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的受戒和三皈?

阿彌陀佛 很抱歉那麼晚打擾,實在是弟子最近有一些問題很疑惑,弟子一直以為授受三皈依的時候就已經是要持五戒了,可是最近在查海青的時候有看到分別提到受三皈和受持五戒,所以不太清楚是皈依三寶以後還要再去寺廟申請受五戒嗎。三寶弟子可以在家中備一套海青存放嗎

感恩感恩


這個自古以來就有爭議,北傳佛教的有部和經部就各自持有一種觀點,有部認為只要皈依,自然就受了五戒,否則皈依的毫無意義,而經量部則認為皈依是皈依,受戒是受戒,兩者應該分開。因此沒有絕對的標準,你要看情況,每個地方的規定都不一樣。我皈依過兩個寺院,龍泉寺和法源寺,龍泉寺就沒有單獨受五戒儀式,皈依一次就全包括了,而法源寺則是皈依和受戒可以分開,受戒的時候受幾戒也是分開的,所以這個不論在現代或者在古代都沒有絕對標準


我見過本煥長老為人單獨授了皈依,而沒有授五戒。

寺院有時是三皈五戒兩個儀式一起授。有時是分別授的。

自己可以選擇只受持皈依戒,也可同時受持五戒,看自己選擇。

一般受了皈依戒就可以穿海清了。


謝邀 @廣文居士

實際情況有人說了,有的皈依連同受五根本戒一起,有的分開受持。我想延伸說一下。皈依,受戒分開略說。說到底絕大多數人,名分上,行為上可能是皈依了。但是真的確定佛以及延續佛的教誨的實踐者,教導者僧人。並且他們所教授的方法有用與否,其實是不確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皈依是沒有建立在實踐上,沒有建立在煩惱確實減少的經驗上。對三寶的信心,時有時無,時強時弱。

那如何擁有滅苦的經驗,升起正信呢?

修持戒律非常重要,這是定的正因,而定又是慧的正因。

當然研讀經典,實踐利生,積累人天福報也很重要。但這都是輔因。

初學者攝心是非常困難的,通過約束行為來攝心,由心念轉變得定慧。

通過不斷練習,實踐。痛苦,煩惱的減少。對方法的有效性產生了信心,對三寶才能生起不壞的信心。

依此修至,按菩薩道標準修至十信位

這才是真正的皈依。

起初修行更鼓勵用懷疑的態度去提出問題,研究學習,這樣得出來的結論也是紮實的有根據的。而不是只聽個結論,不知其所以然。

以下引用自六祖壇經 第六品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凈,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凈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師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銷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名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六祖壇經 懺悔品 第六卷


末學是先受三皈依,再受五戒,五戒也可以不全受,隨分隨力受,比如妄語一時做不到,先不受也可以,末學所受的傳承里,酒戒是必須受的。

你皈依三寶時,有沒有五戒的儀式?若沒有,那就沒有受五戒,受戒的時候每一條戒都要聽仔細然後答應」能持「,如:如諸佛之清靜,盡形壽不殺生,汝能持否?你答:能持。如果你聽不清或不明白意思,就算參加了也沒有戒體。

還有,受五戒前,最後把五戒的開遮持犯懺都搞清楚,自已那條能受,那條還做不到,不要胡裡胡塗的受。

給你個比喻:

一:路上有一百元,你找不到失主,然後你想著撿起這一百元去放生很好。好了犯盜戒了,從嚴格的說,超過5元了,犯根本戒了。

二:你的自行車被偷了,然後被你抓住了,車要回來了,也犯盜了。

以上只是舉個例子,實際上比這個要複雜和細微的多,有些人搞不清楚,就受了,不好。

所以這些都要搞清楚,再受比較好。犯根本了此生就不能證果證道了,對首懺也懺不幹凈,必須取相懺,取相懺又很難,戒罪懺不幹凈就墮地獄,麻煩的很。

當然,受戒了(包括後來破了的)以後就是成佛的因緣,若不受戒永無成佛因緣。


自皈依佛,從此不被貪嗔痴帶著走。

自皈依法,從此不被邪見知識矇騙。

自皈依僧,從此不再有懈怠之心。

自受持五戒,從今乃至無量劫,心不過犯,身不過犯,口不過犯。


要明白「戒」到底怎麼得,首先就要明白戒的原理。

南傳那邊不了解。在北傳佛教里,戒是有體的,叫做戒體。戒體本質上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色法——無表色。

所以,得戒本質上就是得戒體,或者說得這樣一種無表色。那麼如何得戒體呢?也很簡單,由本身就持戒的僧人授戒給你。

一般來說,三皈依就是居士,直接得五戒。如果說你三皈依但並不是居士,那得不了五戒。


推薦閱讀:

【轉載】剛曉法師對佛教的認識
全國求姻緣最靈驗的寺院、道觀有哪些?
佛教講因果,就是說人遭遇是註定的,包括不幸,既然是註定,那為什麼還要幫助那些不幸,需要幫助的人呢?
「因明學」是什麼樣子的?所進行的邏輯推理可靠嗎?
印度佛教史(49)《成唯識論》的思想綜述(22)

TAG:佛教 | 佛教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