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青銅器爵上面兩個小柱子是做什麼用的?


明確的說,爵、斝等這類器皿是祭祀禮器,而非日常酒器。

由於時間關係(其實主要是為了反駁那位高贊答案),本人主要從兩位水平較高的回答中簡單總結,感謝 @大川 和 @石頭布 的回答,原貼請看:酒爵上為何有兩個小銅柱? - 大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889313570

酒爵上為何有兩個小銅柱? - &石頭布&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156569995

這兩位的答案水平非常高,推薦大家去看這兩篇原文。

以下是簡要總結:

爵、斝等一大類祭祀禮器,主要出現在祭祀禮儀場所,而非日常生活。這類器皿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有祭祀象徵意義,爵柱」或類似「柱頭」同樣在這類器皿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1、首先,多個時期「爵」這類器皿的演變以及在甲骨文中的記載:

(引自 @大川 的文章)

甲骨文中「爵」類器皿的記載:

從器型演變和文字記錄來看,「爵」這類器皿的「柱頭」是重要象徵物,「柱頭」在其過程中具有重要象徵意義或者用途,而非一般的用途或者簡單裝飾。尤其是從商朝早期,一直到西周時期,「爵」這類器皿的「柱頭」是這類祭祀器皿的核心之一。

2、為什麼爵柱有多個形式,其中主要形式為「菌柱」?因為這涉及到祭祀所用的玄水。

即便到西周時期,玄水已經被「醴」所取代,但是祭祀所用並非簡單的酒水,而是代表能夠「通神」、「祭祖」的「神水」,簡單的說就是應該是某種具有致幻成分的飲品。

《禮記 禮運》中記載為: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

這才是「爵」類器皿的本源含義,「爵」內的飲品是為了「以降上神與其先祖」。

所以

其「柱頭」的早期象徵即為某種能夠「通靈」的「致幻物」,而從「菌柱」的形態來看,很可能就是

一直到近代北半球眾多原始宗,仍然使用這類致幻物。

薩滿使用的這些致幻物往往有毒。三個新鮮「迷幻蘑菇」的毒性可以殺死一個成年人,所以人們只吃處理過的干蘑菇,但也不能超過十個。有意思的是,Waldemar Jochelson在其著作中提到,一小杯白蘭地或者兌水的酒精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療毒蠅傘的中毒癥狀。(@石頭布https://http://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156569995)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蘑菇」僅僅是可能使用過的致幻成分的某一種,還存在其他多個種類的致幻劑(麻黃草、烏頭,或者其他礦物或者一種鳥類羽毛毒素也曾經有過使用記載)。但是後期將「醴」、「包茅」與「毒蠅傘」結合使用可能是「菌柱」廣泛存在的原因之一。

(引自@世博雙邪)

可以看到多元文化的酒具中廣泛存在「菌柱」的設計,而這類帶有「小蘑菇」的酒具,最大的可能是薩滿文化等廣泛存在將致幻蘑菇和酒的搭配使用。

所以,類似物品上的「菌柱」並非主要基於實用目的,更重要的則是原始宗教或者祭祀的象徵意義。

而且「菌柱」的設計並非僅在華夏文明核心圈內盛行,而是在眾多薩滿文化中廣泛存在。「小蘑菇」與「酒」幾乎在某個時間段的祭祀儀式或者薩滿儀式中成為能為主流搭配。從上面兩個青銅器中,就能很明顯的看出,其「小蘑菇」造型,並無太大的實際使用價值,核心仍是在祭祀儀式中起到的象徵意義。

3、祭祀禮儀。關於爵的用途,在《周禮·郁人》中有明確的記載:郁人掌祼器,凡祭祀、賓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凡祼玉,濯之陳之,以贊祼事,詔祼將之儀與其節。凡祼事,活盥。大喪之渳,共其肆器。及葬,共其祼器,遂狸之。大祭祀,與量人受舉斝之卒爵而飲之

這類明確記載了爵、斝等器皿的祭祀用途,即-「祼事」。

什麼是「祼(guàn)事」呢? 祼事即 「灌禮」。「爵柱」在灌禮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祭祀作用。

這裡@大川 將之概況為——束茅灌屍。 (詳解請看其文章)

用法簡圖如下:

(引自 @大川 )

所以爵柱既有重要的祭祀象徵意義,即"玄水」或「玄酒」中「通神」象徵。又有「束茅」的具體用途,而這一用途也是逐漸引申演化而來。

《周禮》中也有明確記載:「鬯人掌共秬鬯而飾之。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禜門用瓢齎,廟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凡祼事用概,凡疈事用散。大喪之大渳,設斗,共其釁鬯。凡王之齊事,共其釁鬯。凡王吊臨,共介鬯。」

這裡再次提到「凡祼事用概」 ,以及其他多種祭祀禮器,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祭祀用具,多數也帶有「爵柱」或者「郁紋」,其重要的象徵意義是一致的即「玄酒」等,《說文》中解釋「鬯, 以秬釀艸,芬芳攸服,以降神也。」 請注意,《周禮》中祭祀禮器雖多,這才是祭祀的核心之一,也是「柱頭」的象徵意義所在。

4、「爵柱」的早期形式,及其在其他器具的演化形式。

「爵」在青銅時代以前的的來源可能是「陶爵」,即「陶鬶」。

(大汶口 白陶鬶 約公元前4300~前2500年) 此陶鬶不帶有「凸起」

(龍山文化紅陶鬶 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這一時期的祭祀活動具有強烈的母系氏族痕迹,請注意,早期時代鬶已經有明顯的「凸起」,這個凸起叫做「乳釘紋」。而且這一時期,祭祀禮器和日常器皿尚未完全分離,可以看做是青銅時代眾多祭祀禮器的源頭。

從祭祀儀式的發展來看,其祭祀禮器也必然從「通用」向「專用」逐步演化。

(同時在流和背部等多個部位存在乳丁紋)

從這一時期的陶鬶等器皿的「凸起」可以看出,青銅時代以前在祭祀禮器中已經廣泛出現了「乳釘紋」,但是這一階段的「乳丁紋」可能僅僅是母系祭祀活動的象徵之一,尚未出現嚴格的特化。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乳釘紋橙黃陶鬶)

可以看出,這件出土陶鬶的流並沒有「凸起」,反而在背部存在多個「凸起」,這件文物和上一件紅陶鬶則揭示了同一源頭的「乳丁紋」像兩個方向發展的的開始。即,祭祀禮器的發展是逐漸從簡單到複雜,從通用到專用的演化之路。

而後期,陶鬶在青銅時代發展時期則逐步走向兩條明確的發展演化路線:一條路線是「陶鬶」的在流的凸起越來越重要,並成為西周即西周以前「爵」的最主要象徵物;一條路線則是「乳丁紋」在器身上的平行演化之路。

(名稱:夏乳釘紋爵,出 土:1974年偃師二里頭遺址)

另一條平行演化之路,則是「乳釘紋」在「禮器」方面的演化:

(司(後)母辛方鼎)

這一時期,乳丁紋仍舊主要出現在祭祀用具之中,尤其是用於母性先祖和神靈的祭祀之中。

乳釘紋簋,西周,鎮江博物館藏

西漢 出廓璧

以及由乳丁紋演化而來的其他紋路,等等眾多樣式。

V字形連線乳釘紋示意圖

(東漢 張氏七乳禽獸鏡)

這一時期的「乳丁紋」已經從以祭祀母系祖先為主的祭祀禮器逐漸演化為子孫繁衍昌盛的象徵。在張氏七乳禽獸鏡中就有明確的銘文:「張氏作鏡宜候王,家當大富樂中央,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世世昌,為史高口帶青黃」。

而青銅鏡中央的「凸起」進一步增大,並穿孔成為實用的「鏡鈕」,同時成為「祖」的象徵物。

隨後在以後的時代中繼續演化,「乳丁紋」逐漸脫離祭祀成為子孫昌盛的象徵,而且進一步與部分實用部件相結合,例如:「乳丁紋」與「門釘」或「涿弋」結合,最終演化成為「王權」森嚴等級的象徵物。

(門釘)

《大清會典》記載:宮殿門廡皆崇基,上覆黃硫璃,門設金釘, 壇廟圓丘外內垣門四,皆朱扉金釘,縱橫各九」,「親王府制,門釘縱九橫七... 世子府制,門釘減親王七之二 ... 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五,均以鐵。

從青銅爵等器皿的「爵柱」,到近代仍存在的「門釘」我們很難看出其相似性,但是追尋源頭我們卻可以發現二者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陶鬶之上。不論是從「爵」祭祀禮器的「爵柱」的發展,還是從「乳丁紋」這類重要禮器的演變,均可以逐步看到在不同的時間段,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祀、禮器或者封建等級制度下的歷史演變過程。

這就是我們華夏文明歷史悠久且持續不斷的原因,即使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乳丁紋」或者「爵柱」的最初精準含義,但是我們仍舊能從延綿不斷的文字記載或祭祀禮器物品中中追尋其源頭一定是基於祭祀的需求。

實際上還能從其他多個方面展開,由於時間關係,不展開詳細回答, 感興趣的可以進一步了解。

簡要補充一下,爵柱的存在是為了祭祀,同時東周以後「爵柱」的地位的下降同樣也是由於祭祀禮儀制度的發展,尤其是儒家的興起對「玄酒」的打擊。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以及對「玄酒降神」的駁斥,直接導致儒家主導祭祀禮儀以後,不再重視「玄酒降神」,從此「爵柱」的地位逐漸衰落,但是從文字演變中我們仍舊可以看到「爵柱」的重要意義,「爵柱」是「爵」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另一個符號則是「玄酒」——「鬯」),同時「爵」發展成為「勛貴」等級的最主要象徵。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康熙字

楷體

(從字形演化之路,可以清醒的看到「爵」的最核心成分為「爵柱」和「鬯」,尤其是文字演化的關鍵時期小篆的「爵」字寫法,將這一時期的核心要素進行了清晰的描述。僅從文字演化就可以看出,「爵柱」絕非一般的引流標誌裝飾,而是其核心之一。)

再次強調「爵」這類祭祀禮器,一定要從「祭祀」的角度予以理解,而非從日常生活的實用性考慮。

再次推薦 @大川 和 @石頭布 的回答。

原貼請看:酒爵上為何有兩個小銅柱? - 大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889313570

酒爵上為何有兩個小銅柱? - &石頭布&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58865/answer/156569995


你以為這倆釘釘出現的時候都這樣:

二里頭王朝 華夏第一爵。一側有柄,下有三足。該爵高22.5厘米,流、尾長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長流、尖長尾,針狀雙柱矮小。(洛陽博物館)

然而你看這個:

【網紋斝】商代前期。網紋斝,通高25.8厘米,寬17.1厘米,重0.93kg。(故宮博物院)始見於二里頭文化的晚期,沿至西周初期

夏乳釘紋銅斝。通高20.5厘米 口徑13.1厘米。(鄭州博物館)

夏 銅斝。

  • 如果說是為了倒扣過來做腳支撐,這顯然反而更不穩定。
  • 如果說是為了防止喝酒的時候撞到臉的禮制,這顯然張嘴就撞到臉了。
  • 如果說是為了喝酒的時候限制傾斜角,這顯然無法傾斜了。
  • 如果說是為了掛著兩耳提起來放到火上加熱酒的,這顯然繩子只穿一邊一提就倒。更何況青銅器掛提繩的物件很多,那種穿繩的耳朵顯然不是這樣的。而銅斝的那2個聊勝於無的釘釘,請問你咋穿繩?
  • 你如果說這個東西是倒酒用的,不是直接用來喝酒的。那顯然說明這兩個釘釘在倒酒器上也是需要的,更說明這倆釘釘不是為了喝酒的時候限制角度、不撞臉的。
  • 你說是為了支撐蓋的布的。這倆釘釘顯然聊勝於無吧?
  • 你說是為了掛濾網的,請問那兩個聊勝於無的凸起如何掛濾網?您要不要給大家展示一下?

上面的是夏朝和商代早期的。到了商代和西周,這倆釘釘變大了,變得花樣繁多了!!

冊方斝,高28.5厘米,寬16.2厘米,重3.12kg

氣人的還多著。你看看下面這個,倆釘釘的存在都導致你無法喝酒,嘴唇都碰不上杯沿。

再看下面這個。

高31.3厘米,口徑18.4厘米,重1.8公斤

  • 那些說釘釘放平,器內無水的,你這放平了,這大口袋的腳裡面也有水啊。

但我們至少可以有一些觀察歸納:

帶釘釘的這些器具不但銅爵需要,其他的青銅器皿也都需要。而且更普遍的存在於較大的盛液體的器皿上。這些器皿高度在20-30cm甚至更大;十分沉重,重量大約在2斤--7斤;容積目測也巨大。這顯然不是用來舉起來喝酒的玩意兒,而是用來傾倒的容器注意我這裡放的大多數都是夏朝的最早的青銅器!!更接近這倆釘釘的原始用途!

推測:這些笨重玩意兒上的倆釘釘的作用就是限定液體流出的方向和流速。

指示液體到處的「正方向」,不能側倒液體。而且液體倒出來的時候,要從這倆釘釘之間流出。另外,倒液體的時候不能太猛,讓液體流量超過這倆釘釘之間的空間而出。

銅爵上的釘釘也作用類似。液體要從兩個釘釘之間的寬度順著「流」緩慢的流入口中。

所以,凡是帶倆釘釘的玩意兒,妥妥的都是禮器或者嚴肅場合上的用器,用來規定禮制。

——————————————————————————————

大膽猜測,小心求證。最後我們再來看這個夏代青銅器。請問下面這倆釘釘是如何掛濾網的?

二里頭文化青銅管流爵

這個銅爵液體的流出是側面的那個管道,而在這個管道上,我們同樣發現兩隻釘釘。可見,青銅器上的兩隻釘釘規定了液體傾倒而出的「正確流向」。

————————————————————————————————

當然很多禮儀最初始都來自於「實用」,都是有理由的。那麼猜測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講究。因為對於傾倒器,大家應該有生活體驗,用碗倒水的時候,如果倒的慢點,就會沿著碗邊流出,然後沿著碗的外壁流的哪裡都是,現場狼狽(失禮)。

初期的兩個釘釘之間,構成了很淺的一道凹槽,能引導液體向前流出,不會沿著外壁流的到處都是。(有禮)。

這可能就是這套禮節、以及2個釘釘的來歷。

圓口的傾倒器,經常會發生如此情形。理想的是綠色流向流出,但往往液體會沿著外壁藍色走向流的哪裡都是。導致現場狼狽。

初期的兩個釘釘之間,構成了很淺的一道凹槽,能引導液體向前流出,不會沿著外壁流的到處都是。(現場就很有禮)

那些抬杠的,請瞪大你的肉眼看清楚了,我主要討論的都是二里頭(夏朝)時期的最早的青銅器。

————————————————————————————————

很好,有人不服這是最初期的用途,讓我舉出來陶器上面的證據。沒有問題,下面我們前往洛陽二里頭的陶器上一看究竟。雖然陶器和銅器的形制上有很多區別。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先民們初期的想法。比如:

左側的凹槽,引導液體正向流出。右側是握柄。

帶手柄的傾倒器,正對著手柄方向的凹槽,引導液體流出

我們再看二里頭陶斝和後來的銅斝對比,我們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兩者的一脈相承、一一對應吧?注意陶器的凹槽引流部位,被換成了倆釘釘。再次證明這倆釘釘是用來限定液體流向的作用。

二里頭陶斝和後來的銅斝對比,可見花紋、形制都一脈相承。而凹槽部位,被換成了倆釘釘。陶器的出水槽外面也有兩個乳釘。

事實上,這倆釘釘+凹槽的引流結構,在陶器時代已經出現了。請看下一個二里頭陶器:

你說這倆微微的凸起是為了掛濾網?請你給大家演示一下這倆微乎其微的凸起究竟是怎麼掛濾網的?

另外注意這倆微微的凸起在內壁上其實是微微凸起的兩道棱,兩道棱之間形成引流的微微的凹槽。

請問那些聲稱掛濾網的,演示一下這些又是怎麼掛濾網的? 別光說不練,請實戰給大家演示一下這倆微微的凸起是如何用來過濾酒的,我求求你們了,給大家實戰演示一下。

你還真別不信古人這麼無聊,怎麼倒水還要標誌一下。你看看下圖,即使是陶盉,在同時期的其他陶器上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出水口附近的2個釘釘。

不同文化遺址里出水口處的2個釘釘凸起。左下、右下、右上為二里頭王朝的陶器。

請問某些杠精一遍遍的自說自話,宣布這倆柱子是如下圖的用處的,說那倆柱子是用來纏繞捆綁茅草濾酒的。你就不看看我的帖子里的夏朝早期的陶器和青銅文物嗎?

有人說是倆柱子這樣掛茅草的,那就請給大家演示一下下面這倆柱子有是怎麼掛茅草的。我求求你了。

求你們給大家實戰給大家演示一下下面這3個器皿上面微微的凸起是如何用來過濾酒的,我求求你們了,給大家實戰演示一下,別跟我這自說自話的蓋樓抬杠了好嗎?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

我四五歲的時候問過這個問題,我的親小姨,我媽媽的親妹妹,告訴我說,古代人喝酒講究嘴巴不要碰到杯子,這兩個「居居」是插在鼻孔里然後一抬頭就能把杯里的酒往嘴裡倒!!!

於是,我的實驗主義精神被激發,雖說家裡沒酒,但有水啊!!!

我拿了個碗,捏著兩根筷子,把筷子一頭塞進鼻孔,另一頭放在碗里,扶好了開喝……

我至今搞不懂一個20多歲的高材生為什麼能那麼一本正經地忽悠自己的侄子……


未有定論。

有專家認為是掛濾網或者是卡苞茅濾酒的,有認為是加熱之後方便用其他工具移動的,有認為是喝酒的時候限制傾斜角的。

但是爵上的兩個柱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圓、有的甚至沒有,所以專家們誰都說不服誰,只能闕疑待考。


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答案是二里頭遺址三期文化。而在二里頭遺址中,最早出現的便是青銅爵,比青銅鼎的出現還要早。雖然在偃師二里頭遺址之前也曾零星的出土一些青銅器,諸如陶寺遺址的青銅鈴、青銅環、齒輪等,馬家窯文化青銅刀、齊家文化青銅鏡等,但這些青銅器並不是夏商周主流文化中的禮器,根本無法匹敵二里頭遺址中的青銅禮器群,

二里頭遺址出土青銅爵

二里頭遺址出土青銅鼎

在這個階段,青銅爵容器上的紋飾還比較簡單,但其形制與後來的青銅爵相比大體不差。基本特徵為:前有流,後有尾,器身下為三足,其實上有鋬,在器身延伸為流嘴的起點處有立柱,立柱與鋬剛好垂直。

「魯侯爵」,西周,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帶有自名的青銅爵。

立柱也稱為「爵柱」。只是,一件爵上的小柱子未必只有兩個,也有一個的,一柱稍晚於雙柱出現。那麼,問題來了,青銅爵上這個看起來像小蘑菇的「爵柱」是做什麼用的?

目前主要有5種觀點:

濾酒。古代的酒是很渾濁的,爵柱的作用就是用來掛過濾網過濾酒渣的。

節飲。在保持端正的姿勢的情況下(飲酒者頭部不過分後仰),用爵飲酒時爵柱會抵到眼睛或是臉頰,給飲酒者造成不便。因此,有學者認為爵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飲酒節奏。

分須。古代的男性大多蓄鬚,鬍鬚過長的人怎樣才能優雅的飲酒呢?青銅爵上額柱子可以起到分須的作用,正好將鬍鬚很自然的攔截在酒杯的兩側。

提手。看到這個觀點,有人或許會問青銅爵的腹部已經有提手了,問什麼還要在頂上加兩根柱子當提手。據此觀點的學者主要是依據部分青銅爵的底部有煙炱痕迹,也就是說爵是可以用來熱酒的,在熱酒的過程中爵柱就可以充當提手了。

「父乙爵」 ,腹下有煙炱痕迹

以上幾種觀點,除了最後一種有輔證外,其它都是屬於合理的假設,並無實證。而最後的提手一說又有些證據不足,因為,僅有極少數的爵下才有煙炱痕迹,可見並不是所有爵都會用來加熱。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爵柱是在祭祀之時用來懸掛香茅草的。一些爵在出土時爵杯內有香茅草的殘留物。而在文獻記載中也有天子在祭天時,持爵,將酒沿著香茅草束緩緩的注入玉璧的圓孔中的描述。其用法大概如下:

青銅爵上的柱子很有可能是輔助固定香茅草的,因為若是直接將香茅草置於爵口,在傾倒的過程中香茅草很有可能就掉了。這種觀點既有考古物證支持又有文獻支持,或許是目前較為可靠的一種觀點了。

青銅爵的爵柱或許確實有固定香茅草的作用,但是古人不可能天天祭天,青銅爵也不是天子獨有。因此,它或許還有其它更廣泛的作用,或者圖騰上的象徵。聯繫以上幾種學術觀點,我也有一個大膽的猜測,或許,爵柱確有控制飲酒節奏的作用,這樣飲酒者就不至於喝到沉澱在爵杯底部的酒渣了,畢竟古代的酒可是很渾濁的。


推薦閱讀:

藏在秦始皇墓的秘密是什麼?
是否有必要轉變某些人對於考古工作人員的看法?
[考古日報Vol.184]內蒙古中部發現8000餘年前的16座房屋遺址 屬全新文化系統
進入現代文明後,大型墓葬是不是越來越少,那以後考古學家是不是要失業了?
一枚古幣改變一生命運

TAG:考古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