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有一個問題,佛經說山河大地一切和我都是虛妄顯現,顯現有什麼區別嗎?

我就說一朵蓮花,我看到它的時候,我沒看到它又在想的時候,和我在定中所觀想出來的時候,這三種蓮花有何區別?是何因緣所生?為什麼感受不同?


一個玩家進入遊戲世界,然後認為遊戲中的大號就是自己,並認為遊戲世界是真實的。顯現的不過是一段數據。


就像月亮,在水裡,在鏡子里,在光滑金屬表面上,等等,被映照出來。


清凈顯現和不清凈顯現。

執為實有和觀如夢幻。


突然想到六祖的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色法和心法的關係。見分和相分的關係。您這幾個問題,別人回答了也很可能不是你自己的。


學迷了。

佛法要面對現實。

現實是現實

回憶是回憶

想像是想像

學真實的佛法,別走偏路。讀六祖壇經。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干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熏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感覺太淺又太深。

說太淺,你這麼分三條問,就已經知道區別了,並且,學不學佛,哪怕問一個小孩子都能知道區別。

說太深,就是《楞嚴經》同分妄見別業妄見什麼的,同樣是識所緣,為什麼所引生的業不同,諸識在所緣之中,業種如何運行等等,我只能癔想一下這些問題而已,感覺已經很了不起了,如何尋求答案,如何現量觀察,做夢都做不出來。


一切相,皆由心中分別而生。心中分別不同,則所見之相也不相同。如無分別心,則見相非相,即見實相。


三種都一樣。都是虛妄想。一種是過去妄想,一種是現在妄想,一種是未來妄想。

可是三種虛妄想都不離真實。


眾相非相,由心而生,由念而執,心中清凈,不見清水只見魚群,不見眾生只見眾佛,不見濁世,只見凈土。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塵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供參考


本質都是一樣的如翳在目空花亂墜。只是人們都能看見的是共業所感,自己想到的定中顯現的是別業


你得先知道什麼是虛妄


同為虛妄,因執而以為真實。同為真實,因執而以為虛妄。

佛說虛妄,為執著者說。


虛妄顯現也可以說是相妄性真,萬法惟心,這個「心」亦可指為「性」,心性,或說心,或者說性,都是一個意思,即所謂的真心,修行要明心見性,開悟,就是要悟得真心,萬法惟心所現,為一念無明起,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這指不出方向,人世沒有了大信,歸於寂滅。這裡有個背景,在印度能知道最早的是達羅毗人(黃種人),被雅利安人(白種人)征服,後來是波斯人,釋迦遇到的波斯匿王琉璃大王,再後來是大月氏(被唐朝趕過去的),然後是北印度崛起,應該是阿育王朝吧……,還有伊斯蘭的滲入,實際上達羅毗人文明程度很高,在雅利安人之上,和古巴比倫一樣,這從發掘的雅利安廢墟下的達羅毗人的廢墟比較可以看到。古印度的歷史是不斷的被外族征服毀滅,所以人分等級,沒有大一統的文明,人世沒有肯定沒有大信,在被外族征服、文明沒有完全建立就被摧毀下,現實不真,人心不安,瀰漫著厭世逃離的情緒,所以要從苦難的人世解脫而去心靈上追求,去修行,但是達性後卻沒有能回歸來認知命和建設現實的世界。

印度的性和相,老子說的是無和有,道法自然,一陰一陽謂之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生不息,肯定了「無」也肯定了「有」。而孔子說的是性和命,天命之謂性、帥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綱五常等等,更是肯定了人世。這都是從易經的天地人來,人與天地立,給了我們人世的大信。從伏羲女媧黃帝老莊孔孟諸子百家、幾千年來無數的聖人賢哲創建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文明,雖有王朝的興衰更替,而無損於文明的傳承,在我們的山河歲月里,在我們的血液里,中華民族從來就有大信,所見皆真,文章詩詞書畫建築陶瓷戲劇……

所見的蓮花是真的,所想的是塵影,定中所見依然是塵影,只是少了情緒和雜念!


推薦閱讀:

十大經典佛語, 你能悟透多少?
南懷瑾《南禪七日》—— 六、坐上體操與入定方法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光厚和尚和洪部長
繼續懺悔口業
千年古剎密印寺與靈祐禪師

TAG: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