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佛,以下情況算造口業嗎?

受過五戒,也沒受三皈依。

有人問我,她本人做的菜是否好吃。

我其實覺得不好吃,但回答她好吃。

第一問:我的回答說了謊,回答算造口業嗎?

第二問:如果比丘做了同樣的回答,算造口業嗎?


算,業這個詞其實是中性的,一切行為都是業

以後直接把work,做工,行為,這種詞代入業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我的行為一定可以改變未來(甚至當下就可以改變),其實是個很正能量的觀念

接著,確實是妄語,因為滿足了兩個條件:

1)心存欺騙

2)以各種方法使人明白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因衝動,沒有仔細思考就說出

2)欲說此而誤說成彼

3)瘋狂者

4)心亂者

你可能滿足第一第二個條件不構成破戒

比丘也算啊只要說話都算口業,他這樣也是惡業,而且構成違犯,不過處於可悔範圍內,應該是輕罪,只要像另一位比丘懺悔就行了,都不用麻煩僧團。

這裡解釋一下學處(sikkhāpada)和罪(āpatti)的區別。

學處相當於戒條,佛陀制訂,弟子遵守。罪是由於持戒者有意無意違犯了學處犯的過錯。

比如波羅夷的第二條是不與取,假設一個比丘企圖偷他人貴重物品,一碰到就犯惡作,移動就粗罪,物品離開原處就波羅夷

因此對於同一學處,將會根據不同程度的違犯構成不同罪過,對於四條波羅夷戒,只有在滿足所有違犯條件下才構成波羅夷罪,而且最高罪行就是波羅夷;若缺少一兩項條件,則可能犯較輕的罪甚至不犯。

即使破戒也沒什麼,五戒的要求其實比世俗要求更高,對於在家人來說破戒重新受就行了。

戒律是為了不後悔,為了讓心快樂制訂的,你看現在你就造口業了,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痛苦了。

其實當下就可以滅掉這個痛苦,放下就行了。

妄語在比丘波羅提木叉中排在第五十條,你這種程度還要再減輕吧


首先,你學的什麼佛?止觀禪嗎?攝心為戒嗎?

如果只是佛教,那不叫學佛。而是迷信。

業,是你的心惦記什麼,就來什麼。

如果說出去能忘記,而且,一點都不糾結,還留下什麼呢?

你現在惦記,而且記得深,就是業。有牽掛,有糾結,有東西放不下。這就是業。

業由心生。不是口造。


有吃的就好,比丘不於味貪,好吃不好吃當無分別,維持生存本能為了自己能夠繼續修行。

不應該說謊,不管善意還是不是善意。算犯口業,下回當不說不言,若執問,當說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


「好吃」與「不好吃」之間,有那麼多的選項,你只看了這兩種?!

非黑即白?不是佛法不行,你是情商太低。


算(造口業)。

妄語。


算造口業,你心口不一,必造妄業,此事雖小,但用心是一,一心不二,起念不妄,才是真心,但凡人在各種環境中,不失真心,念念想續,不記前塵,事事相伴,一心一意,盡成其善。


推薦閱讀:

熊逸佛學50講:禪宗·從初祖到六祖
藏識|禪宗的思想與風範(一)——禪宗與禪定
盧理湘:張三丰《參禪歌》新注
信心銘(禪宗三祖僧璨著)轉
六 禪宗的五家七派

TAG:佛教 | 宗教 | 禪宗 | 佛法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