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我這算殺生嗎?現在很難過。。?

前天我在魚店買了100條小金魚. 老闆問我是不是放生用的,我說是的。我有點擔心魚會不會被吃掉或者什麼的所以還問她旁邊的河可不可以放,她說可以的。原本是想放生為了布施給我過世的爺爺,這也是我第一次放生。 我昨天才得知,我真是無知啊。金魚本身就不應該拿來放生的,而且離開魚缸很容易死。 我好難過啊 特別內疚。 請問我這算殺生嗎 我感覺像殺人犯 可憐的小魚兒們都被我害了。 我現在每天念佛迴向給他們


●你的行為不夠成殺生,請學習五戒中的「離殺生」學處,以下摘自《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一、離殺生學處

(Pà?àtipàtà verama??)

離殺生學處,有時也譯為不殺生戒。也就是戒除殺生的學處。

生,巴利語pà?à,直譯為息生、有息者,即有呼吸的生命。凡是擁有命根的蘊相續,或者執取該蘊相續所施設的有情稱為「生」。

「生」包括:

1.人(manussa) ——凡投生於人趣者,從初入母胎的第一個心識(結生心)開始,直到死亡這一段期間都稱為「人」;

2.畜生(tiracchàna) ——象、馬、牛、狗、雞,乃至蚊蟲、螞蟻等皆是;

3.非人(amanussa) ——如亞卡(yakkha,夜叉)、餓鬼(peta)、龍(nàga)、天神(devatà)等。

由於植物並沒有命根,只屬於無意識的「非執取色」(anupàdinna r?pa),並非「生」,故不包括在內。

殺生是指故意奪取有息者的生命。自殺也屬於殺生。

殺生的方式既包括自己親手殺、教他人殺,也包括通過讚歎或鼓勵而使對方死亡,以及墮胎等。

具足了五個條件即構成殺生:

1.生命;

2.知道是生命;

3.意圖對方死亡;

4.付出努力;

5.由此而死。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非故意——他並沒有想:「我要以這樣的方法來殺死它 (他)。」在沒有殺害意圖的情況下作出行動導致對方死亡。例如建造房舍時失手掉落石塊,不小心壓死下面的人。

2.不知道——他並不知道「通過這樣它(他)將會死。」而作出行動導致對方死亡。例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有毒的食物拿去喂狗,那隻狗因而被毒死。由於不知情,所以不犯。

3.沒有使對方死的意圖——並沒有使對方死的意圖而作出行動導致對方死亡。例如:當有人生病時拿葯給病人吃,他因此得併發症而死。

4.瘋狂者——由於膽汁等的關係而得了無法治療的狂亂病。

5.心亂者——由於亞卡等的關係而使心迷亂。當火和黃金、糞便和檀香同時出現時,他都無法分辨好壞。以此為判定的標準。(Pr.A.66, 179)


●你的「懺悔」不是正確的懺悔,其中「追悔」的不善心居多。正確的懺悔是,認識到錯誤,永不再犯,即可,其心是平靜的善心所狀態。而不是一遍遍地追悔莫及,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等。請學習不善心所「惡作」和美心所「慚與愧」,以下摘自《阿毗達摩講要》

五、惡作

還有另外一個心所是惡作(kukkucca),惡作有時候也稱為追悔或後悔。它的特相是後悔。作用是追悔已經做了的事情,或者還沒有做的事情。表現為當他想起的時候感到悔恨。近因是已經做了的事情,或者還沒有做的事情。

惡作是對自己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在想起來時感到悔恨、後悔;或者應該做的沒有做,應該說的沒有說,之後想起來感到很後悔,心裡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悔恨,悔恨當時自己為什麼不這樣做?當時為什麼不這樣說?當時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當時為什麼要這樣說?

後悔也是一種不善業,這種業會把原先所做的不善業不斷地重複、不斷地加強,甚至後悔所造下的不善業比所悔恨的行為本身還更強。例如你剛才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其實說過了就算,但是你想到一次就悔恨一次,再想到一次就又悔恨一次,這樣就會不斷地重複,不斷地加重。如果你的心中老是惦記著後悔的事情,每想一次心裡就悔恨一次,再想一次心裡又再悔恨一次,這樣你就一次又一次地造作瞋恨心。特別是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想起了自己曾對不起別人,或者曾經做過一件不好的事情,往往會墮落到惡道,甚至墮落到地獄。

佛陀在世的時候,瑪利咖(Mallikà)夫人是高沙喇國的王妃,她的丈夫叫巴謝那地(Pasenadi,波斯匿王)。瑪利咖夫人是一位很有智慧又善良的女人,她使巴謝那地王成為佛陀的弟子,而她自己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弟子,一位樂善好施的善女人。每一位佛陀住世期間都會有一次無比的布施,在我們佛陀時代的無比布施是瑪利咖夫人出的主意,她使巴謝那地王成功地舉辦了。當時沙瓦提城裡的人民在爭相供養佛陀,巴謝那地王也動用皇家的錢財與能力來供養佛陀。於是沙瓦提城的人民與皇家在比賽供養,最後瑪利咖夫人出了個主意,成功地舉辦了一次即使全國人民集資也沒辦法比的大布施。她吩咐把五百頭大象全部妝飾起來,然後讓每一位比庫都坐在一頭大象上,在大象上方撐著一把大白傘蓋,然後叫一位宮女站在後面搧扇子,這是只有皇家才有能力辦到,其他的平民百姓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在我們的佛陀住世時期,僅有的一次無比布施就給巴謝那地王和瑪利咖夫人贏得了。我們可以推測瑪利咖夫人做了很多的善事。

但是有一次她做錯了。有一天,瑪利咖夫人在她的浴室里洗澡,當她洗完澡在擦腳的時候,她的愛犬跑進了浴室,趴在她的身上,那時瑪利咖夫人也沒有阻止它。結果這一幕給巴謝那地王在浴室旁邊的窗口看到了。等瑪利咖夫人出來之後,巴謝那地王惡狠狠地指責她:「你怎麼可以和你的狗做那樣的事情?」她說:「我做了什麼事情?」「你怎麼和你的狗做那樣的事情?」她說:「我沒有!」「我親眼從這窗口看到的!」「窗口?這個窗口怪怪的!不信的話,你進來。」她假裝讓巴謝那地王進去,她在窗口看,之後她說:「你怎麼可以和一隻母羊在做那種事情?」巴謝那地王說:「我沒有!」「我親眼從這窗口看到的!」於是巴謝那地王想:「看來這個窗口的確怪怪的。」就沒有再追究這件事情。因為巴謝那地王和瑪利咖夫人兩人都沒有證得初果,都是凡夫。正是由於凡夫,瑪利咖夫人還會說謊,還會做這樣的事情。如果她是聖者,就不可能做出這些事情來。因為瑪利咖夫人與狗做了那樣的事情,又欺瞞了她的丈夫,她為這件事情耿耿於懷,一直掛在心裡,一想到就感覺到後悔,但又羞於啟齒。到了巴謝那地王晚年的時候,瑪利咖夫人去世了。死後她投生到哪裡去了?投生到地獄裡去!為什麼會投生到地獄呢?因為她在臨終之前想起了這件事情,她感覺到很後悔。因為她臨終時生起的是不善心,所以墮落到地獄中去。

巴謝那地王很愛他的瑪利咖夫人。當瑪利咖夫人去世之後,他就沒有心思再去處理朝政。他跑到給孤獨園,想問世尊他的愛妃瑪利咖夫人投生到哪去了。佛陀知道他會問,但是一旦把真相說出來,他會對佛教完全失去信心,因為他還是凡夫。於是佛陀用神通讓他忘了問,只是向他說法,說得很高興。但是等他一回到皇宮的時候,他才想起來:「我要去問佛陀我的夫人投生到哪裡,我怎麼沒有問呢?」第二天他又決定去問,佛陀又用神通讓他忘了,使他想不起來,佛陀向他說法,說得很高興,等回到皇宮才想起來:「我明明要去問,怎麼又忘了問?」就這樣連續七天想去問,結果都忘了。到了第八天,由於瑪利咖夫人在生前做了很多善事,當她這種不善業的果報已經消盡了,於是投生到喜足天。這時,當巴謝那地王去謁見佛陀的時候,佛陀沒有再用神通讓他忘了問。巴謝那地王問:「尊者!我的愛妃瑪利咖夫人投生到哪裡去了?」佛陀說:「她現在已經投生到喜足天,成為天人了。」巴謝那地王心安理得地說:「是啊,像我的愛妃這麼善良的女人,不投生到天界,還會投生到哪裡去呢!」

這是在臨終時後悔而墮到地獄的故事。但是因為瑪利咖夫人曾做了很多善事,所以她墮落到地獄就好像彈球一樣,把球一拍很快就反彈上來。

因此,如果我們做了不好的事情,對不起別人的就道歉,道歉後就不要再把它記在心裡。我們經常要想好的事情,特別是要憶念善事。

中國有一種傳統的做法和佛陀的教法有點不同,也就是當你做了不好的事情要把它記下來,然後慢慢將之改正。它的目的雖然是好的,但是假如處理欠妥的話,會變成一直在惦記著所做的那些不善事。當你在惦記著所做的惡事時,你的心裡又再造作一番。所以當我們做了不好的事情,應該趕快用如理作意去改正它,然後下決心不再做。如果我們經常想自己曾做過的善事,並且為這些善事感到高興,感到歡喜,感到滿意,那麼你就有如把這些善事再造作一番。從業果法則上來說,我們要對自己所做的善事感到滿意,對自己所做的不善事要速速改正,改正後就不要經常惦記著它。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著自己的善業,或者親戚朋友在身邊提醒我們曾做過很多善事,甚至把所做的善事列成表格來宣讀。如果那個時候你對自己所做的善事感到滿意,記掛著曾做過的善事,你生起的心就是善心,而且是歡喜的心,臨終時生起善心能使你投生到善趣。對我們的親戚也是一樣,如果在臨終的時候讚美他的善行,讚美他的善德,讓他記起做過的善事。我們要提醒他,讓他因回憶這些善業而投生到善趣。臨終的時候,不要惦記自己曾做過的不好事情,特別是耿耿於懷的不善事。因為臨終一念陰差陽錯,結果卻是天壤之別,會使我們墮落到惡趣。一旦投生到苦趣,很多不善業會跟著成熟;如果投生到善趣的話,很多善業也會跟著成熟。所以臨終的時候千萬不要惦記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惦掛著好的事情。

三、慚與愧

講了四念處之後,再講另外兩個心所:

第一、慚(hiri)。慚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厭惡,即討厭作惡。作用是不作惡行。表現為避退惡行。近因是尊重自己。

第二、愧(ottappa)。愧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害怕。作用是不作惡行。表現為避退作惡。現起是尊重他人。

也就是說:做人要有慚愧心,有慚愧心才懂得尊重自己並尊重他人;如果沒有慚愧心,就像穿著衣服的禽獸,叫衣冠禽獸。正因如此,佛陀說慚愧能保護世間。因為世間有了慚愧,人和動物才有區別。人有慚愧心,動物沒有慚愧心,所以人有社會秩序,有道德、有倫理、有良心。如果沒有慚愧心的話,人就像動物一樣。


●關於放生,建議隨緣放生。

?我在禪林學到的方法是,用比較大的可樂類塑料瓶,距瓶口十幾厘米處剪下,做成罩杯,再準備枱曆類比較硬的紙片一塊。發現靜止的蚊子飛蛾等小眾生,可以用罩杯將其罩住,再用硬紙片封住口,對小眾生散播慈心,在戶外適宜處放生。

有一次漁船剛靠岸,買下鮮活的小蟹子,就近放生。

也可以購買釣魚愛好者剛釣上來的活魚,就近海域放生。這樣基本沒有問題。


您好:

業力是筆麻煩帳,加大迴向力度吧。(廣積功德)

如果是為了過世的爺爺,可以參考地藏經中記載的方法,累計功德非常快。

如果為了處於憂患的金魚,除了迴向之外,喂點加持過的(大悲咒,若水若食若香若葯皆咒一百八遍。服必得長命。)魚糧(素的)。

超度亡者記住這幾個關鍵點:

1、死者在生前有沒有誹謗佛法,這個業非常重,馬上懺悔。參考地藏經: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

2、想辦法迴向功德,送到善道,最好是佛國凈土。往生咒、地藏經、願力....。推薦地點(看死者和您的水平),送到極樂世界、珞珈山觀世音菩薩道場(沒錯,觀世音菩薩也有凈土世界)、人、天。

3、有功德、沒業障(做到這兩點非常難,加油吧)。接下來就是瑣碎的問題。比如死者願不願意去,或者有沒有其他生命阻攔。。。

還是要看死者本身的修行水平。

PS: 附加迴向文,願xx乘此功德願力,往生到...。

還有,我沒有什麼神通,東看一句、西看一句,累積的而已。所以有的可能說錯,懺悔懺悔。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有個人種了一棵蘋果樹,天天給它澆水施肥

但是他沒學過怎麼種樹,總以為多就是好,每天給很多水和肥料,可是好久好久都沒有長果子,最後蘋果樹都死了

後來聽別人說才知道錯,後悔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之後重新種樹,這次收穫了水果

第一次種樹,樹死了,白白付出了時間和精力

但也是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失敗,才有第二次的成功

事情已經造成,無法挽回,該承擔的要去承擔,但是之後你也會吸收教訓,一次比一次好


這事看自己怎麼琢磨了,反正我是覺得這種生盡量少放,需要注意的事太多。這種生物適不適合放生,放生後對當地人文環境有沒有影響,這都是事。尤其是集體放生,再趕上在廟上搞活動放生,呵,那熱鬧了。幾個人買一車魚或者幾籠鳥一放,念著阿彌陀佛,不能不說,都是好心,放完再看,地面上沒進水的魚、缺胳膊斷腿的鳥,嘛樣的都有。我住在天津,天津最著名的就是大悲禪院,大悲禪院外就是個小廣場,小廣場直通的就是天津的海河,前兩年我去那邊買東西,廣場上趴地下蹭蹭爬的鳥,翅膀子折了飛不起來呀,河邊地面上晒乾的魚,那叫一個慘,最主要的,這有可能形成一條產業鏈,有放就有抓,抓完了再賣給你放,估計兩輪兒下來就能死一茬兒,大悲禪院直對的海河,往下走就是金剛橋,釣魚的(抄魚的頭兩年有,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到處都是。真要這麼細算,那這生放的可真沒啥看頭了,這是功德大還是做的孽大…橫不能說按個數唄,這佛菩薩也不可能觀看見飛的看不見死的吧…你琢磨他心裡舒不舒服?所以我感覺,能不幹這事就盡量不幹。那話怎麼說來著,我不出去禍禍社會就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的最大貢獻了,沾殺生事不幹不就完了么…


不要過於糾結這個吧,我們走路還不知道踩死多少小蟲螞蟻細菌微生物呢,你可以迴向啊什麼的都可以,但是不要過於執著這件事,過於糾結這些是沒法修行的。

如果你能修成佛,到那時候度化它們不就好了么,與其糾結,不如踏踏實實的修行。


算的,這是無明造業,阿彌陀佛


無明造業,懺悔,改過,以後不要再犯。

除了每天念佛之外,還應該多修行,積德行善,把功德迴向給它們。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每天不都在無明造業嗎?我們傷害的眾生還少嗎?所以要時刻保持一顆慚愧感恩的心,對待眾生,眾生都是我們往昔的親人。


你的行為不是殺生,但是你信佛法的方式有問題。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殺生 | 佛教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