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普及處理自己的情緒的方式以及清晰地剝離人事物?

人性會影響社會的生產關係,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大能量。

當一個人通過開辦企業,獲得更大的生產力之後,這個老闆的人性,決定了這個企業的文化。

如果這個人是鄉鎮企業的老闆,那他一定會有政府部門的支持,因為這是納稅大戶。

同時,因為經歷了這些,自己可能會覺得,所有的員工,都應該感激我,是我為他們創造了就業條件。如果沒有我,他們什麼都不是。這不是少部分的老闆有這樣的心態。我想說,目前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不也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嗎?就業的人越多,他的支持率就越高。

所以大環境中,就是誰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多,能解決更多當地的就業問題,就能創造出更多的生產力。這個人,在當地的能量就愈大。

當一個人能力大的時候,他內心的人性,就會被凸顯出來,「如果不是我,他們現在都沒飯吃。」「我給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如果他們自己惜命,就應該自己買防具,保護自己。那些自己不買防具,都是要錢不要命的主。」

會不會覺得不可能?上面的話不會出現?其實很多老闆,都是這樣的人性的狀態。

一旦大部分老闆,都是這樣的意識層次,那他下面的員工,一定也是被壓抑的狀態,只能兢兢業業的工作,對於員工來說,在這個小城市,尋一份安穩的工作,一直做下去,挺好的,如果自己不安分,可能還會被周圍人說閑話,影響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剝削」就是這樣產生的。

大城市,畢竟都是少數人去的地方。我想說的,是基礎建設的地方,人性影響更深遠。

這樣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員工因為要生存,而不敢隨便提出意見,這部分人,回家之後,能量就會帶到家庭中去,帶給我們的下一代。

這就是大能量的場域,大部分人都在這個層次。

而我們的基礎教育,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連認識自己的情緒都沒有,不要談如何處理自己情緒了。

只要能普及大家對情緒的認識,以及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就能很大程度上緩解,社會能量給家庭帶來的衝擊。

接著給帶大家剝離人事物,而不再被外在標準困擾,則可以讓大家都變得清明起來,不再被外在的評價所困擾,而增加了自己的內在空間,通俗些說,就是自己的包容度變大了。

如果上面兩點都做到了,那我們的大環境能量,就已經轉變了。

下面還能做很多,有機會在詳聊。

我在感覺這個過程,會有那些阻力。

別人並不想要了解情緒,覺得這樣挺好,這是一種情況。

就算我會處理自己的情緒了,能剝離人事物了,能增加自己的收入嗎?生存問題能解決嗎?

這不是根本問題吧?

這個確實,但是這能讓自己直到,我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了而做。而不是以前認為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這個不能用語言來解釋,只有一個人真的能很好地流淌自己的情緒,能清明的剝離人事物,他才能體會得到,當中的變化。

這也是一個阻力,當對方不知道,這樣結果能讓自己有什麼益處的時候,人家怎麼會願意來做呢?

那就是說,需要讓對方了解,認識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剝離人事物之後,我又能得到什麼。這需要解釋清楚。

這需要針對不同的人來舉不同的例子幫助他們:

用基本情緒來分類,快樂、憤怒、悲哀、恐懼是四個本情緒。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課程來幫助大家。

剝離人事物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人的心胸更寬闊,看待人事物的時候更清明,也可以用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什麼是人事物剝離不清晰呢?

舉得例子:

孩子無意或故意打碎了杯子,成人說:「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不小心,把水杯給打破了!」這很明顯,是在指責,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我把杯子打破了,我不夠好。孩子就不能剝離清楚人事物。

什麼是能分清人事物呢?

孩子無意或故意打碎了杯子,成人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孩子:「我愛你,但是這件事情不能這樣做。水杯要輕拿輕放。」指出錯誤的同時,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同時這樣剝離人事物,孩子也會知道,哦~我很好~只是這件事情,不能這樣做,可以那樣做~

只有當一個人能清晰的剝離人事物的時候,他才不會因為事件困擾而停滯不前,而是透過事件去改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不會因為做錯了事情,而一直陷在做錯事的負面情緒之中,而不能很好地繼續處理事件。當然,有情緒是很正常的,如何處理情緒,也是每個人的功課呢~

比如,當你因為工作未完成,而產生焦慮的時候,你會很不舒服,一個能剝離人事物的人,就會知道,我是因為事情沒有完成而產生的焦慮,那我處理完事情,就好了,這時候可以先用一些方式方法,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要去對抗或者無視轉移自己的情緒,不然你的情緒會積壓到潛意識中,以後爆發更嚴重。)然後安心工作。

嗯,回到問題~如何給大家普及呢?處理自己的情緒的方式,以及清晰地剝離人事物。

時間、空間、資金、人員,等等,對於我來說,都是難點,有沒有這樣的平台可以借鑒呢?


題主恐怕不是個特別懂得總結的人,用1877字來描述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結為:

「為什麼資本家偏於貪婪自大,韭菜多偏於唯唯諾諾,或者不如直接問人性如何能夠變得更崇高?"

人性如何能夠普遍更加崇高?

12個字夠了,真的!(這裡也省去其它人審題的麻煩)

答:

因為社會相對於人而言極度複雜。

普遍而言,除非人類的壽命能得到明顯增加(或相對增加),否則短暫的生命無法對社會進行廣泛且深刻的認知。

形容起來,就好比,我們是在以瞎子摸象的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而且每個人只准摸2秒……

客觀上,我們還沒來得及懂事,就死了……

圖侵刪


普及正確的認知論和批判性思考永遠是教育的難點,主要難在教育者本身有很多都不具備這些能力。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我覺得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範圍散播正確信息,比如在知乎平台上,其他社交媒體上等等。

究竟能做成什麼樣,很難去預測。

只能盡全力影響你身邊的人,然後期盼他們能影響他們身邊的人吧。


從事物的聯繫性,一個事件的人事物無法剝離,只能綜合分析。還以「打碎杯子」為例:先看目的,再看過程,後看結果。僅僅不小心,完全沒有問題,以後小心點就可以了;如果是為了達成其它目的而採取的發泄、甚至脅迫手段,那就必須批評教育,甚至嚴厲批評教育。

往大了說,道理是一個道理,但是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遠比「打碎杯子」更複雜和難以處理,關鍵還在自己。還是盤吉說過的一句話:人要有容忍別人「可以容忍」的錯誤的雅量!


個人感覺,在初中階段,也就是孩子開始自我意識萌發,對自己的空間、隱私有要求的階段,藉此普及、強調對於孩子隱私的尊重,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一個原因,這個認識自己情緒,分離人事物,基礎是區分自己和他人。這個自我與他人的區分,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下,很多時候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感覺到「哪有什麼分這麼清楚的自己和別人」。而自我和他人的區分,關鍵的就是要有一個「封閉、獨立」的自我核心的形成,如果人格是打開的狀態,那麼所形成的就是對外界的「反應」、真自體的壓抑和假自體的取而代之。而在青春期,初中這個階段,正式青少年開始主張自己獨立人格的階段,同時也是具備一定能力的階段。

第二個原因,在這個階段,因為現實學業和兒童心身發展的緣故,這個自我的議題、獨立的議題和隱私的議題被擺到桌面上來了(當然很多時候是因為劇烈的衝突)。加上現在相對來說對於青春期的知識教育普及比較多,可能有一定的社會認知基礎。

第三個原因,就是據個人的觀察,這部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深化去做的。有一些家庭對於這個階段青少年的隱私重要性的認識還不是很深入,還是基於條件的。比如說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或者孩子能夠做到自己管理自己,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不干預ta的隱私,但是你說ta自己都管不好,ta這次成績都考成這樣了,天知道ta在自己房間里有沒有好好學習,那我當然要管了。這樣的「有條件」的、模糊的隱私空間,其實還有很多可以進一步的餘地。當然這個就更多涉及到更廣泛的內容了,即理念和功利性等等的問題。


沒有專業的知識相告,只有一句切身體會的話——多和別人說,話不說不明(即便這話說了也沒用),你要掌握自己的發聲口傳遞自己的理念。


首先點個贊,因為只有尊重他人,尊重個性的人,才會有這些思考。

自我是個性的核心。

自我的形成,有兩個方面,一是情感經歷,二是知識結構。

而情感經歷,其實是情緒的長期化、穩定化過程。其實質是不同的社會角色賦予的。

親密感,參與感、控制感,是三種基本的情感。而做為父母這一社會角色,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給予親密感,同時父母也獲得了親密感。

人無法脫離社會,無法脫離社會角色來處理情緒。

就像參與感,必須要從不同的外界社會環境場景中獲得。

而控制感,則是在社會競爭中,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的。

知識結構,是實踐能力的基礎。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勞動能力、營銷能力,這四種基本的實踐能力,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完全擅長的,而是每個人偏重於一部分。

比如,有些企業家,是天才銷售員。有些企業家,本身是科學家。當然,不排除一些企業家,是略顯殘酷的工頭。

處理自己的情緒,形成穩定化的情感經歷,完整的社會角色(子女、愛人、父母、朋友、親戚),優化知識結構,並根據自己的擅長,來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勞動能力、營銷能力,總有一款是適合的。

希望以上回答能有所幫助。


這個真的是個很好的問題。我根據自己的經驗隨便說說,也算給自己留個備忘錄,可能有點離題,大家共同探討。

我是不太會察言觀色的人,是比較感情疏離的人,有過解離人格的經歷。第一次失戀時,交往了大概只有2個多月,從熱戀一下子就分開了,我以為我會非常難過。非常短暫,1秒鐘吧,我能感覺到有什麼跳出了體外,短暫的一絲清明,而後我就莫名其妙的一點都不難受了。後來失戀,在一起了6年被三了,真的很難受,這一回的解離比較完整,大概有幾分鐘。我忽然感到,我的身份所代表的這個人,是那麼陌生,和大街上走著的陌生人對「我」的感覺是一樣的,那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解脫。而這個「我」是沒有肉體的,但似乎又是無所不在的,之後很長時間我都不太明白那個「我」究竟是什麼,而我又是什麼。

還有一次,我一個9年的好友,因為我和她媽媽妹妹也是非常要好的,她和妹妹有矛盾,媽媽向著妹妹,我也覺得妹妹是占理的,就和稀泥勸和,她突然發瘋大罵我。我什麼都沒說,當時「我」好像就站在自己的身後,看著這場鬧劇,「我」能意識到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很生氣很憤怒,但「我」沒有什麼感覺。過後我微信她說,我們不是小學生吵架我跟你好不能和她好,大家都是成年人,要講道理。後來的後來,妹妹一再謙讓她,我和她徹底斷交,和媽媽妹妹還是很要好。

去年開始我的解離癥狀越來越頻繁了。有好幾次我看著喜劇節目,一邊哈哈大笑,一邊「我」在腦子裡說,有什麼可笑的。這種情況有種說法是解離性人格障礙。我在網上看到有人有類似的情況,他們似乎很擔心,覺得自己有問題。我很疑惑,因為我的解離經驗每次都是幫到我不受當時情緒的困擾,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我一直在思考那個「我」和我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不考慮肉體,我僅僅只是存在於大腦的一個概念。佛羅伊德講本我、自我、超我。我的概念是可大可小的。自我(ego),ego有的翻譯成我執/小我,就是以肉體為載體,有獨特的性格、感情感受、經歷、能力等的人格。譬如你是個演員,你在演戲時,用的還是你自己的身體,但是你的角色有著自己的人設,包括人生背景、性格等等,那麼你的角色就是一個不同於你本人的ego,身體沒換,ego不一樣了。所以我就是ego。而「我」是意識,沒有肉體,無所不在。

說回你的問題,我覺得大家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清晰的剝離人事物,就是因為ego。因為自我(ego) 將我和一切分離,作為一個獨立體,我不得不時刻防衛其它的一切人事物,拉攏或打擊,時刻囤積資源,彰顯自我的存在,時刻害怕自我的滅亡。可是自我只存在於思維中,並不真的存在,彰顯自我就顯得非常必要了。讓自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最高效手段就是情緒,情緒讓我們感受到了活著,是最重要的安全感來源。我們需要情緒泛濫,也需要與一切除我以外的人事物為敵,只有這樣我才算活著。


推薦閱讀:

情緒化進食?5個你不能停下的原因
如何掌控情緒,成就一個成熟的職場人?
掌控情緒,從來都不靠忍
情緒其實是內心的恐懼,接納才能真正突破自己
知乎上,被踩過最多次的評論是哪些?

TAG:情緒 | 存在 | 社會意識 | 能量 | 哲學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