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讀博(科研)就一定要與金錢劃清界限?

看到微博上某評論「如果為了賺錢就不要讀博」心生疑問


真正埋頭做科研的人,往往是會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和大量失敗的,以及自己的觀點和發現被別人否定再去爭取被肯定,等等。你很難把這些東西轉化為金錢,甚至功利一點可以說是對個人生命的浪費,因為你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試錯,毫無價值產出可言。

同時,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可以說都不一定能即時反映到吃穿住用行和娛樂、生死等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方面,可能就是國家買單讓你去在某個科學領域做探索而已,那指望它掙錢也是無望的。半年辛苦寫一篇SCI的獎勵,可能不如你高中同學當主刀醫生的一個紅包多,開飯店一晚上掙的凈利多。

當然,也不能說跟金錢劃清界限,科研成果轉化掙錢也是合理合法,但畢竟是少數。

所以如果真要安安心心地做科研,還是不要太有物質慾望為好,或者家裡有礦也行。


廣告版真理的誕生

「XXX就要XXX」,姑且稱其為廣告版真理

其特點是簡潔,矛盾對比突、戲劇性飽滿、語不驚人死不休

把所有矛盾體間的過渡、關聯全部剪掉

通過省略各種定語把存在的合理性全部塗抹成非黑即白

voila,一個微博名言就誕生了

然後各種引戰,讓各方人士一點一點把之前裁剪掉的,隱藏的,塗抹的信息在討論中一點兒一點兒還原回來

於是,一個流量、話題、trending就誕生了

有的人得到了關注,有的人得到了流量,有的人得到了錢

但所有這些道理、名言、討論都很薄

薄的讓這個討論顯得興師動眾

回到話題,為什麼有人會認為?

不知道,人太多了,什麼聰明的、笨的想法兒都可以出現吧


微博上那句評論,一定是來自非理性的人之鍵盤。

我們不妨簡單看一眼美國勞工部的數據:

https://www.bls.gov/careeroutlook/2018/data-on-display/education-pays.htm

我們不難發現,學歷越高,每周平均薪水越高,而失業率越低。

我還搜到一個資料庫,記錄了多個國家的情況,包括歐洲、北美和亞洲的一些國家的情況:

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EAG_EARNINGS

在這些國家中,都是學歷越高,收入越高的。

所以說,請某些鍵盤俠醒醒~


其實並不是科研就一定要與金錢劃清界限,但是個人觀點更支持與金錢劃清界限吧。

星期三在fika的時候和另一個組的博後D表達過他對科研的想法,水平有限,翻譯的可能會很彆扭。D是研究生態學裡的基因組學的,博士在美國讀,為JGI工作,博後來了瑞典。

「其實你有沒有覺得,世界上大部分人,是不關心科研的,他們不關心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或者將來是什麼樣子」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問我父母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天為什麼是藍的,草為什麼是綠的,花為什麼是紅色的,後來他們被我問煩了,就不回答我了,可是我一直會在問自己各種問題,並且努力找到答案」

「對於我來說,科研的意義在於給自己一個答案,可能這個世界上只有我自己關心這個答案,但是我還是想知道。這也是我來這裡的原因。發很多的論文,或者成為一個教授都不是我的目標。「

」我並不在意他們把一些數據,圖表從我的投稿中拿出去。我得到了這些數據,很有意思,有很多東西可以從中發現,我又有了新的假說,可能我現在沒時間去證明,或者去做什麼。但是看著他們出現在那裡,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很理解你,如果你想完成這個項目,想給自己一個答案,不管多少年以後你都可以找我,我會盡我所能的幫你。「(這裡我們說到了我的crispr了,有很好的表型,但是脫靶了。還有我研究的功能基因,雖然拿到了突變體,最後也不太清楚有多少個拷貝數)

我相信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利益驅使的,但是在聽到D說這些話的時候,我還是覺得科研是一件純粹的事情,需要一個很強大的不被任何東西影響的動機。科研也可能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只要守住本心就可以不被污染的事情了。

我打趣說我該早一點兒遇到你的,這樣我的碩士論文就不會有遺憾了,想想都要哭了。

結果笑著笑著,眼淚就出來了。


吃飽了撐的,凡事都要搞個二元對立才舒服。

很明顯兩者沒什麼因果關係


推薦閱讀:

最新「Nature Index中國」出爐:北大領跑50所國內頂級研究機構
做母親,做學術,與保持精神健康
邁阿密大學自閉症行為干預實習 海外實踐
做科研就是面臨墨守成規的生活嗎?
青千申報選擇醫學口還是生命口?這篇分析也許能幫到你!

TAG:科研 | 博士 | 讀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