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的人從沒有讀過儒家的書,也在反對儒家學問呢?


作為一個背過四書(當然是被強迫的)的人,我覺得反儒主要是因為社會上打著「儒家」的旗號招搖撞騙的人太多了,以至於提到「儒家」就有種別有用心的感覺。(比如讀經班,的確是沒多大用處,純坑家長錢)再加上「儒家」思想幾千年來都是我國封建勢力(名義上的)階級統治的工具,與現代政權的合法性也有衝突。

實際上在儒家文化圈內的幾個國家,儒釋道早就融入我們日常的言行中了,特別去提倡不是詐騙就是開倒車,特別去反對也就是個為黑而黑。


因為知乎流行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一些人動不動就要跟你探討一下,研究一下,理論一下。

你高中畢業以後就再也沒翻開過歷史書,大學畢業以後就再也沒看過10萬字以上的材料,你去跟人家探討歷史,你有啥可探討的。


我想這裡除了極個別真的是想復興封建社會的人,大部分支持儒家的,對待儒家的態度都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我自己曾經也是這樣,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構想,但通過這些年社會實踐,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

我發現凡是提倡儒學復興的地方,總是不自覺的一同復興階級社會的服從屬性,即社會關係中下層對上層的服從,這裡的上下層包括了父母,夫妻,師生,君臣各種社會關係。

這件事使我明白了兩個道理:

第一,紙上談兵和社會實踐的差別,我們在知乎上引經據典,高談闊論,儒家有哪些精華可以汲取,有哪些話被後人誤用扭曲。似乎已然建立一個理性的儒家學習氛圍。但現實卻根本不是這樣,那些搖頭晃腦讀著儒家經典的宣傳,必然同步帶出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女德忠孝一應俱全。

第二:儒家作為官方的學術思想統治了中國長達2000年,他的政治屬性已經遠遠大于思想,文化屬性了。因此試圖把其中的階級服從,統治的屬性剝離是不可能做到的。不管你怎麼強調孔子的原意是何,都無法改變,2000多年後的儒家,現在就是一個這樣的學說。他完全不適用於人類的解放和發展,甚至是極其嚴重的阻礙。

因此,我們可以理性的選擇宣傳孔子,宣傳孟子,甚至可以宣傳朱熹。也可以學習他們的思想著作。但儒家這個整體概念,必須被反對。

儒家就像人頭頂的大山,他上面有奇珍異獸,有風景如畫,但他必須被徹底推倒。

所以回到問題,讀儒家的書,不應該是反對儒家的前置條件。而應該是推倒儒家後才要做的事。把儒家推倒,並不影響我們學習論語。不如說,只有推倒儒家,我們才能客觀理性的學習論語。


1.總有人拿弟子規這樣的狗屎當成儒家。

2.就算正經儒家,其實更適合個人修身養性而不是治國。

3.整個否定儒家當然沒必要,不過與時俱進發展與引進新的文化還是必要的。我們可不是阿拉伯人,抱著一本古代經書活在21世紀。

4.別拿中國傳統文化說事,別說什麼不推進儒家就是反中國傳統文化,難道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是韓國人?哦,韓非子還真是韓國人。

5.馬主義其實和中國傳統文化很契合的。毛澤東就是馬主義中國化。


遠不如沒讀過儒家的書,但是口頭誓死支持儒家的人多。

另外,近年考古發現很多真古籍,推翻經學結論甚多,就算讀過儒家書的,支持的是哪個儒家,也很值得討論。


關東軍:你沒見過天皇陛下,怎麼知道天皇陛下不是東亞人民的希望?


中國哲學博士生,研究方向儒家哲學。

真·利益相關。哈哈哈。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我們首先討論第一個子問題:人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一個虛言問題,它是沒有一個確定性答案的。為什麼?因為人和自然物不一樣,對吧?自然物按照自然規律所規定的性質,如實地實現它的本性。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有一本書《meta physics》,中文翻譯叫做《形而上學》,這是「達」和「雅」之後的譯法。如果直譯,它應該叫做《物理學之後》。它本身是一堆殘篇,在整理亞里士多德作品的時候,把這些殘篇放到了《物理學》這本書的後面。但後來這個說法被哲學化了,它的意思不再是:放在《物理學》這本書後面的殘篇,而是研究自然物背後的規定性或規律的作品。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這種思維就來自於《物理學之後》或《形而上學》。

那我們可以發現,亞里士多德把世界分成了兩個層面:一個是現象層面、物理層面,另一個是本質層面,規律層面。人的思想就立志於透過第一個層面,發現第二個層面。透過物理現象,發現普遍的規律。

為什麼在這裡說亞里士多德呢?因為人家總結的最好、最清晰、最理論化。亞里士多德不是古希臘唯一一個發現世界二重性的思想家。泰勒斯啊、柏拉圖啊,德謨克利特啊,很多思想家都發現了。亞里士多德是其中的代表。

人不僅僅會用理性思考自然物,人也會反思自身:人自身也存在一個抽象的本質,這個本質是什麼?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么?僅是如此的話,人與自然物的區別在哪裡呀?應該還有其他區別吧?「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也」,就那麼一點點區別,這一點點是什麼?

中國人開始回答這個問題,始於周朝。司馬遷有個說法叫「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說殷商王朝有很深的自然神崇拜。這一論斷基本是準確的。從今天的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發現,殷人幾乎無事不卜。他們更是宣稱:帝立子生商,天帝把自己的兒子派下來建立了商王朝。可是,商王朝滅亡了,被周取代了。周人很慌,他們真的很慌。商人是天帝之子這個說法,經過六百年的強化,已經根深蒂固了,連周人都相信。可是蕞爾小邦周怎麼就滅了天帝的兒子呢?在《尚書》中很多篇章中可以看到周人在費盡心思解釋總結商滅亡的原因(《尚書》有今古文之爭,又有真偽之辯,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比如說《酒誥》裡面就批評殷人沉迷飲酒——大約像今天戰鬥民族伏特加頓頓頓吧,荒廢政事。儘管各種說法不一而足,但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德。

這個德可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個人道德,而是政權的政治義務。「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安居樂業、物阜民豐就是一個政權最高的「德」。也就是說,天帝對一個政權的合法性認可不僅僅來源於自然層面的血緣,還來源於國家的治理水平。這意味著,人事不僅僅服從於自然神,還依賴於自身的人文活動。也就是說,周人揭示了人除了自然層面的存在形態之外,還存在人文的存在形態。

周王朝界定人文的東西是「禮」,但這個東西並不完全。它訴諸於高度的制度化,但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制度高度地依賴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組織形態。當這些東西變化的時候,制度也必須跟著變化。看過《周禮》《儀禮》的應該知道,它們太具體了,比《弟子規》具體多了,一言一行它都有規定。越具體就意味著脆性越強。因此,三百年後,周禮就崩潰了,周人的對人文的解釋和回答失敗了。

這個時候,孔子出場了。

我們現在對儒學的稱呼有兩種:一種叫「周孔之道」,一種叫「孔孟之道」。這兩個不同的稱呼就牽涉到理解孔子的兩個方面。

周人已經確立了「皇天無親,惟德是服」的觀念,破除自然神的權威,強調人文的意義。但他們以「禮」解釋「德」並不成功。要重新回答人的人文本質之內容,孔子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個方面,我們從顏回說起。顏回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儒家的復聖,孔廟陪祀的第一位。孔子對顏回有一個評價很有意思: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殷之冕。孔子對顏回的這個評價實際上透露著孔門的一大宗旨:通三統。孔子有很多類似的表達,試舉例:1,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

2,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

3,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

要解決周禮的崩壞問題,首先要正本清源。孔子認為,夏商周三代的社會形態與政治建構是有著繼承與發展關係的。因此,要綜合考察三代的來龍去脈,從而發現歷史變遷的規律,以尋找未來可能得方向。這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工作。

第二個工作,就是要對「禮」作一個抽象的提升,把它從一種制度性的存在上升到一種更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價值理念。春秋戰國士大夫階層的興起衝擊了奴隸主舊貴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又衝擊了封建貴族,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又會衝擊資本主義。歷史總在發展,沒有萬世不變的社會制度。但是,歷史的發展有沒有一種具有高度普遍性、在每個歷史時期都能發揮作用的精神價值呢?思想家們相信是有的。比如古希臘的民主精神、科學精神,這就是歷久不變、亘古彌新的精神價值。

孔子對「禮」作抽象的表達。《荀子》和《大戴禮記》中都有「禮三本」的說法:天地是生之本,先祖是類之本,君是治之本。就是說禮有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祭祀天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方面是祭祀祖先,建立共同體內部的認同;第三方面制度化的政治建構和社會治理。孔子就是從這三個方面做禮做抽象的。

第一方面孔子提出了「仁」。天地之大德曰生。我們從天地之中生育出來,天地不僅生育了人,還生育了自然萬物。「厚德載物」說的就是天地之大德。我們人以「禮」來溝通天地,就必須貫徹天地這種生生之德,親親仁民愛物,這就是「仁」。孔子的話叫「仁者愛人」。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你暴虐不仁,妄圖通過祭祀多獻上禮物牛羊讓上天保佑你,那叫行賄,那不叫禮。必須要以「仁者愛人」之心行禮,禮才是完整的。「仁者愛人」就是一個具有更高普遍性的精神價值觀念。

第二個方面。孔子提出了「孝」。「孝」有兩方面:生,養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養、葬、祭」的這個「禮」服從上一個方面「仁者愛人」。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不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奉養父母是要表達自己對父母養育之恩的虔敬。《荀子》裡面說:喪,致思慕。喪禮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去世親人的思念愛慕。這兩點都緊緊扣在「愛」上。周人的「禮」從自然的血緣中轉化出來社會生活的規範準則,孔子則從社會規範的「禮」中抽象出「孝」的普遍精神價值。

第三個方面,孔子提出「正名」、「尊王」等主張。「正名」我們都知道,具體內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王」則是《春秋》大義,「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在奴隸制過渡向封建制的時期,打擊貴族的僭越,保證君主制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這就是最切實的政治。要在我們今天講,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我們不能跳出歷史去評價「君主制」好不好,君主制是歷史現實中的唯一道路。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會爭論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等制度的優劣,因為他們以往的歷史中出現了這些制度。孔子不會去討論,因為孔子沒去過古希臘。

孔子從這個方面提出普遍的政治原則:政者,正也。政治治理要想取得功效,核心在於「正」。《大同》篇的說法叫做「講信修睦,選賢與能……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多元的社會形態和國家構成,各個階層、各個部分能夠有機地協調在一起,達成和諧平衡。

總結:以「孝」來確立自我認同、以「仁」而感通他者、以「正」而建構群體秩序,孔子用普遍化的精神價值理念置換了周禮的內容,解釋了人存在的人文形態,回答了「人之為人的本質」問題。這是人的理性發展史和文明發展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

接下來討論第二個子問題:沒有孔子行不行?

行。

孔子是唯一一個回答這一問題的思想家么?不是,西方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有老子等,印度有佛陀等。

孔子可以被取代么?可以。孔子是歷史的洪流突破藩籬的出口,有沒有孔子歷史都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它還會推出來別的什麼子,梳子、鑽子、桌子、椅子等,都有可能

所以沒有孔子完全可以。

但是,我們紀念孔子是在紀念什麼?紀念孔子與紀念老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佛陀一樣,紀念的是人類於天地間的自我發現、自我證成,是人類理性之光與文明之光,是人自覺其為天地間最高貴的存在、並配得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廣大配天地,高明配四時,吉凶配鬼神。

人們可以不認同「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但我們得相信,總會有那麼個偉大的人以個體的生命宣洩歷史之洪流,讓我們敬仰「天不生xx,萬古如長夜」。

後面的問題不想說了。打王者去了。


這個道理很簡單。

沒有讀過,不了解,這是前提。

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事物,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怎麼判定ta?

社會信託價值,社會信託指數,社會信譽。

也就是說,很多人反對儒家,不在於發現了儒家學說本身有什麼缺陷和毒害,而在於儒家學說的社會信託指數太低,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名聲太臭。

為什麼名聲太臭?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中醫是種醫學吧?無論它的功能性如何,治病效率怎麼樣?我們可以不必深究,它至少是門醫學吧?不說它的理論如何如何,它整理了自然界如此眾多的植物礦物生物藥品藥材,這是一種貢獻吧?但是它就是名聲臭。為什麼?因為庸醫太多,假醫太多,掛羊頭賣狗肉的太多。一句話,江湖騙子太多,為什麼多?因為商業化。

同理,儒家學說,無論它的功能性怎麼樣,無論它治理管理社會的能力強弱,它是一種知識吧?它是一個知識系統吧?它是一個有效學習知識,建立基本世界觀的規範教育模式吧?但它就是名聲臭,為什麼?因為腐儒太多,因為假儒太多,因為江湖騙子太多。

但是,一部好電影不賣坐,而爛片充溢市場,是觀眾欣賞水平的問題嗎?當然不是。是傳播通道的問題嗎?是商業化的問題嗎?是錢的問題嗎?明顯都不完全是。

一部電影,觀眾沒看完之前它都是陌生的,不確定的,任何好壞都只是道聽途說,那為什麼電影有賣座不賣坐的區別呢?因為市場口碑啊,口碑是什麼?口碑就是100個人當中有多少個人說它好說它不好,無論說的目的是什麼,它都構成了口碑。

儒家學說是一部電影嗎?它能幾個小時看完嗎?所以,知道它有價值的時候都已經是人生的幾十年後,幾十年後的人生早就不在市場機制範圍內,它有沒有口碑與我的青春早就毫無關係?

所以,劣幣淘汰良幣,越是成色足含金量高的事物越不容易在市場上流通,因為成本太高,成本越高,價格越高,購買力越小,市場佔有率越低,最後退出大眾市場,成為奢侈品。


任何長期存在的學說,除了偶爾的、幼稚期的偏激言論,基本都是中立的、被時間修正中立化的,使他們邪惡或者偉大的,是人。

社會上反對的人(除了學術性反對),基本基於如下因素:

1、從民間自發角度,是因為300年來,滿清治下,乃至1000年來,趙宋以降,儒學治下的中國沒有一個很好的歷史成績,特別是近代的失敗和反動,儒學走下神壇;

2、從官府態度上,80年代(84年?)恢復民間祭孔,但是鐺鋦的自我便簽也不得不對傳統意識形態保持距離,畢竟曲阜斷碑赫然在目,沒幾十年;

3、西洋文化入侵,本格西洋(歐美俄)、變格西洋(日韓港台)對現代人的影響巨大,部分人恨不得把黃帝陵掘了找白人串種,玩逆向種族主義,儒學這種典型中國標籤必須撕掉;

4、儒學本身角度,理論上儒學進入近現代後,應該有個脫離封建小農經濟,向現代化、工業化轉化的過程,類似於天主教向新教的嬗變,但是因為2和3,中國的意識形態沒有自我發展,而是嫁接洋人的學說,所以目前儒學已經是放在博物館的古物了,其理論系統已經消失於社會,民間剩下的不過是表象,還有不少糟粕。

但是個別偏激的反對者,從反對封建地主及其理論家,變成攻擊儒學到全盤否定,乃至於攻擊孔丘本人,就未免讓旁觀者齒冷,乃至於噁心。

公允地說,儒學書籍不是什麼有害的讀物,也不是什麼治國修身不得不讀的聖經,就是中國古典文獻【具體的價值、意義、地位,不敢斷言】,裝裱金邊或者扔進糞坑,都是邪惡愚蠢之流,被玩弄權術的人派來搞的行為藝術,目的是愚弄人民。


他們反對的不是儒家的學問,而是傳統中國以儒家學問為基礎建立的一套社會秩序。

難道不該反對么?新中國就是建立在儒家這套秩序的廢墟上的。


很簡單。

儒家思想對於正常人而言,只是認識/理解這個世界的工具之一。

工具不好用,當然可以罵啊~或者你不喜歡這個工具,你沒有用過,照樣可以說啊……畢竟地位就在那裡,罵工具有什麼不行的....

他又不是鈔票,就一工具,要是有那麼多人喜歡,反而是假話。

這就好比,你從來沒有用過煙具,你討厭煙具,這都是很正常的。

哪怕別人跟你說抽煙多爽,你就是不喜歡,就這麼簡單。

畢竟就是個工具,大家都喜歡的那個東西,叫票子.....

如果有人因為工具吵起來,那才是可笑呢,在我眼裡,就類似於兩個人因為銼刀好不好用打起來了一樣……


反對是正常的。3000年前的學問嘛。就算是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也過時了。反對是歷史進步的表現。

但有些黑子以分成四類

1.第一種法家的拜倒者,這種其實是正常的。他們稱頌極權專制,只看到儒家的禮儀復古問題,而沒有看到儒家的普遍教育觀念,事實上掌握文化的思想家,墨家,儒家,法家都產生了民權思想,但最終沒有產生民權運動,民主革命。而法家完完全全成為當權者的工具,文明的監獄或者文明的中斷其實是在專製法家(當然法家也不同)身上,三千年的專制牢籠最後被西方大革命,工業崛起而打破,人民吸收了西方的民主,突破了自身局限。有人覺得儒家的敵人是法家,所以法家是好的,是積極的,有時候敵人的敵人是更大的敵人啊。

2.第二種,西方思想的膜拜者,其實他要是喜歡文藝復興的主張,國富論,資本論,凱恩斯等也就罷了,有些人居然有崇拜基督教的,我的天啊,我們是封建專制牢籠,但也比西方政教一體強太多了吧?這些觀點有正常思維能力的人都會覺得可笑,不值得一否。還有不要把那些教主和孔子相比,他們不配。孔子也不是禮教教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闢人,百家爭鳴的重要推動者。

3第三種,基於一些立場對孔子私德為黑而黑的人身攻擊。其實想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梭,亞當斯密,美國富蘭克林等等哪個沒黑點?你不講他們的思想主張,社會影響的問題,只是講這些人多麼無恥卑劣,往這些人身上潑髒水,把這些人變成必須千人跨,萬人騎的人。這怕是有大謀吧?要滅掉你的文明,讓你對自己的文明完全喪失自信,充滿敵意。這簡直要把中華文明活埋啊。這種太可怕了。

4,第四種,跟風者,感覺走。思想機械,缺少靈活的思考能力。或者完全是一時感覺,或者是為黑而黑,或者是彰顯特點。這種就太正常了,感性思維人之常情嘛。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看了知乎的回答,感覺老子咋說得這麼對捏?


在另一個問題的回答,發現這裡也適用,就複製過來了。

沒讀過多少書,沒辦法引經據典。

以下是本人的拙見。

實際上世間並不存在一種完美的理論或者意識形態,都是相對的。

我們要做的是尋找中庸之道,對當下進行糾正。

原世間本無所謂左右之分,當人有了思想之後便有了左右。「道」路曲折蜿蜒,要保證在「道」的路上行駛,太「左」了,就往「右」修一下,太「右」了,又得往「左」靠一靠。修正的人是對的,但這些人可能就會被打上印記,這人是左的,那人是右的。

所有學說的建立跟當時的時間和社會形態有緊密的關係,這種學說一定是要糾正當時社會的偏差。這種偏差不一定說在我們現在還存在,或者說那時靠右,而現在正在靠左而要往右修,這時那時的學說就會出現弊病。

還是孔子說的好,折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權衡之下,學習對當下有用的,不必全部照單全收,囫圇吞棗。

一個學說除了修正,肯定也會指導如何前行。不可說有一點可能對現在來說不是太協調,就說全部都是錯。

只能不斷學習對比權衡,如致良知一般,知道多少就力行多少。這才是學習該有的態度,才不至於一直跑偏。

另:真的不要把儒學跟納粹比,儒家反對的,正是納粹這種極端思想。

我以前也覺得儒家封建,現在了解一些王陽明,了解一些心學,真的,我太無知了


因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已經變了,儒家的學問已經不適合社會現實了。

儒家的思想在和現代世界上其它的思想的PK中,並不佔據優勢。

歷史上對於儒家經典,可以今天出個注釋這麼說,明天出個注釋那麼說。這不是儒家博大精深,而是它的經典內容存在歧義。連最基本的,關鍵概念要有明確的定義這一條都沒有做到。


儒家的學問,很多並不在書里。儒家的問題,很多也不在書里。

所以,反對儒家的學問、攻擊儒家的問題,也並不一定要讀過儒家的書——再說了,就中國教育而言,幾個受教育的人沒讀過儒家的書(至少是隻言片語)呢?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反對儒家就非得讀儒家的書,那我反對滿清,我是不是得把滿文老檔清實錄都讀一遍?那我反對國民黨反對派那是不是得把常凱申日記還有其他什麼東西都讀一遍?

我覺得沒必要。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就是這麼一個樣子,成見也好,刻板印象也罷,甚至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畢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放到這些事情上,成本是很高的。讓人去做得付出很高的成本,卻只能收穫到很少成果的事情,是很困難的。

總的來說,如果反對儒家的學問,那麼讀讀儒家的書,可以更好地、更有指向性地反對儒家的學問。同樣,如果贊同儒家的學問,那麼讀讀儒家的書,可以更好地、更明確地贊同儒家的學問。這種反對或贊同,很少是為了影響觀念已經定型的人。而主要是為了影響那些還沒怎麼贊同或反對儒家學問的人。


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人從沒讀過儒家的書,還贊同儒家的學問呢?


我讀過,我反對。


因為儒家在國難時的表現太不堪,衍聖公孔家頂著太師的官位,拿著老朱家賞賜的千頃良田的產出,滿清一來就老老實實的剃頭了。衍聖公是天下讀書人的表率,表現如此垃圾,他可不是沒讀過儒家的書吧?怎麼就不能知行合一做個捨身成仁的忠臣呢?


理由非常非常簡單,就一個字——懶。

而類似的情況,不但發生在反儒,也發生在許許多多方面,比方對於某某歷史人物的評論,或是極端討厭,或是極端崇拜,而事實就是,他連相關的歷史資料,最簡單的記載都沒有看過,僅僅只憑著碎片化的網路觀點,然後想當然的就認為事情就是那樣。

換而言之,某個群體,不斷的在網路上炮製文章,往懶人腦子裡塞,不斷的塞,懶人不去思考,被塞了一遍又一遍,結果就出現了,自己也說不出具體理由的情況下,產生了某種激烈的情緒。

我在這裡給出一個建議。

諸位,如果你反對儒家,我真心不要求你去了解儒家,我不強求諸位去了解自己反對的東西。

但是,諸位喜歡的,或者說崇拜的,富於無限激情的,拜託,麻煩你們就對你們喜歡的東西,去認真的了解一下,這不過分吧?

比方有人不喜歡儒家,但卻喜歡法家,那您能否去讀一讀韓非子?去了解下李斯的歷史?看看這些人在歷史上都做過什麼。

比方有人極端的崇拜曹操,那您能否去讀一讀三國志,不需要多,您就只需要把武帝記看一遍就行,這不過分吧!

現在許多人,不是討厭和喜歡的問題,而是壓根就不了解自己討厭或者喜歡的東西。

或者換句話講,許多人所喜歡,亦或者討厭的人或者事,是不存在的,是虛構的。


推薦閱讀:

關於儒學的精華(方克立)
國學精髓 |國學十二道,道道是精髓!你知道多少,做到了多少呢
孔子困於陳蔡之論述
「國學一本通」之:「仁聖」孔子
常識熱門考點——影響中國2000年的儒家思想

TAG:儒學 | 儒家文化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