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徒是否相信玉皇大帝客觀存在?

以及雷公、電母?


存在的,存在於人的靈台中!


佛道都是出於婆羅門教的體系。朱大可 佛道源摩奴法論 道梵一體 道德經為集團創作 老子留學印度投身沙門 三星堆海貝金杖西王母是濕婆Siva

印度和伊朗作為一種文化聯合體,對中國上古神話體系的建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結果之一就是老子學說與道家思想的興起。老子作為印度沙門時代中的「叛教者」之一,很可能是最早抵達印度的楚國學者,並投身於印度沙門運動,回到中國後創立了後世所謂的道家學說。老子也並非一定是單一個體,而可能是一個以李耳為首的,活躍於先秦時代的小型沙門集團。《道德經》即是該團體的集體之作。老子學說的印度原型還表現在它與印度吠陀教義存在諸多類同之處。

在中國的考古學證據表明,中國古代文明經由西南地區與近東文明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中葉就已存在了,其間文化因素的交流往還,多經由南方絲綢之路進行。四川和雲南考古發現的來自西亞的石髓珠和琉璃珠,都證明中國西南與西亞地區的經濟貿易和文化關係早已發生的事實。商代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雕像群和金杖、金面罩,印度洋深海的海貝、海洋生物雕像、人體裝飾藝術、神樹崇拜,以及象徵南亞熱帶叢林文化的大量象牙由於上源既不在巴蜀本土,也不在中國其他地區,但卻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等世界古代文明類似文化形式的發展方向符合,風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序列上也處於比較晚的位置,因而就有可能是吸收了上述西方文明區域的有關文化因素進行再創作而製成。這意味著早在商代,中國西南地區便發展了與歐洲地中海地區和印度地區的陸上交通,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證實了中國古代文明與南亞文明的交流關係。

在某種意義上,楚文化區(今湖北、湖南)、縱目文化區(今四川)、三苗文化區(廣西、雲南、貴州)和西羌文化區(西藏和青海等),甚至北方的某些地區,都屬於泛印伊文化空間的範圍。反之,在印度人的文化視界中,只有兩個「中國」:第一是支那(Cina),也就是以絲綢著稱的蜀國;第二是外支那,所指的顯然就是荊楚(《羅摩衍那·帝德》)。

佛家和道家之間的高度相似性,並非後世互相學習的結果,而是先天孿生的緣故。儘管其教義因宗師的信念分歧而變得大相徑庭,但總體的修行模式卻相當一致:打坐、調息、觀想、導引(中國俗稱「氣功」)、素食主義和遠離塵囂。而這些方式有一個共同來源,那就是婆羅門教(Brahmanism)。其教規《摩奴法論》(Manusmrti),正式成文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但其中的許多規則,在公元前1000年已被廣泛傳播和遵循。

公元前600年,印度婆羅門教從吠陀時代進入沙門(Shramana)時代。一些婆羅門教或教外哲人(包括來自東亞和西藏的遊學者),不滿於教義中的權力壟斷、等級界限以及繁縟規定,以「林居者」和「遁世者」自居,成為採拾野果或行乞的苦行者,在森林和曠野里沉思並研習瑜伽術,以尋找新的真理和精神的安寧。〔4〕從他們的隊列里誕生了佛教創始人佛陀(約624—544 B.C.)、道教宗師老子(約571—471 B.C.)和耆那教(Jainism) 始祖大雄(599—527 B.C.),等等。

  這場「叛教」運動的最大受益者並非印度本身,因為它最後拋棄了佛教而返回新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狹小道路。在杜爾干看來,道家(或稱原始道教)與佛教的共同特徵,就是它們都缺乏神靈的觀念,並把獻祭、祝聖、懺悔、求赦等宗教活動,置於相對次要的地位。它們是無神的宗教,因為它們都不關心世界的來源,而僅關心如何靠自我修行來擺脫這個充滿慾望和苦痛的世界〔5〕。只有中國同時接受了這兩種孿生宗教,並把它們變成自身文化中的兩大支柱。中國人以史無前例的胸襟,笑納了這些崇高的饋禮,並加以本土化的改造,令其跟中國日常生活及其意識形態融為一體。

老子(們)很可能是最早抵達印度的楚國學者,投身於印度沙門運動,從中獲取思想原型,而後返回中國,千錘百鍊地熔鑄了一種嶄新的哲學。傾向於這種推論的理由在於,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漢語經典,儘管它有賴於後續者的反覆修訂,但它仍需一個相對健全的初始文本。而對於一個滿頭白髮的印度移民來說,這顯然是難以承擔的語言重任。

  不僅如此,老子也並非一定是單一個體,各種跡象表明,它是一個以李耳為首的,活躍於先秦時代的小型沙門集團,有著嚴密的組織和紀律,卻又分散於遠東各地,在相當長的時間跨度內,執行宣揚「無為」學說的秘密使命,而《道德經》是該團體的集體之作。它匯聚了早期道家學派的全部精華,先由李耳一人執筆寫就,而後被集團其他成員所反覆修訂。

  這就可以解釋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展示的那種古怪現象:為什麼這邊老子剛剛誕生,那邊老子已滿頭白髮;為什麼在老子西遁以後,還有一個老萊子出現,甚至孔子死後100多年,又有一位叫「儋」的周朝太史去見秦獻公,精確預言了秦王朝統一六國的事實;為什麼屈原在放逐期間,曾會見一個叫做「鄭儋尹」的神秘祭司,後者斷然拒絕了這個失意楚臣的占卜要求。萊、聃、儋,都是同一類辨識「暗語」,它旨在向世人暗示這些不同年代人士的文化親緣關係。

《道德經》作者的集團化特徵,就是考古挖掘中出現多個「版本」的主要原因。1993年冬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是目前所見最為原始的《老子》,含有效簡片730枚,文字2046個,顯然是先秦的產物;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寫本的《老子》,其中乙本字數5467,推測成書年代在漢文帝前後。傳世本字數在5000左右,跟帛書已相差無幾,但其中有10個章節遭到明顯改造。上述現象表明,跟《莊子》一樣,《老子》本來沒有一個先天完備的「原典」,它向「自己人」完全開放,直到西漢才逐漸閉合。《道德經》,是老子集團從戰國到西漢300年間不斷修訂「完善」的結果。

===============================================================

中國最古老的長江中游楚系大文明及其歷史階段;從距今五千年前以來長江中游先民經過漫長的探索掌握青銅技術的過程,以及他們對神奇的冶煉產生的信仰與崇拜;硬陶與原始瓷器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精神文化的作用;楚系文明在夏商之際的變遷;楚商(早商)所組成的信仰體系,其內在意義、多元的源流以及與該信仰相配的禮儀活動,並賦予特定禮器以特定的神祕作用等等。還有:楚商時期其他族群與國家的信仰,其源流和內在意義,其包括對吳城、三星堆等南方國家文化的討論,同時也涵蓋北方遼河流域、渭河流域、草原地帶以及其它文化的脈絡;楚商文明與其它文明互相影響的脈絡;殷商時期跨文明帝國信仰的形成;兩商之間的傳承與失傳的關係;商文明信仰在兩周時期以及更晚期社會中的演化;信仰的哲理化及迷信化等等。

商文明信仰所展現出來的並不是零散的殘片,而是完整的宇宙圖景:天中有帝,先王等祖先在祂左右,天空四方有四鳳,在天上負責中與方的相合;天上另有龍負責降甘露,從天上通過吞吐實現上下之交;而地面之下水中有烏龜,能感受天意而參加上下之交;作為神靈雨的甘露自天降於地,而太陽從地下升於天,構成上下神明之交。

此外,地上中央有王,負責使中央與四方相合,並共同供明德祭天;同時,人王從地的中央通達天中的帝。這種信仰在當時文化中採用了與今天不同的語言來表達:用神獸形象、神祕符號、祈卜儀式、顏色等等非直接敘述的形象語言。

所以,對我們來說,無論是觀察禮器或閱讀甲骨文,都是解讀當時文化密碼的方法,但是由於文化的系統性,不同語言所表達的內在觀念是一致的。

在殷商時期隨著「宗教藝術」的興盛,以雙嘴夔龍母題基本圖案作為基礎,衍生出各種雙龍交纏造型,包括各種饕餮圖案的結構。在所有的構圖上,龍的頭嘴、尾嘴都是打開的,並且,在構圖上一定有成雙的嘴,在歷史發展中夔龍饕餮的形貌多樣化而涵蓋了很多其它神獸的特徵,但始終保留「雙」和「口」的核心重點。這是因為「雙」的觀念的本質為死和生,而「口」是死生的進出口,雙嘴夔龍、饕餮的主要神能就是以吞吐管理死生,神龍從天上吐下甘露,養育群生;在地上吞殺群生,使他們升天歸源。雙嘴龍的神祕符號,不僅成為商周多樣的「宗教藝術」造型的母題,同時也成為漢字「神」字的雛形。所以,依據當時社會的命名,可以將所有雙嘴夔龍紋及其變體,統一稱為「神紋」,因為當時神的唯一形象就是雙嘴龍或夔龍,也只有雙嘴龍或夔龍才符合當時「神」的概念。

甲骨文的分析補證、補充說明了商文明有關「神」的信仰的內容:天神神能的重點在於「神降」(吐泄甘露),以實現天地之交、上下關聯、萬物之生。但是負責上下相聯的神,不能只下降,亦須上升。自上而下的神降意味著盈生,而自下而上的神升即意味著死亡而再生。神龍負責一切萬物死生循環,並賦予人以神格化的奧祕形象,通過祂可以衍生「神人」;商王一方面是自己祖先的後裔,同時也是由龍形神母所衍生的「神子」,所以擁有超越性能力,而能獲得神龍的保祐。

我 :在商代信仰中,神和鳳分別構成「上下和四方」的天上空間觀念,而老虎是地上或山上之四方四緣的保護神。在此空間里還有一個頗為重要的點:即獨一無二的四方之「中」。在商文明信仰中,在人世,兩商王朝的「中」是神格化的「王位」;而在天上除了群龍、群鳥神獸之外,還有居於「中」的獨一之「帝」,即永居於天中的崇高對象。龍和鳳都在天帝手下,眾鳳可以說是天帝所派的「方官」,而眾神可以說是天帝所派的「司命」,兩者皆聆聽帝令而從之。在此信仰中,幾乎所有的崇拜對象,包括自然眾神和祖先都是群體性的眾神、眾祖,只有上帝才是天上獨一無二的崇高對象。

商文明「帝」的信仰應源自對北極天中的崇拜,而「帝」的字形也具體、充分地表達了其本義,不僅具體描繪了當時北極天中周圍的天空概況,也保存了當時巫師推斷北極天中位置的方法。這不僅符合商周信仰的內容,也符合當時重視天文觀測的情境,並且從「帝」字的形構、用意來看,也和商時實際的天文狀態相一致。

甲骨文極為常見的祭法是用「方」的禮儀祭祀帝以及用帝(禘)祭的禮儀祭祀方,皆涉及中與方的互補關係。這種中帝與四方的關係表達了商文明的核心觀念:雖然天在上,而地在下,但萬事一切並不是由天來獨權主宰,天地互補交合才最重要;同理,雖然中有獨主,但中與方之互補相合才是關鍵,所以不僅是四方來朝拜中帝,中帝也恭敬四方。並且,帝與方的關係不僅僅是表達空間關係,同時也涉及天上黃道四宮的星星旋轉,以及與其相關聯的時間季節的循環周轉。在地上中立的王也取象於天地巡四方而恭敬國家邊緣。

上帝的神能除了作宇宙原理之外,也直接象徵和表達商王的神聖權力。帝永居於天中,所以位於地之中央的王是直接呼應上帝的,甚至可以代表上帝。所以地上之王既受上帝的支持,亦被祂考驗、受罪孽。並且,在地上之王為地中,帝所關注的要點一樣牽涉到中與方的空間觀念:保護或破壞作為國家中央的都邑王城,或授權保祐國家領土之邊疆。換言之,商王室與上帝的關係密切,在位的王祈求天帝的授權和保祐,且死後升天永居於帝的左右,而構成天帝周圍的「紫宮」(即相當於漢代以來宇宙觀中的天上五宮之間中宮的星星)。


多神教很難讓人相信。。還是一神教深入人心。。


雖然瀉藥,但這是我最後一次回答這種問題。

我是道教徒,道教神明對於我來說都是切實存在的。

over


謝邀

想起幾個月前,和幾個朋友,還有一位劉姓道長聊天,有人問起類似問題。

他說:必須要信啊,我一個道士,不信我也不入道啊。入了道,我不信玉皇大帝,難道讓我信上帝、佛祖嗎?那不亂套了?

我深以為然。


來看看明清皇帝的祭典程序吧:

①迎帝神:皇帝從昭享門(南門)外東南側具服台更換祭服後,便從左門進入圜丘壇,至中層平台拜位。此時燔柴爐,迎帝神,樂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層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後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進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進俎,樂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獻禮: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回拜位,樂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後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禮,併到配位前獻爵。

⑤行亞獻禮:皇帝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終獻禮:皇帝為諸神位依次獻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禮。

⑦撤饌: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爐焚燒,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觀看焚燒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駕返宮,大典結束。


存在,有多少神就有多少氣,一氣之往來。


不相信神明的存在,怎麼能做道士?不相信神明的存在,那入道門後每天拜的是什麼,只是泥塑?如果是這樣的話,精神上是不是存在疾病?


有一個詞,被機場成功學給毀了

但是那個詞很有用

有用的意思是,方便現代人理解

那就是「思維方式」,或者「思維模式」

道教徒的思維模式中,是有神存在的,神靈幫助你思考,你心死神活

詳情參見《雲笈七籤》


謝邀,我研究的是道學,不是道教,道學不承認牛鬼蛇神。


推薦閱讀:

第四個故事:白衣
徐福東渡三地爭非遺,徐福你到底從哪出發的,回來說聲可好
廟祝見聞錄:古玩販子拿出一副精美絕倫的道教水陸畫(上)
廟祝見聞錄:夙願未了,怨念在心,她遲遲不肯被超度(續)
廟祝見聞錄:夙願未了,怨念在心,她遲遲不肯被超度(上)

TAG: | 道教 | 神仙道 | 民間傳說 | 玉皇大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