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佛教徒不懂佛法修行分次第?

佛教中是分次第修行的,一地不知二地事佛經中佛陀所講也是分次第的,有講給普通行人的有講個阿羅漢的,有講給菩薩的。為什麼好多人都不明白?難道高深莫測的詞語就會讓你覺得自己悟道了?是在騙自己還是想當騙子?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羅山 摩訶斫迦婆羅山。次照余大山。次照余黑山。次照高原堆阜。後照深谷卑下之處。

文殊師利。而彼日光 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何以故。文殊師利。彼日光明 無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無相離相 無念離念。無戲論 無障礙 離障礙。不住此岸 不住彼岸。不高不下 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 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非不實。不在此岸 不在彼岸。不在陸地 不在水中。不在兩岸 不在中流。無覺離覺 無色非無色。

文殊師利。依於大地 有高下中。日光隨地 有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

文殊師利。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離心意意識 不生不滅。無相離相 無念離念。無戲論離戲論。無熱惱離熱惱。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 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語者非不實語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非一切知者。非無一切知者。非覺者非無覺者。非行者非無行者。非修習者非無修習者。非念者非無念者。非有心者非無心者。離心者非離心者。無意者非無意者。非害者非無害者。非名者非無名者。非色者非無色者。非說者非無說者。非假名者非無假名者。非可見者非不可見者。體性如是非不如是。非說道者非無說道者。非證果者非無證果者。非分別者非無分別者。非離分別者非無離分別者。

文殊師利。依彼無邊法界眾生上中下性。如來放大智日光輪。普照眾生亦復如是。

初照一切諸菩薩等清凈直心大乘山王。次復照於住辟支佛乘。次復照於住聲聞乘。次復照於隨所能信 善行眾生。次復照於 乃至住邪聚眾生。皆為如來一切智日光輪所照。為畢竟利益一切眾生。為生未來一切善根。為令增長一切善根。

文殊師利。如來於彼一切事中 平等舍心。無分別 無異心。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 智日光輪 無如是心。我為此眾生說於妙法。而不為彼眾生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之心。此眾生信上法。此眾生信中法。此眾生信下法。此眾生信正法。此眾生信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上法。為說大乘。此眾生信中法。為說緣覺乘。此眾生信下法。為說聲聞乘。此眾生信正行。為說清凈心法。乃至此眾生信邪行。隨所應聞 而為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 智日光輪。無有如是分別之心。何以故。諸佛如來智日光輪。遠離一切分別異分別 及諸戲論。

文殊師利。依諸眾生種種善根。諸佛如來智日光輪 種種別異。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中有如意寶珠 懸置高幢上。隨何等何等眾生念。須何等 何等事。如是如是。聞彼摩尼寶珠出聲。而彼摩尼寶珠。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無心離心 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無心離心。離心意意識。不可測量 離諸測量 不得離得。貪不能轉 嗔不能轉 痴不能轉。不實不妄。非常非不常。非照非不照。非明非不明。非覺者非不覺者。不生不滅。不思議不可思議。無體離體。不可取不可舍。不可戲論不可說。離諸言說。不喜離喜 無生不可數 離諸數量。不去無去 去寂。絕一切諸趣。離一切言說。不可見 不可觀 不可取。非虛空非不虛空。非可見非可說。非和合 非離和合。非作非造。非示非染。非可清凈。非名非色。非相非無相。非業非業報。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諍非不諍。非聲離一切聲。無言無相 離一切相。非內非外亦非中間。

文殊師利。而如來寶珠清凈直心。懸大慈悲高幢之上。隨何等何等眾生信。何等何等眾生行。聞如是如是說法聲。

文殊師利。如來於一切事平等舍心。無分別無異心。

文殊師利。譬如響聲 從他而出 眾生得聞。而彼響聲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非內非外 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 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 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離異分別 過三世。

文殊師利。而彼響聲。隨種種眾生種種言音 聞種種響。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說法音聲 亦復如是。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非內非外 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 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 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 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 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離異分別。過三世。

文殊師利。隨種種眾生種種信 種種解。聞於如來應正遍知 如是如是說法音聲。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住持萬物。生長一切谷麥果蓏。草木樹林 建立成就。

文殊師利。而彼大地。不分別 無異分別。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無異分別心。無心 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依於如來應正遍知。住持一切眾生。生長一切善根。建立成就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外道種種異見。尼犍子等 從於邪見。乃至邪定聚眾生所有諸善根。彼諸善根 皆是如來應正遍知之所住持。皆依如來應正遍知。而得生長 建立成就。

文殊師利。而如來應正遍知。離一切分別。無分別 異分別念。離一切心意意識。不可觀 離諸觀。不可見 離諸見。不可思惟 離諸思惟。不可念 離諸念。心平等 無平等舍。一切處無分別離異分別。

文殊師利。譬如虛空 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不可見 不可戲論。無色不可示 不可表。不可觸 不可護。不可量 離思量 不可譬喻 離諸譬喻。無住處 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舍。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 一切處入。

文殊師利。如諸眾生以依地有高下中故。而言虛空有高下中。而彼虛空 無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於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不可見 不可戲。無色不可示 不可表。不可觸 不可護。不可量 離思量。不可譬喻 離諸譬喻。無住處 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 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舍。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 一切處入。

文殊師利。依眾生心有高下中故。見如來有高下中。而實如來無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示下形色。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示中形色。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示上形色。

文殊師利。如來說法 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為說聲聞法。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為說辟支佛法。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為說大乘法。

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布施故。我為說檀波羅蜜。此眾生信持戒故。我為說屍波羅蜜。此眾生信忍辱故。我為說羼提波羅蜜。此眾生信精進故。我為說毗梨耶波羅蜜。此眾生信禪定故。我為說禪波羅蜜。此眾生信智慧故。我為說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如來者 名為法身。文殊師利。如來不生無生。

文殊師利。如來無名無色。無言說 無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無分別 離分別。

文殊師利。言如來者。名為空不可盡相。盡際 實際。空平等一切法際 不二際。常不可知處際。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一切處無分別 離異分別。非下非中非上。

如是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分別離分別。非下非中非上。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得故。


這就是佛陀所說的「增上慢」。

意思是:修行到某種程度之後,就滿足於當前的成就,甚至沉溺於當前的成就。不能明白「舍」的真實義。

例如:入門之前,需要先「善導」,要做善事,布施……當弟子跟著做之後,就會覺得:

真的!滿滿的收穫。

於是,開始滿足於當前的狀態,不再看佛經,不再接受別人的提議,最終,也只能獲得「人天福報」。以為自此就能成佛了。殊不知連佛門都還沒有進呢!

為什麼呢?

因為行善只能獲得身安,心安。與佛教的終極目標「寂靜涅槃」相差甚遠,連徹底解脫輪迴都做不到。因為不懂什麼是「寂靜涅槃」,其前提的「出離心」都不具備。

如果要具備「出離心」,就得明白:

什麼是「四諦法」?

此階段的目標是:「不染著」。

與前一階段的修行目標「行善」,有點不同。

有些人就無法接受。

這就是學習困難的地方。


這是一個大問題。

按照目前的情況,國內的佛寺廟宇中,有師承的很少。大多數都是想靜一靜的人住裡面。然後,讀一下經文,念個佛號,就沒了。

特別是中國大陸念佛為主,目標還是為了往生?這是很特殊的改變。念佛,也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根本沒有方法論問題。

非常少的地方有禪坐的。不是沒有,也是有。經常看到某某寺廟舉辦禪修班。然後一了解,就是硬坐。當然,邪教的也很多。什麼神的代言人啊,轉世啊,花樣繁多。

只能說,自己長個心眼,多警惕一些吧!

修行的方法,藏教和南傳保留的多一些。問題是缺點太多。十不存一。比空談要好很多。只是因為方法不對,升級死活出不來一個。

修行次第,根據瑜伽師地論中的九心住。四禪八定,四果。楞嚴經為線路。

每一個層次都有不同身體轉變和感應。


你見過多少佛門修行人呢?,修行人不懂修行次第怎麼修行呢?

學佛人也分次第類型的,有佛法愛好者,也有佛門信眾,還有佛法修行人。修行人還分受的什麼戒,又分在家眾、出家眾,以及小乘、大乘、金剛乘等。

此中的修行法要你都要明白,修行人才會給你透露點修行次第,否則沒人給你講。當然那些信眾也不會講的,因為他們不懂修行。


主要是沒人教。次第確實是有,而且體系很多。至於為什麼題主這麼問,我覺得還是人的問題,少人學,少人教。大概只有真心想實證的人,才會真正重視這個問題,到底怎麼做才能體征,解脫這事到底是否真實,為什麼我修這麼久還是沒有體征,到底我是哪裡錯了。這一步一步到底怎麼走還是正確的,中間有沒有什麼判定的指標自己可以判斷把握……

《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說:「當知皈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皈依三寶之後,要遇到善知識才能懂,善知識才能講得清楚修行次第的問題。

這裡最重要的是人的問題。包括求法人的問題,講法人的問題。不去找的人,且不說了。但是皈依後,發心去找的,也不好找,這個問題可以歸於尋找「善知識」的問題,但是善知識怎麼找?是否有緣?是有眼識珠還是有眼不識泰山?你是否尊重法而尊重善知識?人家是否看得起你,認為你是法器?甚至是否有善知識?竊以為這些都可以大膽提問,小心求證!

善知識的標準是怎麼樣?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但是按《瑜伽師地論》二十五卷的說法:「云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園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園滿」。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於所受學的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是名安住禁戒。

2、具足多聞,即於如來教法,多所聽聞通達,於諸求法者,有多法宣說開示,並且講說時,於文義善巧,於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能利,意善尋思,見善能達,如是名為具足多聞。

3、能有所證,即能證四禪八定: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又能證慈悲喜捨;戒預流果等;六神通,八解脫等;是名為能有所證。

4、性多哀愍,即於諸眾生,常起哀憐悲愍,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安穩;如是名為性多哀愍。

5、心無厭倦,即於弟子善能教導,於弟子善行,善能讚歎鼓勵;性勤精進,為大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是名心無厭倦。

6、善能堪忍,他罵不報罵,他嗔不報嗔,他打不報打,他弄不報弄。於諸逼迫事,自推已過,以業之成熟為所依趣,終不於他發生憤恚;如是雖遭輕陵毀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無改變,唯常於彼有情,思為利益。又能於修道等時,堪忍寒熱饑渴,蚊虻風日等苦;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7、無有怖畏,處大眾中,說正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戰掉,辯無誤失,腋不流汗,身毛不豎,不為諸畏怖之所逼切,故名無有怖畏。

8、語具園滿,即成就極美妙的語言,其顯了的語言,容易悟解的語言,眾生樂欲聽聞的語言,善辯善說,如是名為語具園滿。

但此時際,具足這樣園滿德相的善知識,實不可得,若有具此十分之五德,或十分之三德,我們即當欣慶求為親近依止的善士了。

如是我聞,我聽到過一個觀點甚為實事求是:

當代中國佛教現狀

  整個來講,當代的佛教比起解放前已經極大地衰落了。像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印光大師那樣的高僧,不要說別的方面,就像他們那樣知曉經論,像他們那樣教理通達的,大概海峽兩岸你都找不到了。找一個像印光大師那樣那麼精通教理的,到哪兒去找?雖然說佛教好像是很興旺,實際上你看它的內容,它的實質的話,還是在處於衰落階段。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缺乏善知識指導的情況下,必然是思想混亂。當代的佛教界基本上是思想混亂,一般的佛教徒都不知道怎樣修,聽到這個法師講講密宗好,那個法師又講凈土宗好,很多人都在這中間選擇。據我了解,有的出家人只是找一個師父,十多年都找不到,跟這個跟了幾年,覺得自己好像也不能完全敬仰,那一個好像也是不能。台灣也不比這好多少,我接觸過佛光山很多,真正在自己的修證方面也都是很困惑的。一旦到坐禪,一旦到修證到果位、明心見性這一方面,大家都是困惑。因為缺乏這一方面善知識的指導,這就是中國佛教的現狀。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是不是要好一些呢?大概會略強一些,但是也不會強到哪裡去。

怎麼解決?

太虛大師曾說過,本佛、宗經、重行的道安系,始終為中國佛教思想的主動流。

大部分找不到善知識的修行人,還是走這樣的路子。

南無大通山王如來!


推薦閱讀:

念佛不在形式
峨眉山100歲高僧通永老和尚講成佛心法,顛覆90%的修行人!!
佛法最高的境界是中道大智慧一切不執著
「凡所有相,皆屬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請作解釋?
佛家講「無始以來」,如何理解?

TAG:佛法 | 修行 | 佛教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