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學佛學歪了?或者說根本啥也不懂?具體請看我的描述?

1:我這人不喜歡罵人,連滾字我幾乎從沒說過。我現在一聽到別人罵人,我就心想,你這是在造口業。我甚至想跟他說,你能不能少造口業

2:看到有的人各種壞習慣,壞行為,就想你這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

3:聽到人家說佛教,佛法,說出家師傅父(我指的是真修行人,不是邪師)不好,我就想跟他們辯解,氣就來了

4:愛炫耀。經常自大,心想:我學佛了,比你們智慧高,比你們懂得多(實際上,皮毛中的皮毛)

5:給逝者燒紙錢,我心想,還不如請法師超度。還不如念佛給逝者超度。

6:心想:以後絕不殺雞,殺鵝,殺鴨,絕不吃狗肉!


1:我這人不喜歡罵人,連滾字我幾乎從沒說過。我現在一聽到別人罵人,我就心想,你這是在造口業。我甚至想跟他說,你能不能少造口業

2:看到有的人各種壞習慣,壞行為,就你這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

3:聽到人家說佛教,佛法,說出家師傅父(我指的是真修行人,不是邪師)不好,我就跟他們辯解,氣就來了。

4:愛炫耀。經常自大,心想:我學佛了,比你們智慧高,比你們懂得多(實際上,皮毛中的皮毛)

5:給逝者燒紙錢,我心想,還不如請法師超度。還不如念佛給逝者超度。

6:心想:以後絕不殺雞,殺鵝,殺鴨,絕不吃狗肉!

《楞嚴經》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如是醋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感官接觸搜索相關記憶(想陰)得出感受。

記憶分為善,不善,無記。

如果追悔過去做過的事,來不及做的事,這是不善,畢竟覆水難收。

觸景生情,升起貪嗔痴慢疑是不善。

認錯人,感覺熟悉陌生環境,然後迷信地認為上輩子來過,曼德拉效應,這是不善的記憶。

看到數學題,根據記憶得出答案,或者背誦乘法口訣,這是善的記憶(想蘊)。

三思而後行是善。

胡思亂想,痴心妄想是不善。


你這不是學佛學歪了,是你的貪嗔痴在學佛過程中體現出來了。

不過說實話,你的這些心理活動誰沒有?反正我都有。不過裝作清高和謙遜的樣子,平日里都掩藏的好好的。

沒辦法,我們的貪嗔痴都還在啊。只能說修行當更加精進吧。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這種情況我也有過,希望師兄能夠受持佛經《佛說凈業障經》。看完自然能明白。

將關鍵內容摘錄如下:

佛告文殊師利。夫障礙者。貪慾是障礙。嗔恚是障礙。愚痴是障礙。布施是障礙。持戒是障礙。忍辱是障礙。精進是障礙。禪定是障礙。智慧是障礙。佛想是障礙。法想是障礙。僧想是障礙。空想是障礙。無相想是障礙。無作想是障礙。無行想是障礙。不生想是障礙。

文殊師利。取要言之。若於諸法有縛有解。當知如是皆是障礙。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障礙法。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一切諸法性無障礙。而諸凡夫愚小無智自生分別。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作障礙。所以者何。文殊師利。

凡愚之人行布施時。於慳眾生不生恭敬。以不恭敬便生嗔心。以嗔心故墮大地獄。身自持戒。見犯戒者而生輕慢。說其過惡令他聞之生不恭敬。以不恭敬故墮於惡趣。自修忍辱。以忍辱故而生高心。我是忍辱餘人粗惡。以是忍故而生放逸。當知即是眾罪之本。自行精進。於懈怠者生如是念。如此愚人不應食他信施供養。乃至不應受一飲水。常於己身而起貢高卑下他人。當知是輩愚小無智。自行禪定。見亂想者發如是念。我常修定。其餘比丘多諸亂心說於邪論。如此之人去道尚遠。何能得佛。作是念時隨所起念一念一劫還受生死。受生死已甫當更修菩提之道。自恃多聞。於無名法以不真智妄生分別。見有所得起大憍慢。我說是輩是大愚痴無智之人。諸覺所覆非是大人。雖復志求大乘之道。作如是言。我當於世為最為勝。而於聲聞小乘之人不生恭敬。輕慢惡賤說其過罪。以其噁心說粗語故而墮惡趣。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應於佛法中妄宣人惡。佛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於意云何。菩薩豈不於諸眾生常起慈心憐愍愛念。不以惡眼而視之耶。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複次文殊師利。於意云何。菩薩豈當於一眾生不以聲聞緣覺大乘而度脫耶。不也世尊。菩薩未曾舍一眾生而不度脫。常於一切起平等心。佛告文殊師利。譬如良醫等療眾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貧民。常作是念。云何能令眾生免苦得離諸病。文殊師利菩薩亦爾。常於眾生起大悲心發平等意。云何當令一切眾生受行佛法使不斷絕。又如良醫所有醫方經書咒術不斷絕時。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文殊師利。菩薩亦爾。諸佛種性不斷絕時。心生歡喜亦復如是。文殊師利。一切眾生不盡如醫能治眾病。設有能者是亦難得。文殊師利。菩薩亦爾。不盡如佛起菩提心而自莊嚴。設有能者是亦難得。又如良醫於諸醫方經書秘術不應懈怠以修醫法。文殊師利。菩薩亦爾。不應懈怠如羸病人發菩提心。文殊師利。自然無師是為難得。不從他知是亦難得。妙勝之心是亦難得。修行佛法是亦難得。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於一切法心無障礙逮得清凈。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有菩薩觀於貪慾是一切法嗔恚愚痴是一切法。是則名為凈諸業障

  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於諸五欲不生愛樂亦不放舍。觀欲實性即是佛法。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而於五蓋以求菩提。如是觀時不得五蓋及與菩提。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九惱法即是慈心。思惟觀察九惱法時。不得他人及與己身。名最上慈。以於諸法無所得故。菩薩觀忍亦復如是。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於犯戒即是不犯。觀非毗尼即是毗尼。觀於系縛即是解脫。觀於生死即涅槃界。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貪慾界即涅槃界。嗔恚愚痴亦復如是。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有體相亦無根本。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毀戒不作二想。嗔恚忍辱不作二想。懈怠精進不作二想。亂心禪定不作二想。愚痴智慧不作二想。是則名為凈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是則名為凈諸業障。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佛告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汝頗見法能還與法作系縛不。答言。不也世尊。文殊師利。於意云何。頗見有法能為諸法作解脫不。不也世尊。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無生忍。文殊師利言。一切煩惱即無生忍。所以者何。一切煩惱同虛空性。以是義故。我觀諸法無智無斷無證無修。而諸凡夫障礙所蔽。無有佛法見有斷結。修佛法故。


建議改信共產主義,把矛盾轉移到階級敵人身上去。


推薦閱讀:

論辯 | 廣東佛學院嶺東學院論辯隊賽後分享
04內丹與佛學
繼續懺悔口業
怨天尤人之時,想想因果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七、入定福德智慧

TAG:佛教 | 佛學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