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正的因果報應是怎麼樣的?

因為沒有看過這方面的,不了解,所以想找人推薦下應該看哪些才合適,或者直接解惑,不甚感激!

事先聲明我一直相信因果報應,這個詞語給我帶來的影響是多做善事,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別做對不起別人的事,不做害人的事,否則也會有別人這麼對你。

但是我最近就在想一個問題,因果報應就是這麼簡單嗎?我打別人一拳,日後也會被人還一拳?

最近發生一件事情,讓我挺困惑。之前有一次手機掉到家裡的馬桶里,我馬上就撈了起來,所幸手機完好無損,我也用酒精擦掉了異味,但是本人其實有些潔癖的,觀念上還是覺得手機「臟髒的」,但是我自己用又是無所謂的,畢竟是自己的東西。近些日子,在外面手機沒電了,但是有很重要的事情,我實在沒辦法用了朋友的充電寶沖了手機,雖然我已經和對方說過我手機掉進過馬桶,人家後來表示沒關係。但是事後我就在想,我用別人的線沖了之後,對方再沖的話,會把對方的手機也弄「臟」了,就會覺得自己「害」了別人,覺得弄「臟」了別人好幾千的手機。對方也許還會把充電寶給其他人沖,那麼其他人手機也弄「臟」了,而且其他人也會這麼做的話,就好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傳一個,那整個就是無法估量的數量,不知道有多少手機會因為我這樣做而弄「臟」。如果按照我之前理解的因果,那麼以後我自己也會有相同價值的東西被這樣弄「臟」嗎?這就是因果?不會吧。

所以我就在思考真正的因果是怎麼樣的呢?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是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時期一部重要經典。我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因緣很緊密,就覺得特別法喜。

為何?他談到的阿賴耶識的存在,談到業力問題,直接刺到了我的緊要處,也為我如何修行指明了方向。

我覺得業力問題,是學佛之人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思者。於心造作意業為體。於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於心造作意業為體者。此辯其相。於善等品中役心為業者。此辯其業。以於所作善等法中發起心故。

作意者。發動心為體。於所緣境持心為業。於所緣境持心者。謂即於此境數數引心。是故心得定者名得作意。觸者。依三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為體。受所依為業。謂識生時所依諸根隨順生起苦樂等受變異行相。隨此行相分別觸生。

有情的心識意念就是業力的發動源頭,你的每一個心識意念、你在每一個境界下的行為的法相、你的每個行為作用的對象,都是你的業力的組成部分。有情的業力,有善、不善、無記品之分別。

有情在未證得菩提之前,處於心識顛倒的狀態,一切法對顛倒有情都是真實法相,有地獄相、天相、人相、菩薩相、如來相,這也是我們真實的現實生活狀態。有情在未證得菩提之前,處於心識顛倒的狀態,那麼業力勢力就牢牢控制我們,我們就沒有自在,我們就自然喜愛金錢、權利、美女、榮譽、我們的【我執】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就必然因果不虛,業力不虛。

諸愚夫異生所執,彼分別顛倒力故,非實有中起實有想,謂無我中而起我想,於無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中而起有情乃至見者想。

有情在證得菩提,就入了菩薩道,進入了佛果、進入了凈土界,菩薩就有大自在。菩薩的【我】既不可得,【我】所造業也就不可得;【我】異熟果亦不可得。菩薩於一切法空中無有種種差別,沒有地獄相、天相、人相、菩薩相、如來相。《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論到,諸菩薩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彼所造業亦不可得;如所造業既不可得,彼異熟果亦不可得。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因果。

種瓜是因,得瓜是果。

如果因為天災人害,種瓜之後,沒有得瓜。那種瓜也是因,沒有得瓜也是果。

因果在菜園中如此,在我們的心田也是如此。

當我們對他人產生了憤怒、嗔恨,就等同於北京颳起了沙塵暴,憤怒和嗔恨讓我們失去了理智,當沙塵暴飛來時,空氣是那麼的渾濁不堪,所有的視線都被遮擋。

當沙塵暴消失後,天空中的塵土就落在了地上,當下一次沙塵暴再來時,地面原因有的灰塵和沙塵暴帶來的塵土,會讓天空更加渾濁。

同樣的,當憤怒、嗔恨消失後,所有的灰塵落在了我們的心田的表面,當下一次升起憤怒、嗔恨時,會比上一次更加的強烈。而每一次嗔恨、憤怒的升起,都是我們痛苦的直接原因。

而不斷的升起嗔恨、憤怒,就是我們痛苦不斷累積的原因。

什麼是因果?產生憤怒是因,感受到痛苦是果。

產生憤怒有三種形態,在心中僅僅只是念頭一閃而過;當憤怒再強烈些,我們會通過,口語表達出來,會辱罵他;當憤怒更加強烈時,我們會毆打他。

所以,身口意的行為,只是衡量一個人意念強度的標尺罷了。

所以,只要你產生一個念頭,就需要遭受果報。這個果報並不一定必須是不好的事情發生,你行善時,自然也會遭受果報,那帶來的可能就是善報。

當念頭產生後,有三種情形可以解釋果報:

第一種類似於在水面上劃痕;

第二種類似於在沙灘上寫字;

第三種類似於在岩石上鑿刻痕。

那如何打破因果的環鏈呢?

開發心的定力。

先說說心運作的過程吧。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圖像、一種聲音、一種氣味、一種味道、一種觸覺、一個觀點時,我們的心就會開始分辨,這是好看的景象,好聽的聲音,不愉悅的味道,令我不高興的觀點。

當產生了分辨後,我們就會開始喜歡或厭惡。

當喜歡或厭惡在心中升起時,我們的行為就是衡量你心中喜歡或厭惡程度的標尺。

譬如: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有人說了我不喜歡的話,我開始厭煩,當這個厭煩只有那麼一點點,我還可以忍受時,我還能耐著性子和他溝通,當厭煩的情緒不斷增加時,我可能不會再理他。

當那個人還是不斷的敘說一些東西,而讓我更加厭煩時,我可能就會辱罵他,甚或毆打他。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想到,我需要一間房子時,就忍不住想要去賺錢買房子,有了房子後,我們又想到,我們需要一台彩電,有了彩電後,又想到,需要一台錄放影機,當有了錄放影機後,又想到,我需要一台車,當有了一台車後,又想到.........

由此,我們不斷在貪念中循環,翻滾。

當我們開始開發心的定力時,便可以打破這個循環。

當念頭在心中升起時,我不對之起反應,念頭就只是念頭,我不去理會它。當你不對念頭起反應時,就自然沒有後續的問題。

那該如何開發心的定力呢?

觀息法:觀察呼吸的進出。

當你試圖集中注意力觀察呼吸時:心就會開始被這樣那樣的念頭所衝擊。這些念頭可能會變現成一個圖像、一種聲音、一種氣味、一種味道、一種觸覺、一個想法。當念頭升起時,不去理會它。如何才能不去理會它呢?將注意力放在呼吸的進出上,不管升起什麼樣的念頭,都不去理會它,當注意力不與念頭對接時,念頭就會消失。

理論就是如此的簡單,但在操作時,我們就會經驗到困難。當我們將注意力不斷的專註到呼吸上時,心中的念頭就會不斷的衝擊我們,它會變現成 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觀點,不斷的衝擊、誘惑我們,而我們的注意力也會不斷的被這些念頭帶走。

這時我們需持之以恆不斷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隨著練習的深入,我們逐漸開發出了心的專註力、心的定力。

什麼樣的定力呢?

我們心中的念頭可以如流水般在腦海中依舊不斷,與此同時我們的的注意力也持續不斷的保持在息入息出上。

這種心的定力會有什麼好處呢?當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嘗試專註到工作上,可周邊的人或物卻吵鬧不已,慢慢的,心也越來越煩惱,我們當下也就無法工作。當我們的專註力藉由呼吸不斷的被開發時,回到工作中,在同樣吵鬧的環境中,我們便可以專註於工作,而不被周遭的環境所影響。

要知道,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為六種形態: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觀點(建議)。當我們在禪修時,我們需要不斷的面對念頭的衝擊,而所有的念頭中只包含了這六種形態。

當我們回到生活中時,所要面對的也都

是這六種物質。

這些物質是這心中升起或是在外界升起本質上並無差別。所以當我們通過呼吸來開發心的定力時,便是在開發面對生活時心的定力。

觀息法下載地址:南禪寺內觀報名網。


謝 @追夢 邀。

題主很有慧根哦,關於手機臟不髒的因果問題已經開始摸到門路了,不過後面結論不太對頭,咱們來具體說說。

因果,是原因和結果,而因果報應是兩個詞,是佛教帶進來的思想,主要就講是我們做的事情不會就這麼過去,會引來後果(報應),即便這一世沒有報應,也會在遙遠的未來世報應。

佛教的因果觀,並不是憑空捏造一番,而是像數學定律一樣,從最基本的1+1=2推導出來的。

下面引用一個我在別的問題里的答案:

佛教輪迴因果報應,如短命報,有什麼實證么? - 佛學

佛教的因果,並不單單是做了壞事情要短命,或者說,這根本不是佛教的因果觀。

佛教的因果觀是這樣的:

1.你渴了,是因為沒喝水,喝了水,就能解決渴。喝水就不渴是因果。

2.你喝水之前,往杯子里撒了一大把鹽,喝下去,沒解渴,反而鹹得要死。放鹽改變了喝水不渴這一個因果效應,因為放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

3.你喝水之前,撒了一大把鹽,不過沒撒杯子里,而是撒在水庫里。結果舀上來一杯水喝了,根本也沒什麼鹹味,還是解渴了。因為撒鹽在這種條件下是一個非常非常不重要的因,所以輪不到他來起作用。

所以,佛教的因果觀需要例證嗎?

那麼,大家常說的,做好事有好報,做壞事有惡報。這個也不需要例證啊,殺了人,破案了,被槍斃了,這不就是惡報么?而且,殺人犯的世界能有多美好呢?他成天處在那樣的世界中,難道不是一種惡報么?

所以,佛教的因果觀不需要什麼例證,或者說,時時刻刻處處在在都是例證。至於某些因果故事裡寫的嚇人搞怪的東西,是把因果庸俗化的,嚇唬老太太就完了,上知乎的人,不用看那些。

好,現在我們知道佛教的因果觀不是我打別人一拳自己就挨揍一拳的事兒了,再來說說內在機理。如果展開說的話,內容及其冗長繁雜,所以只能大略如下談談,我盡量避開佛教術語:

首先,我們做的事情,有的有善惡之分,這就叫做善業惡業;也有不善不惡沒什麼所謂的事情,叫做無記性業。善業就得善果,惡業就得惡果,無記性業,就得不善不惡沒什麼所謂的無記性果。同樣的事情(打別人一拳),有些時候(打路上的搶劫犯)就是善業,有些時候(打善良地在這裡答題的我)是惡業,要看具體情況和造成的後果。

其次,我們做過很多很多事情,有善的有惡的有無記性的,誰先有緣分,誰先受報應(得果)。比如題主同時出兩拳,一拳打了搶劫犯,一拳打了我。那麼離著失主近,就會先得善果,失主大美女給加微信之後可以約;離著警察近,就會先得惡果,我帶著警察叔叔抓了題主。

再次,我們做過很多很多事情,有善的有惡的有無記性的,誰最重,重大得非要受報應不可,不受報應簡直天理不容,那麼會優先有緣分找上門來,得相應的果報。輕的那些排在後面。比如打我一頓三十多萬拳(瞧我們佛教徒對自己多狠),打搶劫犯一拳。搶劫犯也沒打跑,那肯定也拿不到大美女微信號就被我喊來的警察叔叔抓了。

這三條,一輩子現世報和幾輩子之後受報,情形是大概差不多的。但有兩個問題格外重要,第一是怎麼能不受報應,第二是因果法則是什麼樣的。

因果這件事挺讓人頭疼,沒人逃得過。佛那麼厲害,因為好長時間之前和人因為吃的慪氣,後來這一世突然遇到饑荒,吃了三個月馬飼料,餓得夠嗆。這件事叫做「馬麥之報」,後來佛教徒因為這事爭得臉紅脖子粗,此為後話。

那麼,我好久之前做的不對頭的事,要是有天突然找上門來可怎麼辦呢?

好辦,不給他緣分找上來。

這叫做「定業與不定業」。要是打了習大大,在地球上躲在哪裡都是必然挨揍的事情,這是定業。但是我們好好懺悔,在山區里做鄉村教師,碳基聯邦的星際艦隊來的時候拯救了地球,那麼查水表的隊伍來了,一看這人這麼改過自新,也就算了。也不一定會挨揍,這就叫做不定業。做了不對的事情,好好懺悔,改過自新,以後只做好事情,只要罪業不是很深很嚴重,都不會受到嚴重的果報。

然而,因果是有那麼多具體情況的,因的善惡不一定,中間的緣分不一定,最後果報誰管判定呢?

沒人管,是因果法則自己在默默地發生作用,就像宇宙中的物理定律一樣。

而發揮作用的時候,因果的支流及其複雜多變,像題主想像的手機污染鏈一樣,發散出去重重無盡——佛教里有個比喻,說有個天宮上面懸掛著一張網,捅一個交叉點,就在這個網上引起重重的漣漪,每個經緯每條支脈都在波動變化,最後遠遠的另一個網點是升還是降,遠遠的一個網眼是張還是合,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但一定有個結果,這是肯定的。

最後說說題主手機的事情。

清潔過的手機,一根細細的線——這是輕的不行不行的一個因,會招來輕的不行不行的某種果報,興許是一粒微塵飄在題主的頭髮上,早已經被洗下去了。

佛教不是讓人把這樣輕輕的事情重重地放在心上的,而是告訴大家,別做那些重重的事情,讓我們的生命平靜地流淌,從而映照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普通人都認為實有的因和果是存在的,他們認為,物質肯定是實有的,因為燒火的時候就會冒煙,火就是因,煙就是果,有了火就會冒煙,沒有火就不會起煙。稻種和稻芽的關係也同樣被認為是一種因果關係,如果物質不存在或不是實有的話,這些因果關係怎麼能成立呢?

請問什麼是因果關係?有人在抉擇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時,認為稻種和稻芽是同時存在的,稻種才會對稻芽的生起起作用。就如同手在接觸到一個東西的同時,手和被觸物必須是同時存在的,才可能有接觸的感覺,其實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站不住腳的。如果因和果同時存在,則因存在時,果也已經有了。那因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因的作用應該是把果從無生為有,若因果同時存在,就喪失了因存在的意義。這就如同左手和右手的關係一樣,因為同時存在,所以不可能互相產生。

還有一種人認為:因是第一剎那,果是第二剎那,前面的因和後面的果之間是有先後關係的。有了因之後,再讓這個果生出來,從表面上看,這比前一種說法好一點,很多人都支持這種觀點。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種說法還是不正確。「因」存在時,「果」卻不存在,因又是怎樣讓果生起來的呢?比如:如果豆種豆芽同時存在,豆種可以對豆芽產生作用。但是,豆種存在時,豆芽在哪裡?哪裡也找不到,根本就不存在,因為它現在還沒有產生。那麼豆種怎樣讓豆芽產生出來的呢?我們無法回答,即使藉助於各種儀器,也找不出答案。所以,我們得好好地觀察、思維一下。但是,眾所周知,豆種在適當的溫度、濕度條件下,豆芽確實就產生出來了。原先這粒種子的內外都沒有這個豆芽的影子,但是因緣和合以後,就是出現了這樣一個豆芽。那它從哪裡來的呢?我們無法自圓其說。這就是佛教里講的因緣和合。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科學有辦法證明,但科學也沒有辦法證明,因為科學本身就是很有限的。眾所周知,在微觀世界裡,物質分得越小,科學就越模稜兩可。現在的量子力學已經被認為是目前物理學研究成果的頂峰了,可是在關鍵問題上還是很模糊,因此,我們認為這還不是最究竟的。雖然牛頓等很多科學家在他們那個時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當時被認為是科學領域的顛峰,但是都被後來的理論推翻了。因此,科學也沒有最究竟的辦法來證實這種現象。只有佛教理論才可以準確無誤地解釋這一切,龍樹菩薩所闡述的緣起性空的理論,就可以涵蓋世界的一切現象。唯識宗認為:因果關係是阿賴耶識上的有序的種子成熟的現象,並不是外在的物質。

我們想一想,稻種究竟是怎樣讓稻芽產生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論從生物、物理、化學或者其他哪一個學科的角度來解釋,到了這個關卡以後,就都行不通了。

學化學的人很容易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做化學試驗的時候,會出現令人驚嘆的各種變化。比如說:在硫酸裡面放上銅絲加熱,就產生了硫酸銅,原來無色透明的液體——硫酸,此時就變成了藍色的硫酸銅,但這只是在宏觀世界當中才成立的現象,在微觀世界當中,硫酸與硫酸銅能不能碰頭呢?要知道,如果它們碰頭,就成了同時存在的東西,同時存在的東西相互之間是不可能有因果關係的;但如果它們不碰頭,硫酸就不能對硫酸銅的產生起作用。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而言,存在著因果的關係,有因有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只是一種錯覺而已,從微觀的角度而言,善惡因果等等從來就不存在。

當然,在我們還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就要承認因果,要如理如法地取捨因果,但在證悟空性以後,所有的因果關係都消失了,就像佛一樣,在佛的境界當中,就沒有什麼善惡的分別。

一切物質從來就沒有誕生過,既然沒有誕生,也就沒有住和滅的階段,但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就能產生各種生、住、滅的現象,比如說:在有稻種的地方,沒有任何理由就會出現稻芽。這是誰說的呢?就是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的,因為我們親眼看見,農夫把種子撒在田裡以後,就從田裡長出了莊稼,這是我們眼睛的結論;或者是我們的耳朵告訴我們的,因為園丁說:在這裡播下花種以後,就會長出鮮花,如果說這些鮮花從來就沒有產生,那我又怎麼會聽到這些說法呢?

通過佛教理論,首先可以讓我們否定眼、耳、鼻、舌的觀點,否定以後,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肯定的東西呢?此時,我們就可以依照佛陀所指點的方法,往深層次的空性方向去進行思維,最後就能感覺到一切萬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


以下淺見僅供參考:

我們很多時候,習慣把因果當成神秘莫測的宿命論來看待

彷彿是被寫在某種肉眼凡胎看不見的異域空間里的高級存在

這裡為不太了解的朋友明確說明下,佛教並不是宿命論

因果決定眾生命運

而眾生也可主宰因果去向

因和果本可相互作用

因可以是果,果也可以是因

而眾生左右因果的關鍵

是心地

眾生心分善惡兩大類

以什麼做標準呢?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中提到過:

「自愛身命不應殺生,自重資財不應偷盜,自護妻室不應侵他,」

「非己所安,不加於物」

說通俗了

就是,只要你自己在乎的事,就別那麼去傷害別人

因此,佛也是圍繞這一標準

制定了戒律

劃分了善惡的界限

把惡又細分為這些:貪嗔痴慢疑

曾經在某篇文章看到一位法師的開示

大意是這樣的:你的痛苦都是源於你的惡

最初並不理解法師的深意

但直覺上認同

後來特意留心觀察

發現法師所說非虛

比如傲慢心

外在未必表現

但內心卻深深固執某種觀念

譬如人有高低貴賤

或,從心底看不起某人

或,習慣把人往惡里揣測

哪怕這個人是父母,是親人

這種輕視態度,不可能完全藏得住

偶爾忍不住爆發

便傷了別人的心

受傷者未必了解這股刺的來源是什麼

但他確實地感覺到了疼

久而久之

傲慢者人緣喪失

失道寡助者,如逆水行舟

他便開始痛苦

但他不明白問題所在

在屢屢碰壁中

漸漸發展成敏感

——世界是陰暗的

漸漸猜測他人的動機

——他那句話什麼意思

說到這裡,大概很多人發現了

有些人敏感,容易受傷,這並不是因為他多麼善良單純以及不諳世事

而是因為他習慣猜別人的惡

現在網路流行語的「巨嬰」,說的就是這類人

而這一切的起因,源於貪嗔痴慢疑中的一個或多個。

就這樣

看不見摸不著的心意,便左右了活生生肉體的命運

實際上,除了佛之外,

沒人能徹底看清楚因果作用的過程,

就算是菩薩,也不能完全了解。

因此,我所說的僅僅只做參考

智慧有限,能力不足,講得也比較粗淺

說錯的,請前輩們包容指點。

歡迎前輩指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有各種觀想類法門?
綠度母心咒修法儀軌
如何降伏嗔恨心?
宗杲:斷相續心,是名懺悔(圖)—道德真源
願做法王座下孫

TAG: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