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會害怕衰老呢?

不是應該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動人之處嗎,可為什麼人們卻總是想永葆青春呢?


衰老之後就是死亡啊


與其說衰老意味著越來越接近死亡和失去,倒不如說衰老最根源的意義是孤獨。

這種孤獨源於人類根本的宿命:每一個人的誕生都是在毫無預測的偶然之中,由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相愛並做愛產生的禮物,人本身對於生命是大惑不解的。在年輕的時候,無論是身體里的細胞,還是生命中經歷的事情都是呈上升趨勢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因此每一天也都是熱鬧的。就好比你不斷地接觸新的事物認識新的人的時候,你的思維和體驗都是活躍的、受衝擊的、被外物所包裹的。這樣的時期,你很難體會到完完全全屬於你自己這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的孤獨感,也就是那種文藝一點來說孑然於宇宙的蒼涼感。

而當時光遠去年華漸老,你的生命軌跡已經基本定型,很難再有極大的衝擊或者新的變動,這時候,生命從熱鬧漸漸歸於平緩,你的注意力也越來越回歸到自己身上,孤獨就來了。自然不必說死亡這種終極孤獨,縱使死後的世界生命不息,活著時你以前不曾留意過的孤獨也會因為衰老帶來的緩緩下坡而讓你恐慌。

所以說,害怕衰老的人,一定害怕孤獨。擁抱孤獨的人,往往注意不到衰老這件事。

最後送上林語堂先生的文章《論年老——人生自然的節奏》節選,共勉。

  自然的節奏之中有一條規律,就是由童年、青年、老年、衰頹,以至死亡這麼一條線,一直控制著我們的身體。在安然輕鬆地進入老年之時,也有一種美。我常引用的話之中,有一句我常說的,就是「秋季之歌」。

  我曾經寫過在安然輕鬆之下進入老境的情調。下面就是我對「早秋精神」說的話。

  在我們的生活里,有那麼一段時光,個人如此,國家亦復如此,在此一段時光之中,我們充滿了早秋精神,這時,翠綠與金黃相混,悲傷與喜悅相雜,希望與回憶相間。在我們的生活里,有一段時光,這時,青春的天真成了記憶,夏日茂盛的迴音在空中還隱約可聞。這時看人生,問題不是如何發展,而是如何真正生活;不是如何奮鬥操勞,而是如何享受自己的那寶貴的剎那;不是如何去虛擲精力,而是如何儲存這股精力以備寒冬之用。這時,感覺到自己已經到達一個地點,已經安定下來,已經找到自己心中想望的東西。這時,感覺到已經有所獲得,和以往的堂皇茂盛相比,是可貴而微小。雖微小而畢竟不失為自己的收穫,猶如秋日的樹林里,雖然沒有夏日的茂盛蔥蘢,但是所據有的卻能經時而歷久。

  我愛春天,但是太年輕。我愛夏天,但是太氣傲。所以我最愛秋天,因為秋天的葉子的顏色金黃、成熟、豐富,但是略帶憂傷與死亡的預兆。其金黃色的豐富並不表示春季純潔的無知,也不表示夏季強盛的威力,而是表示老年的成熟與藹然可親的智慧。生活的秋季,知道生命上的極限而感到滿足。因為知道生命上的極限,在豐富的經驗之下,才有色調的諧調,其豐富永不可及,其綠色表示生命與力量,其橘色表示金黃的滿足,其紫色表示順天知命與死亡。月光照上秋日的林木,其容貌枯白而沉思;落照的餘暉照上秋日的林木,還開懷而歡笑。清晨山間的微風掃過,使顫動的樹葉輕鬆愉快地飄落於大地,無人確知落葉之歌,究竟是歡笑的歌聲,還是離別的眼淚。因為是早秋的精神之歌,所以有寧靜、有智慧、有成熟的精神,向憂愁微笑,向歡樂爽快的微風讚美。對早秋的精神的讚美,莫過於辛棄疾的那首《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每個人回顧他一生,也許會覺得自己一生所作所為已然成功,也許以為還不夠好。在老年到來之時,不管怎麼樣,他已經有權休息,可以安閑度日,可以與兒孫在親近的家族裡,享天倫之樂,享受人中之至善的果實了。


在我看來,二十歲能做的許多事情,七八十歲的時候還真就做不了了。比如通宵打遊戲,比如約炮,比如很多運動量比較大的事情。

我不害怕死亡,但我的確害怕衰老。

作為一個非主流妹子,我那麼多衣服就都穿不出去了。如果我再堅持穿個齊b小短褲,露胃裝,染個粉毛,還化大紅唇,戴各種奇怪的耳環,別人當面會誇我「心態真年輕」,背地裡呸一聲「老妖精」。

我媽單位上就有這樣的阿姨,我知道自己現在怎麼看她們,那未來別人也就是這麼看我的。

但是老了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不用上班還有錢拿!

有時候我在路上急急忙忙的走,卻看到很多老大爺老太婆在練太極或者打麻將,下圍棋,喝茶。還是會羨慕的。

所以問題就是:30歲以前和退休後都不是問題,關鍵是中間那30年,又在變老,還得苦哈哈的上班。

你問我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但是有句話說得好呀 「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沒什麼具體的方法論可講,就講兩個小故事吧。

上次我給一個帥哥送了生日禮物,並對他說:「雖然我們現在沒機會了,但是等我們退休了,說不定還可以在某某公園偶遇,到時候這個禮物就是接頭暗號,說不定還能來場黃昏戀。」

我外公80+了,身體還很不錯,因為住1樓,他還種了片地。最重要的,沒記錯的話,現在我家這位是我外婆去世後,他的第三任女朋友了。跟我在一起的時候,感覺沒什麼可說的,但只要那位在,他們就總能吵吵嚷嚷的,這樣倒很熱鬧。

在老年人擇偶中,優先考慮的是身體健康。誰也不想找個老伴兒,卻比自己先走。所以吧,我覺得既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就好好鍛煉吧。這樣說不定老了還能泡到當年的男神女神,畢竟那個時候大家都一樣丑了。


「老年的悲劇不只是一個人變老了,而是有人還年輕。」

「青春」這個詞包含著的東西比她本身多太多了。年輕的細胞是鼓脹著的激情,是勇敢的故鄉,是可以重來一遍的底氣,是迸射的美麗與健康。

衰老不是一瞬間的,但意識到衰老是一刻的事。而當你意識到它並努力去接受的時候,卻發現衰老又更深了一步。你與衰老難以同步,總是衰老在扯著你往前走。這不止是身體機能上的無力,更是心理上的無力。

你想啊,潯陽江頭的琵琶女,淪落天涯的白居易,醉中看劍的辛棄疾,曾經的意氣風發都隨時間化成破敗的殘垣,年少的快樂在逐漸衰老的過程中化成了一塊戳人的銹鐵,卡在人胸中最靠近心臟的地方。

北島有一篇散文,叫《波蘭來客》,在與老劉扒火車泡澡堂抽煙的瑣碎青春回憶後,過渡了這麼一段:

話說回來了,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夢可不是泡沫,夢是玻璃,碎了不僅一地狼藉,還能扎出一身鮮血。

我很早之前讀《金薔薇》,有一段關於衰老者的敘述是:

卡捷琳娜.伊凡諾芙娜在一棵被風吹得凋零不堪的菩提樹旁停下來,用一隻手扶著這棵樹,失聲痛哭起來。

我緊緊地攙扶著她,生怕她會跌倒。她哭著,跟所有耄耋老人一樣,並不為自己的眼淚感到害臊。

「願上帝保佑您千萬不要活到這樣孤獨的老年!」她對我說。「千萬不要!」

我們怕或不怕衰老,這沒有什麼巨大的區別,也沒有什麼正常與不正常之分。我們為什麼總想永葆青春呢?因為除去閱歷心境等一切其他因素,青春就是比衰老好啊。

我們不必為我們喜歡做夢而害臊。我們也不必為我們畏懼衰老而害臊嘛。


小時候渴望長大,長大能做更多的事,擁有更多的東西,享有更大的權力。身體機能也不賴。各方面都是向上的。

長大後為什麼害怕老去?因為你知道你剩下的日子只能老去。失去功利世界的光環,你並沒有更多的能力與選擇權,你將為病痛所折磨,你擔心至親的子女因你衰老而離你而去…

實際上,你只是覺得衰老和長大相比,差太多了而已。

腰纏萬貫的富人,頭髮花白。你看見的是他的財富,但是他不會告訴你,他願意用這些東西來換回自己如你一樣的青春吧。


推薦閱讀:

不合群的人是否一定要讓自己合群?
請問對方不是你喜歡的類型,你還會繼續見面嗎?
你會因自己死後世界對自己來說不存在了而感到恐懼嗎?
跟父母尬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人生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