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南無阿彌陀佛」好,還是「南無西方三聖」好,還是「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好?


當然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啊!

因為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要救度一切願生念佛的眾生(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有沒有修行,是善人還是惡人)到他的國土,如果他做不到,他就不成佛。

《佛說無量壽經》中講到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特殊的願,把阿彌陀佛的成佛和眾生的往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又因為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世尊已經給我們講了阿彌陀佛成佛已十劫,既然已經成佛,則「能救一切念佛眾生往生」的願就已經實現了,故我們只需要隨順阿彌陀佛的誓願,張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雖然十方諸佛都有度眾生的願,但阿彌陀佛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善導大師就說是「親緣,近緣,增上緣」。這是因為諸佛法身雖同,但因地發願有別,導致諸佛攝受的對象也有區別。若論對機,沒有比阿彌陀佛的大願更能符合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機了。前述第十八願就表面阿彌陀佛是要救度所有念佛眾生,也就是不撿擇念佛人的根機,只要想去極樂世界,誰念都能往生。

至於往生極樂世界的好處,在《無量壽經》中講的四十八願就說的很清楚,其中最根本的利益,就是第十一願的「決定成佛」願,亦即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

而說到為啥一定要強調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因為這種行法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才是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的保證。在《佛說觀無量壽經》的下品上生,以及下品下生經文中都明確提到是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比如下品上生經文講: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明確說是「稱南無阿彌陀佛」,而且最後阿彌陀佛來迎接也講的特別直白,就說是「以汝稱佛名故,我來迎汝」,也就是說,張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是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正因。

又下品下生也講了: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裡就說的更清楚了,是一開始教他心念結果臨終惡境心散亂,根本不可能心念,所以又說:「你如果沒辦法心念,應該稱南無阿彌陀佛」,這都說的很直白,就是要張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在《觀經》結尾,世尊也是唯囑持名: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前面講那麼多觀法,講三福,講定善散善,最後世尊卻唯獨只囑咐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又結合上文講的「下品上生」經文中,阿彌陀佛已經強調的「以汝稱佛名故」,意思就十分確定,張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好的最直接的行法。

而《佛說阿彌陀經》就更不用說了,世尊直接不問自說,直陳本懷的只講念佛。

又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品中明言:

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祖師都明說了,是「稱名號」,「稱名自歸」,結合上述經文,就是「張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也說: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即凈土念佛的行法就是很簡單的「專稱佛名」。

而談到念佛往生之意時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就是說不管你是誰,只要能「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一定可以往生,而往生決定成佛。

又善導大師在解釋凈土信願行時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也就是說,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具足凈土信願行,只要行者能夠通過聞法打破阻礙自己念佛的疑問和障礙,後面只要專一念佛,就必然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種「100%決定往生」的大利益,也只有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行法可以保證。

綜上所述,若論應該念什麼佛,結論就是:

張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PS:慧凈法師講「念佛三緣」:

所謂「親緣」就是: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這段法語就像白話文,一看就懂,不用解釋。你如果不念佛,那跟阿彌陀佛就不親了,怎麼能夠蒙受光明攝取不舍呢?再來是「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不管我們知道不知道,或者有沒有刻意想見佛,那都沒關係,只要念佛,佛就應現在我們的眼前,可能有人會想:那我看不到啊!那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障礙住,阿彌陀佛巴不得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可是雖然看不到,我們一念佛,阿彌陀佛就應聲而現了。就像出生就瞎了眼的孩子,他看不到父母,父母會離開他嗎?不會啊!這個孩子在恐懼的時候,叫一聲「媽!」媽媽就立刻應聲「我在這裡」!

第三是「增上緣」,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有無礙的光明力用,所以能夠有增上的強緣,讓我們離開娑婆往生極樂,快速成佛,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說: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念佛就能消除生生世世以來的罪業,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親自率領清凈大海眾菩薩前來迎接,我們即使生生世世的障緣再怎麼多,都無能障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這豈不是增上強緣嗎?所以善導大師就以這三緣來解釋為什麼「唯有念佛蒙光攝」的道理。


米飯能吃飽,為什麼還要有饅頭、包子?

火鍋已經很香了,為什麼還要有麻辣香鍋,冒菜,串串……

不管吃什麼,都能夠吃飽。至於哪一個「好」,那就看個人的具體情況了。

同樣,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需要因材施教,因病予葯。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念誦南無阿彌陀佛較為對機。一方面,此法正好適應末法時代的娑婆眾生。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許多凈土法門的同修,一起修行。

當然,從理上看,一佛即一切佛,無有分別。如果能夠實證這種離一切相境界,那麼念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不打這麼多妄想就都很好,分別就不好。

佛號的目的是止住妄想,真正的我們自己本有的心性才能被開發,這就是所有法的意義。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凈業。

善哉韋提希 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 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 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凈國土。如執明鏡 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佛告韋提希。

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 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

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 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

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 自非生盲。有目之徒 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 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

見日欲沒 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 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初觀成已。次作水想。

想見西方 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

既見水已 當起冰想。見冰映徹 作琉璃想

此想成已。見琉璃地 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

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 不可具見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 雜廁間錯。以七寶界 分齊分明。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懸處虛空 成光明台

樓閣千萬 百寶合成。於台兩邊 各有百億花幢 無量樂器。以為莊嚴。

八種清風 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 空 無常 無我之音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 極令了了。閉目開目 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

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水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 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佛告阿難。

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 必生凈國。心得無疑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 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

其諸寶樹 七寶花葉 無不具足。一一華葉 作異寶色。

琉璃色中 出金色光。

頗梨色中 出紅色光。

馬腦色中 出車渠光。

車渠色中 出綠真珠光。

珊瑚琥珀一切眾寶 以為映飾。妙真珠網 彌覆樹上

一一樹上 有七重網。一一網間 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 自然在中

一一童子 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寶 以為瓔珞。其摩尼光 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

此諸寶樹 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 生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寶果

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 有百種畫。如天纓珞

有眾妙華 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 踴生諸果。如帝釋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 無量寶蓋。

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 亦於中現

見此樹已。亦當次第 一一觀之。觀見樹莖 枝葉 華果。皆令分明

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樹想成已。次當想水

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 七寶所成。其寶柔軟 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 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 以為底沙。

一一水中 有六十億 七寶蓮花。一一蓮華 團圓正等 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 流注華間 尋樹上下。其聲微妙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

從如意珠王 踴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 念法念僧

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 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又有樂器 懸處虛空。如天寶幢 不鼓自鳴

此眾音中。皆說念佛 念法 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為 粗見極樂世界 寶樹 寶地 寶池

是為 總觀想。名第六觀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 住立空中。觀世音 大勢至。是二大士 侍立左右。光明熾盛 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 不得為比。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

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

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 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 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

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華葉小者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 放千光明。

其光如蓋 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摩尼寶 以為其台

此蓮花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

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 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縵 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 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 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 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 施作佛事

是為 花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

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 願力所成若慾念彼佛者。當先作此 妙花座想

作此想時 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 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此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諦觀彼佛 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 見一寶像 如閻浮檀金色 坐彼華上

像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 寶地 寶池 寶樹行列。諸天寶縵 彌覆樹上。眾寶羅網 滿虛空中。

見如此事 極令明了 如觀掌中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 在佛左邊。如前蓮華 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 在佛右邊

想一觀世音菩薩像 坐左華座。亦放金光 如前無異。

想一大勢至菩薩像 坐右華座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 皆放妙光。其光金色 照諸寶樹。一一樹下 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 及諸寶樹 鳧雁 鴛鴦 皆說妙法。出定入定 恆聞妙法

行者所聞。出定之時 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 名為妄想。

若與合者。名為 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 想像。名第八觀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 身相光明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 右旋宛轉 如五須彌山

佛眼清凈 如四大海水 清白分明

身諸毛孔 演出光明 如須彌山

彼佛圓光 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

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無量壽佛 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 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 攝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 令心明見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 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 觀一切佛身。

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 大慈悲是。以無緣慈 攝諸眾生

作此觀者。捨身他世 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 極令明了。

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 自然當見。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

是為 遍觀一切色想。名第九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 觀世音菩薩

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

其圓光中 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

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 無量諸天。以為侍者。

舉身光中 五道眾生。一切色相 皆於中現

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觀世音菩薩 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 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

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 滿十方界。

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

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手十指端。一一指端 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 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 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 普照一切。以此寶手 接引眾生

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

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 莫不彌滿

其餘身相 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是為觀 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

若欲觀觀世音菩薩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凈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

次觀天冠。

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 如觀掌中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次觀大勢至菩薩。

此菩薩身量大小 亦如觀世音。圓光面 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 皆悉得見。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 無邊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 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 大勢至

此菩薩天冠 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 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

頂上肉髻 如缽頭摩花。

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余諸身相 如觀世音 等無有異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當地動處 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 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 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 分身無量壽佛 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 坐蓮華座。演說妙法 度苦眾生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

是為 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 名第十一觀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觀者 不處胞胎。常游諸佛凈妙國土

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 觀世音及大勢至。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見此事時 當起想作心 自見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

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 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 及與諸佛。所出音聲 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是為 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 行人之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 在池水上。如先所說

無量壽佛 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 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阿彌陀佛 神通如意。於十方國 變現自在。或現大身 滿虛空中。或現小身 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 及寶蓮花。如上所說

觀世音菩薩 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是為 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凡生西方 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 至誠心

二者 深心

三者 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 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 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生彼佛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音及大勢至 無數化佛 百千比丘聲聞大眾 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 放大光明 照行者身。與諸菩薩 授手迎接

觀世音 大勢至 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 勸進其心行者見已 歡喜踴躍自見其身 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 眾相具足。見諸菩薩 色相具足。光明寶林 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 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 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

善解義趣。於第一義 心不驚動。

深信因果 不謗大乘

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 至行者前贊言。

法子。汝行大乘 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與千化佛 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 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 七寶池中

此紫金台 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 俱放光明。照行者身 目即開明

因前宿習 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

即下金台 禮佛合掌 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 修諸三昧。經一小劫 得無生法忍 現前受記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

亦信因果 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 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 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 來迎此人

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

法子。汝今清淨髮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 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后 即得往生 七寶池中一日一夜 蓮花乃開七日之中 乃得見佛

雖見佛身 於眾相好 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 乃了了見聞眾音聲 皆演妙法。遊歷十方 供養諸佛。於諸佛前 聞甚深法經三小劫 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是名上品下生者。

是名 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中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

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 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 至其人所。演說苦 空 無常 無我。讚歎出家 得離眾苦。

行者見已 心大歡喜自見己身 坐蓮花台。長跪合掌 為佛作禮。未舉頭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 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 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 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 持具足戒。威儀無缺

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戒香薰修。如此行者 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 與諸眷屬 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 至行者前

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

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 蓮花乃敷

花既敷已。開目合掌 讚歎世尊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經半劫已 成阿羅漢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 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為其廣說 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 四十八大願

聞此事已 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生經七日 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過一小劫 成阿羅漢

是名中品下生者。

是名 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 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 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 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 化觀世音 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

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 遍滿其室見已歡喜 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 蓮花乃敷

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 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 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 法名 及聞僧名。聞三寶名 即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 八戒 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 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 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 應墮地獄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 以大慈悲。即為贊說 阿彌陀佛 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此人聞已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 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蓮花之內。經於六劫 蓮花乃敷

當華敷時。觀世音 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

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 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 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花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於蓮花中 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

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 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是名 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

得見佛身 及二菩薩。心生歡喜 嘆未曾有。豁然大悟 得無生忍。

五百侍女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

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

無量諸天 發無上道心。


如果是想往生極樂世界,個人建議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比較好,這個有很多經典和事例可以證明。而且這句六字洪名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佛,包含了一切經典密咒。

這裡說一個廣欽老和尚往生前的事。

老和尚在往生前約一星期開始,每天晝夜都自己猛力出聲地念佛,那種「使盡每一口氣懇切呼喚阿彌陀佛」的念法,非常人可及,大眾輪班跟他大聲念,尚且聲嘶胸痛氣力難支,何況他九十五歲的高齡!

  一般人臨終呼吸尚且無力,一切不能自主,他卻如健將突出五濁的重圍,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的體力難以支援,故建議老和尚說:「師父,我們念,你聽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斬釘截鐵說:「各人念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說罷又大聲懇切地自己念佛。

  然而在往生前第六天,他忽然演出了一幕極其餘韻深遠的戲,末學思之,深覺足以提供大家作為警惕。

  那天,老和尚忽然一反平常教人專念阿彌陀佛的作風,突然很緊急命大眾為他誦「大藏經」。大藏經浩如煙海,真不知從何誦起,於是請問老和尚要誦哪一部?老和尚答:「總誦」!

  大眾就趕緊請出一大部一大部的藏經,搬得氣吁喘喘,看他老人家一副決定要往生的樣子,心中又急又難過,更不知從何誦起,老和尚就說:「看你會什麼經,通通給我誦」!

  於是大眾便一部部誦起,《心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在這緊要生死關頭,才發現連僅僅二百多字的心經都幾乎要誦不順口,可說是口誦心焦。

  當這大眾搬「大藏經」一部部誦時,老和尚只幽默一笑,逕自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點也沒受周圍誦經聲的影響。末學感覺老和尚這一笑,真是當頭的一棒!

  請問這幕突來的演出中,誰真把大藏經「總誦」了?惟老和尚他念念清楚分明,又念念懇切有力的「南無阿彌陀佛」,真正「總誦」了大藏經!

  我們切莫疑惑老和尚怎麼臨時改變了題目?他老人家是非常擅長用反面手法發人深省,令人親自體驗箇中滋味,而產生刻骨銘心的效果——畢竟修行是「行」出來的,不是說聽了事;在醫學院紙上談兵跟看血淋淋的病人,顯然大不相同!

  大家也許會發現老和尚這番演出,和雪公老恩師的「萬法精華六字包」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人臨終苦不堪言,只「阿彌陀佛」四字都念不出來,何況誦經,何況誦大藏經!

  我們還是敬遵「老實念佛、莫換題目」的教導,免得好似練了十八般的武藝,到苦時不知用哪一招,天天換題目,彷彿很有學問,又彷彿和很多佛菩薩都有交情,臨終時卻心亂如麻,不知念哪一尊好。

  其實阿彌陀經中說:六方佛都出廣長舌相,讚歎阿彌陀佛,勸眾生信受念佛,求生西方。就顯示了我們念阿彌陀佛,所有的佛菩薩都歡喜,就是「總誦」!

當然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我暫時還沒有見過念南無西方三聖或者念南無三世一切佛能往生的經文,有的話希望能分享一下,誠心感謝。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出離心(圖)—道德真源
如何作答親朋好友的「佛教有什麼智慧」、「信佛有什麼好處」之類的問題?
要得聖人的心(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活菩薩就在我們的身邊
實相就是真正的不分別嗎?還是說實相離分別與不分別?

TAG: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