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悟與佛祖在菩提樹下的悟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是怎麼樣的差別?


一樣

如果是真悟,不僅禪宗的悟和佛祖一樣,天主教、西方靈修或6000年前非洲薩滿的悟都一樣。

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法無分別,慈悲如佛,分別在「我」。盡心隨緣,異同一如。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妙法蓮華經》

佛反反覆復打比喻,就是要令眾生想明白。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不要忘記了把心量打開。諸佛說法跟一雲一雨道理是一樣,關鍵在於眾生要信、要解、要悟、要證。佛不度人,唯人自度。迷惑分別是自己的根性問題。

超脫肉體去看世界,一切都是法則,一切都是道,道道相通。但凡正道都是相通的。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圓融,誰是誰,誰又不是誰。盤古劈開了混沌。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此,天地分,萬物生。但,你能分出這是你的空氣,這是我的空氣嗎?這是你的道,這是我的道嗎?

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圓覺經》

直心是道場。


不一樣。

禪宗,直指本心,通過靜坐入靜,參悟,來接近本心狀態。來自迦葉拈花微笑的傳承。

其開悟,也是經過三個過程:破本參,過重關,過牢關。

而禪宗的開悟,是第一個破本參。之後,就會進入長期的悟後起修階段。去印證和落實。

而佛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是一座就過了三個關。直接全部完成。


不一樣,禪宗的明心見性,是得見真如實相、如來法身,證的是法身,而佛陀在菩提樹下的覺悟則是三身圓滿的。

永嘉玄覺禪師的《證道歌》就說明了禪宗所證是法身。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禪宗的悟是證實相、法身,其實還未圓滿。如何才能圓滿呢?大家可以去看《證道歌》的下文,不過這裡我引玄覺禪師《永嘉集》的一句來說明。

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

般若指的是報身,解脫指的是化身,三身代表什麼是有爭議的,而這裡討論禪宗,那就以《壇經》的說法為準。

所以禪宗的路子就是這麼一個路子,先證法身,由法身發起般若,再導向解脫,使三身圓滿。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路線:

二 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

三 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

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此因中三德。非果上三德。

因就是修行,這是修行的路線,果上三德就是你證得三身的三種「得」。

具體的還是看《永嘉集》原書吧。

總結一下,禪宗的悟是證法身,與佛陀的證悟還是有區別的。


誰要告訴你答案,你先問問他悟了沒有,就這還不行,因為你沒辦法判斷他是否開悟。

所以,你這問題除了自己親證,沒答案。


這是一個能講一上午的問題。

變一下問題里的元素還可以問

「佛祖在菩提樹下的開悟與克里希那穆提在胡椒樹下的開悟一樣嗎」。

「開悟」,這種「只許佳人獨自知」的生命體驗,

看熱鬧的人把它擺出來框量寬窄,

是不是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

若只是看熱鬧的人問的一句戲言,那就不說什麼了,這問題沒法答,怎麼分析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就像科比和詹姆斯的球迷拌嘴,羅列論據也好,爆吧刷屏也好,其始其終,都是看熱鬧的人為了自我代入優越那方的快感而臆斷高下,與所爭的那兩個人/事/物,其實全然無關。

心物之爭,禪凈之爭,佛道之爭,遜尼什葉之爭……無不如此。

沒落差也得分出落差來,我占高的那塊,給你推下去,在這憑空降生、茫然幻滅的無常世界裡,存在忽然就有了意義,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

如是相由心生。

否定我存在的意義,那你就是敵人。去死吧,科密/詹密。去死吧,和尚/老道。去死吧,信了/不信上帝的人。去死吧,不認同我牛逼閃閃(不讓我自戀)的人。

有的人,生命因此十分有意義,

但其實,是相煎何急的傷害。

本自混沌,盤古一斧。

伊甸無罪,食果知恥。

那一斧,那枚果,那個給了世界運轉動力的落差,是「分別心」。

而分別心,正是大自然業輪的原初動力,我們生於它起,死在祂中。

祂是現象,是處境,它無關對錯,無關善惡。

它是緣起,祂是緣合。

祂遍及諸法界,它收攝在一微塵。

它修而不斷,見而不起。

想知道盒子里巧克力的味道,最好親自嘗一嘗。

無論人生里有怎樣的困惑,有怎樣的苦難,有怎樣的迷茫艱辛,呈出全部的心靈去擁抱一切。

在你的心中,蘊藏著社會的種子,你就是全社會。

在你的心中,蘊藏著全人類的一切,你就是全人類。

在你的心中,蘊藏著全宇宙的血脈,你就是大自然。

最終,你收穫的,證見的,失而復得的,是你自己與世界交互的結晶,是自在不二的究竟奧義,是最初與最終的安寧。

而正當時,亘古未來歷代覺者,與汝同在。


推薦閱讀:

藏識|禪宗的思想與風範(一)——禪宗與禪定
藏識|禪宗的思想與風範(五)——禪師與禪門規式
盧理湘:張三丰《參禪歌》新注
信心銘(禪宗三祖僧璨著)轉
有關李一的興廢

TAG:佛教 | 禪宗 | 佛學 | 釋迦牟尼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