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是一個恪守舊制度的守舊者?還是一個心懷天下、為救國救民犧牲自我的偉人?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孔子貌似一個守舊者。可是從孔子生活的那個動亂年代去看,他是敢於質疑當下社會制度,用實際行動推行「禮樂治國」的人。

禮,樂是周朝周文王時期推行的制度,讓周朝一度興盛,周朝在歷史上也延續了700多年,是整個華夏歷史里延續最長久的朝代。

現在的人普遍喜歡新的東西,抱守以前的東西就說他是守舊,那守舊到底好不好呢?其實要看他守的是什麼,好的道理一定是無論放在那個時代,它都有價值,一旦丟棄,社會可能會亂套。禮,從周朝開始出現,而現在人對禮明顯不那麼待見,各種變態的事情在頻頻發生,如果不是孔子曾經推行禮,很難想像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個人覺得,真的不要去覺得新的東西一定好,守舊就一定不好,人類的進步一定取決去多數人堅守的理念,無關乎新舊,反而舊的東西經過時間的考驗,也許更適合你,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他所做的事,是如喪家之犬一般帶著弟子周遊列國講學,一心想著要為那個動亂的時代做點什麼,終於為後世留下了儒家思想,他是偉大的。


你好,謝邀,是後者。朱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可不是虛言。

只讀《論語?八佾》篇就可以知道,孔子對於當時的很多上位者是不齒的(見3.1、3.2)。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龠,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很多人都說孔子是在維護封建禮教、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卻不知道孔子所強調的「禮」的核心在於「仁」(見3.3)、在於「誠(忠信)」(見3.4,見上述《禮記》兩篇引文),而不是虛禮、繁文縟節。

那麼孔子究竟為什麼要強調「禮」?不是為了維護上位者的統治,而是為了維護人世間的秩序。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了禮、沒有了秩序,沒有了規則,必然會陷入混亂的狀態,參考那些非洲中東戰亂國就知道了吧。在混亂的社會狀態下,民眾想要安居樂業、社會想要和諧發展,可能嗎?

當然,上述內容只是開個頭,題主真的有心去了解,可以多去讀讀典籍,自己思考,很多東西會慢慢弄明白!


都不是。

先說第一個不是。孔子推崇周禮,並不是泥古不化。他有能力區別什麼是禮的實質(不變者),什麼是禮的表皮(可變者)。證據在《論語》中就有好幾個。例如: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再說第二個不是。孔子有可能為道殉身(捨生取義),但這並不是犧牲自我,而是成全自我(生命的意義)。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孔二妮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咋看下,還覺得孔二妮不會守舊,但這個「新」是指對周朝奴隸制每天都有新的理解,不信,你看語錄中,對「仁」就有100多個解釋。

這方面得感謝古代信息不發達,一些信息記載不了,要是把孔二妮一生的語錄都記載下來了,他一天對「仁」有一個解釋,那麼,我們現在讀的語錄中,對「仁」的解釋絕對有2萬多條。

他的語錄就是對周朝奴隸制的修修補補,合理化奴隸制,要大家安心的處於「中庸」的位置,那麼你就是君子了。

大宋理學是對儒學的修修補補,但是儒們又喜歡說 「外儒內法」,那麼說理學是對法學的修修補補,他們又要否定。

比如說知乎上的歷史發明家王靖海,他腦補了秦獻公變法的具體條例,後續就不得不接著腦補新的歷史發明進行修修補補。

他腦補了秦始皇時期有72望族,就不得不接著對焚書坑儒事件進行歷史發明,接著修修補補自己的杜撰史觀。

誰要是說孔二妮迂腐,儒就會扣 「小人」的標籤給你。你要是指出王靖海在發明歷史,它們就會想辦法證明你的德行不夠,是你「說話不利索」。


首先,守舊和偉大不矛盾。其次,儒家並不講以身殉國。只講捨身取義,這兩者還是有差別的。孔子周遊列國想尋得機會一展抱負,可見對國家概念並不強烈。他認為國和天下是兩個概念。最後,孔子並不固執守舊。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吾從下。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可見復禮不是指恢復古代的規矩細節。而是指那種秩序得到保護的狀態。

亂世時候人民想要的是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儒家認為這個穩定來自於一個穩定強大且仁愛的政府。所以他們鼓吹著過去那個穩定統一的周朝、夏朝、商朝。


首先,孔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偉大思想家,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他也只是當時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的其中之一而已,只是由於後世官方學術思想以儒家為首,自然孔子的地位被無限拔高,經過幾千年世世代代的傳承,每一個新生兒從出生就被灌輸,孔子如何如何好,這已經變成一種洗腦了。

我想說明的是,一個好心人不一定就能辦成一件好事,好心也有辦壞事的時候。孔子的心絕對是好的,他希望社會能走向美好,只是他提出的方法論是根本無法再適用的,這也是當時沒有人用儒家思想去改革的真實原因。

研究學術思想,就要回歸客觀現實。

在西周時期,各個國家就好比大小企業,為了共同利益而聯合組建了一個巨型集團,周天子是這個巨型集團的大股東,有絕對的話語權。

但經過幾百年,大股東自己的產業經營不善,話語權越來越弱,與之相對的,次一級的股東自己手裡的企業越做越好。慢慢地,次級股東變得不聽大股東話,而且別人並不依靠你大股東才能活,大不了脫離集團,自己單飛都不成問題,這個時候,其實集團已經算是崩潰。

只是大家由於一些利益糾葛,暫時都不想撕破臉皮而已,但大股東、小股東都是心知肚明,各管各的也無所謂。對於大股東而言,雖然不甘心,但一點辦法沒有,只能守好自己田地,其他人已經管不著。

大股東說話變得沒用,下面有實力的股東就開始互相蠶食。逐漸整個集團,變成了少數幾個弱肉強食中存活出來的次級股東的天下。

但此時大家都再沒有實力吞併對方產業,就只能維繫一直平衡。

這是站在各個大諸侯的視角,他們要的就是自己爭得更多利益以及話語權。這些大老闆才不管什麼民生問題,這不是當時頂層肉食者思考的問題。

孔子雖然也算貴族,但居於底層,對民間疾苦還是有切身體會的(當然這種體會不如墨子)。

孔子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行仁、復禮』,這裡的『禮』是制度,它是周朝的法律,關於這裡的詳解可以看我專欄,此處省略。

中華哲學·先秦諸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孔子的邏輯很簡單,社會混亂的病根出在兩個方面,一是人的道德層面,二是制度被破壞。孔子要求的『仁』就是從道德上去約束那些次級股東別搞事,告訴這幫人還是得要點良心。

同時他提出『復禮』,修復西周制度,讓大股東重新掌控話語權,一切恢復如初,社會亂象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但顯然孔子的這種改革方案是落不了地的,他寄希望於這些爭權奪利的股東們良心發現,主動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去重新聽周天子這個大股東的話,簡直是痴人說夢。

假設你現在就是次級股東,有實力的大諸侯,你自己擁有一家公司,你思考的是自己公司怎麼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孔子卻跑來告訴你回歸集團的懷抱,你原來是多大的諸侯就當多大諸侯,別想著搶別人地,大家都聽周天子安排,這事兒不就解決了?

能解決嗎?我想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

我們不能單純的把一個思想品德很高的人等同於他就是個能解決問題的人,兩者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聯性。

所以孔子只是一個開錯藥方的好心人而已,他的藥方治不了病人的病。孔子恪守舊制度,他本意並非為統治集團服務,只是他的方法論無效而已。


較偉人更高尊貴的聖


什麼是新制度呢,馬克思主義?我理解中孔子只是奉行他認為的當下最適合那個時代發展的制度,孔子那時候諸侯並起,戰亂不停,奉行周禮確實是最明智的選擇,周朝傳了幾百多年並不是無道理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主公賢德,這在史記中記載的很多,主公一賢,民也賢,而後民富國強。

最主要的一點,孔子不是讓你死磕周禮,他有自己的理解


是有天下觀的格局的人同時又是一個政治保守主義者!


推薦閱讀:

「國學一本通」之:「仁聖」孔子
孔子困於陳蔡之論述
國學精髓 |國學十二道,道道是精髓!你知道多少,做到了多少呢
常識熱門考點——影響中國2000年的儒家思想
關於儒學的精華(方克立)

TAG:儒學 | 孔子 | 孔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