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要放下,還是放的下拿的起?


文殊師利言。

世尊。云何見七覺分。

佛言。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無自性法。不憶念故。是為念覺分。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 心不可測度。說善不善及得受記。是為擇法覺分。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能離取捨 非離取捨。又於諸法 舍離思慮。是為精進覺分。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不生愛著。解一切法 即無生故。是為喜覺分。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心生信樂。解一切法 不可得故。是為輕安覺分。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心無掉舉。是為定覺分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住無著 不可覺知。於一切法不生貪著。若得此舍 是為舍覺分

文殊師利。七菩提分。應如是解而能了知。


本無一物,你拿什麼,又放什麼,無我無心,無物,你又是誰呢


我看看這些答案,覺得。。答案就在他們綜合起來的地方。

什麼叫修行,什麼是超然?來去自由。雅也行,俗有時。關鍵修行要接地氣啊,很容易飄上去,以為自己知道的多,層次高,就容易起差別心,什麼是差別心。凡事引經據典。。。凡事先卡位境界,立足。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念而不執叫無相,出六識而不染叫無念,含萬物而無思(主觀己見)叫無往。

這就是自性即佛。

你目前的理解是佛陀所假設的小乘境界,若你目前無法理解第一段話,那就嘗試先放下,一步步修行中得悟。


首先得放得下,然後才能拿得起。如果連放得下都做不到,拿得起也無從談起。


修行是放下的要放下,放不下的提起來!


修行的過程也許是無數次的放下,最終的目的大概是放下不會糾結,拿起也不是因為在意。自己通過修行,成為自己心的觀察者,不再被心的變化起伏而輾轉吧。


最圓滿的是不迎不拒,但沒開悟前是做不到的,因為在這之前念頭的問題沒真正解決。


借假修真,先找假後有真,先立像在破像,先拿起來在放的下,以後可以拿的起放的下


先要看破,看破到一定程度就能放下,真真正正完全看破了就能拿得起放得下,拿起是自由的,放下也是自由的,如同鳥兒隨著氣流,不需要用力,就能在空中游舞飛翔一樣。


修行既要拿的起,又要放的下,順也行,逆也行,不要走極端。


余以為

無論你在吃飯,打電話,喝水,洗澡,擦香香,睡覺等等等等等等……無一不是在修行。

當然,修的好不好還是有區別的。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如果介於這事這物或是那事那物還有個放下和拿起的念頭…

當下只一念,做什麼都會來的順利一點。


推薦閱讀:

念誦有利益的佛咒如果需要無欲無求的心境方能成功,那還怎麼會去念誦它呢?
喜歡一位出家人怎麼辦?
學佛是迷信嗎?
老好人和儈子手哪個更容易開悟和成佛?
修行需要注意什麼?

TAG:修行 | 修佛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