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阿羅漢弟子都涅槃了,可是佛陀給他的弟子授記將來過多少劫會成佛,已滅度的阿羅漢如何出現在世間成佛呢?


如果要尋找原始佛法的真實面目,必須先扔掉下面這些東西:

「業力」「授記」「轉識成智」「加持」「示現」「無生法忍」「回小向大」

「摩訶衍那」對佛陀正法律的篡改手段,看穿了其實很簡單,先搞出來結論,然後利用「三寸不爛之舌」把契經的術語重新解釋,以適應其結論,所以一眼看上去沒毛病,但是經不起推敲。

舉個例子,「不取涅槃」聽過吧?

涅槃的定義是「一切煩惱永盡」,「涅槃」在契經中是唯一的」出世間法「;

「取」的定義就比較複雜一些,但是,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取」的目標在契經中被限制為「世間法」「五蘊」;

所以無論是「取」還是「不取」,都不能以「涅槃」為目標。

相關經文如下:

雜阿含79經[正聞本133-136經/佛光本70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未來色尚無常,況復現在色!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滅,寂靜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

若無過去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顧過去色;以有過去色故,多聞聖弟子不顧過去色。   

若無未來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欣未來色;以有未來色故,多聞聖弟子不欣未來色。   

若無現在色者,多聞聖弟子不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以{欲}[有]現在色故,多聞聖弟子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因為看法不同。或者說一開始的前提就不同。在聲聞佛法里,顯然確實是不可能的。

大乘佛教的看法里,又分兩種,認可阿羅漢能夠無餘涅槃的,與不認可的。

前一種,大略是唯識宗的解釋,後一種是天台、華嚴的解釋。

在認可阿羅漢能夠入無餘涅槃的情況下,無餘涅槃的阿羅漢確實沒法再去成佛;只能在有餘涅槃(漏盡但沒有命終的時候)才有機會。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瑜伽師地論)

所以,在這個觀點下,如果還想要阿羅漢弟子去「回小向大」,就只能說,他們並沒有真的入無餘涅槃(比如用滅盡定來冒充……啊不對,用滅盡定來示現涅槃)。

(文殊:)我於爾時為教化故,自稱我身是辟支佛。隨諸國土、城邑、聚落,皆知我身是辟支佛。(中略)我時觀察,知諸人眾,供養我食,生懈厭心,即時告言:『我涅槃時至。』

(中略)我於爾時入滅盡定,以本願故,不畢竟滅。是諸眾生謂我命終,供養我故,以香薪 而燒我身,謂我實滅

(中略)舍利弗!菩薩如是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而不永滅。(首楞嚴三昧經)

這之後,雖然阿羅漢已經「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了,即阿羅漢只剩下當前這一生了,沒有下一生了,即便是有餘涅槃的情況,色身尚存,自然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修習了,但是在大乘的修行理論中,又提出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的概念,分段生死,是指凡夫的生死流轉,一段一段的;而變易生死,則是直接以意生身(化身)來進行輪迴。

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虛偽眾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勝鬘經)

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麁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瑜伽師地論)

所以這套理論中,阿羅漢首先通過勤修四神足,把自己的壽命提升到一劫乃至一劫有餘(這個勤修四神足能住世一劫or一劫有餘的說法,在阿含經也有提,只不過南傳把「一劫有餘」是當成「一劫剩餘的時間」來解釋的,北傳則一貫認為是「超過一劫的時間」,所以這個「一劫有餘」,可以是N劫)。

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

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瑜伽師地論)

所以有了足夠的壽命之後,就可以在這個漫長的壽命里,通過變易生死,不斷的以化身來進行輪迴,完成菩薩道的修行。

如有論說。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能證無上菩提。依變化身。證無上覺。非業報身。故不違理。

(中略)謂不定性獨覺、聲聞,及得自在大願菩薩,已永斷伏煩惱障,故無容復受當分段身。恐廢長時修菩薩行,遂以無漏勝定願力,如延壽法,資現身因,令彼長時與果不絕。數數如是,定願資助,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成唯識論)

另一種情況是,不承認阿羅漢無餘涅槃的存在,這種解釋里,認為那些阿羅漢的涅槃就真的只是入了滅盡定,而沒法真正的入無餘涅槃,所以滅盡定總會有出定的時候,從滅盡定出來的時候,要麼退,要麼回小向大。

這個跟上面那個用示現來解釋的思路也差不多,只是其中的區別在於,上面那個是「不願」入無餘涅槃(實際是可以的),這個乾脆是「不能」了。法華經的涅槃化城喻也可以歸類到這裡。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分歧呢……因為唯識派(以及早期的中觀派)都承認,確實有一部分人,註定無法成佛,最多只能成就阿羅漢或者辟支佛(比如維摩詰經里,迦葉感嘆道,即便是犯五無間罪的人也有成佛的機會,然而他這樣的阿羅漢卻沒有機會了)

也就是所謂的「定性二乘」,本來嘛,早期這個設定,是為了突出佛果的「殊勝」的,一說就是「二乘人所不能及」。

後來者一看,哇,這豈不是在說,還有佛也度化不了的人,造無間惡業都能成佛,怎麼阿羅漢反而不行了,這豈不是說明佛法不夠廣大,不行,這種說法不夠了義,必須得把這些「焦芽敗種」也度了,方顯佛法無邊……於是乎,一闡提也能成佛,入了無餘涅槃的阿羅漢也得出來回小向大,並且這種無餘涅槃實際上也不是涅槃,只是一種滅盡定……諸如此類的理論就出現了。


隨緣看到,隨緣回答。

我一般不會援引什麼經典,因為那樣有迷信經典之嫌。我只請題主思考,大乘和某些南傳人解釋的佛陀的成佛過程,哪一種更符合因果和緣起。

第一種,是某些南傳人解釋的那樣:佛陀在成佛之前,從未解脫輪迴。一直是在輪迴,唯一的區別就是人家授記了,會在某一世成佛。

我們現在分析一下這種解釋,看看會出現哪些有趣的事情。第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位佛陀在過去世的輪迴中,稀里糊塗的積攢出了授記的因緣。為什麼說稀里糊塗呢?因為,佛陀此時未解脫輪迴,所以,不可能多世都清醒的(隔陰迷都沒了,那怎麼能行呢)去利益眾生,來有目的的,有計劃的獲得授記的機會。而佛陀獲得授記後,也是同樣稀里糊塗的積攢出了成佛需要的福德。因為還是那句話,此時從未解脫輪迴,又怎麼可能有目的,有計劃的,去積攢這些福德?

而且哦,授記貌似有宿命論的功效,為啥呢?也就是被授記的這個凡夫,無論怎樣稀里糊塗,都必然可以積攢完成佛的福德,就跟開了掛一下,是不是神奇?比如,畜生大部分都很愚痴。而人家佛陀的過去世做畜生時,也各種開掛,比如,當小鳥和當鹿,都能各種發善心,利益眾生,是不是開掛了?

只有到了成佛的那一世,這種稀里糊塗才真正結束,因為此時,人家終於證得了四聖諦,證得涅槃,解脫輪迴了。然而,還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之前那些稀里糊塗積攢的福德,竟然讓他獲得了一切智智,這種比普通的阿羅漢還厲害的智慧呢。也就是,稀里糊塗的過去世的各種善因,竟然得到了無比智慧清醒的善果--一切智智,是不是很有趣的因果或說緣起關係?

然後,人家佛陀過去世里各種稀里糊塗的輪迴,但是連連獲得三大獎品:授記。積滿成佛的福德。成佛。而我們呢?也是稀里糊塗的輪迴,到了現在,連一樣都沒撈著。是不是很有趣的因果對比?

而大乘對這個過程的解釋,就不怎麼神奇了:因為過去的累世修行,在獲得授記時,已經證得可以解脫輪迴的菩薩果位。也就是已經證得涅槃,所以得了授記後,才能起用無住涅槃不斷的隨緣幻化各種眾生,利益眾生,傳播佛法。所以,哪怕看似幻化成畜生,依然可以記得佛法,利益眾生。也就是此時的畜生,不過是解脫輪迴的菩薩幻化出來的,所以,這些幻化的畜生,並沒有隔陰迷,依然記得佛法,所以,可以實踐菩提心(同體大悲)的利益眾生。因為菩提的智慧果,而不斷利益眾生,增長智慧,直到了成佛的那一世,智慧得以最終圓滿。這裡可沒有什麼神奇的糊塗輪迴歪打正著出的善因,導致無上智慧的一切智智的關係。

也就是,對於很多南傳人來說,成佛和解脫輪迴是同時發生的,而成佛的因緣都是糊裡糊塗的輪迴中歪打正著出來的。而對於大乘人來說,解脫輪迴早已在成佛之前發生,在世間不斷利益和度化眾生,累積智慧的只是解脫輪迴的菩薩化身出的各種生靈,並於在成佛的那一世,與有緣的弟子們,示現解脫法門。哪種更符合因果,請自行思考。而您的思考結果,就可能會讓您知道為啥羅漢涅槃,還會有機會成佛了。

補充些內容,供題主合著上面的內容一起參考。

很多南傳人認為的涅槃,就只是解脫輪迴而並非圓滿一切智慧。同時,幾乎南傳人都認為輪迴就是入世間。所以只要入世間,不管是因為度化眾生的願力自在往來世間,還是因為業力或說我執牽引,不自主的生入世間,在他們看來那統統都是輪迴,都只能是凡夫。

所以,即便本生經里小鳥菩薩,鹿王菩薩,這些阿羅漢都做不到的既能在畜生道還不隔陰迷的菩薩,在他們眼裡,依然是輪迴的凡夫。

這就導致了很有趣的理解:當大乘說其涅槃不究竟時,他們會誤以為大乘說他們的涅槃沒有解脫輪迴。而菩薩特有的無住涅槃,也就是可以像本生經那樣來往世間的菩薩那樣的本領,他們認為那不是涅槃,而是輪迴,所以,認為無住涅槃那是大乘編的。

然而,他們這種理解之所以有待商榷,是因為即便南傳自身的理論中,阿羅漢是有唯作心的,也就是阿羅漢不是證得涅槃,立刻就只能告別世間,無餘涅槃了。既然這一世可以用唯作心來像個人或天人那樣行立坐卧,傳播佛法。那麼為啥此身用完後,不能緣起另一個色身續唯作下去,傳播佛法了呢?難道,滅了貪愛,就無論如何不能再緣起另一個色身嗎?這顯然站不住腳。因為如果滅了貪愛,就不能緣起色身。那麼不存在有餘涅槃,也就是滅了貪愛,色身立即一起滅了。然而,並非這樣,換句話說,滅貪愛,而專用唯作心後,唯作心顯然可以繼續控制色身各種變化,不然怎麼行立坐卧?

而有趣的是,某些南傳人比如知乎上挺活躍的某位女士,理解出這樣的理論。所謂貪愛和色身延續的關係,是油和車,也就是車沒油時,還能隨著慣性再滑行一陣,然後才能停下。然而,這種比喻,顯然是有漏洞的。因為油沒時,車既然不是馬上停止,那就意味著,所謂的油並不是車子是否行駛的根本原因。因為就算有油,沒有輪胎,車子也跑不起來啊。而比起油,輪子反而才是核心,把輪子卸了,車子立即就停下。那這就等於在說貪愛並非色身延續的根本原因,所以,憑什麼保證貪愛滅了,色身就只會延續一陣子?


大乘的後世論師們為了圓滿大乘理論瞎編的。不受後有還怎能成佛,至於分段生死,變異生死,這都是為了圓謊發明的名相,佩服他們的腦洞足夠大。一方面各本經文里還需要佛的十大弟子跑場子,客串演出,烘托真實性,另一方面還說人家不究竟,我只能說這些論師真夠無恥的。


根據佛教理論:

原始佛教里,被授記的對象被稱為菩薩,而不是已經證果的阿羅漢。

參看

善智:三種類型的解脫者?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在其中,一個凡夫成為菩薩的條件之一為:

具備只需聽聞佛陀的簡要開示即能夠證悟阿拉漢(阿羅漢)果的能力。

顯然,菩薩沒有證阿羅漢果。而即使證了初果,也會在7次投生內涅槃,沒有足夠時間積累巴拉密(波羅密)成佛。

因此,被授記的菩薩在成佛之前都不會證果。


推薦閱讀: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七、入定福德智慧
論辯 | 廣東佛學院嶺東學院論辯隊賽後分享
佛說,生死輪迴的那一瞬是什麼樣子?
佛學說無我,什麼是無我?
04內丹與佛學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 釋迦牟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