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發宏願普渡眾生,那麼渡人是否算是菩薩的執念呢?

例如地藏王菩薩發善心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題主看過金剛經,也知道其中有說是無眾生可度嗯,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又有部分說法認為,菩薩或者佛祖希望人們見性成佛,這樣的希望或者渡人的意義是什麼呢?)由於我一開始表述的不嚴謹,又或者很多人覺得題主是外行,提問問的問題太基礎沒有交流和回答的價值可以選擇無視,不希望回答者既不回答問題還在評論中冷嘲熱諷,謝謝…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羅山 摩訶斫迦婆羅山。次照余大山。次照余黑山。次照高原堆阜。後照深谷卑下之處。

文殊師利。而彼日光 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何以故。文殊師利。彼日光明 無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無相離相 無念離念。無戲論 無障礙 離障礙。不住此岸 不住彼岸。不高不下 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 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非不實。不在此岸 不在彼岸。不在陸地 不在水中。不在兩岸 不在中流。無覺離覺 無色非無色。

文殊師利。依於大地 有高下中。日光隨地 有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

文殊師利。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離心意意識 不生不滅。無相離相 無念離念。無戲論離戲論。無熱惱離熱惱。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 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語者非不實語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非一切知者。非無一切知者。非覺者非無覺者。非行者非無行者。非修習者非無修習者。非念者非無念者。非有心者非無心者。離心者非離心者。無意者非無意者。非害者非無害者。非名者非無名者。非色者非無色者。非說者非無說者。非假名者非無假名者。非可見者非不可見者。體性如是非不如是。非說道者非無說道者。非證果者非無證果者。非分別者非無分別者。非離分別者非無離分別者。

文殊師利。依彼無邊法界眾生上中下性。如來放大智日光輪。普照眾生亦復如是。

初照一切諸菩薩等清凈直心大乘山王。次復照於住辟支佛乘。次復照於住聲聞乘。次復照於隨所能信 善行眾生。次復照於 乃至住邪聚眾生。皆為如來一切智日光輪所照。為畢竟利益一切眾生。為生未來一切善根。為令增長一切善根。

文殊師利。如來於彼一切事中 平等舍心。無分別 無異心。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 智日光輪 無如是心。我為此眾生說於妙法。而不為彼眾生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之心。此眾生信上法。此眾生信中法。此眾生信下法。此眾生信正法。此眾生信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上法。為說大乘。此眾生信中法。為說緣覺乘。此眾生信下法。為說聲聞乘。此眾生信正行。為說清凈心法。乃至此眾生信邪行。隨所應聞 而為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 智日光輪。無有如是分別之心。何以故。諸佛如來智日光輪。遠離一切分別異分別 及諸戲論。

文殊師利。依諸眾生種種善根。諸佛如來智日光輪 種種別異。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中有如意寶珠 懸置高幢上。隨何等何等眾生念。須何等 何等事。如是如是。聞彼摩尼寶珠出聲。而彼摩尼寶珠。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無心離心 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無心離心。離心意意識。不可測量 離諸測量 不得離得。貪不能轉 嗔不能轉 痴不能轉。不實不妄。非常非不常。非照非不照。非明非不明。非覺者非不覺者。不生不滅。不思議不可思議。無體離體。不可取不可舍。不可戲論不可說。離諸言說。不喜離喜 無生不可數 離諸數量。不去無去 去寂。絕一切諸趣。離一切言說。不可見 不可觀 不可取。非虛空非不虛空。非可見非可說。非和合 非離和合。非作非造。非示非染。非可清凈。非名非色。非相非無相。非業非業報。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諍非不諍。非聲離一切聲。無言無相 離一切相。非內非外亦非中間。

文殊師利。而如來寶珠清凈直心。懸大慈悲高幢之上。隨何等何等眾生信。何等何等眾生行。聞如是如是說法聲。

文殊師利。如來於一切事平等舍心。無分別無異心。

文殊師利。譬如響聲 從他而出 眾生得聞。而彼響聲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非內非外 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 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 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離異分別 過三世。

文殊師利。而彼響聲。隨種種眾生種種言音 聞種種響。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說法音聲 亦復如是。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非內非外 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 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 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 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 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離異分別。過三世。

文殊師利。隨種種眾生種種信 種種解。聞於如來應正遍知 如是如是說法音聲。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住持萬物。生長一切谷麥果蓏。草木樹林 建立成就。

文殊師利。而彼大地。不分別 無異分別。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無異分別心。無心 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依於如來應正遍知。住持一切眾生。生長一切善根。建立成就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外道種種異見。尼犍子等 從於邪見。乃至邪定聚眾生所有諸善根。彼諸善根 皆是如來應正遍知之所住持。皆依如來應正遍知。而得生長 建立成就。

文殊師利。而如來應正遍知。離一切分別。無分別 異分別念。離一切心意意識。不可觀 離諸觀。不可見 離諸見。不可思惟 離諸思惟。不可念 離諸念。心平等 無平等舍。一切處無分別離異分別。

文殊師利。譬如虛空 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不可見 不可戲論。無色不可示 不可表。不可觸 不可護。不可量 離思量 不可譬喻 離諸譬喻。無住處 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舍。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 一切處入。

文殊師利。如諸眾生以依地有高下中故。而言虛空有高下中。而彼虛空 無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於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不可見 不可戲。無色不可示 不可表。不可觸 不可護。不可量 離思量。不可譬喻 離諸譬喻。無住處 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 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舍。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 一切處入。

文殊師利。依眾生心有高下中故。見如來有高下中。而實如來無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示下形色。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示中形色。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示上形色。

文殊師利。如來說法 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為說聲聞法。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為說辟支佛法。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為說大乘法。

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布施故。我為說檀波羅蜜。此眾生信持戒故。我為說屍波羅蜜。此眾生信忍辱故。我為說羼提波羅蜜。此眾生信精進故。我為說毗梨耶波羅蜜。此眾生信禪定故。我為說禪波羅蜜。此眾生信智慧故。我為說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如來者 名為法身。文殊師利。如來不生無生。

文殊師利。如來無名無色。無言說 無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無分別 離分別。

文殊師利。言如來者。名為空不可盡相。盡際 實際。空平等一切法際 不二際。常不可知處際。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一切處無分別 離異分別。非下非中非上。

如是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分別離分別。非下非中非上。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得故。


《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菩薩度眾生,是離一切相的,沒有執著心,否則就不是菩薩了,是業力凡夫了。但業力凡夫是不能度眾生的,除非凡夫也去修行佛法,行菩薩道,離一切相度一切眾。


原問題描述:

地藏王菩薩發善心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原答案:

這個問題?就是為了向提示一下為什麼釋迦牟尼被稱為佛,而地藏王被稱為菩薩嗎?

問題補充:

題主看過金剛經,也知道其中有說是無眾生可度嗯,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又有部分說法認為,菩薩或者佛祖希望人們見性成佛,這樣的希望或者渡人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案補充:

題主補充後的問題,歧義依然很多。

比如:

1,菩薩或者佛祖。到底是菩薩?還是佛?還是佛祖?這三者差距甚大。

佛當無住,無相,無願。

但是凡夫,乃至菩薩,未必無願。

2,希望,

在日常語境中,希望這個詞

有的時候,後面跟的是概率問題。

希望中彩票,希望明天不下雨。

有時候,後面跟的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但卻不是努力的目標,只是美好的願景。

比如,希望世界和平。

而佛教的發願,雖然有時候也看起來無法實現,但卻可以作為努力的目標。

假定這個希望等同於佛教的發願吧。

發願為多數學佛之人,走在通往涅槃之路的第一站。

3,希望或者度人

重點是希望?還是度人?

如果重點是希望。

那麼因為有目標,才有動力。

如果重點是度人。

在宗教範疇是為了傳教的需要,通俗的說就是拉人頭。

在修行範疇則是,名曰度人,實則度己。

原始佛教四果位標準:

初果所斷之煩惱為三縛結,即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

二果所斷煩惱為減低欲界煩惱之貪著,令貪瞋痴淡薄,名為薄貪瞋痴;

三果所斷煩惱為五下分結,即是欲貪、瞋恚、我見、戒禁取見、疑見;

四果所斷煩惱為五上分結,即是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無明。

對於三果升四果的,有一項是,慢結。

實踐證明,度人這項活動,是斷除慢結行之有效的方法。


佛講的執著,不是我們理解的執著。

眾生用,即是佛用,區別在於執著與否。

之因為眾生冤枉受苦,所以佛才興起慈悲心救度眾生,所謂救度眾生,一個是從自己的角度,另一個是從他角度,也就是《六祖壇經》講的,內善知識與外善知識,內善知識就是自己的覺性,如果自己不覺悟,不想覺悟,那麼外善知識再如何施救也是無益。

眾生有成佛的因,才能結出成佛的果,但是要通過外善知識啟發,否則億劫也難解脫。

眾生迷於己念,雖迷但覺性沒有隱藏,只是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善知識指引,若有外善知識接引,自己善根又具足,覺悟不難!


您這個疑惑是沒有聞思論典緣故,直接看佛經是不解如來真實義的,您得明白。

為什麼會有這些疑惑?

一,直接一上來就看經,真是不觀察自己是否能夠看懂佛經呀。《金剛經》是佛陀講二轉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智慧,甚深難懂;所謂空性,並不是碗里什麼沒有叫空性,空性不是這麼簡單,空性指顯現的當下,以智慧觀察根源,無一法可立。即便是以世間科學研究觀察一張桌子的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成千上萬原子電子高速運轉,讓我們產生龐大的錯覺。宏觀世界的桌子,其實除了原子核電子以外並不存在「桌子。我們視覺要參與以後,桌子形狀才能存在。沒有人看,就沒有錯覺,桌子就不是長方形的,觀察到最後事實上沒有任何實有的物質,這是空性。那麼為什麼又有顯現呢?因為是空性的同時有緣起即有顯現,所謂緣起顯現的當下萬法是空性的,正因為是空性,才有顯現的可能性。當然,在沒有證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屬於我們凡夫位所能夠理解的,因為哪怕佛經當中講了空性,但我們卻一點都沒有體會到。 意識離不開空性,肉體以及周圍的一切都離不開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證悟,僅僅本體是空性,對我們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證悟才懂得空性,如此才能真正明了金剛經所言境界,真是妙不可言。

二.例如地藏王菩薩發善心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題主看過金剛經,也知道其中有說是無眾生可度嗯,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又有部分說法認為,菩薩或者佛祖希望人們見性成佛,這樣的希望或者渡人的意義是什麼呢?

回答您的問題:金剛經是講二轉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智慧,從世俗諦層面來講:凡聖有差別,需要一點點證得聖者的果位;但在勝義諦境界中,所有六道輪迴中有情眾生佛性如來藏圓滿具足,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便此刻正在地獄受苦的眾生,佛性如來藏無一絲毫損減過,那麼當ta業障清凈,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又有機會追隨善知識修學佛法時,自當證得聖者果位,此刻方知自己的佛性原來與佛陀一般圓滿;基於此,地藏王菩薩發大願,誓願喚醒一切愚蒙的有情;又地藏王菩薩是以孝敬心了知一切六道眾生皆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因此為度化所有輪迴中的老母有情,發菩提心誓願度盡眾生,皆共成佛道。

那麼金剛經從二轉空性智慧勝義諦角度而言,眾生佛性皆圓滿,那眾生成佛,是佛陀講法了嗎?沒有!佛陀從沒有講法,上述這種觀點,沒有聞思過大乘佛法、尤其是不太明白大乘密意的人,可能接受不了。因為佛明明轉了三次法輪,開演了八萬四千法門,而且佛自己也經常說「我在某某時候,說過什麼法」,怎麼這裡一下子就全盤否定了呢?而且,佛竟然還說「凡是說佛講法者,都是誹謗佛法」,實在太令人費解了。

其實,在眾生迷亂的根識前,過去的無量佛確實宣說了佛法,如《法華經》云:「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但這是站在名言角度說的;在了義實相中,並不存在實有的轉法輪者、所轉的法輪、轉法輪度眾生的事業。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佛陀沒有說過任何法,所說之法全部是名言假象,是不究竟的。

在名言中,如幻的世尊,轉了如幻的三次法輪,度化了如幻的無邊眾生,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此處並非破斥這種觀點,而是站在勝義實相中,完全不存在釋迦牟尼佛轉法輪度化眾生這件事。

在《寶力經》中,文殊菩薩對佛說:「不管是誰,若依靠名言來宣說佛法,這些法皆無相,並非實有。」《證道歌》言:「默時說,說時默。」佛從來沒有說過法,沉默不言才是佛所說的真相。

什麼是真正解如來真實義呢?通達了名言中所行的布施如夢如幻,勝義中萬法都是大空性,遠離一切戲論,此定解具足才能夠善解如來真實密意,確實了不起,佛陀也非常高興肯定道:凡有相狀的東西,不管是好是壞、是輪迴抑或涅槃,都是虛妄不實的,完全由分別心假立,如經中云:「彼等由分別所立。」只有通達了這些相併非實相,才是見到了真正的如來。《四百論》中言:「見真者誰說,瓶為可現見?」意思是說,已見到實相的智者,誰會說瓶子是現量可見的?實相中本無任何相狀,哪裡還有什麼瓶子?同理,如來本來沒有身相,誰又能夠見得到呢?所以龍樹菩薩說:「何人不知空性義,彼者不可得解脫。」唯有證悟了萬法皆空,一切所見所聞皆為虛妄,才是見到了究竟的如來。

當我們照見本性時,見到真正的如來,會明白佛菩薩希望有情眾生見性成佛,這樣的希望或者渡人的意義是之前所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現在明了,就可以迴光返照,得見本性,是這樣的。

好比妙法蓮華經中講解比喻:一大長者的孩子出門在外流浪成為乞丐,殊不知出門前母親在他衣領處特地藏好一顆夜明珠縫在那裡,孩子不知道,冤枉做乞丐。他藏著夜明珠到處要飯,去給別人做勞動,做最低級的工作,回到家裡才知道身上藏有夜明珠,好高興!你高興什麼?是您原本圓滿具足的,你成佛並沒有得到什麼,自己佛性如來藏就在那裡,不增不減,只是你多了一些貪嗔痴煩惱,煩惱清凈,即證佛果,這是佛菩薩來度化我們的意義所在;再者延伸來講:我們之所以輪迴,根本因是實有執著,佛菩薩證得法界實相,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那麼證得無我智慧,度化眾生的執著根本就沒有了,那為什麼又發願要度眾生呢?是因為佛菩薩慈悲菩提心圓滿故,來喚醒我們的佛性,當我們明白了,自己度自己;好比導航系統幫助我們正確到達目的地,是自己開車自己到達的,導航只是起嚮導作用,ta沒有希求心幫助我們到達目的地,一切都是自度,佛菩薩也只是幫助我們開顯自己的如來藏,最終自己修行證得解脫之果位。


推薦閱讀:

佛陀簡說「無明」
佛陀:死則識神轉徙(圖)——道德真源
無禪法苑——《無常之苦》-無禪夜話第六期 語音整理
佛陀: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圖)——道德真源
佛陀:執持我見者,非出家人(圖)——道德真源

TAG: | 釋迦牟尼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