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宗教是認知水平低嗎?


不同宗教本身具有認知層次的區分。

1.有些宗教已經達到了元認知(metacognitive)的水平,對於知識和認識能力的反思。比如佛教和(中世紀後的)天主教。它們開始對經驗現象和心靈現象進行抽象反思,並且提出了對自身和自然的關係,以及一套完整的技術性的形而上學以及倫理觀點。雖然一些觀念不可測量,但是可以作為公理去接受,從公理推出倫理教導。

比如佛教對意識活動的認識,對意識現象的描述,邏輯學,或者在公案中對非邏輯的實踐。天主教建立的系統的形而上學自然法,統籌整個倫理學,隨後發展出的模態邏輯。都是超乎經驗之上的元認知。

『』你應當做什麼『』

或者比如參禪,或者天主教的沉思。都可以作為對宗教或者自然界本身邏輯結構的脫離和超越。就好像後期海德格爾詩學和文藝學轉向,比如對於詩歌中的不連貫意向,能指和實指脫離狀態下的沉思,所謂的靈感。

因此對於佛教和天主教這種高級宗教,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了一套對意識本身和現象界的反思和科學性解釋,同時也具有一套可供沉思的冥想系統,不僅僅可以使人安靜,思維清晰,靈感閃現,也能嘗試進行脫離現有的邏輯關係的高層認知。

雖然靈修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大腦的物理性原因,比如化學因素對大腦皮層的作用。

套用皮亞傑,這種發展而來的宗教可以被當做12歲兒童到成年的宗教。其實本身有很高的認知水平,並且已經抽象化,並且逐步發展。

2. 亞伯拉罕宗教,法律性宗教,契約性宗教。比如伊斯蘭,猶太教和基督新教,屬於下一層的認知水平。(我並沒有將天主教放進去,因為它的思想基礎其實是混合型的,方法論是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主義—羅馬法。)

他們主要按照聖典的教條進行實踐,並且建立教條性,規訓性的社會團體。他們彼此建立契約,服從聖典。宗教本身並沒有發展出一套高級的意識活動的反思(伊斯蘭其實有,但是並沒有將其過多看重),或者對於自然規律的形而上學認識。

『』你可以做什麼,你不能做什麼,否則會有什麼懲罰。『』

比如猶太教和基督新教,他們並沒有十分技術性的形而上學—抽象語言體系,因此他們按照聖經的語言,就只能進行故事性的理解。

在經文里,古猶太人並沒有發展出希臘式的命題思維和抽象語言體系,因而當他們在討論神義論這種抽象問題的時候,他們只能用故事和詩歌來表達。比如約伯記。

這裡做一個對比,同一個上帝的概念,基督新教和猶太教往往將其思維成一個坐在寶座上的君王,在雲上,天上統治。而天主教則會將上帝解除神話語言,將其哲學和概念化,將其理解為存在的本源。而寶座和統治,則被詮釋為位於存在等級最高者,統治則變成了對於自然規律的先天制定。在雲上天上,被詮釋為,並不是真正的外太空或者平流層,而是被理解為在物質界背後的形式界。

當聖經說,上帝是個靈體。靈體這個詞,新教會認為是鬼魂類似的東西。而天主教會將其理解為一個剝離其可朽物質的一個形式抽象的實體,其本身不會因物質朽壞而朽壞。

因為原典是非抽象語言和故事性語言,因而當現代新教徒看聖經,用現代命題式思維去理解聖典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出現問題,或者衝突。

這一類宗教對建立社區很有意義,並且不需要很高的思維層次,因此他們的宗教思維不會非常抽象,而是日常生活的。這種宗教很難在認知層次發展,因為故事本身是固化的,只有詮釋,但非命題。他人在這種宗教是很重要的。

這類宗教可以類比為7—12歲的兒童,認識到集體重要性,這類宗教對於邏輯抽象認識尚未完全發展起來,雖然已經問出複雜的問題,但是因為語言體系的簡單,而沒法形成系統。如果要讓他們談論哲學問題,只能用故事語言,或者日常經驗,或者律法性語言。一旦兩個教友試圖討論教義,就會因教典本身是具象,是故事性的,但是討論的人像讓它系統化,命題化,而出現問題,和衝突。

在這個層次,新教的神耶和華「yhwh」是具象的,他其實被表現為坐在寶座上的一個世俗君王。它有敵人,比如大袞,巴力。yhwh所音譯的耶和華成了一個真正的名字,指代一個特別的神。

相比之下天主教用理解亞威yhwh的時候,使用的是其含義「我是自有永有」,隱含的抽象意義就是存在本身,萬有真源。它隱藏在它所建構的自然法後,自然法統治了個別事物。他的人格性是為特定時期人類可以認識它的表現的,它本身無法被認識。

3.民間宗教

任何以上的高級宗教都會劣化成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具有更低的認知水平,其特點有:

功利的思維。教徒往往希望和某種神明進行交易,從它那裡得到什麼。

自我中心,這個世界的命運由我和這個神的關係建立,祭拜這個神可以影響他人的世界。

這種信仰是個體分散化的,沒有一個契約或者法律體系,更別說抽象認知。

偶像崇拜,信仰一定要寄托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

錯誤的道德觀,自己沒有錯,錯的是魔鬼的引誘,魔鬼成為一切的不好事情的源頭,它利用一切東西攻擊我。即便我殺人,或者罵人都不是我自身的問題,而是魔鬼的錯。

可以類比為2歲—7歲的兒童,自我中性化的信仰。

4.泛靈論

認知層面可高可低。

低的,可以將一切自然事物人格化,比如早期自然崇拜。其實自然多神教也是一個前科學形式,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抽象語言系統的缺乏,只能用神譜,神的故事去解釋自然現象。比如神a是穀物豐登的神,它每年會代替他的父親登上王位,成為最高的神,每年收割穀物的季節它會被用匕首殺死,然後每年會再度復活進行相同的事情。其實就是用神的故事,講述農業的科學。

舉個不好的例子,3歲兒童,當他被因為風而搖晃的電燈打了一下,可能會說 「操,這電燈居然打我。「別打我,電燈!」

泛靈論可以很高的認知水平,比如自然神論者,哲學泛神論者,將神的人格性取消,從而建立哲學體系也是有可能的,比如牛頓,或者啟蒙思想家。

因此宗教本身具有不同層次的信仰水平。原始人的認知水平,到中世紀和近代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他們創立和發展的宗教的思想水平就不同。

原始人只能搞泛神論,猶太人可以搞出民族國家信仰和具象的神,而天主教可以和哲學結合發展出抽象宗教。也是社會和生產水平進步導致的。

宗教的發展可以類比為兒童或者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

因此信仰宗教並不是認知水平低的表現。要區分那些宗教認知水平低,那些可以提高人的認知能力。


不是低,而是認知論有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不知道應該以什麼理由去相信事物。

這個沒有高低之分,只有是否有效。

相信宗教一定要靠所謂的「信仰」,也就是在沒有足夠的理由下去去相信一件事情。是不理智的行為所驅使的。

但是這不代表認知能力低,很多人的這種「信仰」是來源於父母和社會的教育,在幼年時期,人們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很低,對這類「教化」是沒有抵抗力的,基本上會無條件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想要去抵抗就很難,因為大部分宗教是以自我保護程序的,也就是「不得疑惑,疑惑即為經不起考驗」

很多文化水平很高,認知能力很強的人也會陷入這個問題,是因為兒時的教化讓他們自我洗腦來保護宗教在他們心裡的位置。

不是他們看不清宗教,是內心不去看,把宗教特殊化,根本不會去想宗教是否正確。

然而從小沒有接觸過宗教,半路出來信教的,大部分都是在最脆弱的時候被宗教帶來的虛假安撫而吸引,這樣的人會覺得自己虧欠宗教而不斷為其找借口,也不斷為自己信教找借口。

還有一少部分,是真的認知力低下,一般是半路入教,入教原因是因為自己對世界的無知,無法掌握科學,又不想承認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去用虛假答案來騙自己的人。這類人是真的認知能力低下。這類人的特點是「我不懂科學所以我不信」「我就覺得宗教對,你說什麼都沒有用」,這些人一般都沒讀過自己宗教的作品,也沒上過幾天學,一般現實中都受人鄙視,所以需要用宗教來讓自己好像特殊一點,用神來給自己撐腰。這樣的人,很可憐。


不是,但是中國很多信教的人對宗教的理解確實非常膚淺,無神論者大部分對宗教的理解也是。

把宗教等於一套特定的不容置疑的教條和信念是現代人的常見觀念,但實際上這是宗教改革的產物。中世紀的「宗教」(religion的拉丁詞源religio)意味著心靈、德性、靈性的發展完善,外在的各種教義是一種促進這種心靈完善的手段,而《聖經》只是人對上帝的記錄和解讀,它包含的各種教義是不完備的、需要解釋的。

同時,此時的科學(scientia)並沒有近代科學那種把一切道德、價值、意義相關的屬性驅除出自然世界的觀念,因此對自然的研究同樣首先被視為一種心靈的完善(理智德性),然後才是一套關於自然物及其規律的命題。同時,這意味著,對自然物而言,存在著因果、道德、價值、神學等不同層面的詮釋。在這種理解之下,托馬斯?阿奎那認定的那種religio與scientia之間的天然和諧其實不無道理。隨著自然哲學圖景的逐漸演變,物理存在被認為只有數學屬性,與之相伴隨的是新教對《聖經》字面真理的強調,把宗教更多地當成一套教義(命題)系統而非內在的心靈狀態。毫不奇怪,這使得牛頓、波義耳在內的許多人認為這兩種新的「宗教」與「科學」之間同樣存在著天然的和諧,儘管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的區分意味著一個冷漠的無道德意義可言的自然,但對其規律的探尋卻被認為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上帝的智慧(這種思想在中世紀有其基礎,孔什的威廉可以視為二者間的過渡)。同時,實驗科學也被廣泛地認為可以對神學進行支持。然而詮釋領域的重合同樣也為一種衝突埋下了種子,最後表現出來就是現在很多人宣揚那種作為一堆奇葩命題的「宗教」


「認知水平低」是什麼意思?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沒有宗教信仰的,應該都有認知水平較高和較低的吧。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不可否認,在批判宗教(在西方主要是基督教)的無神論者中,有不少人認為,相信上帝的信徒有認知方面的問題——問題還不僅僅是認知水平低,而是根本是「認知失調」。

「新無神論者」的代表道金斯在他的《上帝錯覺》一書中說,成年人相信上帝真地存在,就像小孩子相信聖誕老人或獨角獸存在一樣,是一種「錯覺」(delusion)。當然,這樣的看法並非道金斯首創,在他之前已經有一些著名的「老無神論者」對宗教有過類似的批判了,比如弗洛伊德和馬克思。

【弗洛伊德和馬克思】

弗洛伊德通過精神分析方法得出相信上帝的宗教信仰是源自「願望滿足」(wish-fulfillment)的結論。弗洛伊德認為,孩童的「俄狄浦斯情結」使他們對父親既有愛也有懼怕和敬畏,這種情結可能通過一個父親的替代物來抒發。在作為人類「兒童期」的原始社會中,動物圖騰就是父親形象的替代物。

隨著歷史的發展,古代人崇拜的對象逐漸被人格化,最終人格化的上帝取代了圖騰的位置,宗教由此產生。因此,在弗洛伊德看來,源於人類在兒童期的慾望與無能的宗教,究其本質,是「一種普及的強迫觀念型的神經質病」。

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我們可能更加熟悉。他的名言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很多人對這句話的含義其實是有誤解的。馬克思說:「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同時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沒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沒有靈魂處境里的靈魂。它是人民的鴉片。」

實際上,馬克思在這裡主要批判的不是宗教,而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其中的統治階級,馬克思認為他們是現實苦難和人性異化的根源。馬克思表達了對被壓迫人民的同情,他認為,宗教對於社會,就像那個時代被用於止痛的鴉片對於病人或受傷者一樣,具有緩解痛苦的作用。馬克思認為這是宗教在實用主義意義上的一種功效。

儘管「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的本意可能被人誤解,但馬克思對宗教的主要看法仍是負面的。他認為,宗教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統治階級用來麻痹人民、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鴉片雖然可以減輕疼痛,但它給人帶來的其實只是一種暫時快樂的幻覺。在馬克思看來,宗教是人的認知過程失序造成的「對世界的一種變態的意識」——也就是說,相信上帝是一種認知上的病態。

【普蘭丁格的反駁】

宗教信仰是一種認知上的病態嗎?相信上帝是不是一種精神疾病的癥狀?美國分析哲學家普蘭丁格在其著作《基督教信念的知識地位》中,針對這個問題,回應了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普蘭丁格指出,弗洛伊德和馬克思都把宗教信念視為反理性的認知,是因為他們認為宗教的存在來源於人的認知官能(cognitive faculties)失調而不能產生正確的信念,導致關於上帝的信念變成錯誤的迷信。

但是把相信上帝視為一種認知失調,甚至精神疾病,在理性上是缺乏根據的。絕大多數有宗教信仰、相信上帝的人,都是精神正常的人,他們對世界的很多其他認知都沒有問題。他們能夠跟他人正常交流,在自己的工作上可能有優秀的表現,能得到他人(包括信仰不同者)的尊重。他們有很多理由認為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是合理的。實際上,有宗教信仰的有神論者(包括基督徒)會反過來認為,否認上帝存在的無神論信仰,才是認知出現問題導致的不合理的信念。

所以,爭議的核心是:相信上帝存在或者不相信上帝存在,到底哪一個才是人本來應該有的正常認知?這首先是一個哲學上所謂的「知識論」(epistemology)問題,而知識論正是普蘭丁格的哲學研究所專註的領域。

針對現代西方哲學對宗教採取的邏輯實證主義的態度,普蘭丁格指出,即使上帝的存在不能在邏輯實證的意義上被證明,對上帝的信仰仍然是理性的,並且是「可以得到保證(warrant)的」。(「保證」是普氏用的一個哲學術語,用來取代「證明」。他認為有「保證」的信念才可能是真知識。)普蘭丁格認為對上帝的信仰是「正當的基本信念」,就像一個理智正常的人相信「2+2=4」或者「今天早上我的早飯是稀飯和包子」一樣,無需經由其他更基本的真知識來證明,卻是正當而合理的。

【「恰當功能」的認識論】

普蘭丁格發展出了一種「恰當功能(proper function)」的認識論,論證對上帝的信仰可以獨立於證據而得到保證。他認為,一個信念能得到保證的必要條件,是賦予人「形成信念與維持信念的能力」的認知器官必須正常地工作,而我們的認知官能,例如感知、記憶和推理,跟我們「被設計的藍圖」及合宜的認知環境相關。只有當這些認知器官恰當地發揮功能,而我們的認知環境也正常的時候,我們的信念才有保證,我們所信的才可能成為真知識。

普蘭丁格用「阿奎那/加爾文(A/C)模型」(Aquinas/Calvin Model)來論證有神論信仰的合理性。他同意神學家加爾文的觀點:因為人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創造的,所以人有「神聖感應」(sensus divinitatis),上帝借著大自然和人類良知的普遍啟示,把「宗教的種子」播種在人心中。這是人能夠認知關於上帝的事情的基礎。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罪性的干擾,相信上帝的存在本來是人應該有的「自然」的正常認知。然而,因為人背逆上帝、犯罪墮落,理性受到罪的污染,因此就認識上帝而言,人的認知官能可能失調,喪失恰當發揮功能的能力,導致無神論等錯誤的信念。普蘭丁格也同意加爾文所說,除非人接受上帝的特殊啟示(聖經及其見證的基督),除非聖靈在人心中做更新和重生的工作,人無法靠自己的理性對上帝有正確的認知。

【挑戰無神論】

普蘭丁格不但正面建構他的認識論,而且滿有智慧地運用他的這一理論回應無神論者在認識論方面對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他挑戰無神論的自然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的哲學前提,指出無神論信仰無法為人的認知器官發揮恰當功能提供根據:

「既然我們只是由(沒有引導的)進化拼湊出來的,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就很難是完全準確的。自然選擇只對適應性行為感興趣,它不關心信念是否真實……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的:人是物質的對象,而不是連在身體上的非物質的自我或靈魂或實體。人身上的部件不包含任何非物質的實體。由此看來,我們相信什麼取決於神經生理,我們的信念是某種複雜的神經生理結構。這個神經生理無疑將是具有適應性的。但為什麼道金斯們(無神論者)認為這樣的依賴神經生理的信念多半的時候會是真的?他們為什麼認為我們的認知官能是可靠的呢?……

從自然主義的觀點來看,相信我們的認知官能可靠的看法最多只是一種天真的希望。自然主義者可以合理地確信信念形成背後的神經生理具有適應性,但這絕不等於基於這樣的神經生理而形成的信念就是真的。實際上自然主義者必須承認一點,那就是:如果進化是沒有引導的,我們的認知官能就不大可能是可靠的。如果進化是沒有引導的,我們可能生活在世界之中而能夠真地認識關於自己的某些事情、也認識這個世界,但我們也同樣可能生活在一個夢幻世界裡面。」

因此無神論信仰在認識論上必然陷入自相矛盾,「自然主義是自毀長城,是違背理性的信仰」。

而相信上帝存在的有神論信仰則沒有這個問題:「從有神論的觀點來看,我們會預期我們的認知官能是可靠的(大部分時候是這樣,當然有一些限制條件和例外)。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創造了我們,我們因此像上帝,可以形成真的信念,可以獲取知識。」

【「改革宗認識論」】

故此,如果我們的正確認知是基於認知器官的「恰當功能」,那麼相信我們的認知器官是上帝創造、所以有「智慧設計」的有神論,比相信我們的認知器官是從沒有目的、沒有方向的漫長進化而來的自然主義無神論,更能為「恰當功能」提供保證,也更能為「人是否以及怎樣能夠認識關於上帝的事」提供更合理的根據。

因為普蘭丁格的認知理論汲取了加爾文對人類認知的看法,符合改革宗神學的觀點,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為「改革宗認識論」。實際上,加爾文的觀點也不是原創,而是來自聖經。聖經一方面告訴我們,雖然上帝是靈,肉眼不能看見,但他「永恆的大能和神性」彰顯在大自然和人心中,「從他所造的萬物中可以領悟」;另一方面,聖經也指出「不虔不義」的罪人必然會「壓制」關於上帝的真理,因此雖然上帝已經向罪人顯出他存在的證據,他們仍然「不尊他為神,也不感謝他,反而心思變為虛妄,愚頑的心就迷糊了」(參《羅馬書》1:18-23新譯本)。普蘭丁格的認識論在這些方面是完全符合聖經的。

普蘭丁格一生恪守敬虔的基督教信仰,治學嚴謹,為人謙和,連很多不認同他的理論的非基督徒哲學家都非常尊重他。而他對邏輯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等無神論的哲學基礎的批判尖銳犀利,並且富於睿智和幽默。他對無神論者的宗教批判的回應,是基督徒為信仰辯護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源。

參考資料:

① Alvin Plantinga, Warranted Christian Belief,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中譯本《基督教信念的知識地位》,阿爾文?普蘭丁格著,邢滔滔、徐向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本文參考的是英文原著)

②阿爾文?普蘭丁格著、基甸摘譯《道金斯〈上帝錯覺〉書評》,https://zhuanlan.zhihu.com/p/22246098


盲目自大的無神論者的認知水平和那些街上發傳單的老太太沒有太多的差別。他們非但不了解任何宗教的神哲學,甚至連無神論也不了解。

有神無神探討的都是不可證偽的終極問題,只能本著個人的良心與理智而去選擇。

在這種問題上如果非要拿科學的 態度來說的話,那直說「我不知道」大概是最為嚴謹的了。


推薦閱讀:

一個從未聽過福音的人,信仰基督,真的是神的眷顧嗎?
請問怎麼能讓婆婆不逼著孩子跟她一起信佛!?
如何真正理性分析「金錢的確可以改變一切,如果不能,只是不夠」這句話,我想要一個客觀的說法?
銷售的基礎工作3
2019-07-02 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

TAG:信仰 | 宗教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