去,結果還是要在deadline之前完成,身心俱疲。

我深入地對工作進行了思考:

很多時候領導最基本的要求只是要你按時完成,你沒有必要每一次都把工作做到完美。

一次中規中矩的工作,並不影響領導對你能力的肯定。你只要按時交上成果,也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成就。

於是我試著用行動一點點去改變。我不再恥於求助,有了問題,快速跟周圍同事溝通解決。

結果呢,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我也從同事的交流探討中學到了自己琢磨不透的東西,還節省了很多時間,現在的我工作基本在晚飯完成,早早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求助他人,並不是代表自己的能力不行,相反,你把這件事情想辦法解決掉,這比你閉門造車要更體現能力。(當然,光年不鼓勵事事求人)

光年拿自己舉例子就是想告訴你,你需要找到錯誤的認知(此例中就是完美主義),然後擊碎它,重新建立起對事物的正確認知。

總結一下改變的辦法:

  1. 拋棄完美主義的心理
  2. 樹立起成長心態
  3. 重塑對事物的認知

最後,光年送過你一句話:

The future is scary but you cant just run to the past cause it『s familiar.

未來會讓人心生畏懼,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就逃回習慣了的過去。

我是光年,一個90後攻城獅,副業是寫作,專註於分享個人成長的乾貨,解決你的焦慮和迷茫,歡迎關注我哦~


推薦兩本書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本是英國作家蒂凡尼?瓦特?史密斯著作《心情詞典》

一本關於情緒描述的詞典,作者利用生活場景描述了150多種平時常見或是不常見的情緒,幫助讀者更好地識別情緒繼而更好地管理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有正面意義,首先要承認它,接納它;其次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從哪裡來的;然後再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將不好的心情看作是困擾,那就真的會變成困擾;如果把它們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總能從中得到啟發和驚喜。

另一本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著作《被討厭的勇氣》

一本解讀阿德勒心理學的書籍,書裡面提到:

阿德勒說,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決定我們目前狀況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從小事出發去做改變,不改變只會惡性循環。從可以做出的最小的改變出發,只要有一點點的成就,都是激勵。

加油,祝好!


推薦閱讀:

在你最難過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冬天來了 你的情緒是否惆悵 因為什麼?
她說,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我們只是也只能是普通朋友,可她心情不好或有啥心事會對我說,這又為什麼?
怎麼樣可以讓自己變得放鬆陽光一些,我總是容易緊張焦慮,大多數時候都是處於壓抑、情緒低落的狀態。?
當你鼓足信心努力學習時,卻發現家裡像往常一樣吵鬧不停。你會怎樣?

TAG:心理 | 個人成長 | 思維方式 | 改變自己 | 心情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