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接受不了失敗,遇到困難經常哭,該對他做挫折教育嗎?家長該如何做?

我家寶寶快四歲了,之前是爺爺奶奶帶,現在我接手自己帶了五個月了。

我發現小朋友在遇到困難後容易出現焦慮、哭的情況,失敗後自己從來不嘗試著再試一次。感覺孩子接受不了失敗,我也經常教導她: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不能氣餒,要總結失敗的原因再來一次,直到成功為止…

當時聽進去了,但是在下次遇到困難時又是老樣子哭鬧不止,我感覺她缺乏挫折教育。

我也想對她進行挫折教育,卻又苦於不知如何下手

我該如何正確引導她?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需要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就是給孩子創造挫折讓孩子自己去克服,沒有坑也要挖個坑讓孩子跨越,這樣的事情換在你身上會不會反感?當然會反感,而且會加深孩子對挫折的畏懼情緒,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抗挫折教育不是要給孩子創造挫折,而是要用愛增強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人遇到困難後變得焦慮或者情緒激動是非常正常的表現,小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面對困境的時候就更加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面對失敗時,保持冷靜、自信和平常心。

1、正視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先平靜下來

孩子遇到困難和失敗後出現苦惱的情況時,家長要正視孩子的情緒表達,讓孩子的激動情緒先平靜下來。

l 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因為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帶孩子離開讓他情緒激動的現場,給孩子一個冷靜下來的機會,減少他們的消極情緒持續的時長。比如說孩子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因為摔跤而感到害怕的沮喪的時候,可以暫停一小會兒學習,跟孩子做一些遊戲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

l 教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手段,比如把他抱在你的腿上,背對著你,教孩子做一些深呼吸;或者讓孩子做一些有趣或者輕鬆的事情,比如說聽音樂、讓他們吃一些零食等都可以緩解孩子的激動情緒。

l 如果孩子不願意這樣做,家長可以在語言上表示理解和安撫「我知道這件事情很難做,我明白你的失敗是有原因的,失敗一次沒有關係,不用害怕更不用緊張」。

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跟孩子具體分析這次為什麼失敗以及該如何做,讓孩子養成在遭遇失敗之後去找原因的習慣,而不是一味的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2、身教大於言傳,運用榜樣的力量。

在孩子因為遇到失敗和挫折出現過激的情緒反應時,家長想要正確引導的前提是,讓自己冷靜下來,用平和的心態去客觀的看待孩子出現的問題,而不是自己先管不住自己的脾氣,上來就批評孩子、指責孩子,完全無視孩子的自尊和受到的傷害,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給孩子樹立這樣的一個觀點,我的父母因為我的失敗和遇到的挫折這麼生氣,或者表現的如此不安和焦慮,說明失敗這件事情非常的可怕,非常的丟臉,孩子自然會對失敗這件事情增添恐懼心理,遇到困難先自我打擊,當然沒有辦法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所以比起口頭上的鼓勵孩子要堅強勇敢,不怕失敗,家長在身體行為上給孩子樹立榜樣往往會更有效果,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的失敗行為,陪伴他,用溫和的話語鼓勵他,讓孩子感受到遇到挫折不是災難,失敗也不是洪水猛獸,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遇到失敗的時候才能去正視失敗,以平常心去對待失敗和挫折。

3、正確的誇獎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

我不是說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還要去誇獎他,而是有的時候家長在平時生活中不恰當的誇獎方式也會造成孩子心態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很多家長會誇孩子聰明或者有才華,這樣的誇獎方式往往會讓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變得更加脆弱,因為遇到成功的時候被誇讚聰明,那失敗的時候是不是就意味著不夠聰明呢?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產生自我懷疑,從而變得不自信。

所以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法,要誇獎孩子的行為,因為一個人的行為是相對可以控制的,誇獎孩子成功時的某項行為,在之後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可以將失敗歸結為自己的努力不夠,如果再努力一點在未來還是能夠取得成功的,有這樣想法的孩子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承受力會變得更強,就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變得情緒激動或者特別的沮喪。

所有的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過程中保持耐心和愛心,與孩子保持溝通,共同分析問題,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才是正確教育的關鍵。


之前我回答過的以下兩篇結合起來,可以回答題主。

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www.zhihu.com?

www.zhihu.com圖標

首先,區分「挫折」和「挫折感」,並能夠辨別不同「熱量」的挫折感。

挫折,是指讓個體目標受阻的具體事件、行為等,會被個體的認知加工處理的客觀信息。

挫折感,是隨著挫折事件的產生,個體體驗到的煩躁、生氣、惱怒、沮喪、無助的內在體驗。

任何一個發育正常、有血有肉、有自尊有期待的孩子或成人,遇到「挫折」都會產生「挫折感」,因為沒人喜歡挫折,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神經系統的正常反應」,只是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但挫折感分「熱」和「冷」兩大類。

我見過很多孩子,越小的孩子,越會在受挫的第一時間表現出:煩躁、生氣、哭鬧、惱怒等這些「比較熱烈」的情緒,他們會大喊大叫「哎呀!」把倒塌的積木全部打散、狠狠扔掉,還會氣呼呼地噘嘴,雙臂抱緊在胸前,生玩具的氣!

如果這時候,你沒有批評他們說:「生氣有什麼用啊?著什麼急啊?」

而是靜靜看著他們,沒有嘲笑他們,沒有嫌棄他們,走過去抱一下他們,坐在那兒陪一陪他們。他們大部分都會繼續搭起積木、找下一塊拼圖。

但如果他們又失敗了……又失敗了……又失敗了……他們更可能表現出沮喪、哭泣、退縮、自暴自棄等「低溫度」的情緒和表現。

因此,持續不斷的挫折,會偷走一個人的能量,讓他躺在地上,你越去把他拽起來,強行充電,你會發現他們更糟糕,要麼和你對抗,對抗還是好的,最糟糕的是開始讓你不斷體驗「挫敗感」,「你越想讓我起來,我越不起來」……很多很多次之後,你的能量也被他抽走了……

這就是我在平時工作中見到的典型的「自暴自棄」產生的過程。沒有能量,只有負能量,沒有動力,只有不動。


因此,要允許孩子體驗任何「挫折感」,不要強行打氣。

孩子已經表現出「沮喪」了,雖然你心疼,但如果你:

  1. 希望他的挫折感立即消失,或做點什麼讓他馬上就好起來:「好了好了,沒關係,我們再試一試?」「媽媽小時候也會失敗,來,我們吃個巧克力,馬上就好啦!」
  2. 站著說話不腰疼地否定孩子的感受:「不至於,寶貝,沒必要不高興,再努力一次試試看好不好?」「遇到一點挫折就放棄,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繼續!」
  3. 壓抑孩子的感受:「不許哭,不許走開,過來,1,2,3……」

那麼,孩子會感受怎麼樣?他們會感受到第二個挫折!不良的處理方式,就是二次挫折事件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媽告訴我,她像上面這樣「安慰鼓勵」過孩子之後,孩子反而更生氣、哭得更凶甚至要打媽媽……

因為如果孩子會說話,會表達,他們肯定會說:「難道我剛才沒有嘗試嗎?難道你沒有看到我努力了嗎?可還是沒有拼好啊!我現在感覺那麼糟糕,我怎麼還能冷靜地再試一次呢?我的能量已經耗完了,我只想發泄!我真的很傷心啊,媽媽!」

是的,如果我們不允許孩子感受到「挫折感」,希望立即消除、否定、壓抑孩子的挫折感,而做出的看似安慰和鼓勵的行為,都是對孩子的二次挫折!


那麼,就花時間陪伴孩子度過沮喪,然後聚焦困難,成功一次。

花時間陪孩子度過沮喪,在上面文章連接里有具體步驟,這裡就不贅述。

【培養孩子挫折抵抗力的起點】是:允許他體驗沮喪,陪他一起度過,當他感覺好起來之後,再鼓勵和協助他,成功一次,孩子就會得到一次自信。一次又一次之後。他的信心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越滾越大。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我們解讀一下這句話,它也許是說:失敗的情緒被平復之後,吸取經驗而獲得的「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沒有小成功,就沒有能量和動力去努力追求更多、更大的成功。

哪些會「越挫越勇」「越壓越有力」的人,並不是他們「喜歡挫折,沒有挫折感」,而是他們過去積累過很多「成功和成就感」。孩子不會像成人那樣越挫越勇,除非他有過很多成功的經驗。

所以我一直覺得,「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不要責備和怪罪人,不要糾結在孩子的態度上,而是,聚焦當下孩子遇到的困難,肯定過去的長久努力,沒成,過去也是努力過;成了,是過去多次努力耕耘,才有的收穫。

前進的動力,從哪裡來呢?

除了孩子先天的氣質類型,我想更多的是從同樣有著「積極人格傾向」的撫養者身上沿襲而來。這裡僅從後天的教養,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上來談一談我個人的觀察。

以下回答過的這篇,就是我在平時諮詢中,經常看到的有著積極人格的父母的特點:(不多贅述,請點鏈接)

8歲孩子總說自己是個廢物,笨蛋,討厭自己。我聽了很難受。該怎樣勸他??www.zhihu.com?

www.zhihu.com圖標

有著積極人格傾向的家長,會善於肯定孩子過去的努力,哪怕是一點點,他們總會讓孩子感受到真切的價值感!那就是:

  • 我過去是努力的,哪怕是一點點;
  • 我過去的行為是有讓我自己滿意的,哪怕是一點點;
  • 我的爸爸媽媽也對我是滿意的,哪怕是一點點;
  • 哪怕我還有不足,但我有價值感,有成就感,哪怕是一點點;
  • 我感到充滿力量,我還可以做得再好一點,我還想繼續努力……

自信與內在動力就這樣悄悄得明亮起來了,每一個這樣的時刻,就彷彿星星之火,把孩子的心點亮……

可以在家練習「積極關注」的方法

這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做的「關注優點」的練習。

一張大的掛紙,中間寫下孩子的名字和記錄日期,也可以自由發揮,有代表孩子的符號即可,比如,還可以讓孩子畫下自己的頭像或代表自己的字母等。

請注意觀察圖片上的文字,都是一些細節的,非常個性化的。

可以每天記一些,直到大紙記滿,標上記錄的起止日期。剛開始是父母發現、記錄,與孩子分享,慢慢的鼓勵孩子自己來發現自己的細微進步、和優點、好的行為、好的品質等。漸漸的孩子也會開始關注到自己的細節,開始自我肯定。家庭成員之間也可以每人都有這樣一張大掛紙哦:)

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重視和強化,「做」這個行為本身,和「已經做到的」值得肯定的部分,比如: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你依然坐到了書桌前,開始寫作業,而且已經把這兩道題獨立完成了。他們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我永遠不夠好」,而是經常讓孩子感到「我有可取之處,我還想更好」。

讓一個孩子有動力,就是不斷積累實實在在的「效能感」:我可以做到,我做到了,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我有一個屢試不爽的表揚句式,對我兒子,每次豐收做得好的時候,我都會很誠懇地問他:「你是怎麼做到的?」

每當這個時候,豐收都會下意識地回望過去,組織語言,告訴我他做了什麼,怎麼做的……那些對他來說真實的過去,就是孩子前進的動力……不是虛的,不是雞湯雞血,而是實實在在的客觀現實:我是如何成功的。

那麼,挫折來了,一個有動力的孩子就會,一邊承受著「挫折感」,一邊翻白眼氣呼呼地說:我就不信了……這一次……

大豐收,我就不信了……

然後就是一頭扎進要解決的問題中……聚焦在當下,而來不及焦慮

以上,謝謝。

電子書孩子的成功離不開挫折教育作者 唐學芬¥ 19.99去查看?

這個也不錯,可以結合來了解。


看了題主的描述,孩子一直是由爺爺奶奶在帶,媽媽上手剛5個月左右,所以,寶寶在遇到困難時的表現,可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太短,缺乏安全感有關。

孩子對於突然更換的撫養人可能還沒有完全適應;

還有就是孩子在爸爸媽媽身邊最容易敞開心扉,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平時好好的,爸媽一回家立馬不聽話,哭鬧撒嬌是常態。

不用煩惱也不用著急,用好方法,放平心態,相信一切都能夠迎刃而解。


接下來聊聊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真能帶給孩子成長嗎?

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長大的,從來不知道苦的滋味,於是當他們碰到一點困難時,就會退縮沮喪,傷心哭泣,應該讓他們「吃點苦頭」才好

說到挫折教育,近些年來也成了育兒的大熱詞語,前一陣,一位爸爸把孩子在深冬的夜晚留在火車站外乞討,只為懲罰孩子沒有及時完成的作業,近日,一位微博大微全家外出旅遊把六歲的孩子獨自留在家中,也是因為孩子沒有及時完成的學習計劃。

網上引起一片嘩然。

這樣的教育方式,我想說除了懲罰,意義又何在呢?

把年幼的孩子置身寒冷的戶外,一個人在家中使用開水做飯,如果發生了意外該怎麼辦?

而且這種懲罰會不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用平等獨立代替挫折教育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曾說道:凡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朋友式的討論和交流氛圍。正式在這種氛圍里,孩子便能夠逐漸養成基於愛和自信的獨立精神,從而健康的成長。

與其說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會沮喪失落,不如教會孩子獨立堅強的成長。


孩子遇到困難就哭怎麼辦?

家長多共情

孩子遇到困難就哭,家長不要上來就是劈頭蓋臉的批評。

你怎麼就知道哭,這麼點事情都做不好,還哭什麼哭……

這樣的語言沒有任何意義的。

站在孩子的立場來分析,可以換個態度,比如爸爸、媽媽知道你很難過,能說說為什麼嗎?通過共情,可以把孩子遇到的問題具體化,通過分析原因,然後教會孩子解決的辦法,並給與積極的鼓勵,鼓勵孩子下一次可以克服困難,做的比這一次要好。

家長多示弱

其實你以為的困難不一定是孩子眼中的困難,相反孩子以為的困難也未必是你以為的困難。

也許一個怎麼也無法系好的鞋帶,

一個搭不好的積木高樓,

一個沒法好好完成的水彩畫,

這就是孩子們眼中的困難,是他們焦慮哭泣的理由。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你們這麼大的時候也會有做不好的事情,甚至還沒有你們做的好。讓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護,同樣激發他們進一步的積極性,幫助他們一起克服困難,完成目標。

家長多示弱,孩子才能有更多機會表現,有更多機會變強。

接受孩子的情緒

孫儷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寫道: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好的家長要做孩子情緒的容器,不光接納可愛乖巧的小人,也要接納偶爾任性驕橫的「小惡魔」。

哭泣、焦慮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也許擁抱、安慰過後,他又會綻放花一樣的笑容,擦乾鼻涕之後,又開始了蹦蹦跳跳。

允許他們的情緒釋放,給他們足夠溫暖的肩膀和依靠。


就醬~

我是菜媽李靚莉,也經常被兩個兒子突然的情緒爆炸搞得措手不及,

但是,我相信,只要跟孩子一起面對,

歡喜他們的歡喜,憂傷他們的憂傷,

不做焦慮家長,就是正確引導的第一步!

寶寶太難了,寶寶想哭!


不刻意為難孩子——給孩子製造「挫折」,在他覺得受挫的時候做他信賴的父母就好。挫折教育,本質上也是讓孩子知道,無論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有愛他的人在支持著他。這樣的孩子才是真的強大。

在解釋教育現象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用到「冰山理論」:孩子表現出來的任何行為都只是冰面上的一部分,海面下才是暗藏的真正原因,應對的時候需要講究系統性的調和。孩子抗挫折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是如此,並不是缺耐挫力,你就多塞點給他,就能「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了。

?大人眼中的「挫折」和孩子真正感到的挫折完全不同,爸媽要改變錯誤認知。

很多孩子,不是缺乏挫折教育,而是缺乏一個理解的擁抱,和會主動說一句「我能感受到你的難受」的人。當你孩子非常氣憤告訴你同伴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模型弄壞的時候,你和他說「這算什麼事兒,人家也是不小心的。你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你等於是一把將孩子推向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還非常武斷地認為,在你這兒,這件事根本不算挫折。

所以,有效提升孩子耐挫能力的第一步,要求父母懂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感知這個世界,再來教會他應對「挫折」的處理方法,不能自以為是地以成人視角來看待孩子遇到的困難。

?別把「折磨」錯當「挫折」,教會孩子主動尋求幫助也是挫折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還有很多人理解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吃點苦頭, 「挫折教育」不等於「折磨教育」。

大部分的挫折研究發現,一般耐挫力高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知道在逆境的時候,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有足夠的支持和幫助

允許孩子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吝嗇給孩子的擁抱,哪怕是蹲下來的擁抱,因為這能夠快速傳遞你對於孩子的愛,對他的鼓勵和支持。

當你面對極大挫折的時候,周圍有一幫朋友幫你,有家人支持你,你才更有可能從逆境中走出來。我們也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在逆境中尋求支持,獲取資源,克服逆境,不需要什麼事都一個人扛過去。

?耐挫力強的孩子從來不是因為挫折受得多,而是善於轉移挫折——教會孩子換個視角看挫折。

真正耐挫力強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把這些事兒當成挫折,而是懂得巧妙轉移。這才是父母最應該引導孩子掌握的。

曾經閱讀過一本非常好的美國學前教育書籍叫做《Powerful Interaction》(互動的力量)。作者指出,無論孩子經歷什麼,都能成為一次最好的教育機會。作者總結出了10個思考維度,幫助父母更好地把一些「挫折」和「逆境」轉化為孩子成長的機會,即教會孩子轉移痛苦。

我把這10個維度和大家分享,當然並不是每個維度每次都有用,但是這可以成為我們思考的方向。以一個小例子為範本,去看如何從不同的維度幫助孩子將困境變為一次成長的機會。

場景:孩子非常氣憤地告訴你,自己心愛的模型被同伴弄壞了。

孩子內心獨白:我非常生氣!我覺得這對我很不公平。

維度1 幫孩子學會用「思考」來面對挫折

讓孩子自己思考。比如先給孩子一個擁抱,然後說:「媽媽知道你難受,但是現在模型壞了,我們能怎麼辦呢?」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他自己想辦法去面對這個挫折。

還可以接著問:「修好後,我們可不可以想出什麼辦法,讓這個模型更好地被保護呢?」讓孩子成為思考者,挫折就成了意義非凡的教育契機。

維度2 及時響應孩子的不良情緒

當孩子非常憤怒的時候,你一定要第一時間讓他知道你很清楚他的感受。蹲下,然後和他說「爸爸/媽媽知道你很難受」。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它能夠很大程度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並且明白無誤地讓孩子知道你能夠感受到他的不愉快。

維度3 鏡像反饋

除了情感上的反饋,你可以鏡像反饋他的語言。比如孩子和你說,「***故意把我的模型弄壞了」。

這個時候你可以反饋或者重複他的語言,但是需要注意,說的時候把「故意」去掉,這樣說:「模型被弄壞了,你是不是很不高興?」

孩子通過這樣相似的反饋,就會懂得是什麼事件導致了什麼情感結果。

維度4 到孩子的困境中去和他對話

其實很多父母真的不知道什麼是「交流」。交流指的是有來有回,而不是武斷主導地去講一些你自己認為正確的話。

特別是面對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說「這沒事,我們不怕」這類的話,而應該用開放式的提問讓孩子轉移「挫折」。比如「我們還能怎麼辦」「怎樣可以讓我們好受一些」「我能不能給你一個抱抱」,設身處地和孩子一起思考。

維度5 賦予挫折一些想像遊戲

想像式的遊戲。孩子不願意自己去修復模型,嚷嚷著要你再買一個。你就可以讓孩子想像:如果我們自己的身體生病了,會是什麼感受?現在模型壞了,就和模型生病一樣,我們怎麼做可以讓模型高興起來呢?通過這種想像的引導,孩子就會從「生氣」轉移到如何「解決」這個挫折上面。

維度6 一起面對挫折

這裡的關鍵詞是「一起」。很多時候,孩子需要一個人陪他一同面對挫折,一同修復感受。大人要告訴孩子,其實小時候也經歷過很多類似的事情,現在願意陪他一同面對。比如一同去對他的同伴說,模型被弄壞很難過;一同來修復模型;一同面對憤怒惱火的情緒。當你和孩子一同去解決,孩子的耐挫力就真正得到提升。

維度7 用豐富的語言對孩子說話

當孩子因為挫折鑽進死胡同的時候,不要用貧乏的語言簡單地要求他,而應該用儘可能豐富的話語幫助他走出來。

比如孩子摔著玩具反覆嘟囔「再也修不好了!我討厭他!」,這個時候你可以用豐富的語言去回應孩子。比如「寶寶,你認為再修好很難是嗎?」「玩具被弄壞了你很生氣嗎?」通過更加豐富準確的語言,引導孩子明白挫折在哪兒,才能夠讓孩子明白朝著哪個方向努力就能克服這個挫折。

維度8 把挫折的事變成小幽默

幽默有時候可以是挫折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項技能。如果孩子對汽車模型少了一個輪子沒法行駛而憤怒,你可以接過汽車模型,假裝讓車跳起來,然後說:「哇!三輪跳跳車來啦!」並且把車放在孩子的身上跳,逗笑孩子。當孩子咯咯咯笑起來的時候,他再來看眼前的挫折就不再是愁容滿面的樣子了。

維度9 拆解困難

將挫折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向孩子逐個提問,好像孩子就是解決問題的專家一樣。當孩子逐個疑問各個擊破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面對挫折的自信心。

維度10 教會孩子準確表達自己

比如你想告訴孩子,當他感受到挫折,發脾氣家人也不知道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聯繫自己的經歷去解釋。問問孩子,如果狗狗很熱想喝水,它會做什麼動作呀?如果狗狗高興了又會做什麼動作呢?如果狗狗口渴不把舌頭伸出來,或者高興了也不搖尾巴,別人是不是就很難懂它了?讓孩子通過對熟悉認知的遷移,從挫折中有a ha moment(頓悟瞬間),才真正有意義。

耐挫力不是一個可以被教會的東西,但是如何轉移挫折帶來的痛苦是可以被教授的。我希望父母能夠知道,任何人都不應該在逆境中獨自前行,包括孩子。如果能夠在逆境中陪伴孩子,與他一同經歷,一同承擔,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勇敢。

@知乎親子


前幾天,與一個媽媽聊天。她說:「我跟老師說,希望她能夠在課堂上多鼓勵我家孩子,調動起他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他會更愛學習的。老師說,如果孩子的世界裡只有鼓勵,沒有挫折,那他以後遇到一丁點困難都沒法承受。「 乍一聽,老師的話一點毛病都沒有呀,沒有經歷暴風雨的洗禮,小樹苗怎麼能成長為大樹呢?但我總覺得這中間缺了一環。思考良久,總算想明白,「你給了我挫折,卻沒有給我抗挫力啊!」如果小樹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沒有積蓄足夠多的力量,那麼,暴風雨來臨時,小樹苗會在風吹雨打下被擊倒。讓小樹苗成長為大樹的是內心積蓄的力量,而不是暴風雨啊。

事實上,這位老師的想法頗具代表性:認為挫折教育就是給孩子製造挫折,更有甚者,把「挫折教育」變成了「打擊教育」、「批評教育」、「吃苦教育」。其實,我們的孩子真的缺乏挫折嗎?從出生開始,他們就需要面對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挫折:媽媽沒有及時餵奶,學走路頻繁摔倒,穿衣服穿不好,被搶玩具,沒法融入新環境……他們缺的不是挫折,而是從挫折中恢復和振作的能力,心理學家稱這種能力為「抗挫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肯尼思·金斯伯格認為抗挫力的培養包含了7個要素:能力(Competence)、自信(Confidence)、聯繫(Connection)、品行(Character)、貢獻(Contribution)、應對(Coping)和掌控(Control)。

能力是知道如何有效處理不同狀況的才能。它不是依靠一種模糊的感覺或直覺說「我能做這件事」。能力在實際經歷中獲得。如果一開始沒有培養孩子一些實際的技能,他們就沒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斷、有責任心地選擇或面對困難的處境。真正的自信是指對個人能力很堅定的信仰,歸根結底,它來自人的能力。孩子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展示能力獲得自信。自信不是父母告訴孩子他們很特別、很珍貴,讓他們膨脹起來很自大。孩子們在被安全保護的情況下鍛煉自己的能力,能獲得一種牢固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能提升他們直面挑戰的能力。在幫助孩子尋找到身上的核心競爭力並加以培養的過程中,父母讓孩子積累了足夠的自信去探險並相信他們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例如,在教孩子學穿衣服/襪子/鞋子時,並不是只是在一旁鼓勵他/她,「寶貝,穿衣服/襪子/鞋子很簡單的,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的。」鼓勵雖然可以帶給孩子力量,讓他/她更願意去嘗試,但是對於大人來說很容易的技能,對於小朋友來說並不容易。所以,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將任務拆解開來。穿一件衣服可能包括先介紹衣服的正反面,衣服有兩層,衣服有大口小口,左右兩邊袖子,將衣服鋪平,把衣服抓到手上,打開衣服比較大的那個口,套上頭,左手穿過左邊的袖子,右手穿過右邊的袖子。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後,他/她就掌握了穿衣服這個技能,他/她就不只是感覺「我能穿衣服」,而是對穿衣服這件事很自信,並且獲得了穿衣服這件事的掌控感。

在孩子說我不會/我不知道時,可以和他/她一起探討我不會/我不知道之外的可能性,教導他用「我不會/我不知道,不過……」來替代「我不會/我不知道」。例如,「我不會自己穿衣服,不過我學會了把手穿過袖子。」讓他/她明白目前的我不會不是因為自己的缺陷(僵化式思維),而是還需要時間去練習(成長型思維)。「我不會自己穿衣服,不過我練習幾次就會了。」

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其實讓我們成功的不是失敗,而是我們從失敗中學到了什麼。一而再的失敗反而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而一而再的成功才會讓孩子嘗到成功的甜頭,讓他們更有熱情和內在動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這所謂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聯繫

孩子和家庭、朋友、學校以及一些團體聯繫緊密會讓他們有牢固的安全感。安全感讓孩子形成堅定的價值觀,預防他們做有破壞力的選擇。家庭是每個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但如果孩子與一些民間、教育、宗教、體育組織有聯繫,也會覺得自己屬於一個大家庭,感到很安全。愛與安全感是抗挫力的基礎。因為缺乏愛與安全感的孩子會對這個世界感到恐慌,會缺乏力量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會缺乏自信,害怕應對壓力,遇到困難時容易感到悲觀和絕望。

品行與貢獻

中國式「挫折教育「幾乎不包含品行與貢獻的培養。為什麼品行與貢獻是抗挫力的重要因素呢?我覺得,無論是能力、自信、聯繫、應對與掌控關注的都是「我」,而品行與貢獻超越了自我,這樣抗挫力也就從一種能力上升為一種良好的品質。與能力相比,品質更為持久與可傳承。孩子應具有基本是非觀念,這樣他們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為社會做貢獻,成為穩重的成人。品行好的孩子擁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也更自信。他們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關心他人。當哪天孩子意識到這個世界可以因為他的存在而更加美好,這堂課意義非凡。明白個人可以有所為會激勵孩子做事更有目標。他們不僅為了改善這個世界而採取行動做一些決定,還會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品行、加強與他人的聯繫。當大多數少年還在忍受著別人對他們的失望甚至指責時,對自己所處的集體有所貢獻的少年周圍卻洋溢著感謝。

應對

學會有效應對壓力,孩子能更好地克服生活中的挑戰。父母應教導孩子積極地應對困難與挫折。孩子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

「我一定不能再犯這個錯誤了」(絕對化要求);

「我什麼都不會」(過分概括化);

「我在同學面前出醜了,我要完蛋了」(糟糕至極)。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質疑與挑戰這些信念。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的,你不想再犯錯誤,說明你已經意識到了這個錯誤,你要學習的是如何避免,盡量做好,但是,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了。」

「你不是什麼都不會呀,你只是這件事沒有做好呢,你看,你會這個,會那個呢……」

「在同學面前出醜,你覺得很難堪是不是?不過,也許沒有那麼多人注意到你出醜,而且也沒有那麼糟糕呢,雖然你出醜了,但是有些同學很關心你呢……」

掌控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做決定,掌控行為帶來的結果時,他/她更確定有能力找到重新振作起來的辦法。如果父母替孩子做所有決定,不給他掌控的機會,孩子會覺得「所有事情都自然發生」,人也變得被動、消極甚至沮喪。他/她會把掌控能力看成是個外在因素——不論他做什麼都不重要,因為他/她掌控不了結果。但擁有抗挫力的孩子知道自己還擁有內在掌控力。通過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自己決定結局。他/她清楚自己能起作用,這進一步提高了他/她的能力和自信心。此外,孩子要從小的技能開始,也要建立起合理的期待,這樣才更可能有掌控感。

我們可以把塑造抗挫力看成搭積木。當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已經很有能力時不必奇怪,你需要做的就是專註於那些較弱的方面。同樣,你所在的某個集體也可以支持你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在關鍵時刻提供一些好策略幫助孩子調整狀態走向成功。


推薦閱讀:

陷入人生低谷的你,該如何走出來?
如果對別人遭受的苦難無動於衷,正常嗎?
人是不是必須得經歷一些挫折或者大的衝擊才會做出改變去成長?
別把挫折教育荒唐化

TAG:兒童 | 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 挫折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