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和西方的區別會這麼大?

可從歷史,制度等角度來闡述你的觀點。


中國與西方的區別,歸根結底,是地理氣候環境造成的。

西方,狹義上說是歐洲大陸,廣義上說是白種人殖民、征服、改造過的地域,地球上白種人聚集的地方,以及深受歐洲文化和制度影響,制度建設和精神信仰都全面倒向歐美的國家。

一、我們首先從古代歐洲講起,

這是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地圖,可以看到,整個古羅馬帝國,就是圍繞地中海的版圖。

事實上,從希臘帝國到羅馬帝國、日爾曼帝國、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都是環地中海沿海的文明,哪么,地中海是個什麼樣的海?

劃重點:四面大陸環繞,受副熱帶氣壓影響,常年海水平靜,少有風浪,島嶼眾多,南北東西的環境差異極大,物產各不相同。

西方文明就是歐洲文明,而歐洲文明就是地中海文明,地中海文明就是海洋性文明

現在我們對比一下同比例下,地球東方、黃種人聚集、東方文明的中央——中國的地理樣貌:

中國大陸是一片連續完整的陸地,沒有像地中海那樣有一個巨大的內海,

陸地內部江河湖眾多,高山大川連綿,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且常年如期而至。幾條巨大的河流均勻的分布在這片大陸上,特別適合大範圍農業生產,且南北的差異不大。所以中國的古人專心研究農業生產,興修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通過研究氣候和植物生長的特點,發明了適合指導農業生產的農曆,以及為了把以家庭為單位的人口牢牢的鎖在土地上穩定生產,發明了三綱五常、倫理秩序、君臣父子、忠孝節悌這些規範人行為的儒家學說。

所以中國文明就是農耕文明,是世界上農耕文明的巔峰。

再回到歐洲地中海,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乾燥、冬季多雨,也就是植物該生長發育的季節沒水,植物該休息過冬的季節反而老是有水,加上沿岸沒有大江大河滋潤土地,沒法大範圍興修水利、開展農耕生產,只能小範圍的種點小麥、葡萄、橄欖樹等耐旱作物,規模小、產量低。所以這片陸地上的白種人也沒興趣對農業進行深入研究。於是他們望向了海的對面。

地中海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內海,所以特別便於船舶的通行往來,只要一條帆船,就能通達四方,運輸極為方便,加上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產差異極大,東邊的麥子西邊的葡萄,南邊的駱駝北邊的馬,商人往返運輸賺差價,成本低,利潤高,賺到錢就捧著黃金給國王交稅,回老家蓋莊園,國王拿黃金高高興興的給商人加官封爵,商人在社會地位高,人人崇拜嚮往,鼓勵商人去更遠的地方,賺更多的錢,還派兵護航。所以地中海文明漸漸形成了以航海經商為嚮導的對外殖民基因。他們骨子裡認為,商人去外地經商,在外地建立港口,軍隊奉命過去設據點,保護商人,劃領地,是理所當然的。

這是歐洲人能開啟大航海大殖民時代霸佔全世界的社會文化基礎。

再回到中國,前面講了中國文明是人類農耕文明的巔峰,

農耕文明的特點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古人居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加上衣服房子。除了鹽,件件都能自己生產製造,頂多在以村為單位小範圍交易,加上中國各地差異較小,長城以內的各個地方都能種地,南方種稻北方種麥,只要埋頭把田地糧作經營好,生存和傳宗接代不成問題,因此對外部物質需求極低,對商貿往來的需求極低,人們沒有對外部世界去探索遷移的原動力,歷史上中國大範圍的人口遷移多因戰亂和大災害,被動有餘,主動性不足。

同時,中國地理上的高山大川、大江大河,也是阻礙人口遷移、經商探索的巨大屏障,相比航海,靠人力畜力肩挑背扛,翻山越嶺、渡江過河,運輸成本極高,

同樣運一萬斤糧食,

從巴塞羅那到佛羅倫薩,只需要三條帆船,十幾個水手和船長,10天航程就到了。

而相同的距離,從杭州到長安,則需要數百挑夫和騾馬,翻越無數的高山峻岭,走一個多月才能送到。

中國古代著名的商道如茶馬古道、唐蕃古道、秦巴古道、梅關古道等等,無不是沿途山高水陡、極為險峻,風險極大。

商業運輸成本高,利潤極低,商人賺不到錢,既不能向皇帝上繳可觀的稅銀,也不能回鄉蓋豪宅,乾的都是風餐露宿的苦力活,因此社會地位極低,用「販夫走卒」形容當時社會地位低下、活得如螻蟻一樣的人群,可見中國古代社會對商人經商的態度。不崇尚外出經商賺錢,社會就無法形成成熟的商業文化,對外商貿和文化輸出的基因。即便有鄭和下西洋這種浩浩蕩蕩的官辦航海行動,也無法到動員民間社會廣泛參與,對外擴展。所以鄭和之後,再無下海,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佔領世界的良機,東方文明從此被西方文明壓制四、五百年,世界被白種人征服,也是必然。

另外,相比地中海,西太平洋常年的風高浪大,颱風盛行,也嚇退了古人造船出海的信心。

大航海和工業革命是奠定西方開啟殖民時代征服世界,進入現代化的基石,

商業和工業是同胞兩兄弟,當商業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工業革命會自然誕生,反之,商業文明不成熟的社會,即便有一些技術發明,也不會成為工業革命,這也說明了中國儘管有古代四大發明,卻沒誕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四大發明都是工業技術產品,然而由於中國商業文明的不成熟,未能形成驅動工業技術的革命。

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是西方商業文明需要的內在驅動

機器大生產代替人力,商業與工業相輔相依

沒有商業的驅動,人類再發展100年,也不會研究如何用機器取代牛。

總結上述觀點,就是西方白種人→聚居在地中海沿岸→農業條件差、航海經商便利→孕育出航海商業文明→善於對外探險經商、擴張→孕育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征服世界。

東方黃種人→聚居在東方大陸上→農業條件好、交通受阻→孕育出重農輕商的儒家農耕文明→善於精耕細作、繁衍後代,無力對外探索擴張→錯過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

這一切都導致了中西方近現代格局差異的形成。

二、在中國古代,民間的生活必須品中唯有一項是長期且穩定地需要跨省貿易——鹽,因為大部分地方都不產鹽,需要從產鹽區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消費,因此,鹽一直是歷朝官府最主要的課稅來源,販鹽也是唯一成熟的商貿活動,歷史上著名的晉商、陝商、徽商等其的主要業務都是販鹽,壟斷鹽區、買斷官府、建立運輸渠道,就能源源不斷的獲得利潤。然而單個商品的市場始終是殘缺的市場,不足以形成商貿業的發展繁榮。

在對外貿易方面,著名的絲綢之路其實主要是西方人來中國淘金,中國人在這條世界主要跨洲貿易通道的路上,參與度基本就是「貨出關,人回鄉」,最多把貨品送到關口邊境,賣給中亞人、再由中亞人轉運到西亞、羅馬銷售。這也說明了當年馬可波羅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一邊做生意一邊遊歷,回去後就寫了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向歐洲介紹東方世界,卻從來沒有中國人到歐洲去做生意,回來向中國民間寫一本介紹歐洲世界的遊記,因為很少有中國人沿著絲綢之路把貨一直送羅馬去。

三、商業與契約、公平、自由。當一個文明體的商業達到一定的繁榮程度,人們對於社會契約、貿易公平、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意識也會隨之增強,而這些正是建立法制、開放、自由主義社會的基石。

義大利半島位於地中海核心,其城市佛羅倫薩、羅馬和威尼斯在14世紀前後是整個歐洲的經濟中心,商人的團體非常龐大,形成一個社會階層,也就是新興資產階級,越來越繁榮的商貿,需要更加公平、自由、開放和契約精神來維護秩序,而當時義大利教庭的原教旨主義、禁欲主義等宗教規則、哲學、統治方法,與商業發展的需求格格不入,因此爆發了著名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本質其實就是商人團體要破除教廷制約,建立法制、開放、自由的社會規則。

世界上最早對於法制、開放、自由的訴求,都是商人社會群體主導的。

商人相互做生意要講信譽,要落筆為證,不能違約——即契約精神;

政府對市場實施的徵稅、管理要明文公示,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市場就會發生混亂。——即法制主義。

商人對各地市場的信息要充分掌握,政府不能隨意封閉市場,壟斷信息,厚此薄彼——即開放公平

商人希望想去哪收貨就去哪收貨,想去哪賣貨就去哪賣貨,消費者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政府不能搞封關設卡,限制商人行走,教庭不能號召信徒清心寡欲,限制人員消費——即自由主義

商人最愛掛的匾

香港人常常念叨:「自由法制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自由法制本質上是商人的核心訴求。香港是一個殖民主義培養起來的港口商業城市,重商、崇商,李家城是他們的圖騰。

而在一個以農民為主的社會群體里,不會訴求這些。農民不會在家掛一塊「誠信是金」的匾,因為沒必要。

農民的核心訴求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風調雨順才能保證土地有最佳的狀態生產糧食。

國泰民安才能保證五穀豐登時不被外敵匪寇搶走。

農民要的是穩定的氣候、穩定的統治、穩定的家庭關係。

儒家文化就是為了建立穩定的農業家庭關係而生,三綱五常、君臣父子、忠孝節悌禮儀廉恥的倫理秩序,其核心作用就是讓家庭關係適合農業生產,青壯人員尊重並學習長者的務農經驗,穩穩地在土地上勞作,生產糧食,保障家庭的生存繁衍。而這套制度在當時是適用的,傳承千年,使中華文明和生產力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一直領先世界。

生產關係決定社會關係。

在中國的現代化來臨之前,農業生產技術數千年始終如一,沒有革命性變化。因此,社會關係和家庭關係,也不需要做變化。

歷朝以來,中國民間社會百姓對國家朝廷的訴求,主要是外禦敵於國門之外(防止外族入侵),內部不分裂混戰(國家統一),社會安寧,百姓可安心務農生產生活,如能做到這樣,朝廷的合法性就存在了。

這與西方社會很不一樣,所以西方人也很難理解中國。

重農輕商的土壤和儒家文化體系形成的中國人的信仰、追求,與西方世界形成巨大的差別。

以上討論的都是前現代社會結構的中西方差異。

——————

本文知乎首發,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做個類比,如這個問題:為什麼官員的後代和企業家的後代區別會這麼大? 這個問題和東西方的差別這個問題是類似的。

如果說根本原因的話,我覺得是因為這兩個文明是在溝通很少的情況下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是「獨立」發展。發展的情況不同,面臨的外部條件不同,以及內部的一些偶發因素造成了各自獨特的個性。價值觀、生活方式等都是表象原因。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不同種群的人的溝通日益增多,最終所有人的區別會越來越小,大家的價值觀會越來越接近,因為所有人面臨的是類似的外在環境。只是這個過程會比較的漫長。


1.一國或一方的文化是該地區全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中國和西方相對應各自的文化就應該是這樣的區別,既不大也不小。

2.從群體繁衍和個體生存的方式來說全人類都沒有區別,因此中國和西方本質上沒有區別,所有的區別都是表象。如果你有幾位來自西方的朋友就會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


中國普通人和西方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全都是一模一樣的,有區別的是不同文化的偉人。比如說,蘇格拉底和孔子會有區別。


根本原因是地理差異!

地緣政治學說,比較有道理。


推薦閱讀:

看了精靈旅社 3 ,好奇為什麼西方人能把鬼演繹的那麼美好?
身邊有哪些被文化入侵的例子?
中國是否吸收了一些西方糟粕?
為何感恩節不像聖誕節一樣在中國受歡迎?
為什麼歐美西方國家要不斷的抹黑中國?

TAG:傳統文化 | 西方世界 | 西方文化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