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如今的應試教育算不算一種退步?

《論語》中《先進》篇反應了大量孔子因材施教的觀點,可兩千年後的應試教育卻大行其道,這是不是一種社會的倒退


最關鍵的一點是傳統中國所教的內容和當下所教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

傳統中國是慢節奏的農業文明,夫子所傳授的主要是人生道理,知識性的、技能性的不是最重要的,起碼不是核心內容。這點可參夫子懟:稼軒吾不如老農。

知識性的東東,該背就背,有什麼好講的。所以,夫子的言傳身教和因材施教指的都是人生道理這一部分,而由於我們是經驗理性、是形象思維,所以這一部分主要靠悟,而夫子所做的主要是啟發,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

而啟發自然就得通過弟子們各不相同的人生閱歷來打比方啊,不同的人,經歷不同,所以對某人有所啟發的,其他人由於沒有類似的人生經驗,講了沒有感觸啊。這也就是夫子為何要因材施教的原因,根本在於講的東東太過抽象,而我們是形象思維,最好的辦法就是舉例子、打比方,由於弟子們的背景不同,所以必須得舉他們各自熟悉的東東才會有觸動、有啟發啊

而現代社會教育的主要是基於概念思維、科學理性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東東其實就一條:熟能生巧。依靠大量的訓練奠定知識基礎和方法論。而且現在我們是學校教育,學生都是從小入學,背景方面的差異性也不是太大,就算是啟發也不太需要因人而異的。

所以呢,題主所問,首先是教學的內容不同,其次是學生背景差異方面的不同,最後才是教育成本的原因。只能說是對於教育,方法要適應目標和內容,只要能提供社會需要的人才,就不能說是退步的


就是教與學是否匹配的問題嘛。

因材施教是不值一提的,最終肯定是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來自由選擇。


個人認為,因材施教毫無疑問是更好的,但類似精英教育,以大量資源完成80-100分的努力,而應試教育勝在大規模較少資源的完成0-80分的努力,還有不錯的機率培養出80分以上的.德國人當年是為了工業提供成熟工人採取的這種方式,我們國家也因此迅速的普及了基本教育.當資源豐富後,你會發現那些比酒店裝修好,唱歌跳舞講人文情懷,講因材施教的的精英教育多了起來.想達到一定的教育程度,不是簡單的模式改變就可以的.功夫都要下,只是看在戲裡還是戲外了.


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滿足溫飽之後再求學,也就是說只有家境還不錯的人才能接受教育,而應試教育讓絕大多數窮人有機會上學,有機會憑自己的努力過上還不錯的生活。所以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在固化階級,而應試教育是在打破階級壁壘。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直觀地看,這無疑是一種退步。但是,仔細分析,卻並不簡單。因材施教是一種教育理念,應試教育則是一種體制,兩者的比較本身就有錯位,如果一定要有個答案的話,個人傾向於不是。

先說說孔子的教育理念。先於因材施教的,其實還有有教無類,而隱藏於再之前的,其實還有終身教育。孔子最喜歡把教育比作風,風拂大地,一則,君子(當時君主和品行高尚之人並不嚴格區分)的教化勸誡訓勉猶如風一般影響民眾,所以不分長幼,終身可受教;二則萬物皆可被風,所以有教無類; 三則風拂萬物卻能根據萬物的不同性狀形成各不相同的影響方式,所以因材施教。

所以孔子的教育的具體形式就是談話問答,沒有教材,不上課,沒有嚴格的組織,也不收費,我就周遊列國,願意受教的就跟著我,我們平時就是聊聊天,問問題,對學生沒有太多的限制,也沒有太多的紀律,來去都自由。

這種方式固然確實與其理念十分吻合,但細想下,它也只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有資格也有意願接受這種教育的人只是很小部分,說得極端點,這些人都是當時社會的精英分子,或者是官員的儲備庫。與之類似的是古希臘的雅典學院,確實都崇尚自由,平等,思維碰撞,但是別忘了《理想國》里主張哲學家管理國家,孔子也有類似的觀點。所以,一定要和現在的教育比較的話,我覺得更接近於高等教育。

所以,要實現因材施教,首先就要做到有教無類,就是讓更多的平民百姓接受基礎教育。這就涉及到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了。也因此才必然出現各種選拔機制。考試,面試,筆試,不管哪一種試,本質都是一種選拔機制。其目的也是希望把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分配給更適合的人,當然,首先要傾斜的就是未成年人。因此,從當時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接受到高等教育到現在大多數人能接受基礎教育,儘管分配給你的資源並不是按需,也不為你量身訂做,(但既然是基礎教育,其本身通用性就更強些),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退步。

當然,這裡面稍微有一點點偷換概念之嫌,通常意義上「應試教育」是我國現行的以高考為總綱的教育體制,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為了應試的教育而不是為了教育的應試。但即便如此,這難道不也是來源於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嗎?我對現行的這套體制也可以說深惡痛絕,但客觀地說,春秋時期的人才選拔與後來的中央集權體系下的人才選拔機制,乃至和我們如今的政治體制下的人才選拔,若要比較,則實在不可能三言兩語得出結論,但要說是一種退步,恐怕還是進步的可能性更大吧。最重要的是,這個其實已經脫離教育的範疇了,不是嗎?


兩千年的教學是什麼?恐怕只有讀過私塾的老人能體會。所以這個問題有資格回答的人不多


倒也不能這麼說,因為說到底還是人治和法治的道理。

因材施教,固然是極好的,但誰來因材施教?你怎麼保證因材施教的人有那個能力,不確定性太大了,萬一遇到一個不好的老師可就誤人子弟了,而且好老師的數量怕是比不上差老師的數量。

如果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來駕馭人,好老師未必不能教出好學生,而且可以極大程度上避免誤人子弟的情況,在教育上,學生過多時,好老師的數量有限,起到的作用遠不如一套合理的制度來的大,所以應試教育有其必要性,至於弊端,在我看來,比起人治,要小許多。

所以,退步二字可以免談了。


推薦閱讀:

孔子兩千多年前提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社會現象,至今為什麼沒有根本性改觀?
孔子究竟是以民為重還是以國為重更多?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如何理解有人根據這句話判定孔子是一個主張歷史倒退的人對嗎?
Shawn的讀書筆記(46)——《中國人的精神》
我的《論語》筆記之——顏回問仁

TAG:儒家 | 應試教育 | 孔孟之道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