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是修什麼?

很迷惑,大乘佛法是修吃素放生等等活動嗎?


可以去了解一下老一輩的黨員之路,就知道大乘的菩薩道如何修了。

假如你是個普通人,想要入黨,前提是什麼?要有成為黨員的決心和意志,對黨的信仰堅定不移。否則,一切免談。

在大乘,這個就是培養菩提心的過程。不能嘴上說成佛,心裡也要特彆強烈想成佛。怎麼培養?如果是要入黨,就要學習黨的思想,歷史,過去黨員們的偉大事迹等等。

想要成佛,就要學習佛法,佛教歷史,過去諸佛的功德行跡。

這是其一。

過去要入黨,要求很嚴格。光有決心還不行,在自己的本職工作里還得拔尖。但也不能太拔尖,否則就算入黨,也無法從事政治。

修行人的本質工作就是修心,最起碼要有四禪八定。能使自己可以常常處於清凈中。但也不能修到底,要證果了,就只能修阿羅漢道了。

「入黨申請書」提交了,接著就是等。等什麼?佛出世,給予授記。一個人可以具有黨員的一切資格,但沒有黨授,就還是普通人。在佛教也是一樣。

只有在佛授記後,才真正成為了菩薩,與黨員一樣,開始自己全心奉獻他人的旅程。

這個過程相當漫長,通常是四大阿僧祇劫又十萬大劫。因為強大的菩提心為支撐,菩薩在輪迴中身口意無有不善,福報和慧果滾滾而來,在佛道「晉陞」得很快。當然,為了修行,菩薩經常「下基層」,從底層做起,體驗人間疾苦。

在所有的波羅密都差不多圓滿的時候,菩薩進入了佛教的國務院--兜率天內院,等待「分配」,在某一個無佛的世界裡下生人間,通過一段時間的實修後正式圓滿自覺覺他而成就無上佛果,透徹三世一切真理,為眾生演說佛法,直到壽終,永入涅槃。


題主知道佛有十號,其中就有一號名為:兩足尊,其義何解?即明足、行足, 明行足 ( 明行圓滿 )。明足,即智慧圓滿(理);行足,即福德圓滿(事)。吃素放生,修慈心舍慳心。多是在事上廣修福德利益眾生,目前多有吃素放生者多是這種,於理上求證少。這個問題禪宗五祖也說過,一日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所以一味求福,不求理證,屬於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但若能培福,迴向菩提或往生西方,種成佛之因,最終是一定修行可成的。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凈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凈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凈土。』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凈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


大乘佛法是修菩提心的。

所謂的菩提心,是指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並究竟成佛的發心。

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什麼叫做勝義菩提心呢?一地菩薩以上的這種境界,稱之為勝義菩提心。什麼叫做世俗菩提心呢?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們世俗人的心裡產生。

依心力大小而分三種,

1,國王式發心,自己先成佛,再來度眾生;

2,船夫式發心,自己和眾生同時成佛,不分先後;

3,牧童式發心,先將眾生安置於佛位,自己再成佛。

第一種自己先成佛,在度眾生成佛。稱廣大欲樂之發心,其心力下等;

第二種自己和眾生同時成佛式發心,稱殊勝智慧之發心,其心力中等;彌勒菩薩,即這種發心。

第三種讓一切眾生先成佛,我再成佛,稱無與倫比之發心,其心力非凡巨大。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即是此種發心。

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或大悲心、即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 我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 住平等舍

順便說一句,大乘與小乘的區別就在於菩提心,小乘不強調菩提心而強調出離心,出離心,即脫離六道輪迴,不貪求人天的福報。因此,出離心是小乘和人天乘的區別,人天乘追求世間善法今生來世福報,並未脫離六道輪迴。

大乘佛法修行核心即是修心。

吃素、放生、念經,念佛,打坐,捐款給窮人,放生,這些都是修行,但既可以是大乘的修行,也可以是小乘和人天乘,而區別就在於修行者的發心、目的或者叫動機。一切以菩提心為基礎的修行,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否則不是大乘。吃素放生不是大乘的專利,小乘或只求人天福報的人天乘,也可以吃素、放生作為修行方式,只是目的、發心不同而已。

一般來說,吃素、放生、念佛,打坐等修行的方法,這些方法本身不分大乘還是小乘,修行者修法時的心,決定的了是大乘還是小乘,

舉列來說,

以個人及親屬的健康長壽為目的(世間法的發心),那麼吃素放生是人天乘的修法;

以個人離苦得樂、徹底脫離六道輪迴為目的(出離心),那麼吃素放生是小乘的修法;

以為一切有情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徹底脫離六道輪迴,並且最終得證得究竟佛果為目的(菩提心),那麼吃素放生就是大乘的修法;

事實上,吃素、放生、念佛,打坐等一般人知道的修法以外,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方法,有非常廣大的內含,以布施為例,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釋迦牟尼佛在累世累劫,曾以成千上萬種身體利益無量無數眾生,使其願望得以滿足。世尊為菩薩時,以血肉滿饑渴眾生所願,如,喂鷹救鴿、捨身飼虎的公案(附在後面)諸多佛經中所講述的佛陀在因地廣行布施之善舉,如若廣說,無論如何也宣說不盡,真正的大乘行者,每日做各種功課的發願與迴向,都是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成佛,修行者並不想讓人知道,而只針對自心,默默修行。大乘佛法的發心,確實是非常偉大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光輝奪目的偉大思想,以致於很多人跟本就不相信,認為是不可能的。

個人建議應注意一點,大乘、小乘、人天乘,並沒有高低、優劣、好壞之分,都是佛陀所說,適應不同眾生的根基和因緣而已,因為有不同的眾生,才有度不同眾生的方法,有八萬四千種眾生,就有八萬四千種佛法。

現實中好多人都是從人天乘入佛門,慢慢進入大乘;而好多修行人,一直以個人世間財富名利為目的修行,連小乘的出離心都沒有,但自已一直以為是在修行大乘佛法;凈土宗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本應是大乘修法,但修行者如果只想個人往生離苦得樂,沒有往生後倒駕慈航再度眾生的想法,則念佛也變成了小乘修法。

事實上,如果能如理如法修行人天乘,就會努力做一切善事,再不會做任何一點點不利於別人的壞事了,能慎重取捨因果,遠遠超過了「世間好人」的範疇,肯定被世人尊重敬仰,來世做個國王、首富並非難事。

如果修行小乘得證初果羅漢,已經超凡入聖,不但在定中沒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沒有妄想執著,何況四果羅漢,已證無我空性,能神通自在。

大乘境界,則更加不可思義,不再多說。

大乘修行的內容或者叫方法是六度萬行。

大乘的基本見解是緣起性空,人無我、法無我和如來藏光明。

大乘的修行果位是證悟空性得一地至十地菩薩果位,乃至究竟成佛。

總結一下,大乘佛法修行的是,讓自他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並究竟成佛。


割肉喂鷹的是誰?割肉喂鷹的典故--學佛網?

www.xuefo.net

佛陀割肉喂鷹、捨身飼虎的本生故事_劉郎才氣_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

幾則公案(作者:明賢法師)

大乘菩薩道以六度為核心,菩薩所行,無論何時何地,面對何種情境,都以利益眾生的大悲心為本,為眾生故乃至舍頭目腦髓亦在所不惜,《法華經》云:「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釋尊在因地時曾捨身飼虎、喂鷹救鴿,忘我布施、救度眾生之事超過恆河沙數,不可勝數。在此娑婆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釋尊為眾生奉獻生命而灑下的鮮血。

過去生中,釋尊有一世曾轉生為一名商主。一次,他和五名商人前往海上尋寶。歸來途中不幸遭遇風暴,狂風惡浪襲來,船隻損毀嚴重,眼看就要傾覆,商人們命懸一線、恐懼萬分。此時商主安慰眾人說:「大家無需擔心,一旦船隻損毀,你們就拉緊我,我一定能讓大家脫離危險!」很快船隻完全毀壞,商人們依言緊緊抓住商主的身體。商主以一己之力,牽動眾人向岸邊游去。在他體力將要耗盡時,大家終於看到了陸地,五名商人全部安全上了岸,商主自己卻因勞累過度而死去。商人們將他的屍體抬到干處,才發現商主為保障大家未來的生活,將探尋到的珍寶藏在了腋下。眾人因為商主的救護,不但生存了下來,還靠著留下的珍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又有一世,釋尊轉生為統領贍部洲的慈力王,治下有八萬四千小國,他慈悲為懷,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教導臣民行持十善法,因而使很多專門危害眾生、散播瘟疫的餓鬼無法得到足夠的飲食,以至身體羸弱。有五位夜叉因此而忿忿不平,他們聽說國王非常慈悲,於是前往王宮求見國王,希望解除自己的饑渴痛苦。來到王宮後,夜叉們對慈力王說:「我們本應以人的精血滋養身命,然而國王讓人們都行持善法,使我們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您能否憐憫一下身陷痛苦的我們?」慈力王聽後,對這些夜叉生起了大悲,他隨即出自身血,用自己的鮮血餵飽夜叉,並割下自身骨肉布施給他們。五夜叉飽餐後心滿意足,息滅了危害眾生的暴虐之心,在慈力王的教化下改過歸善。當時國王發願道:「今日我以血肉滿足你們,願我成佛之時,能以清凈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們的貪嗔痴三毒,使你們獲得最為究竟的涅槃安樂。」後來釋尊成佛後初轉法輪,最初度化的五比丘正是當年的五位夜叉,因國王過去的願力,五比丘在釋尊教導下共同證悟了阿羅漢果。

釋尊因地中,在大悲心的攝持下,曾無數次捨身忘軀地進行求法——某世,釋尊曾為一位婆羅門。當時正值無佛之世,他為利益眾生苦覓佛法,始終未曾值遇。帝釋天為考驗他,化作一個面目可怖、飢腸轆轆的羅剎,對他宣說了半句法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婆羅門如久旱逢甘霖,為求後半句偈,毅然說道:「為半句偈頌,我心甘情願奉獻身肉,十方諸佛均可為我作證。」羅剎終於誦出後半句法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婆羅門如獲至寶,為了讓其他眾生都有緣看到這珍貴的法語,他全然忘記肉身將滅,不顧一切地將偈文上上下下刻寫在岩石、牆壁和樹木上,並發願道:「我為一切眾生利益,甘願捨身聞法。若見聞我捨身事迹,願吝嗇者能廣行布施;願以驕慢心布施者,能如我這般心無執著。」隨後,為報羅剎賜法之恩,他從高處一躍而下,兌現了諾言。此時羅剎方現出帝釋天身形,在空中接住婆羅門身體,與諸天眾頂禮讚嘆,並向婆羅門誠心懺悔,願其將來成佛時能度化己等。婆羅門因此捨身求法因緣,迅速圓滿了多劫資糧,在後世先於彌勒菩薩成就佛果。

悲智雙運是菩薩的境界,釋尊在因地中常以智慧幫助身邊的眾生脫離苦境——有一世,釋尊轉生為一位剎帝利種的醫生,他醫術精湛,善慰人心,很多病患從他手中徹底擺脫了疾病折磨。當時,有一女人因丈夫病逝而精神錯亂,抱著丈夫屍骨躲進屍陀林中,她對屍骨珍愛異常,白日以清水清潔、香花裝飾,言說愛語,夜裡擁骨而眠,彷彿真人在世。醫生聽說此事,油然生悲,決定幫助此女,他來到屍陀林中,扛起一具女屍,並在河邊找到那位女人。醫生故意對女人說女屍是他的妻子,但擔心女人的丈夫奪其所愛。女人信以為真,安慰醫生:「你無需憂慮,你妻子性情賢惠,我丈夫同樣人品亦佳,絕不會有苟且之事發生。我們理應成為朋友,共同生活。」醫生假裝同意,學著女人的樣子打扮女屍,完全得到了女人的信任。夜裡,女人寬心入睡,醫生將兩具屍體捆在一起扔進河中,然後大聲驚號:「你丈夫把我妻子拐走了!」女人驚醒,哭喊著對屍骨緊追不捨,但為時已晚。她瞬間嗔心大起,轉而又痛哭流涕。醫生假意埋怨女人,並威脅要殺死她。女人一時無措,只能苦苦哀求醫生饒命。醫生立即抓住機會說:「既然你如此懇請,如果真能聽我吩咐,我不但不會殺你,還能讓你獲得快樂。」然後諄諄開導:「從今天起,你必須放棄懷抱丈夫屍體的想法,因為這是最愚蠢的舉動!眾人皆赴死,一切均無常。貪執情愛定會引來痛苦,並致人墮落,希望你能從沉迷的情慾中清醒。」醫生的一番話語,使女人錯亂的精神終於回復了正常,她感慨萬千:「真是不可思議,你說的話如同明燈,祛除了我愚痴的黑暗!」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修。何等為十。所謂

布施 勤修。悉舍一切。不求報故。

持戒 勤修。頭陀苦行。少欲知足。無所欺故。

忍辱 勤修。離自他想。忍一切惡。畢竟不生。恚害心故。

精進 勤修。身語意業。未曾散亂。一切所作。皆不退轉。至究竟故。

禪定 勤修。解脫三昧。出現神通。離一切欲煩惱斗諍。諸眷屬故。

智慧 勤修。修習積聚一切功德。無厭倦故。

大慈 勤修。知諸眾生。無自性故。

大悲 勤修。知諸法空。普代一切眾生受苦。無疲厭故。

覺悟如來十力 勤修。了達無礙。示眾生故。

不退法輪 勤修。轉至一切眾生心故。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勤修。


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佛陀在世時因針對不同心執煩惱之人,說遍了八萬四千法門。將不同法門對應不同心執煩惱,猶如不同藥物對應不同病例一般。本質上來講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大小乘之分,這只不過是後世人根據不同法門而創立的門派。

修行不是燒香、拜佛像或者吃素放生這些形式上的舉動,如果一味追求這些相上的行為,絕對是外道無疑啦。佛法乃心地法門,修行皆以認識自心並且向修鍊自心著手。

世人於生活中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和意所想這六種感知功能皆是由心所驅動的,同一個現象每個人所感知到的相也都是不盡相同。

世間一切際遇皆是一場中性活動,每個人應緣後各自心生了不同的好壞苦樂等二元對立的觀念後不斷執取其感受而滯留不放。

所以,大乘佛法修行以駕馭自心感知不滯留於任何領域之中,也就是《金剛經》里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心無去處」地去面對際遇,因為已經明白了際遇本身不存在好壞,亦不存在苦樂,其本質其實只是一份自心的感受而已。有了這樣的認識,修行人才能更好地觀照自心、認識自心不隨波逐流地受際遇的擺弄而煩惱不斷,「心無去處」地去面對人生一切處!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那儒家的惻隱之心,或者好人好事呢?也是罪?
請問各位大佬們,如果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麼沒有徹悟見心的人之爭論就都屬於外道之言嗎?
佛法的重點是「四聖諦」
印度佛教史(37)大乘非佛說?
阿羅漢會信其他教嗎?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