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基督能同時接納嗎?

接受基督的救贖與耶和華的權威,另一邊則學習佛的智慧。感覺二教不衝突啊。

佛不是神,只是一個人,就像天主教里那些聖師那樣。所以也談不上去寺廟裡拜佛。平時還是敬拜基督。

請問這樣妥當嗎?


其實大多數人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都接納了佛道儒。但那只是比較表面化的,如果深究,任何一門都足夠學一輩子,還不一定學得來。比如佛和道都有實修,你不修,就不能更進一步理解,你不修,其實等於沒學。就像登月,登水中的月可不行。

所以你在思想上同時接納佛與基督,是完全沒問題的。如果涉及到信解受持,就有問題,只能選一樣。基督的教義和歷史,需要你全心全意去了解;佛學浩大的經典,也需要你全心全意去解讀。不然你這種接納就像開店迎客一樣,有何意義?

要有娶愛人的心態才行。


沒有任何問題啊,只是國內人文教育嚴重缺乏,您才會有這樣的疑惑吧。

其實,佛教只是佛陀關於煩惱和解決煩惱的教育,需要每個人自己做身口意的練習。這個練習,一如發聲練習,做好了,唱山歌,唱搖滾都可以啊。在梅村的禪修中心,不僅有基督教徒,神父都有呢。當然,也很多其他宗教信仰的。而Thay也不時提醒皈依佛弟子沒有外道修習得好。

對了,這裡有篇神父也Thay的文章:

關俊棠:一行禪師

手捧著《生生基督世世佛》這本書,心裡在讚歎一位佛教禪師竟能把兩教的精華有如此的融會貫通,愈看愈是味道,這是我第一次透過文字邂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隨後兩年我讀了許多部禪師的著作,心中愈來愈敬仰他。終於有一天,我決定要親自到法國梅村見見這位師傅。那是二零零零年的冬天,一行禪師和大部份的弟子們都在梅村道場作三個月的「冬日退修」(winter retreat)。四十五天的梅村生活,讓我近距離認識這位修行路上樸實的智者。禪師的修行路和他自己身體力行的教導其實很簡單:「覺醒的生活」或「生活里的覺醒」。簡單說,就是無論行、住、坐、卧或事無大小不論做什麼,就全心全意地做好那什麼。聽一行禪師開示(即講道或解經),並非只在聽他的至理名言,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瑣碎中,練習如何保持這份覺醒的心。梅村生活不像我過去在天主教隱修院做退省那樣,除參加公共禮儀外,其他時間一律靜默和有自己許多的獨處空間。初上梅村頭十天很不習慣,每天的生活安排都是連連不斷的作息,很少有自己的個人時間,我帶上去的三部書一部也沒有讀完。後來才漸漸體會到,覺醒的培養不在於明白覺醒的重要,而是在每天的具體生活中,由早晚的誦經靜坐、聆聽開示以至勞作、吃飯、雜務、睡覺、如廁……無一不是修行的機會。以一個不急躁、專一而清明的心去吃一口飯、喝一碗茶、打掃、洗碗碟、做衛生……散步!!禪師還教我們聽到每一下鈴聲,如鐘聲、電話鈴聲……等,就得暫放下手上的一切,讓自己安靜下來,觀呼吸三遍,然後繼續工作或進食。「覺醒」(Mindfulness) 就是這樣漸漸培養出來。

禪師的胸襟廣闊,他本身是越南人,在越戰期間因四方奔走力圖平息戰爭,不受官方和共產黨越共)歡迎,流落在法國。其後創辦了梅村道場,他長期身處西方,對影響西方文明的基督宗教信仰有頗深的涉獵,亦因此與不少天主教、基督教中人交上朋友。最最令我佩服的是在他的道場禪堂內,擺放了耶穌基督的相。他常言,佛陀是他的師祖,基督也是他所尊崇的靈性導師。他對要進一步深入受戒的弟子們的十四戒里的頭一戒,就有如下的訓示:

「不要崇拜或受制於任何教條、理論或意識型態,包括佛教在內。所有思想體系都只是指引的方法,並非絕對的真理。

「這個戒條有如獅子吼,其精神正是佛法的特質。常有人說佛陀的教理只是一隻助人渡河的木,一隻指月的手指。不要把手指誤以為是月;木筏也不是彼岸。如果執著於木筏、執著於手,就會錯失一切。我們不該為了木筏或手指而互相殘害。人類的生命比任何教條、任何意識型態都要珍貴。」

「『相即制度』誕生於越戰期間,當時的戰爭正是兩種世界意識型態之間的衝突,人類在教條和意識型態的名義下互相殘殺。如果你有一把槍,可以射殺一兩個或三、五個人;但如果你執著於某種意識型態,把它當作是絕對的真理,就能殺幾百萬人。此戒條包含不殺生的最深沉意義。人類因執著於各種知見而吃盡苦頭。『你若不聽從這種教理,我就砍了你的頭。』我們以真理的名義互相殺戮。今日的世界正膠著於這種境況中。許多人認為馬克斯主義是人類最高的智能產物,無與倫比。也有些人認為它是瘋狂的,應該將那些馬克斯主義者打倒。我們都捲入了這場對立中。」

「佛法則不然。釋迦牟尼佛最基本的教理之一是:生命最為珍貴。這是我們的重大問題,戰爭與和平的一個解答。和平只有在我們不執著某一知見,免除了盲目的狂熱時才有可能達成。愈是下決心修習此一戒條,你就愈能深入事實,並了解佛陀的教理。」 (引述《當下自在》一行禪師著允晨文化出版頁159-161)

禪師對「無我」的闡釋,也十分獨到。無我不是沒有了自己,而是指我這個生命是由數不清非我的元素在因緣際會下所組成。我生命里沒有一樣百分之百完全是我的東西。一棵樹里有著前樹的種子、陽光、水份、空氣、土壤的共同元素才能成樹。一張紙里我們見到蘊含著彩雲、雨水、土地、樹木、伐木工人、使伐木工人吃飽的麵包師傅……如此推演,一張紙聚天下、一碗飯包含了整個宇宙……而這些哲理不在於說來聳人聽聞,或掉進抽象的思辯,禪師把這道理化成人與人之間那種情如手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親密關係,就像我們天主教所說:諸聖相通功的體會一樣。他那首「請以我的真名呼喚我」的詩把自己說成是那位被強暴了投海自盡的無辜少女,也同時是那個良知埋沒的海盜……的描述,堪稱一絕!

能在五十歲那段日子遇上了一行禪師,是上主賜我的厚禮。


如果你是想問這兩種宗教思想上是不是有矛盾,你應該比我清楚:基督教是弘揚世間有且僅有一個神的,而佛卻說所有的宗教皆是迷信(包括I佛教)。

如果你是想問我兩者皆信有沒有什麼關係,你應該比我有體會:老子信什麼與別人何干?老子把三大宗教都信了又怎麼樣?

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佛學和佛教不一樣,佛學是講究親身去修行的一門技術,不是宗教,不一定需要拜佛。

(看完題目其實我不知道你要問什麼)


聖經上說只能有耶和華一位神。所以從聖經的角度,如果信別的神,是不能夠得救的。尤其是如果一個神是人手雕刻的偶像。

舊約【賽44:15】這樹,人可用以燒火,他自己取些烤火,又燒著烤餅,而且作神像跪拜,作雕刻的偶像向它叩拜。

【出20:4】「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佛教起初就清楚的說明佛說人修成正果的。是一門哲學,一種方法論,一個宗教。但不是信仰。

信仰具有獨一性,就好比愛情一樣忠貞,而且信仰大於愛情的忠貞。


可惜啊,你接收一個垃圾還不夠,還要接收兩個,你到時不怕你會變成垃圾堆嗎


佛認為世界由因緣和合而生,不存在一個固定的造物主。涅槃之前,眾生將在輪迴里生滅。因緣自造,眾生皆苦。佛助自助者,修行是第一要務。

基督教認為世界有唯一、絕對權威的造物主。並無輪迴的概念。因信稱義,唯上帝之恩典能帶人入天堂。應榮耀上帝,不可倚仗自己的聰明。

余以為以上是主要矛盾。佛法更為開闊,視耶穌為大修行者;只是基督宗教所論太狹,未盡,或為方便法門。相反,亞伯拉罕諸教認為神是根本,佛教沒看透實質,因此消極而虛無;上帝一定會有公義的審判,會有切實的終點。

除開以上本質,其實二者相似之處頗多。那麼究竟能否同時接納?

從組織的原則上看,不能。學習佛理討論聖經,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現實更是門派繁多,即使在同一宗教也不便出入各派。

從信仰的角度,很難講。佛家講智信。那麼,有無可能二者皆有道理?地上眾生乃造物主所造,對於智慧有限的人類而言,信造物主是正道。然而造物主也並非永生,不脫輪迴。譬如祂們是高次元的生物,創造地球的一切,包括人類。即使佛理指向終極真理,對上帝的信奉卻最有利於人。沙漠之於沙粒,海洋之於水滴,數萬億年之於人世的生命,大概可算永恆了吧。

真相遠不止表面呈現的那麼簡單。然而,不應恐慌,總是應該謙卑。衝動的宗教狂熱絕對要不得的。


基督不是律法,沒有妥當不妥當。

佛教的一些思想也是在教人行善,教人這那。但是如果你握住了真的基督,完全的完美的救贖臨到了你,你擁有了新的生命,你完全得了釋放和自由。這時候所謂的行善積德是多麼的蒼白?你還需要嗎?你就是不行善,也不會有報應,因為你本來就是罪人。繼續信靠主就行了。


推薦閱讀:

猶太人的歷史(4-4)莊稼漢基甸:橫掃河東聯軍和百個兒女
15歲想當道士。怎麼辦?
深度信仰宗教是一種什麼體驗?
肆界之旅-愛琴海之夏-土耳其遊記 其三
為什麼佛教起源於印度?

TAG:佛教 | 基督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