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審時度勢更可貴還是堅守原則更可貴?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之前看台大歐麗娟老師的講課「時寶釵小惠全大體 」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個「時」上。

「時」是經典的儒家範式用語,泛見於諸多典籍,有「是」、「伺」等義項,但運用最多的,則是「時機「。號為六經之首的《易》,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之語。其中的「時」,與「變通」勾連,正是「安分隨時」的意思。

孟子將「時」提到了最高的位置。《孟子·萬章下》云:「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這也表現出寶釵是符合儒家各種美德和要求的女子的典範。

我想說的是,審時度勢和堅守原則並不矛盾,而是高度的統一,統一的體現就是「時」。

變通和安分並不是反義詞,融匯貫通是孔子和儒家一貫高度推崇的。


可貴的定義是什麼?

可貴的的定義在百度百科裡的解釋定義是:值得珍視,值得看重,值得倡導。

堅持原則,堅持的是什麼原則。

審時度勢,做出的選擇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堅持的原則如果是殺人放火,恃強凌弱等,那麼,堅持原則在他的身上就是令人厭惡並且不值得提倡、看重和珍視的。

如果一個人審時度勢之後,做出的選擇是加入邪惡的一方,那麼,審時度勢在他的身上也是令人厭惡並且不值得提倡、看重和珍視的。

所以,對於外人來說,在評價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時候,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是否可貴的時候,更看重的是這個人做了什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自己的為人處世不需要別人的評價,那麼,就沒有可不可貴這一說法。


個人做的堅持原則


兩者都應該有。

審時度勢不是讓你審時後,總是靠向利於自己的那一勢

堅守原則需要對事物有準確判斷的前提,才去堅持


我只能說兩個都得要,不能單一方面過於極端,需要平衡。

看過少帥嗎?就文章,張雪健老師演的那個

張學良:審時度勢加堅持原則,別管之前有啥過失,西安事變及最後的結局,現在看來是正確的

郭松齡:極端的原則堅持,犧牲了多少,結局無比凄涼寒心。

如果能有點審時度勢,在當代可能也會有一「愛國」頭銜


可貴?什麼是可貴?這個可貴的對象是對於你個人還是對於社會?

如果是對於自己個人,那麼做什麼都是可貴的。

如果是對於社會而言,那麼可貴的標準就是做值得倡導,尊重的事情。

你要是審時度勢之後發現搶銀行比較賺錢,準備入伙,你覺得可貴嗎?

你要是堅持原則,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堅決不幹,你覺得可貴嗎?

這個問題太抽象了,抽象到我可以分出很多細節來反駁。

如果不討論這些有的沒的,只談論審時度勢和堅守原則的重要性的話。

我覺得二者其實有時候並不矛盾。

而且做人本來就需要懂得變通,自己的原則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觸及到自己的底線,偶爾審時度勢一下也未嘗不可。

如果你的原則是做事從不後退,但是真的到了不得不退的地步的話,戰略性撤退也不是不可以,大不了找機會再站回去就好。

當然,如果有一天中國和別的國家打起來了,並且中國處於劣勢,別跟我談什麼你是因為審時度勢所以跑到對面去了。這就是通敵叛國,這種情況下兩者就衝突了。

所以還得看具體情況而定。

只有靈活的人,才能在這個社會生活的更加的遊刃有餘。


沒有更可貴,這兩種人都可以很厲害,前提是審時度勢的人別犯法


推薦閱讀:

做人要問心無愧,先看懂這兩個道理
孔子曰:為人處世54條
金正品好書推薦|一本書學會為人處世
明事理,是聰明人的處世秘訣
生命真意——《榮枯鑒》聞達卷譯五

TAG:做人 | 為人 | 為人處世 | 做人準則 | 處世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