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談資,但在看書的途中壓力很大,很害怕忘了前面講的是什麼,所以越來越不想去讀書?


謝邀。

以獲取談資為目的,很直接,沒毛病,所以不用怕。

有人說讀書是為了潛在的提升,內心的熏陶,從這方面,讀書可以帶給你對事物新的想法與認識,對外表現,可能就是你的眼光,態度,思考深度,這算不算一種潛在的談資?

不過你像是更傾向於更實際的收穫,比如說話題,句子等談吐方面的提升,這樣也挺好,但是你會因為一個目標下意識地好好看,好好記,然後發現記不清,就會懷疑自己剛剛看書的質量,其實不必如此。

任何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包括談資,不是一兩本書就可以做到的,就算你記住了一兩本書的內容,語句,也不是馬上就可以用到,就算你可以馬上去與別人交談,用的也不一定會恰到好處,就算這次交談引用的很完美,你也不會在次次交談中都可以這麼順利……這麼說不是要打擊你,只是想去證明這一點,就是不要糾結於某一點,糾結於某一時某一處是沒有意義的,眼光放長遠一些,只有看書看得多了,才可以信手拈來。

所以請放寬心,不要因為一句兩句甚至一整本都記不住而否定自己的閱讀,閱讀帶來的提升是潛移默化的,你的談資增長也是潛移默化的,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如果你看過的每一個字都是一滴水,也許它瞬間就會被蒸發消失,但是大海不會,如果你看過的每一句話都是一朵花,季節一過,就會枯萎,但是一片花海就不會,因為各種花會在四季接連開放。

所以請堅持讀下去,只要你讀的書是深刻的,值得思考的,值得被記住的,那就讀,也許現在沒有收穫,以後總會有的。

希望能幫到你,感謝閱讀。


謝謝邀請。

首先,當你把讀書的目的明確以後,例如你是以學習的心態在看書,還是以放鬆的心態在看書,亦或是你需要進行備考甚至是為了談資等等,理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以後再進行下一步。

其次,在讀書的過程中,建議你可以搭配讀書筆記,或對書籍內容進行標記。按照我自己的習慣,是習慣用本子和筆進行摘抄記錄,一段原文一段想法,方便你後期查閱和記憶。如果是電子閱讀的話,可以試試微信讀書、網易蝸牛讀書、豆瓣讀書等,這些APP上面都會有相對應的筆記和標記功能,甚至便於你查看自己的閱讀記錄,在閱讀之後進行評論(寫書評)等。你還可以試著將自己在看書過程中的想法發在你的朋友圈或者豆瓣、新浪微博上,一旦有朋友查看,能與你進行思維碰撞,自然讀書的過程就變得有趣多了。

最後,讀書是一種修行,你需要的是伴隨閱讀的過程去沉澱自己,發現自己,最後重塑自己。

祝你在讀書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別太大壓力。


可以嘗試先找出大家一般關心哪些話題,分門別類,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幾個,然後針對這些話題有目的地去看同一類話題下的書籍,這樣內容相互交叉重疊利於強化記憶,不同作者的不同看法也有益於促進思考。btw想獲取談資看新聞不是更方便些?


不要刻意讀書嘛,

如果為了談資的,我覺得可以先看一些感興趣的部分,然後試著去敘述它。


謝邀,讀書好處很多,其中一種就是你所說增長知識,增加談資。既然你的目的明確了,那麼就可以有的放矢了。看書遺忘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並不是你個人的專屬,要想加深印象,我有以下建議:

閱讀前先拿本子寫下幾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什麼?哪些地方可以變成我的談資?書中哪個人物或觀點最吸引我?當你寫下問題是,你就帶著問題去看書,邊看邊思考,在書中尋找答案。這樣你的印象會異常深刻,等下次閱讀你就回顧一次筆記,你會迅速回憶起書中的情節,根據問題再去更新內容,重複著直到讀完一本書,你會感覺收穫滿滿。嘗試複述書中的內容,忘記了再對照一下你的筆記,嘗試幾次後,內容好像已經印入你的腦海,內化成自己思維,並且可以在朋友面前講出書中的精要,實現你最初的願望。過程也許有點費勁,可是不付出哪來收穫,堅持做下去直到形成習慣,成就感自然伴隨而來。


讀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你說的不是讀書,是背書!!和別人交流的時候,背給別人聽!


做事目的性太強就不會快樂,目標明確就好。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慢慢來


建議不要讀書。


如果你讀書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取談資的話,建議你去看評書、公眾號之類的,那會比較有趣,且更容易讓你記憶深刻,等需要用到的時候,你也不用組織語言試圖營造出自己的理解,完全生搬硬抄就行。

畢竟你只是為了獲取談資。

接下來再說說你看書的途中所遭遇的「很大」壓力吧。

從某種角度來說,大腦本身就是不喜歡思考的,因為思考會消耗能量,讓大腦產生疲倦。所以在從事某件事的時候,如果這件事不能讓你產生愉悅感,你的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抵抗,導致你最終放棄在這件事上的思考。

這也就是你為什麼害怕忘了前面講的是什麼的原因了,因為你本身不喜歡讀過於生硬的書籍,大腦因為抗拒就給你產生了一種情緒,讓你有理由結束閱讀。


推薦閱讀:

你的讀書方式,暴露了你的層次

TAG:閱讀 | 讀書習慣 | 讀書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