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法中的「有情」?

「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印順法師《佛法概論》

麻煩答主們能夠通俗解答,謝謝


複次善勇猛。無有情者 當知即是菩薩增語。以能遣除一切想故。

所以者何。以能了達一切有情非實有情。一切有情皆非有情。一切有情皆是顛倒執著有情。一切有情皆是遍計所執有情。一切有情皆是虛妄所緣有情。一切有情皆是敗壞自行有情。一切有情皆是無明緣行有情

何以故。善勇猛。若法一切有情。非有諸有情類造作彼法。是名無明緣行有情。

何法非有 謂所執我。所執我所。我我所執。

所執所恃。彼法非有。

若有彼法。一切有情皆執為我。執為我所。我我所執 所執所恃皆應實有。不名虛妄。

以無彼法。而諸有情妄執為我 執為我所

我我所執 所執所恃皆非實有。皆是虛妄 故作是說。一切有情非實有情。一切有情皆是無明緣行有情。

又善勇猛。非有情名有少實法。可執為我。或為我所。或為二執。

所執所恃以無實法。是故可說一切有情非實有情。非有情者當知即是非實增語。言非實者當知即非有情增語。

又如非實有情想中。一切有情妄執為實故作是說。一切有情非實有情

又善勇猛。言非實者 謂於此中無實無起。以一切法皆無真實 亦無起故。此中有情虛妄執著 而自纏系

是故可說一切有情皆是虛妄所緣有情。彼於自行不能了知

是故可說非實有情。即是於中無遍覺義

若於諸行有遍覺者。當知彼類可名菩薩


這個問題,首先要解答,何為「有情」。反之為「無情」

一切以佛經為準。

《大般若經》卷五百七十八:「一切有情無所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

《法華經》 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大般涅槃經》:   「穀米草木無命無我。非眾生數。若有能作如是說者。是我弟子。 若不能者。當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是名菩薩。」   「若有說言聽著摩訶楞伽。一切種子悉聽貯畜。草木之屬皆有壽命。佛說是已便入涅槃。若有經律作是說者。當知即是魔之所說。我說四大無有壽命。若有經律作是說者。是名佛說。若有隨順佛所說者。當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隨佛所說者。是魔眷屬。」 「我說四大無有壽命。若有經律作是說者。是名佛說。 若有隨順佛所說者。當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隨佛所說者是魔眷屬。 若有隨順佛經律者。當知是人是大菩薩。」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形態。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無量生死輪迴,名為眾生。十法界中,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為聖者,脫離生死,余皆有情,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歷經六道輪迴,是為凡夫。

一切有情,佛教用語,梵語sarva-sattva 或sarva-bhu^ta。指具有生命之一切眾生。又作一切含識、一切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類、天道等。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凡本具佛性的生命就是「有情」。這是相對於「無情」來說的。有情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性),而無情卻無有命根,不可能修行、成佛。也不會輪迴生死。

需要注意的是: 一。「眾生」一般是指沒有解脫生死的有情,就是六道眾生。除此之外,另有四種有情: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四種有情已經解脫生死,不屬「眾生」之數。以上合起來叫做「十法界」,「六凡四聖」皆屬有情。 二。植物雖有生長,卻無有命根,不屬「有情」。娑婆世界的「器世間」,是釋迦牟尼佛願力,以及此世界眾生共業所感,二者共同成就。植物及山河大地等,皆屬「器世間」。若是西方凈土,乃至各種飛鳥亦是顯化,並非自有命根:《阿彌陀經》中,佛說:「非罪報所生」。何況植物。


「情」的意思,呼之欲出了。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樂、愛、惡、欲;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或指喜、怒、憂、懼、愛、憎、欲。

情慾,欲界眾生,多於男女情愛之境起貪慾,謂之情慾。


《金剛經》中的四相分別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其中的眾生相,也可以翻譯成有情相,因為在梵文中,眾生和有情都用「薩埵」這個詞,我們在義譯「菩提薩埵」的時候喜歡翻譯成「覺有情」,有情是指相續不斷的意思,比如義凈法師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這麼翻譯的:

「我想四者,謂是我想、有情想、壽者想、更求趣想,四種不同,此於別別五蘊有情自生,斷割為我想故,見相續起作有情想(薩埵是相續義),乃至壽存作壽者想,命根既謝,轉求後有,作更求趣想。」

上面清楚的提到「見相續起,作有情想(薩埵是相續義)」。因此從鳩摩羅什和義凈兩位法師的不同用詞習慣中,可以得知眾生和有情都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薩埵,即相續義。這裡簡單對應一下兩位法師對四相的不同用詞:

我相=我想,

人相=壽者想,

眾生相=有情想,

壽者相=更求趣想。

我曾經花了很大的精力弄清四相的含義,因此以上的對應關係是非常精準的。具體含義可以自己閱讀以上的頌詞,也可以對照以下窺基法師的解讀,意思都非常統一

《金剛般若經贊述》:「故世親云:我者總觀三世五蘊差別執,見過去我相續至現在不斷名眾生相,見現在命根不斷住故名命者相,見命根斷滅過去後生六道名壽者相。然婆伽婆說,命者即是此名人相」

有情也是指人我的意思,所以《金剛經》談到我相的時候其中就有「有情想」,也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眾生相」,它是我相的其中一種。大乘佛教喜歡區分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空性,並說小乘佛教只斷人我,沒斷法我,這個小乘所斷的人我就是指有情的意思,比如阿羅漢灰身滅智,人我就會斷掉,同時阿羅漢活著的時候,因為已經離欲所以沒有了我執,這個我執就是指人我執。人我執是指和輪迴相關的錯誤認知,比如不知道三世因果,它會產生種種貪著和煩惱,從而造成新一生的輪迴流轉,這種由人我執所造成的煩惱會周而復始的重複著生老病死,因此有情也可以稱為眾生,就是指經歷了無量的生生世世的人我。

同時有一個細節要注意,從古印度的論著中看,有情或者眾生是指過去世相續到現在的人我,因為窺基的《金剛般若經贊述》寫:「見過去我相續至現在不斷名眾生相」,所以四相主要是從時間的角度而對我相進行詮釋。

下面再解釋一下印順法師文中的含義,如果對佛法有一定深入理解的人,就會發現,印順法師在反對大乘佛教,只不過話語比較含沙射影。佛法的本質是為了讓眾生斷煩惱,並脫離輪迴,而煩惱的主要原因就是眾生存在人我執,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四種我相,但是和人我執不相關的法我執就和出離輪迴以及了脫生死毫無關係了,因此很多人喜歡探討宇宙的起源,喜歡探討外境是心是物等等,這些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因為佛法的真義按照印順長老的意思就是圍繞著人我,或者有情,那也就是指上座部佛教所探究的四諦十二緣起,可是更多的人會把精力放在宇宙是怎麼起源的?外境是不是實有的?這些都是大乘佛教中經常探討的法無我智,而忽略了四諦十二因緣法,因為大乘佛教自詡比小乘更究竟,但事實上信徒們多數會舍本求末,忘記了可以斷煩惱的人無我而過分強調和解脫無關的法無我


有情這是漢語語境,到底佛陀用什麼語言表達,我不了解。我覺得,有情就有執取,有執取才會投生在三界中


通常我們講有情眾生,狹義的意思專指人類,或者是指十法界的眾生,叫有情眾生。人是有情的,動物是有情的,植物、礦物好像沒有什麼情,其實現在我們知道,植物、礦物還是有情,它的情識是很敏感,也很明顯,但是我們看不出來,所以誤會了,把它看作無情眾生。佛也很慈悲,隨順,我們說無情,佛也說無情,其實佛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確實是不曉得真相。《華嚴經》上有一句話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說菩薩成佛那個境界裡頭,無情眾生也成佛了。換句話說,他成佛了,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成佛了。


所有的法(事物)可以分成兩大類 存在剎那生滅(就是每時每刻不停的發生變化的)的叫無常法 不存在剎那生滅的 叫常法。

其中 五常法又可以分為三類 具有四大屬性也就是地水火風(堅固性 濕性 熱性 動性)的叫做色法(我認為可以大致是理解為物質) 具有唯明唯知屬性的叫做識法(可以大致理解為意識) 以及不具備四大屬性也不具備唯明唯知屬性的 叫做不相應法。

有情眾生 指得就是有識法存在的 因為識法具有唯明唯知的屬性 所以識法可以感知痛苦於快樂 所以才存在離苦得樂。如果只是色法 則沒有苦樂感受 就無從談起離苦得樂了。有情能感知苦樂 所以以有情為根本。

以上僅供參考


1 有生命

2 能覺知到苦

3 參與輪迴

如金庸在天龍八部所說就很好的解釋了有情:眾生皆苦,有情皆孽。這是一個互文的句子,理解起來就是有情眾生,皆苦皆孽。


印順說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印順他沒有開悟啊!他生前誹謗佛法啊,否定如來以及凈土思想啊,甚至是否定如來藏正法啊!所以樓主不要信他說的話,看過就算了。


推薦閱讀:

有關六道輪迴和因果報應的問題?
修行上,如何做到特別迫切,特別精進呢?源動力在哪?
現在我理解爽妹子的執著了
如願法師:修行人為什麼要止語、少語?
各位師兄,能不能和我說說六度萬行里的禪定什麼意思?

TAG:佛教 | 宗教 | 佛法 | 釋迦牟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