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極需解決的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當年無法解決家庭問題的孩子成為了如今大多數的家長,他們是否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的孩子有可能擺脫嗎?


我是一個3歲男孩的父親。

作為擁有教育意識的正常人,「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一定會……」這個句式很早就開始默念了。

沒想到,真有了孩子,自己卻陷入了「這怎麼可能是我的孩子?」的焦慮中。

孩子的問題,絕大部分是家長的問題。這是讀完「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的《家庭教育》後最直觀的感受。

寫書最難的是寫未來之書,讓未來人回頭看依然覺得適用與受用的,就是經典。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論述的很多家長的謬誤、孩子的問題,與我而言簡直是量身定製。近一個世紀的作品,依然直白、鮮活,相比於被翻譯毀掉的國外家教類經典書籍,《家庭教育》對東方家庭更有啟智價值。

1.絕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對待孩子

解決任何問題都要有一個支點。《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找不到「一」,理論方法就沒有架構的基礎。

絕不用大人的思維看待孩子,是任何時候都要守持的家庭教育原則。

「成人」是在身體、體力、智力等方面的發育成熟,這些孩子都不具備。他們以天性應對外部世界,並在經驗的習得過程中產生適應性,我們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卻不施加循序漸進的引導,懷揣結果對孩子進行降維打擊,是真正的無知和「暴力」。

面對孩子出現的任何狀況,首先想到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去直接要結果,這是家長要做的心理建設,也是所有育兒問題解決的前提。

2.孩子的天性不喜歡被抑阻

孩子在多數時候都是逆反的,你讓他做什麼,他偏不,並在這種對抗中獲得樂趣。不刷牙洗臉,不穿衣穿鞋,該吃飯了還要玩,睡覺了不關燈,東西扔一地不收拾……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強硬的家長會立即開戰,哪怕鬧騰的雞飛狗跳。軟弱的家長會壓抑自我,妥協放棄,任由孩子的性情。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家長,其實我們心裡都有一個心結,我們希望孩子會「令行禁止」,我們說什麼,他們馬上做什麼。這是不了解孩子的天性。

當孩子有了自主行為能力,最不喜歡的就是抑制阻礙。你讓他立即停下感興趣的事情或是做不喜歡的事情,他是做不到的。

其實成人也一樣,你明明瞌睡的要死,手中的抖音依然刷不停。從生理學上講,這是多巴胺在傳遞快樂的信息,讓人慾罷不能。

當孩子沉浸在眼前的刺激和樂趣中不能自拔,要讓他遷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一方面要給到一個緩衝,用積極的暗示;另一方面我們要參與到他的工作中。比如孩子在拼樂高,你讓他吃飯,可以告訴他再給三分鐘時間,讓他把城堡的圍牆拼好;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你不要僵持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固執中,可以告訴他我們分組比賽,看誰收拾的快或者指導他完成;再比如孩子拿臟抹布擦臉,你告訴他可以找一塊乾淨的毛巾試試。

當我們能夠變抑製為選擇,變旁觀為參與,通常情況下孩子都會接受,這樣才能避免讓雙方都尷尬,產生對立衝突。

3.一令既出,就一定要讓孩子做到

命令是不可以濫用的。多數時候我們將命令的語氣變成了口頭禪,什麼事情都是「千萬不要」、「肯定不能」。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避免用命令的口氣,多和孩子商量。否則命令了孩子也不當回事,命令就失去了效力。

一令既出,是必定要讓孩子做到的。哪些事情需要如此嚴厲?

原則性問題和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的行為,要當機立斷。

比如孩子打人,在停車場亂跑,在餐桌上蹦躂,用哭來要挾,晚上遲遲不睡覺、騙人……對於家長來說,判定哪些是原則性問題或可能造成傷害後果的行為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制止。

如果決定了要讓孩子服從,就要命令,但是命令不能隨隨便便,要鄭重其事,要讓孩子聽懂命意。你要告訴他什麼事情絕對不行,為什麼不行,會有什麼後果。

孩子做錯事,做父母的應該重責其事,輕則其人。一切目標集中於改正孩子的行為。東西摔壞了,不要在可惜了東西的層面去責罵,甚至去批評他的人格,重點是告訴他行為的不良,事情的錯誤。

如果你令行禁止、苦口婆心,孩子還不聽話,還要哭鬧,可能就需要一些「極端」的手段。

按照宇宙的熵增定律,任何事物最終都會走向混亂,生命的意義就是在逆著熵增做功,用自律對抗無序,使事物系統、可控。

生命就是為負熵而生的。

所以,習慣的養成,是不能有例外的。有了第一次,就絕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失控,而且隨著多巴胺閾值的提高,需要有更強烈的刺激才能滿足樂趣。

我並不贊成打罵孩子,但在育兒的實踐中,很多人都曾體會過「三句好話不如一巴掌」的效力,可「打」是有分別心的。如果是完全沉浸在情緒化和憤怒里的打,那就是暴力了。如果打只是一種策略,為了禁止孩子不良的行為,那就是個人方法。

用陳鶴琴先生的話說:「做父母的對待小孩子,如果能夠不打,那麼頂好;倘使不得已一定要打,也只要略打幾下以禁他下次罷了,不應當不顧小孩子的痛苦,拚命將他毒打。」

通常家長打了孩子,哪怕只是輕拍幾下,出發點是好的,都會產生極深的負罪感。陳鶴琴先生是少有的對此做出恰當闡述的人。他堅持對待孩子不要「姑息」,沒有一味的灌雞湯說不能打,只是不打最好,一定要打也要講究發心和方法。僅憑這一點,可以看出陳先生是一位秉持生活教育觀和現實意義的「真」教育家。

4.在模仿中獲得讓別人舒服的能力

家長做什麼,孩子就要做什麼。你掃地,他也要掃地;你澆花,他也要澆花;你洗腳,他也要洗腳。孩子的模仿行為通常會「添亂」,掃地掃到了沙發底,澆花弄的到處是水,洗腳又掀翻了盆子,所以多半我們會命令他們停止。

對於好的模仿,其實不必在意孩子能不能完成,做的好不好,就讓孩子盡情去做。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孩子做事的動機和行為過程,是讓他有機會接觸事物,而不是對結果有期待。

孩子年幼,是沒有善惡分別心的,他不知道模仿的東西好不好,所以在孩子面前,我們要比面對任何人都更加的謹言慎行。

你罵人,他也會罵,你隨地扔東西,他也會扔。我們自己的錯失,回過頭來還要責罵孩子的不對,這是打自己的臉。

相反,你在孩子面前對他人謙恭禮讓,對孩子有相當的禮貌,多用「請」、「幫」、「謝謝」這樣的字眼,即使他不明白其中的規矩,也會學用在你身上。

當孩子經常請你幫忙,經常對你說謝謝,睡覺時說晚安,睡起來還會問好,這種家庭的氛圍會讓你覺得一切養育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無論孩子還是你自己,都會獲得一種內心的舒適和快樂,而這種讓別人舒服的能力,才是孩子未來的高度。

5.教孩子愛人之道

一個人最不好的脾性就是「利己心」太重,一切平庸甚至禍端的起源,均來自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常常是利己的,但是我們要慢慢培養他的愛人之道,這是同情心、同理心產生的基礎。

人之愛人是需要天天做的,愛的大道可以在諸多日常細節中體現:老人睡覺時孩子應安靜一些,家人生病時孩子能多關心一句,父母下班回家孩子把拖鞋準備好……這些顧慮別人安寧的心腸,對別人發生同情的動作,照顧別人疲累的態度,他日就會成為感恩、奉獻、利他的品質,人的行為才不會受個人情感的支配,而是建築在公共幸福之上,有服務社會的旨趣、有救世濟民的志願,進而熱愛自己的國家。

很多家長只知道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在乎孩子的學業,附加許多技能,卻忽略了對孩子愛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根本其實是做人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不愛人,就沒有責任、不知貢獻,志趣就難以堅持,學問就沒有寄託,一切與人相處的活動也都會變得艱難。

《家庭教育》一書除了對教育本源的探究,還細緻的列舉了許多生活瑣碎中的育兒常識,比如孩子要定時吃飯、睡覺;寫字畫畫要注重坐姿握筆;洗面要注重耳鼻的清潔;害怕陌生人就要給孩子提前講會見到誰;孩子吃飯最好獨自提前吃,不要和家長一起,搞的大家都吃不上囫圇飯;孩子幼時不應當終日感受外界濃厚的刺激;不要故意暗示讓他害怕某些自然現象或人;有問題讓孩子先自己探索,不要直接給答案……

1982年,陳鶴琴先生病重,用顫抖的手寫下:「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

只有對孩子有深切的熱愛,才會有細緻的觀察和感同身受,才會寫出家庭教育的經典指南。陳鶴琴先生以教育作為實踐和事業,作為以身報國的價值理想,完善了許多家庭,也成就了自我及其孩子的生命完備。

養育子女,終歸是一場自我的修行。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不斷修剪自己的枝葉。固然我們要負擔許多的責任和心血,但終歸,這是一種並肩的前行。有了孩子,我們才自知不足,歲月的光熱,才有機會穿透世俗的忙碌,長久的映照在我們的內心……


當然是家長的問題。

不過家長既然是家長,年齡和閱歷已經到一定程度了。

就是說………改不了。

那麼,也就只能解決孩子的問題了。

或者說,家長和孩子,誰先覺醒誰先改變,誰先過好日子…


我是小葡萄的父親,更是一群10歲孩子的老師。

我很喜歡我的學生,我的學生們也很喜歡我。上課的時候我都會盡量把內容講的生動一點,嘗試著用各種方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課堂中收穫知識和快樂。在課間的時候我盡量抽時間和他們一起玩各種有趣的遊戲,我很享受和孩子們打成一團的感受。

但是每當我看到孩子們上課走神,或者寫作業不認真的時候,我都會特別生氣。我會把這些不認真學習的孩子狠狠地批評一番,並且越訓越惱火,訓到最後我自己都快氣炸了。

看著被訓的孩子怨恨的眼神,我明白是我做錯了。我的本意是為了讓他們認真學習,但是顯然我的行為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並且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

我想著做出改變,於是我買了很多有關兒童心理學的書籍,看了很多科學的教育理念,也嘗試著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些科學的理念。我幻想著能通過這些專業的書籍來改變我的教育方式。

但是,我失敗了。無論我看了多少相關的書籍,無論我下了多大的決心改變的教育方式,一旦遇到學生們的不配合行為,我都會瞬間變得特別惱火,進而喪失理智,無腦地對孩子教訓一通。

越是教訓學生,我越是懊悔,越是懊悔,我批評學生就越凶,我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怎麼都逃脫不了。

直到我得知我的老婆懷孕,我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不斷地自我發問,我到底想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我害怕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成為我這樣脾氣暴躁的人。

我明白,唯有先改變自己,才有可能教育好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是時候做出些改變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瀏覽了很多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但是都無功而返。

直到我入手了《自控力》這本書,我才明白為什麼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按照書中的辦法,我慢慢地發現我的性格確實在好轉,對學生們的搗亂行為也更加寬容了。

當我發現我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之前所學的那些科學的教育理念,也開始真正地被我投入使用了。

而我驚訝的發現,我的學生們遇到爭端時,也慢慢地變得更加寬容合作,再也不想以前那般鬧得不可開交。

我說這麼多,只是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真正的教育都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實現的。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得先克服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進而再學習科學的育兒方式,最終才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家長。

家長這個詞,在古時候就是一家之主的人,現在一般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孩子的長輩。

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家長都是家庭中的第一責任人,古人說:「子不教,父之過」,現在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未成年孩子出現了問題,那麼首當其衝就是家長的問題。

但其實很多時候,家長也很無奈,因為家長也有自身的問題。

那麼家長的問題是來至於哪裡呢?來至於他的原生家庭,所以只有當一個人能夠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否則,自己曾經受過的那些傷害,只會讓自己的孩子再重新經歷一遍,然後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教育好孩子的關鍵,是家長做好自己,家長們能做好自己的關鍵就是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其實很多家長,並不是不知道該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現代社會信息來源非常便捷,大部分做家長的人都會通過手機,電視等,了解一些育兒知識,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好呢?

很多時候教育孩子,並不是我們學了什麼知識,懂了什麼道理,而且我們習慣了怎麼做,潛意識在支配著我們,對孩子發脾氣,打罵孩子,以及給孩子傳遞一些錯誤的價值觀。

都知道這樣做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傷人的家長,曾經都是被傷害的孩子。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在原生家庭裡面受過傷害呢?

可以看一下下面這些自測題,在心裏面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好了。

1,父母說過你很糟糕,或者一無是處之類的話嗎?他們罵過你嗎?總是訓斥你嗎?,

2,父母體罰過你嗎?他們用皮帶、刷子,或是別的東西打過你嗎?

3,父母曾經酗酒或者吸毒嗎?你對此感到過迷惘、不安、恐懼、傷心或羞愧嗎?

4,父母曾因情感問題,或身心疾病而情緒嚴重低迷,,對你不聞不問嗎?

5,你曾經因為父母出現狀況,而反過來照顧他們嗎?,

6,父母曾對你做過什麼不可告人的事嗎?你是否曾經受過性騷擾,不論是何種形式的?,

7,你是否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父母心懷畏懼?,

8,你是否不敢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憤怒?

9,你覺得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具有傷害性或者毀滅性嗎?

10,你相信如果你與別人過於親密,他們就會傷害你或者拋棄你,或者傷害你之後再拋棄你嗎?

11,你覺得人們,會用最糟糕的方式對待你嗎?生活中也總是遇上倒霉事嗎?,

12,你覺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願望很難嗎?,

13,你是否擔心人們了解真實的你之後,就不再喜歡你了?

14,取得成功時,你是否會焦慮,害怕有人揭發你是個騙子?

15,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憤怒和傷心嗎?

16,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17,你覺得放鬆下來盡情玩樂很難嗎?,

18,你是否覺得有時自己明明出於好意,行事卻與你的父母如出一轍?

19,成年後父母還把你當成孩子對待嗎?,

20,你人生中重大決定,大多需要先徵得父母的首肯嗎?

21,與父母在一起,或者僅僅想到與父母一起共度時光,你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或身體反應嗎?

22,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會讓你害怕嗎?

23,父母會用威脅,或者令你內疚的手段來操控你嗎?

24,父母會用金錢控制你嗎?,

25,你覺得自己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嗎?如果他們不高興,你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嗎?你覺得哄他們開心是你的職責嗎?,

26,你是否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總是對父母有所虧欠?,

27,你是否覺得,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變好?

如果以上27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回答都是是,那麼就說明你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傷害,而且這種傷害一直持續到現在。

其實我們也不能一味的指責家長,你為什麼不能好好的教育孩子,畢竟他們自身也有很多問題,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的,而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又是本能地從上一代承襲下來的。

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並不是哪一個家庭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面對,去尋求深層次的原因,並想辦法解決它。

這是每一個家長,都需要認真面對和深刻思考的問題。


什麼是家庭教育?這個問題搞清楚了,答案就出來了。

我先找了找相關解釋

1、在《辭海》里,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中對子女實施的教育。是國家和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內容一般包括健康方面、德育方面、智育方面。中國強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

從這個解釋來看,家庭教育是配合學校教育的一個動作,教育目標也要和學校教育目標一致。

因此,現在學校要求家長在家陪孩子做作業、簽字、批改、發視頻看來就不為過,家長也一味地去追求孩子的學校教育目標,給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也就不難理解了。

2、(1)中國家庭教育協會原副會長、北師大教授趙忠心在《家庭教育》指出:按照傳統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里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

(2)台灣學者林淑玲將家庭教育的定義界定為:為健全個人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而透過各種教育形式以增進個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識、態度與能力的教育活動,稱為家庭教育。台灣地區在《家庭教育法》中確立家庭教育的內涵包括:親職教育(增進父母職能)、子女教育(增進子女本分)、兩性教育(增進性別知能)、婚姻教育(增進夫妻關係)、倫理教育(增進家族成員相互尊重及關懷之教育活動)、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增進家庭各類資源運用及管理的教育)等。

以上摘取了大陸和台灣兩個地區相對權威的說法,按照傳統解釋,家庭教育差不多是家長(在上)對孩子(在下)實施的指導,其內容和《辭海》里的解釋應有不同。

但在這樣的解釋下,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家庭教育中極需解決的首先是孩子的問題,然後也包括家長的問題。

3、李天燕《家庭教育學》指出:現代家庭教育是指發生在現實家庭生活中,以血親關係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雙向溝通、相互影響的互動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實施的互動教育和訓練;間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環境、家庭氣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長產生的潛移默化和熏陶。現代家庭教育應該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兩個方面。

按照這種解釋,可以看到

①家庭教育就是建立在親情基礎上潛移默化的教育;

②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家長對孩子直接實施,也包括家庭環境、氛圍及父母言行舉止;

③家庭教育不是單向的(父母對孩子),而是雙向的(相互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家庭教育中極需解決的首先是家長的問題,然後也包括孩子的問題。

以上從幾種關於家庭教育的解釋和理解來看,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教育?

1、教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2、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從教育一詞的解釋來看,每個人本來就是天使,尤其是孩子,如果說孩子有問題,那也是受教育者或者環境影響而致。

為人父母,當孩子呱呱墜地的剎那,沒有人會說:「喏,給你一個問題孩子。」很大程度上,父母對孩子是愛不釋手,可慢慢地隨著孩子長大,就越來越不滿意,也就出現了孩子有問題的想法或說法,也就有了題主的提問。

家庭教育,單從家長對孩子來說,就是要創造環境、製造氛圍,通過成人垂身示範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因此,再次回答題主的問題,家庭教育,極需解決的是家長的問題。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家長自身成長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大事。


推薦閱讀:

二胎的哥哥姐姐們 你們在想什麼?
姜文:失敗源自母親
培養孩子自信心,只需這三步!讓孩子自信成長。
關於孩子人際交友,家長該如何引導教育?
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是這個原因

TAG:家庭教育 | 教育方式 | 家庭教育指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