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煩惱」和「習氣」有何分別?

佛學中,「習氣」有時是「種子」的同義詞。問題中的「習氣」指的是斷了煩惱種子和現行後所剩的餘習。如《優婆塞戒經》中說:「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 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 舍利弗既斷瞋惑之種子,而動則怒氣如摧,是瞋惑習氣尚存之現證。那如何分辨一個人的行爲是煩惱還是斷煩惱後殘留的習氣?最近寫了兩篇關於正覺同修會的文章,都涉及這兩個名相的區分,想知道諸位的定義和理解。感謝回答!


中觀的習氣是煩惱氣分。專門用來詆毀阿羅漢。

唯識的習氣是種子別稱。分為名言等流與業異熟兩種。

煩惱是一類導致眾生生死流轉,不得解脫的事物總稱。有隨眠,纏,軛,瀑流,結等等名稱。說一切有部認為煩惱是心所,大眾部認為煩惱是心不相應行法。有部認為隨眠是根本煩惱,經部認為是煩惱種子。


應當這樣思維

佛陀教導:這是舊的業。

佛陀不說 這是習氣。

思維這是舊業,這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我。這樣是正見,是導向苦的滅,導向心的解脫;

而以為舊業實有,導致追悔,導致不善心生起,不如理作意。這不是佛陀教導的法,這不導向苦的滅,不導向涅槃。

如是領悟了佛法寂靜的利益,是不是很容易分辨正法與非正法呢?

所有的佛陀、獨覺佛、聖弟子,都是同樣的阿拉漢聖者,已斷導致輪迴的,煩惱的集,在解脫上沒有任何分別。


題主自答:

提這個問題是因爲「習氣」是佛法裡面的一個多義詞,在不同上下文和經論裡面有稍微不同的意思,很容易被混淆。

習氣有以下幾個意思:

1. 廣義來説,語言、思想、行爲在心識中留下的潛能。就好像經常重複做一件事,或用一種模式思考,會變成慣性。很多人喜歡用「煩惱習氣」這個表達,用的就是這個廣義的定義,不過不太精準。

2. 唯識學裡面,習氣有時等同「種子」。另外,「隨眠」也是種子的別稱。

3. 唯識學裡面,習氣有時不是指種子,而是斷除煩惱種子後的氣分。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舍利弗既斷瞋惑之種子,而動則怒氣如摧,是瞋惑習氣尚存之現證,三乘中聲聞全不斷之,緣覺稍侵害之。佛全斷之。述記二末曰:「言習氣者,是現行氣分薰習所成,故名習氣。」

首先,煩惱的現行必然由其種子所生。阿羅漢斷除煩惱障的種子,當然也就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那煩惱的習氣是什麽?就是煩惱種子斷除後,剩下的微細餘習。這些餘習尚存於阿羅漢的本識裡面,但是它們不會導致後有,也就是三界輪迴。

問題中,《優婆塞戒經》說:「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 切煩惱、習氣根原。」 這裏的習氣就是指這些必須在成佛時才能完全斷除的微細餘習。

印順法師對此有很清楚的解釋:

一、要討論「習氣」之前,先談煩惱與習氣的差別,如《大智度論》卷2(CBETA, T25, no. 1509, p. 70, c3-11)云:

「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佛何異?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氣殘,難陀婬欲氣殘,必陵伽婆磋慢氣殘;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

請留意「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這段話,所謂習氣,是香都沒有了,但氣味還在,那才叫習氣。所以這裡討論的習氣,是指「煩惱」都斷盡了,但習慣性的「不染污無知」才叫「習氣」,我們一般人習慣性的發脾氣等,都夾雜著染污,那是粗重煩惱,不是習氣。

二、習氣又被稱為不染污無知,參見: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155):

《阿含》及毘尼說:阿羅漢斷煩惱,但有不斷的,名為習氣。……羅漢不斷習氣,辟支佛稍侵習氣,唯有佛,煩惱習氣一切斷盡。二乘不斷的習氣,在聲聞學派中,稱為不染污無知。無知即無明的別名;習氣,是極微細的無明,這與大乘的無明住地一致。

龍樹說:『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聲聞學者,以為習氣是不染污的,無礙於生死的;而在大乘學者看來,習氣是微細的染污,還是要招感變易生死的。二乘不斷,而唯佛斷盡的無明,大乘學者說,菩薩在修行中,已分分漸除;佛究竟斷盡無明。

三、二乘聖者雖有習氣,但其解脫煩惱亦值得讚嘆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211 - p.212:

「解脫與究竟解脫」

二乘聖者及菩薩,從證悟而得的解脫,還有不圓滿處。如犯罪的,手足被杻械束縛久了,一旦解脫下來,手足的動作,總有點不自在。二乘聖者,雖斷盡煩惱而證解脫,但煩惱的習氣,還時時發現。這種習氣,雖不礙於生死解脫,不礙於心地自在,而到底還是一種缺點。因為無始來的煩惱,多而且重,深刻影響於身心。所以雖由智慧而破除了煩惱,身心仍不免遺剩有過去煩惱的慣習性。這種慣習性,就是習氣。聲聞聖者有這種習氣,事例很多,如畢陵伽婆蹉有慢習,大迦葉的聞歌起舞等。這些習氣,菩薩已能分分的銷除,但須證得佛果,才能純凈。煩惱與習氣銷盡,才能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境地──佛地。


譬如,某男看到一位美女,心生喜愛。這叫習氣。

因喜愛而去追求,逐無果又不甘心。這叫煩惱。

習氣為因,煩惱為果。


所謂習氣者,如將香料從香囊中取出,香囊仍有一定香氣是也。

所謂種子,以能生諸法為義。

唯識論曰:『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界處功能差別,(中略)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薰習而有,(中略)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習氣 煩惱之餘氣曰習氣,又雲習。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述記曰:『言習氣者,是現行氣分薰習所成,故名習氣。此習氣三乘之中,聲聞全不斷之,緣覺稍斷之,佛則全斷之也。』


先說何謂習氣吧:很多人,甚至終其一生都認為所謂的「習氣」這個東東,一定是一個不可描述的一種存在,甚至以為是一種不知由誰牽引著讓自己不由自主的某種神秘力量。這屬於不求甚解者(即那種一心只想去尋找到一個神馬「無上大法」後,按照步驟去做就能達成自己的目的的那一類人)或臭知識分子(即那種就理說理、就文字論文字的一類人)最容易形成的定勢。而佛法是神馬?不是某種不需要走心而僅靠步驟就能得以成就的,也不是陽春白雪般的高尚理論,佛法就是告訴我們是如何如何一步步走向輪迴的(集諦),因此(這個「因此」二字很重要!是承接集諦和滅諦、道諦之間的「邏輯」),我們應該這般這般的離開輪迴(滅諦、道諦),是我們能切身驗證的。所以,都是我們自己切身存在且隨處可「見」的東東!但凡對佛法有一絲的神秘化或神聖化(陽春白雪化、神通化等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屬到「謗佛」的範疇…………OK,說了半天,那神馬是習氣呢?貌似這個詞在日常並不常用,那麼你剛才說的「隨處可見」貌似就自己打臉了啊!呵呵,其實若能夠不受文字相的蠱惑(離文字相),所謂「習氣」,不就是那個隨處可聽見的「習慣」二字嗎???習慣,可粗分為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思維習慣,是由戒、定來轉變的;而行為習慣(其實戒也能影響行為習慣,但這種影響只是「遮蓋」意義而不是「拔除」意義,故不歸到這裡)則由慧來引導。當然,「習慣」並不完全等同於「習氣」,習慣主要是指後天養成,而習氣卻含有(「含有」的意思,是說也囊括了後天的那個「習慣」)先天帶來【即過去生形成的「習慣(注意引號)」】的那些「成分」。先天會影響後天,而後天會滋養並歸入先天(進入下一次輪迴後)

而,神馬是「煩惱」呢?佛家的煩惱,並不單指會讓你鬱悶的事件或心態,而是指一!切!基!於!貪嗔痴而生起的所有起心動念、抉擇和作為。好吧,據說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所謂煩惱是指:

一!切!基!於!貪嗔痴而生起的所有起心動念、抉擇和作為。

一!切!基!於!貪嗔痴而生起的所有起心動念、抉擇和作為。

一!切!基!於!貪嗔痴而生起的所有起心動念、抉擇和作為。

是故,煩惱並不是指某種特定的情緒、作為,且與這些沒一毛錢關係!!!同樣,智慧也並不是指某種特定的情緒和作為。智慧,是你(實證者)基於自己所證的實相而起的清凈無染的一切起心動念、抉擇和作為。智慧和煩惱的唯一分水嶺就是那個使你之所以會如此起心、這般動念的那個根基!!!所以,同樣的情緒、作為(表象),在實證者身上,是智慧;而在我們身上,則是煩惱!這才是實質!!!實質,就是如此的「不公平」(齜牙)

明白了上面的基礎,大致不需要再細說為啥阿羅漢還有習氣了,其現存的習氣,只不過是「習慣」中的那個「行為習慣」這一部分而已,和煩不煩惱的,其實沒一毛錢關係了


謝邀!

一個瓶子里裝滿了酒,把酒倒光,但瓶子里仍然會殘存酒味。酒可比煩惱,殘留的氣味可比習氣。


我們日常的管理,分為幾個層次:

1. 發現問題;

2. 想出相應問題的解決方案(可能很多個);

3. 根據當時的環境,選擇最適當的解決方案:

4. 最後看怎麼防止類似的問題不再發生,徹底根除問題的根源。

從上面的過程,對應到佛學,

您可以把「煩惱」,當成問題。而造成「煩惱」的原因(可能是制度,可能是人)稱為「習性」。

人的成長,是會不斷的學習。當你接受了某種方式,進而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成為自己行為的準則,那就是「習氣」了。而「習氣」,的確有好的與不好的。以下都是指不好的習氣。

聲聞乘:

這類的修行者,具備「慈」心,但不具備出離心,不想成佛,所以只知道:貪嗔痴,知道解決那些問題對治的方法是:戒定慧,然後…在輪迴中必須不斷的對治。那個不想出離,不想成佛的心,是煩惱的根源,就是「習氣」。這是內在原因未根除。

緣覺(獨覺)乘:

這類修行者,已經具備出離心,能夠不受後有。既然不受後有,那麼紅塵世界的任何誘惑,對這類修行人已經不會再有任何影響。這世界再怎麼美好,他都不想再來了,當然無法再造成他的煩惱。可是世尊認為:那只是他自己解脫了,那麼其他人呢?因此認為:僅僅是自己修得正果,不會想要分享自己的經驗,這類修行者,還欠缺了「悲」心。無法將這個五濁世界改變成為凈土。只要那些不好的思想(習氣),還在五濁世界存續,那麼還是有人會墜入魔道,正法還是很難讓後續弟子,子孫們獲得,也就是外在原因沒有根除。

菩薩乘:

不但能夠知道問題的起因,解決方式,每種解決方式的結果…都想的很清楚,於是,可以幫助其他修行者也獲得解脫。最終,才能改變五濁世界成為凈土。是屬於人生的導師。

而佛,更是教授級別的人生導師。

其教學更靈活,不會死板板的教導眾生,會因時,因地,因人,因事…靈活的教導別人。也能因對方可以接受的範圍旁徵博引,快速解除對方的煩惱。


煩惱是內心,習氣是外在。


煩惱即煩惱障,習氣即所知障。二障斷盡,則得成圓滿佛果。聲聞只斷煩惱障,尚無力斷所知障,他們連所知障的名稱都沒有聽過,所以證得偏空的小涅槃。菩薩的修行能斷兩種障礙,所以能圓成佛道。


聲聞果,緣覺果中他們斷除了,身見,疑,戒禁取見和貪,嗔,痴等煩惱,但他們在對境時出現的現行就是余習。小乘聖者與凡俗的區別在於是否證人無我,而和大乘與佛的區別在於是否證法無我。大乘菩薩雖證法無我但他是不取證涅槃的所以同樣有餘習,只是比小乘聖者習氣更為淡薄。佛則永斷煩惱和習氣。所以證果聖者都是以正見,正信,來指導行為(現行),他們也有習氣,但會趨向無習。


我從個人理解的角度來說說,歡迎大家拍磚。

所謂煩惱,就是現在,當下,此時此刻出現的各種問題狀況現象(當然是從佛法角度來說不好的那一類,要注意很多你覺得開心快樂的事情也是煩惱),例如貪,嗔,等等

所謂習氣,就是若是將來遇到某種情況就一定會引發某種狀況(可能是煩惱,有可能不是)的東東。

比如遇事發火怪人,這是有嗔的習氣,然後引發了嗔的煩惱

也有阿羅漢聽到了音樂就要手舞足蹈,但他並沒有貪著於樂的煩惱,這個就是所謂的阿羅漢「余習未盡」,也是習氣,但不會引發真正的煩惱。

——————

我自己再補充一下。

有個問題是,如何區分煩惱種子和煩惱習氣? 我自己上面的關於習氣的理解中並不能區分這兩者,還需要進一步琢磨


謝邀 , 習氣是眾生無量劫輪迴所聚帶著,一直存在了阿萊業識里,而煩惱是這一生六根所接觸六塵而帶的煩惱,故阿羅漢,劈支佛能一世就斷煩惱,而習氣是無量劫以來的煩惱。

須陀含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斯陀含

斯陀含一次往返證阿那含

阿那含為不還果,可在天道里證阿羅漢,不用回人間修行。

阿羅漢分兩種,具解脫與慧解脫,一個是有神通可以隨時入涅磐,另一個則沒有神通,但也能入涅磐。


說這麼多,我真正理解發菩提心為解脫第一前提。如果你不願意覺悟,不願意自我意識的覺醒,不願意斷除我執我所,那所有的佛學就是在放屁,根本就對你是無用。


推薦閱讀:

TAG:佛學 | 佛法 | 唯識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