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佛學其實是最徹底的心理學」?


來源請求,來源請求

我覺得是因為那些問心理系學生"猜猜我心理想什麼"的人,一定也會覺得心理學一定是修佛家神通的。


玄奘菩薩去印度取經寫了《成唯識論》,實際上他還有著作叫《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頌》裡面就是在說明說我們每一個生命,每一個有情,人或者是動物,其實我們都有八個心。那這個是非常科學的一種見解,也就是說他把所有的生命,用一種解剖學的概念,生理的解剖我們都知道,有各種的系統:骨骼系統、循環系統這樣子,這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是對於心理的解剖,是很少人去注意到這一點。那我們平實導師就用現代的語彙,把這個部分,把玄奘菩薩的這個科學化的這種精髓,把它闡述出來。而所謂八個心——這八個識,事實上說的就是八個心。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鼻子可以聞香味,舌頭可以嘗味道,乃至我們的身體可以有種種的觸覺。那另外還有一個心,就是我們的覺知心、意識心。這意識心可以胡思亂想,也可以認識我們自己。那這個就有種種六個心,那這六個心,它是完全不同的。現在的科學家在談論心理學的時候,都往往把這六個心混在一起,沒有把祂做解剖出來。可是我們可以看到,有人瞎了眼睛,可是照樣有他自我認識,自己的認知。所以顯然眼識,這個心跟我們意識這個心是不同的。也有聾子,可是他聽不到,可照樣可以認識自己,所以顯然這六個心都不一樣。那還有第七個心跟第八個心,那是更關鍵。比如我們常常會因為疲倦,想打起精神,可是不知不覺就打盹了,為什麼會打盹,不知不覺睡著呢?就是我們有一個第七識的心,那這個第七識的心,就是一種決定的。那這個決定心呢,他跟前面六個識有點不大一樣,因為前面六個心,晚上我們睡著的時候,他就滅掉了,那我們還有第七識這個心,可以不停地運作,讓我們隔天醒過來。可是他要這樣運作,還要有另外一個心,就是最重要的,第八識如來藏。那這個心呢,從我們現在的語彙來說,祂就是一個儲藏記憶的一個心。我們的記憶要存放在一個地方,那才可以讓我們前面的七個心,能夠運作。那這個第八識,也叫做阿賴耶識,也叫做如來藏,那是每一個眾生都有這個心,來作為儲藏記憶的。那我們為什麼需要這個心,來儲藏我們的記憶呢,因為我們的佛法裡面說到六道輪迴,我們人跟眾生,可以在六道裡面輪迴,可是這輪迴代表的意思就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其實他是永遠存在的,也就是永生,只是我們的永生的形態,每一世都不太一樣。那因為這個緣故呢,所以說我們在每一世,我們怎麼樣從某一世到下一世去呢,其實就憑藉著這個存放這個記憶的這個第八識心,來讓我們過去世,所造的種種的業,因為記憶的關係,所以我們會留存說,我跟誰關係比較好,跟誰關係比較不好,有什麼怨仇,或者有什麼樣的恩情,都留存在第八識裡面,作為我們的因果報償的一個基礎。因為有第八識這個心,跟這個末那,晚上睡著,祂還在繼續運作的這個心,這兩個心呢同時運作,第七識跟第八識,來讓我們在生死流轉裡面,能夠一世一世的流傳下去。

  (問:那我知道,(我們)其實人生,是一個不斷修行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消業的一個過程,那如果說我們人生,隨著我們不斷的修鍊,他的業逐漸在減少,那停留在我們——您說如來藏裡面,我們這個記憶,它逐漸會轉化為很清凈,那是不是我們在下一世,六道輪迴每一道當中,我們就會以一個更好的形式來存在呢。)

  答:對,事實上,這個就必須要透過修行,要對佛法的認識,他有意識的去選擇善業,那我們才能夠去讓我們的記憶裡面說,我是怎麼樣選擇的,這也會成為一種記憶,也會成為我們一種智慧。那我們說到佛法的解脫,或者成佛,其實最重要的根源就在於說,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可以記存我們過去世,所有的這些善惡乃至智慧,還會維持這些記憶,所以因為有這樣的心體存在,所以我們才能夠流轉,也因為這樣子我們才能夠解脫,我們也因為這樣子才能夠最後成佛。

  佛陀告訴我們行菩薩道,就是要為眾生,而且四弘誓願,我們裡面第一個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每個菩薩,都發過這個誓願的,生生世世,而且不只是這一世。那我們把這個當做是,不只是終身志業,是無量世的志業,那就是那最好的方式是什麼,把法傳給他們。那另外一個形式就是,哪裡有真正的需要,我們能夠幫忙的話,就是一種布施。這都是菩薩道上面,六度萬行裡面,一個菩薩要做的事情。再者成佛之道,因為我們都知道因果,你一定要培植你的福德,你要開顯你的智慧,這條路是很長很長的。

節選自 訪談文稿:http://www.hymzw.net/video/other/20140715.html

中國網--文化中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


不知道這是誰出於什麼目的給出的結論,但是我個人認同這個觀點。

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

那麼,什麼是佛教?其實相當多的人並不知道佛教的終極目的。佛教的唯一目的非常簡單粗暴:通過某種手段,讓愁、悲、苦、憂、絕望、恐懼、憤怒、嫉妒等等所有痛苦的負面情緒徹徹底底的消失,並且永遠沒有再形成的可能。

所以,你看,佛教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符合當代心理學的定義。而且,佛教不僅把各種心理現象以及身心行為的方方面面都研究透了,還在這個基礎上給出了基於理論而產生的最佳實踐——四聖諦。所以說佛教是心理學,這是沒問題的。

而佛教的徹底,在任何年代都是先鋒且獨立的。佛教的思路非常清晰:只要還有慾望,那麼一切心靈上的負面情緒都必然會出現;所以想要徹底根除這些心靈上的痛苦,那就必須把慾望消滅掉。但是同時佛教也證明了,如果沒有慾望,那麼人死後也不可能投胎產生未來世。所以對於佛教而言,你不要跟我說什麼活著有多美好、慾望滅掉就沒人性之類的幺蛾子,我就知道只要還活著那就必然有苦不斷的形成,只要苦不斷的形成,那一切都是瞎折騰。在佛教眼中,世間就是一個個的大坑,只不過有的是明晃晃赤裸裸的,有的是上邊覆蓋著誘餌的陷坑;有的坑大,有的坑小;有的平地起坑,有的坑裡套坑,僅此而已。

但正因如此,佛法除了四聖諦以外並沒有任何的擴展,所以很多人往往會認為在當代心理學領域涉及的各個方面,比如精神分裂、強迫症、社會現象、教育問題之類的方面不如當代心理學。這是個事實,但是這個事實正好體現了佛教的徹底和先鋒:佛法只有四聖諦,是因為從唯結果論的角度看,你把其他的研究明白了,最終還是會有源源不斷的愁、悲、苦、憂、絕望、恐懼、憤怒、嫉妒等等所有痛苦的負面情緒形成;但是你把四聖諦搞定了,痛苦會徹底的消失。所以,只有四聖諦唯一有用,其他的都沒用。

所以,在心理學家眼中,佛教有可能是迷信,也有可能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但是在我個人的眼中,目前的心理學還沒有明確生命的終極目的,還在繞著彎路,而佛教是心理學最極致、最終極的發展和應用。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這裡沒有對錯,有的只是你的路不會把你從源源不斷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而我的可以——我相信它可以。


最近在上MOOC的《心理學》,同時在閱讀佛教唯識的著作

發現將佛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加以對比,可以得出個大概結果:

一、主體的差異

1、心理學的對象

2、佛教唯識宗對「世界」的簡約分類:

一、心法:心理功能

二、心所有法:心理狀態和變化

三、色法:物理世界和其他現象的極簡歸納法

四、心不相應心法:公共的抽象認知概念,如文字、名稱、數學等

五、無為法:佛教的根本觀點

3、研究對象的對比

心理學: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佛學:對釋迦牟尼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註疏上。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

如上定義的佛教學術知識,並非真正的「佛法」或「佛學」;個人按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並得到解脫,才能稱之為佛法。

二、研究法方法

1、心理學研究方式

2、佛法修行/研究方式

佛教南北傳分十宗,流傳到現在又有不同的景象。如大陸漢傳藏傳、、南亞的南傳佛教、台灣的人間佛教、日本的禪密支流及新興學派等。

雖分很多宗派,但所有修行的初步都是禪定的練習。

《定慧初修》中所述:

「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今欲依禪定之力,而返還性真,亦當如世俗成事,而有藉於工具。修定工具,不待外求,即吾人六根是也。無論眼耳鼻舌身意任取何種,繫心一緣,熟練漸純,即可得初止境。

……

亦隨吾人根器相契者,任擇其一,為所依止。

初步達到「於所緣境,心一境性」,往後的四禪八定就不能與心理學像比較了。

三、心理學的感覺、知覺、思維,唯識的遍行、別境

2014-7-15

暫時不做後續的更新。

主要的原因是隨著學習的深入,發現佛學和當代心理學並非不能比較,只是我當作業務的愛好不能做比較,一是很不嚴謹畢,二是工作量太大。

心理學是最聰明的一部分人在不停探索驗證的科學;

佛學是需要每個人自證的學問。

兩門學問都是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會有交集,也可以試著相互借鑒和理解。

但說「佛學其實是最徹底的心理學」,既不了解佛學也不了解心理學。


作者:天瓶雲水

鏈接:佛經中有哪些讓人遐想無限的描述? - 天瓶雲水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大家知道,佛教是兩千六百年前誕生的,那時候還沒有科學的概念,更沒有什麼科學儀器,但釋迦摩尼卻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給出了科學解釋。許多只可能發生在今天的科學發現,卻在古老的佛經里清楚明白地敘述了出來。我不是佛教徒,但對釋迦摩尼的智慧只能用驚嘆和不可思議來形容。我們一起來看看。

1、佛在《治禪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中告訴我們說:人身是個蟲巢,有八十種蟲。佛不但說出各種蟲的名字,而且描繪了它們的動作形態和所在的確定位置。我們通過今天的生理學和微生物學可以知道,人體內的寄生蟲,由蛔蟲、蟯蟲、便蟲、鉤蟲算起以至於絲蟲、條蟲、肺蛭蟲、肝蛭蟲等、不下數十種之多。

2、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太陽。現在用天文望遠鏡證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恆星,一個個都是太陽系。現代的天文學家已探測到在銀河系中,有著本身發光如同太陽的恆星近十億個。這與佛經所說的可謂不謀而合。

3、佛在《修行道地經》中詳細描述了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頭十天中,受精卵沒什麼變動。第十四天,稍長如薄酪……第六十三天,變了五個肉胞、生了兩肘,兩髀和頸項。第七十天,分化了手腕、腳和頭部。第七十七天,生了二十四個肉胞,從出演變出手指、眼、耳、鼻和口。······第九十八天,生了肺、肝、心、脾和腎。……第一四七天,開始有了兩根口腔骨,七根頸骨……一共有三百根骨骼。這時的骨骼好像初生的瓠那麼柔軟。第一六一天,骨骼像胡桃那麼堅固。……第二四五天,毛孔都完成了。第二五九天,耳朵、眼睛、鼻孔、嘴巴都開始通了。第二六六天,胎兒的身體和骨節都成人形了。」南懷瑾認為這比今天的醫學還要高明。

4、釋迦摩尼知道水中有細菌。他告訴弟子:「一缽水中,八萬四千蟲。」(佛經提到的數字只是表示多)。而科學直到十五世紀末葉才發明了顯微鏡,從而發現水裡面的確存在無數的細菌。

5、釋迦摩尼說,我們看到的物質世界本質是「空」,如果你說有(色),那也只是「真空妙有」。正如《心經》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愛因斯坦說:「宇宙中並非真實的有物質的存在,所有的物質實際上只是一種場強很大的「場」而已」。物質世界本質什麼也沒有,只是一種「振動」和「投影」。

6、《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現代科學證明,基本粒子有一個性質,它的存在依賴於人的意識,即你用心關注它時它就存在,不關注它,它就不存在,物質實際上只是從心念所產生的,的確是「心生萬物」,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

7、《起世經》,又稱《起世因本經》是佛陀說的一部關於宇宙的經,闡述了世界的成、住、壞、空「四劫」的循環。天文學家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離地球十五光年之遙的獵人星雲爆炸散開(壞歸於空)之照片。後又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形成新星雲(從空復成)的照片。

8、佛經上詳細介紹了外星人的情況。佛陀說,有「四大洲」有人類生存,它們是南瞻部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和北俱蘆洲。地球在南瞻部洲。「四大洲」以北俱蘆洲最先進,其科技水平非常高,物質的極大豐富導致北俱盧洲人已經沒有「我的住所」這種概念了,當然也就沒有男女婚嫁的概念了。男女相愛和結合,孩子的撫養的方式全部改變。所有的疾病和遺傳病都已經被攻克,人們都可以享受天年,達千歲。韋陀菩薩為什麼只有「三洲響應」,獨獨北俱蘆洲的人不理睬呢?因為他們物質已經極大豐富,人們已經徹底了解了物質的本質,沒有疾病,沒有夭折,他們肉體享受著徹底的自由,既然人生不苦,也就不需要「回頭是岸」了。當然,佛陀認為他們不接受佛法是不智慧的,因為他們並沒有覺悟,還在六道輪迴里。科學家通過對銀河系的觀察,認為至少有一百萬顆星球有外星人居住。另外,佛經還談到了轉輪聖王,他有一個輪寶作交通工具及武器。乘坐輪寶一日內可游遍四天下(銀河系)。現在全世界有一百多萬人看到過飛碟,其中包括總統、科學家、軍人等等人。凈空法師和張藝謀都曾親眼見過飛碟,凈空法師推測飛碟很可能就是輪寶。

9、佛經說世界的一大劫是128億年。現代科學用最先進檢測手段測得宇宙年齡是120-130億年。

10、科學家說這個宇宙只有三樣東西,第一個是能量,第二個是信息,第三個是物質。對照佛經上說的,能量就是阿賴耶的業相,信息就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

11、佛陀在《起世經》中說銀河系狀如「周羅」(梵文,意為盤起來的頭髮),即:不但是圓盤狀,還帶螺旋,現在的天文照片顯示這正是銀河系的形狀。

接上文:12、釋迦牟尼說一粒沙一個世界,現代科學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已證明一粒灰塵已可以構成一個複雜的世界。原子丶分子丶中子丶質子丶電子、夸克等等既可無限分解,又可無限壓縮。

13、釋迦牟尼佛王子出身,十九歲出家修道,從沒放過牛。有人問他養牛應該怎麼個養法,佛就教給他養牛的方法。這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他的弟子阿難都記錄在《放牛經》上。佛經上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佛祖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與孔子知天命,老子知道宇宙大爆炸一樣,都是一種心識。

14、佛說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空間與時間僅僅是人的錯覺。在某種條件下,空間與時間都可以消失。」,科學關於「量子糾纏」的實驗也證明時空實際是不存在的。基本粒子之間「無論相隔多麼遙遠,當其中一個獲得某種信息時,另外一個總是同時得出一個表達」。也就是說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以無窮大速度傳遞的東西或者說聯繫,無窮的大的速度意味著沒有空間和時間。

最後,我們來看佛經中談到的一個事情,體會一下釋迦摩尼心識的厲害。佛經說,一天,有人聰明人不相信佛祖的智慧,就指著一棵樹問佛祖:這棵大樹現在有多少片樹葉?釋迦牟尼佛說了一個數字,這個人不相信,於是他把樹搖了搖,很多葉子落下來,他把落下來的葉子撿起來,偷偷數了一下,然後再問釋迦牟尼佛這樹現在還有多少葉子?佛又說了一個數字,聰明人一核對,少了多少,正是它落下來的。這個聰明人無話可說了。其實,佛是可以不答這些問題的,只是為了取信於大眾,讓大家接受佛法而採取的方便。後來,他的弟子們經常用各種神通取信於人,結果大眾都喜歡上了神通而忘了佛法,所以,佛就禁止佛弟子示現神通了。

佛曾經取了幾張樹葉放在手裡,問他的弟子:「我手中的葉子多呢還是此間樹林中的葉子多?」 弟子答:當然樹林里的多。佛說,「對,我告訴你們的事情只是這幾片樹葉,而我心裡知道的就像樹林里樹葉一樣多。我為什麼不說呢?因為它們沒有用處,……不能引導人進入覺悟和涅槃境界。」

佛經是釋迦摩尼說法,阿難記錄,然後經眾弟子一起確定是是佛的原話,然後才定下來的。佛如果不是用心識親自「看到」宇宙的真相,如何說的出來?所以,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描述了科學與佛教的關係:「佛教是一切科學的源動力。假如世間還有一種宗教,能與現代科學研究之需求相適應,非佛教莫屬。」。

物理學家黃念祖說: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

數學家、發明家王季同說:哲學對這個(宇宙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而佛教卻是親證。

著名科學家沈家禎: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我本人是科學家,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學家尤智表:佛教不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真義。

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則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其他,政治家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等,文學家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魯迅等,企業家如李嘉誠、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喬布斯、洛克菲勒等,他們或信仰或贊同佛教的原因:佛教不打誑語,實話實說,兩千多年前就把宏觀宇宙說得清清楚楚,把微觀世界說得清清楚楚,而且把未來說得清清楚楚。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佛法的可信,是因為從佛陀時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親身的修行體驗,證明著佛經的正確。」德國哲學家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實證的宗教。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再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只要沒有覺醒,就無法具備釋迦摩尼、孔孟老莊和王陽明那樣的心識,終究也只是一介凡夫而已。這就是聖人形而上學問合乎科學又超乎科學的地方。有些人經典沒讀幾本,然後就自以為是,動不動否定儒釋道的學問,說什麼這個神通打卦不可能,那個先知是邪魔外道,如果聖人和你一樣無知,怎麼可能稱得上聖人?幾千年才出了幾個聖人?

學問浩如煙海,聖人的上達學問更是深不可測,歷朝歷代的大智慧者拜服在聖人腳下學習,在今天這個沒有思想家的物慾時代,人們學了一點皮毛,口頭禪到處吹牛,從來不靜坐實修,還沒摸到門就亂下結論,「傲」病十足,固執己見,怎麼得了?要否定聖人,自己先大徹大悟再說。所以,不懂可以不說,這樣還可以顯出一點修養;不懂裝懂,放縱私慾,把自己的無知愚昧暴露出來豈不是貽笑大方?

宣化上人說:「佛學包括科學,而科學不能包括佛學。假如有人顯神通,乃大驚小怪地說:『在末法時代,人不可以有神通!』說出這種話,多麼的幼稚!簡直是地獄的種子,對佛法一點也不懂。你要注意!無論對什麼事情,在沒有徹底的明白之前,不可隨便亂批評,更不可隨便下斷語。」。

莎士比亞警告人們:「千萬不可妄自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有興趣的朋友可加微信號rdtpys,然後關注我的公眾號文章)


推薦閱讀:

追求解脫追求涅槃也是貪愛執著嗎?
普寧佛教報恩居士林觀音誕祈福法會通啟
佛教為什麼在中國發揚光大,甚至比道教的影響還大?
南傳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空性」?
佛陀:何名真實念佛?(圖)—道德真源

TAG:心理學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