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乘?

學習大乘的次第是什麼?

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


根據最權威的世界佛教都無法否認的佛經來看,所謂小乘才是大乘

雜阿含經7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

  時。有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眾多年少翼從。白馬.白車.白控.白鞭。頭著白帽.白傘蓋。手執白拂。著白衣服.白瓔珞。白香塗身。翼從皆白。出舍衛城。欲至林中教授讀誦。眾人見之咸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

  時。尊者阿難見婆羅門眷屬.眾具一切皆白。見已。入城乞食。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眷屬.眾具一切皆白。眾人唱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云何。世尊。於正法.律。為是世人乘。為是婆羅門乘

  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戒為法軛  慚愧為長縻

  正念善護持  以為善御者

  舍三昧為轅  智慧精進輪

  無著忍辱鎧  安隱如法行

  直進不退還  永之無憂處

  智士乘戰車 

相應45相應4經/若奴索尼婆羅門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庄春江譯)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69.htm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尊者阿難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為了托缽進入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馬匹被套上白色的軛、白色的飾物、白色的車體、白色的隨從、白色的韁繩、白色的鞭杖、白色的傘蓋、白色的頭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馬尾扇來扇風,人們見了後這麼說:

  「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

  那時,尊者阿難在舍衛城為了托缽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為了托缽進入舍衛城。我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馬匹被套上白色的軛、白色的飾物、白色的車體、白色的隨從、白色的韁繩、白色的鞭杖、白色的傘蓋、白色的頭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馬尾扇來扇風,人們見了後這麼說:『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大德!在這法、律中有可能安立梵乘嗎?」

  世尊說:

  「阿難!有可能!阿難!這是對於八支聖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鬥中無上的勝利』。

  阿難!當正見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志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語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業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命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精進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念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

  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是對於八支聖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鬥中無上的勝利』。」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個後,善逝、大師更進一步這麼說:

  「凡信與慧,成對的法常為責任,

   慚為轅桿,意為繩索,念為守護的駕駛者。

   戒為車的必需品,禪定為車軸,活力為車輪,

   定為載物的平衡,無欲為帳幕。

   無惡意、不加害、遠離為其武器,

   忍耐為皮甲冑,轉到離軛安穩。

   這無上的梵乘為自己所產生,

   慧者從世間被導離,為必定勝利的勝利者。」

所以八正道就是大乘,大乘最早指的就是聲聞乘

次第

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見,為究盡調伏於貪,為究盡調伏於瞋,為究盡調伏於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思惟,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語,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業,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命,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精進,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念,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定,為究盡調伏貪,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定,為究盡調伏貪, [P.6] 為究盡調伏瞋,為究盡調伏癡。

注意重點在調服貪嗔痴

他如此出家,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於諸學處。以善的身業、語業具足,活命清凈,具足戒,守護諸根門,具足念與正知,知足。

小 戒 (C? ?as?laü )7

  194.大王,比庫如何具足戒呢?在此,大王,比庫斷除殺生,遠離殺生,舍置棍棒、舍置刀劍,有慚恥,有仁慈,悲憫一切有情生類而住。這是他的戒。斷除不與取,遠離不與取,給與才取,期待所施,以不偷盜清凈自己而住。這也是他的戒。

  斷除非梵行,為梵行者、遠離者,離淫慾粗俗之法。這也是他的戒。

  斷除虛妄語,遠離虛妄語,所說真實,依據事實,誠實可信,不欺誑世間。這也是他的戒。

  斷除離間語,遠離離間語,不在此處聽後告訴對方,以離間這些人;也不在對方聽後告訴此方,以離間那些人。他和解分裂者,促進和諧,喜好和合、樂於和合、喜歡和合,說導致和合的話語。這也是他的戒。斷除粗惡語,遠離粗惡語,凡所言說,柔和、悅耳、可愛、怡心、優雅,使多人喜歡,令多人可意,說像這樣的話語。這也是他的戒。

  斷除雜穢語,遠離雜穢語,說適時語,說真實語,說有義語,說法語、律語,說可貴的、適時的、有理的、慎重的、有益的話語。這也是他的戒。

  遠離損壞種子類、生物村(草木);為一食者,戒除夜食,離非時食;遠離觀聽跳舞、唱歌、音樂、表演;遠離妝飾、裝扮之因的穿戴花鬘、芳香、塗香;遠離高大床座;遠離接受金銀;遠離接受生谷;遠離接受生肉;遠離接受婦女和少女;遠離接受婢和奴;遠離接受羊和山羊;遠離接受雞和豬;遠離接受象、牛、馬和騾;遠離接受耕地和土地;遠離從事走使、傳信;遠離買賣;遠離欺秤、偽幣、欺尺;遠離賄賂、虛偽、欺詐、不誠實;遠離砍斷[人手足]、殺戮、捆綁、剽掠、搶奪、暴力。這也是他的戒。

  ——小戒結束——

對於在家人修行來說五戒就行了不過深入的話鼓勵持按照出家人的戒律要求自己

在家人不建議從事屠宰業,販賣動物,販賣煙酒,色情業以及演戲和算命(這個很多人覺得沒問題,但是在佛教中是不好的)

注意具足戒的提綱是守護根門

213.大王,比庫又如何守護諸根門呢?在此,大王,當比庫眼看見顏色,不取於相,不取隨相 9。若由於不防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聽到聲音……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觸到觸……當意識知法,不取於相,不取隨相。若由於不防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他以此聖諸根律儀而具足,體驗內在的無垢之樂。大王,比庫乃如此守護諸根門。

念與正知 (Satisampaja¤ ¤ aü )

  214.大王,比庫又如何具足念與正知呢?大王,於此,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 10,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大王,比庫乃如此具足念與正知。

知足 (Santoso)

  215.大王,比庫又是如何知足呢?大王,於此,比庫滿足於保護身體之衣與果腹之食,無論他去哪裡,只是攜帶[這些]而去。大王,猶如有翼之鳥,無論飛到哪裡,都只是帶著兩翼;同樣地,大王,比庫只滿足於保護身體之衣與果腹之食,無論他去哪裡,只是攜帶[這些]而去。大王,比庫乃如此知足。

注意飲食知節量,在某些經會重點提。

接著是舍離五蓋

舍離諸蓋 (N?vara? appahà naü )

  216.他以此聖戒蘊而具足,以此聖根律儀而具足,以此聖念與正知而具足,以此聖知足而具足,前往遠離的坐卧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托缽回來,飯食之後,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於面前。

  217.他舍離對世間的貪愛,以離貪之心而住,使心從貪愛中凈化。舍離惱害、瞋恨,以無瞋之心而住,慈憫於一切有情生類,使心從惱害、瞋恨中凈化。舍離昏沉、睡眠,住於離昏沉、睡眠,持光明想,念與正知,使心從昏沉、睡眠中凈化。舍離掉舉、追悔,住於無掉舉,內心寂靜,使心從掉舉、追悔中凈化。舍離疑惑,度脫疑惑而住,對諸善法不再懷疑,使心從疑惑中凈化。

接下來道路開始分歧,但是殊途同歸,如果修禪定、神通,那麼一旦證果就是三果。如果修觀才會經歷初果。佛陀比較推薦的是先修觀到初果然後再修禪定到三果。因為最後的解脫一定要靠觀智,而且很多人會以為自己在修觀實際上在修止。

總說

「諸比庫,此唯一道,能清凈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

哪四種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

——總說結束——

由淺入深,最開始是身念處,有種說法是不去除對身體的貪愛就往下修會有大問題

身隨觀 入出息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的學徒,在長轉時了知:『我在長轉。』在短轉時了知:『我在短轉。』

諸比庫,同樣地,比庫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入出息部分結束——

入出息念是非常好的法門,相信不用多說

接著就是把覺知帶入生活

身隨觀 威儀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我行走。』或站立時,了知:『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我坐著。』或躺卧時,了知:『我躺卧。』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威儀路部分結束——

身隨觀 正知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嚐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正知部分結束——

接下來就是厭惡作意部分,開始攻克對身體的貪愛,非常重要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凈:『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諸比庫,猶如兩端開口之袋,裝滿了各種穀類,比如稻米、米、綠豆、豆、芝麻、米粒。有眼之人打開之後,即能觀察:『這是稻米,這是米,這是綠豆,這是豆,這是芝麻,這是米粒。』

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凈:『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厭惡作意部分結束——

身隨觀 界作意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學徒,殺了牛並切成肉片之後,坐在四衢大道。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界作意部分結束——

身隨觀 九墓地部分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死後經一日,經兩日或叄日,已經腫脹、青瘀、膿爛。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正被烏鴉、兀鷹、鷲、蒼鷺、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種蟲所噉食。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骨鎖尚有肉有血,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肉,為血所污,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血、肉,由筋腱連結著……已無連結的骨頭散落各處:一處為手骨,另一處為腳骨,另一處為踝骨,另一處為脛骨,另一處為股骨,另一處為髖骨,另一處為肋骨,另一處為脊椎骨,另一處為肩胛骨,另一處為頸椎骨,另一處為顎骨,另一處為齒骨,另一處為頭骨。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骨頭白如螺貝之色……骨頭堆積經過叄四年……骨頭腐朽成為粉末。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結束——

——十四種身隨觀結束——

受隨觀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如此,或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受隨觀受而住。

——受隨觀結束——

心隨觀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於有貪心,了知:『有貪心』;離貪心,了知:『離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了知:『離瞋心』。有痴心,了知:『有痴心』;離痴心,了知:『離痴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亂心,了知:『散亂心』。廣大心,了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不廣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無上心,了知:『無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無定心,了知:『無定心』。解脫心,了知:『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未解脫心』。

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心』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心隨觀心而住。

——心隨觀結束——

這一步完成應該就是名色分別了,無始以來一直以五蘊為我,今天終於意識到我是五蘊組成的

法隨觀 蓋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有欲貪。』內[心]不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沒有欲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欲貪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有瞋恚。』內[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瞋恚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昏沉、睡眠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不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掉舉、追悔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有疑。』內[心]不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沒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疑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蓋部分結束——

法隨觀 蘊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瞭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諸行,如是諸行之集,如是諸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蘊部分結束——

法隨觀 處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六種內、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六種內、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耳,了知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身,了知觸,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六種內、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處部分結束——

法隨觀 覺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念覺支。』內[心]不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念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擇法覺支,了知:『我內[心]有擇法覺支。』內[心]不存在擇法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擇法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精進覺支,了知:『我內[心]有精進覺支。』內[心]不存在精進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精進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喜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喜覺支。』內[心]不存在喜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喜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輕安覺支,了知:『我內[心]有輕安覺支。』內[心]不存在輕安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輕安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定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定覺支。』內[心]不存在定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定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舍覺支,了知:『我內[心]有舍覺支。』內[心]不存在舍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舍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覺支部分結束——

七覺支部分應該也是很重要的,佛陀多次強調七覺支的平衡,還有故事說聽聞此經病人痊癒的故事(迦葉,佛陀都曾如此痊癒)

法隨觀 諦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第一誦分結束——

四聖諦其實是時刻需要提醒自己的,這不單是佛法的總結,而是修行的指南。

廣說苦諦

諸比庫,何謂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諸比庫,什麼是生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庫,這稱為生。

諸比庫,什麼是老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庫,這稱為老。

諸比庫,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斷絕。諸比庫,這稱為死。

諸比庫,什麼是愁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諸比庫,這稱為愁。

諸比庫,什麼是悲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嘆、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諸比庫,這稱為悲。

諸比庫,什麼是苦呢?諸比庫,身體的苦,身體的不適,由身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苦。

諸比庫,什麼是憂呢?諸比庫,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憂。

諸比庫,什麼是惱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郁惱、憂惱、憔悴、絕望。諸比庫,這稱為惱。

諸比庫,什麼是怨憎會苦呢?於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愛的、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意圖不利者、意圖無益者、意圖不安樂者、意圖不安穩者,若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庫,這稱為怨憎會苦。

諸比庫,什麼是愛別離苦呢?於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愛的、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樂者、希望安穩者,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親,若不能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庫,這稱為愛別離苦。

諸比庫,什麼是所求不得是苦呢?諸比庫,有生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生法,希望生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老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老法,希望衰老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病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病法,希望疾病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死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死法,希望死亡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愁、悲、苦、憂、惱諸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愁、悲、苦、憂、惱諸法,希望愁、悲、苦、憂、惱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何謂『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呢?這就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庫,這些稱為『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諸比庫,這稱為苦聖諦。

廣說集諦

諸比庫,何謂苦集聖諦?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於處處而喜樂,這就是:欲愛、有愛、無有愛。

然而,諸比庫,此愛於何處生起而生起,於何處止住而止住呢?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什麼是世間喜色、悅色呢?眼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耳於世間……鼻於世間……舌於世間……身於世間……意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於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諸比庫,這稱為苦集聖諦。

廣說滅諦

諸比庫,何謂苦滅聖諦?即是那種愛的無餘離貪、滅、捨棄、舍離、解脫、無執著。

然而,諸比庫,此愛於何處舍斷而舍斷,於何處滅除而滅除呢?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什麼是世間喜色、悅色呢?眼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耳於世間……鼻於世間……舌於世間……身於世間……意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於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諸比庫,這稱為苦滅聖諦。

廣說道諦

諸比庫,何謂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此即八支聖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諸比庫,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諸比庫,什麼是正語呢?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諸比庫,什麼是正業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為正業。

諸比庫,什麼是正命呢?諸比庫,於此,聖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為正命。

諸比庫,什麼是正精進呢?諸比庫,於此,比庫為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為正精進。

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

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尋伺寂止,內潔凈,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具足第叄禪而住;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凈,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庫,這稱為正定。

諸比庫,這稱為導至苦滅之道聖諦。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諦部分結束——

——法隨觀結束——

接下來是佛陀的承諾,這是我聽過最有力的承諾

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諸比庫,且放置七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六年者……五年……四年……叄年……兩年……一年……諸比庫,且放置一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個月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諸比庫,且放置七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六個月者……五個月……四個月……叄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半個月……諸比庫,且放置半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正如所說的:『諸比庫,此唯一道,能清凈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乃因此而說。」

世尊如此說。那些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

—————大念處經完結——————

如果想修止禪,那麼步驟是這樣的

初禪 (Pa?hamajjhà naü )

  226.他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他此身乃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

  227.大王,猶如熟練的洗浴師或洗浴師的學徒,在銅盆里撒了洗浴粉後,不斷洒水揉捏,使此沐浴球內外皆[被水]滲透、浸透、遍滿、濕潤且不滴下。同樣地,大王,比庫此身乃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沙門果!

 第二禪 (Dutiyajjhà naü )

  228.再者,大王,比庫尋、伺寂止,內潔凈,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他此身乃被定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定生之喜、樂所遍滿。

  229.大王,猶如有湖水從深泉湧出,既沒有從東方流入之水,又沒有從南方流入之水,沒有從西方流入之水,沒有從北方流入之水,天也沒有時時提供足夠的雨水。但從其湖底有清涼的泉水湧出,使該湖被清涼之水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該湖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清涼之水所遍滿。同樣地,大王,比庫此身乃被定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定生之喜、樂所遍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沙門果!

  第三禪 (Tatiyajjhà naü )

230.再者,大王,比庫離喜並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他此身乃被離喜之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喜之樂所遍滿。

  231.大王,猶如在青蓮花池、紅蓮花池或白蓮花池中,有一些青蓮花、紅蓮花或白蓮花生於水中,長於水中,沒長出水面,泡在水中養育,從其頂部到根部皆被

  清涼之水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沒有任何的青蓮花、紅蓮花或白蓮花不被清涼之水所遍滿。同樣地,大王,比庫此身乃被離喜之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喜之樂所遍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沙門果!

 第四禪 (Catutthajjhà naü )

232.再者,大王,比庫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凈,成就並住於第四禪。他此身乃被清凈、潔凈之心所遍滿而坐著,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清凈、潔凈之心所遍滿。

  233.大王,猶如有人用白布披著頭而坐著,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白布所遍滿。同樣地,大王,比庫此身乃被清凈、潔凈之心所遍滿而坐著,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清凈、潔凈之心所遍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沙門果!


佛陀:謝邀,八正道是大乘、梵乘、能調伏煩惱者。


大乘經典是假佛教假佛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36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一四五)梵志品瞿默目揵連經第四(第三念誦)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

佛教原本有三種消除貪瞋癡脫離輪迴的方法就是成為佛、辟支佛或佛的阿羅漢弟子,佛弟子可以任選一種,阿羅漢的意思就是消除貪瞋癡不再輪迴,所以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都是阿羅漢。

佛無師自悟且會幫助聲聞弟子覺悟證阿羅漢果,辟支佛則是無師自悟但無法教其它眾生佛法。

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用智慧斷除貪嗔痴走到了佛教的最終目的「涅槃」,

漢傳佛教中阿含經清楚說明了佛、辟支佛、阿羅漢弟子的解脫「無有差別」,

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需要再繼續成佛。

佛的智慧和神通比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更高需要修行的時間也更長,

因此大多數佛弟子不想成佛想要當佛的阿羅漢弟子早點消除貪瞋癡脫離輪迴。

至於菩薩只是釋迦牟尼佛稱呼自己被燃燈佛預言未來會成佛但還沒成佛前的期間是菩薩,

菩薩不是佛教的三寶也不是佛弟子的歸依對象,

阿羅漢弟子才是佛教的僧寶佛入滅後應該跟阿羅漢弟子為首的聖弟子四雙八輩學習佛法不應該跟「大乘假佛」、「大乘假菩薩」學習佛法。

阿羅漢弟子就是佛教的僧寶,佛入滅後阿羅漢弟子會維護佛教正法阻止假佛法入侵佛教。

佛入滅後佛教中有些叛徒信仰和原來佛教教義不合,

當然佛教的僧寶阿羅漢弟子會糾正那些叛徒的錯誤邪見,

不過那些佛教的叛徒不反省自己錯誤反而發明「大乘」經典瞎掰佛教他們「更高級的大乘佛法」,

「大乘」經典作者自吹自己是「高級的大乘菩薩」未來會成佛普度所有眾生,

抹黑佛說「低級的小乘佛法」教「低級的小乘阿羅漢弟子」、

「高級的大乘菩薩」當然比「低級的小乘阿羅漢弟子」更了不起!

稍微有點理智就知道真正的佛不會抹黑佛自己說過的佛法是「低級小乘」。

說穿了「大乘」經典就是「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法」,

很多附佛外道都學會了「大乘」經典的詐騙手法,

那些附佛外道會說他們學的是比較高級的佛法,佛教學的是比較低級的佛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841_001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佛告夫人:「修行菩薩寧犯殺等五種大罪,不學須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於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獄苦,不學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墮畜生,不學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殺害眾生墮於地獄,不修阿羅漢果,不退菩提。羅漢獨證私入涅槃譬如小賊密入他舍。修行菩薩菩提心故攝諸眾生,寧同火坑不住聲聞寂滅涅槃,不退菩提,以是義故,為攝眾生令入佛道故。如是修行菩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之所尊重,堪任供養超越聲聞,則邪魔眷屬無能嬈惱。」

「大乘假佛經」「說妙法決定業障經」抹黑佛教僧寶阿羅漢弟子獨證私入涅槃就像「小賊密入他舍」。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09_002

百喻經卷第二

(二四)種熬胡麻子喻

[0546c13]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大乘假佛經」「百喻經」抹黑佛教的僧寶阿羅漢弟子是愚人不可能成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2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作八人、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得辟支佛道,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不入菩薩位當得一切種智,無有是處。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時,以智觀過八地。何等八地?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直過,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須菩提!是八人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忍。菩薩學如是聲聞、辟支佛道,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得佛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具足,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以果饒益眾生。」

「大乘假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說阿羅漢弟子和辟支佛不可能成為菩薩不可能成為佛。

為了吸收更多信徒,「大乘」的教義從「我是高級的大乘菩薩未來會成佛」逐漸演變成

「所有眾生都是高級的大乘菩薩未來全都會成佛」,

這個時候教義就出現問題,

就算「大乘」能說服所有眾生都成為「高級的大乘菩薩」然後成佛,

過去入滅的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已經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迴無法成為「高級的大乘菩薩」

也無法成佛。

為了讓所有眾生都成為「高級的大乘菩薩」然後成佛

「大乘假佛經」「妙法蓮華經」作者只好發明「妙法蓮華經」新教義,

把過去已經入無餘涅槃的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挖出來不准他們在無餘涅槃享福,

瞎掰所有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都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1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3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大乘假佛經」「妙法蓮華經」抹黑佛說的佛法是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

「妙法蓮華經」裡面的「佛」用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騙

「怯弱下劣」的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逃離危險的「三界火宅」,

所有「怯弱下劣」的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逃離危險的「三界火宅」後

卻只能放棄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改當更高級的「大乘菩薩」

重回危險的「三界火宅」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就算是三流的連續劇也不會有這種荒謬的劇情。

「大乘」「百喻經」和「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阿羅漢弟子不可能成佛,

「大乘」「妙法蓮華經」卻說所有的阿羅漢弟子都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妙法蓮華經」的作者應該先跟「大乘」「百喻經」和「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作者打一架看誰打贏,為什麼會有這種好笑的事?

不同的作者發明不同的「大乘經典」,那些作者在發明「大乘經典」前並沒有事先協調好內容不要互相矛盾。

如果「大乘的佛」真的認為學「低級的小乘佛法」當「低級的小乘阿羅漢弟子」很不好,

只要一開始就不要教「低級的小乘佛法」世界上就不會有「低級的小乘佛法」

也不會有「低級的小乘阿羅漢弟子」存在。

「大乘的佛」在教「低級的佛弟子」學完「低級的小乘佛法」成為「低級的小乘阿羅漢弟子」後,

居然把佛教的僧寶阿羅漢弟子叫過來罵一頓:

「你們這些低級的佛弟子怎麼會喜歡佛教導的低級小乘佛法?這樣實在是太低級了!」,

只有「假佛教大乘經典」的作者才能想出這種不倫不類的劇情。

以下說明真正佛經的說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9

(一二五)中阿含大品貧窮經第九

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

漢傳佛教的中阿含經清楚記載佛說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

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假佛經」「妙法蓮華經的作者不懂佛法才會瞎掰辟支佛和阿羅漢還得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真正的佛一定會幫助很多聲聞弟子覺悟證阿羅漢果,要是所有眾生都成佛,誰來當佛的阿羅漢弟子?

「大乘」假佛經瞎掰「所有眾生都應該成佛」正好說明了「大乘的佛」是沒有任何阿羅漢弟子的「假佛」。

真正的佛沒有說「所有眾生都應該成佛」,

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可以自由選擇要成為佛、成為辟支佛或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

不管是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已用智慧斷除所有煩惱不再輪迴

死後直接入無餘涅槃。

大乘偽經瞎掰有十方諸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47

(一八一)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第四分別誦)

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12

(一八)佛說長阿含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佛言:「如是答,依法順法,不違也。所以然者?過去三耶三佛與我等,未來三耶三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8_001

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上

佛以是事告帝釋天主並天眾言:「汝等當知,同一時中,無處容受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宣說諸法。

漢傳佛教的經典早就清楚說明世界上不會同時存在兩個佛,

在釋迦牟尼佛教還存在的時間內除了釋迦牟尼佛外世界上不會有其它佛存在。

真正佛經的諸佛指的是過去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這些諸佛不會同時存在。

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7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大乘假佛經」「妙法蓮華經的作者不懂佛法才會瞎掰釋迦牟尼佛跟多寶佛見面聊天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026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等見品第三十四(三)

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漢傳佛教的增壹阿含經清楚說明所有的佛都是人在人間成佛,

不可能在三界外的西方極樂世界成佛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對偽經大乘十方諸佛的批判

佛教分裂後只有上座部堅持不修改任何佛說過的戒律和教義,

其它部派不只不守佛規定的戒律還不斷竄改佛教教義發明更多假佛法,

為了解決這種亂象阿育王請「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羅漢舉行第三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的論事中阿羅漢「目犍連子帝須」尊者批判了

「大眾部」的「一切方住諸佛」「邪執」。

http://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21

論事

第六章 一切方論

今稱一切方論。遍四方上下,世界安住所,一切世界住諸佛,起自己之思惟,言「一切方住諸佛」,乃大眾部邪執

(自)一切方住諸佛耶?(他)然。(自)東方住諸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東方住諸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鉢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目犍連子帝須」尊者會問這些問題。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411.htm

相應部47相應14經/烏迦支羅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必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

上座部佛教的相應部經典說明所有的佛都有兩個像舍利弗目揵連一樣的上首弟子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04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諸佛給侍弟子亦如阿難,未來諸佛給侍弟子亦如阿難。」

漢傳佛教的長阿含經說明所有的佛都有一個像阿難一樣的給侍弟子

「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入滅後「大眾部」的「一切方住諸佛」「邪執」逐漸演變成「大乘假佛經」的「十方諸佛」,

假佛法「大乘」經典的「十方諸佛」中最有名的就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既然「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已經入滅就由我來代替他問你們這些「大乘」「十方諸佛」的信徒。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最後一世出家前的名字是什麼?姓什麼?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最後一世的父母名字是什麼?姓什麼?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的兩大上首弟子名字是什麼?姓什麼?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的給侍弟子名字是什麼?姓什麼?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穿的三衣從哪來?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托鉢乞食用的鉢從哪來?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出生地點的地名是什麼?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成佛地點的地名是什麼?

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第一次說法轉法輪地點的地名是什麼?

假佛法「大乘」經典的作者在發明「十方諸佛」的時候沒有把故事編好,

就算「大乘」信徒現在想要編也來不及了。

「目犍連子帝須」尊者早就在第三次結集的論事中安排了對付假佛法「大乘」的方法。

偽經「大乘」楞嚴經瞎掰辟支佛去聽佛說楞嚴經

http://tripitaka.cbeta.org/T19n0945_00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勅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再來看更接近真佛法的漢傳佛教增壹阿含經怎麼說。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032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諸辟支佛若如來不出世時,爾時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居此仙人山中。如來在兜術天上欲來生時,淨居天子自來在此,相告:『普勅世間,當淨佛土,卻後二歲,如來當出現於世。』

「是諸辟支佛聞天人語已,皆騰在虛空,而說此偈:

「『諸佛未出時,  此處賢聖居,

  自悟辟支佛,  恆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  辟支佛所居,

  仙人及羅漢,  終無空缺時。』

是時,諸辟支佛即於空中燒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無二佛之號故取滅度耳。一商客中終無二導師,一國之中亦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

漢傳佛教《增壹阿含經》清楚記載佛說因為「世無二佛之號」「一佛境界無二尊號」

所以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教還在的時候不會有其它佛和辟支佛存在,

所有的辟支佛早在釋迦牟尼最後一世成佛前就先取滅度了,

佛和辟支佛不會同時出現。

假佛經楞嚴經的作者不懂佛法才會瞎掰有辟支佛去聽佛說楞嚴經

拆穿假佛法大乘僞經《心經》的千年騙局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5

雜阿含經(三八〇)

世尊告諸比丘:「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聖諦、苦聖諦、苦聖諦、苦滅跡聖諦。」

真正的佛說「有苦集滅道」,

真正的佛不會說「無苦集滅道」否定佛自己說過的佛法,

瞎掰「無苦集滅道」的「大乘」「心經」就是典型「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大乘假佛經」。

拆穿大乘偽經《金剛經》的千年騙局

「大乘假佛經」「金剛經」的詭辯術類似於「白馬非馬論」,

「白馬非馬論」的作者瞎掰「白馬非馬」,

「大乘假佛經」「金剛經」的作者瞎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馬非馬論」的作者想要混淆守衛的判斷力把白馬混過關,

大乘假佛經金剛經的作者想要混淆大乘信徒的判斷力把假佛法混進佛教裡面。

稍微有點理智就知道「白馬是馬」,

稍微有點常識就知道「所謂佛法者【不是】非佛法」「說佛有所說法【不是】謗佛」,

真正的佛不會瞎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否定佛自己說過的佛法,

就算是三流的政客也不會講這種不倫不類否定自己言論的鬼話,

「大乘」「金剛經」就是典型「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大乘假佛經」。

要想了解佛法必須向上座部佛教傳承的善知識學習修四念處避免被「假佛法大乘」誤導,

例如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般涅槃經、心經、金剛經、圓覺經、梵網經(菩薩戒)、楞嚴經

就是典型「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大乘假佛經」。

阿彌陀佛、藥師佛、大日如來是「大乘假佛」。

觀世音、維摩詰、龍樹、地藏王是「大乘假菩薩 」。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四念處禪修資訊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在上面網頁點選《帝釋所問經講記》77頁可以看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對「假佛法大乘」的評論,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含法的醫療)》詳細說明了如何修四念處增加智慧斷除所有煩惱。

http://ebooks.dila.edu.tw/series/WZK/books

《正念禪修方法》簡短說明如何修馬哈希四念處禪法。

http://santi4u.blogspot.com/

台灣班迪達禪修學會也有教導馬哈希尊者的四念處禪法。

北京恰宓禪院

地址:北京昌平區崔村鎮香堂文化新村南五東區二排四號

聯絡人:明慧西亞莉

微博:https://www.weibo.com/2000127251/wenzhang

http://dhamma.sutta.org/books/six_collection.htm

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尼泊爾的上座部僧團在西元1954年時推舉2500位長老舉行第六次結集,由馬哈希長老負責提問相當於第一次經典結集時的大迦葉,明昆長老負責答題相當於第一次經典結集時的優婆離和阿難,馬哈希長老和明昆長老一個字一個字仔細查證校訂出最新版的上座部巴利三藏,這說明了馬哈希長老和明昆長老是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上座部長老。

上座部佛教葛印卡四念處內觀禪修資訊

台灣分部 :https://www.udaya.dhamma.org/zh-tw/

香港分部 :http://www.mutta.dhamma.org/new/HKVMC_Chi/HKVMC_Home_Chi.html

上座部佛教泰國隆波田正念動中禪(四念處)禪修資訊

大陸分部: http://www.zndzc.org/

台灣分部: https://www.mahasati.org.tw/home/index.php

http://cn.watsanamnai.org/

watsanamnai-cn

http://www.mahasati.org/

南傳菩薩道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為了說明真正的菩薩成佛之道拆穿「大乘假菩薩道」的「騙局」,

明昆長老特別把上座部巴利三藏和注釋中的菩薩成佛之道整理成《南傳菩薩道》

有興趣了解真正菩薩成佛之道的人可以參考。


發大心是大乘!

何為大心?

菩提心!

何為菩提心?

自利利他之心。上求佛道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

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相,是為善男子善女人。


什麼是大乘?

大乘就是大家一起乘坐,乘坐什麼?阿彌陀佛大願船,從輪迴的此案到解脫的彼岸。

學習大乘的次第是什麼?

次第為信,願,行。

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堅持念阿彌陀佛名號。

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

做到信願行的人,可稱得上善男子善女人。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左手量子力學,右手佛學(一)
念大悲咒一定要迴向偈嗎?我冤親債主業障比較重,但我對這方面不懂,剛入檻,是不是必須迴向偈才念有用求答?
問禪錄
如何理解「成住壞空,生住異滅」這個說法?
普賢:十種魔業(圖)—道德真源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