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對於上海的後殖民文化抱有怎樣的感情和態度?

最近看了很多公眾號,也問了一些人,發現很多上海人覺得前法租界一塊的地區是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所以很想知道在後殖民時代,殖民時期的文化到底對於上海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法租界這個名稱存在於當下是否恰當?


普通上海人對題主說的概念恐怕沒什麼認識,之所以當年法租界這塊地方有點特別 只是因為那裡無論生活環境人文環境確實出色,是上海的精華所在。

要地段有地段 鬧中取靜心你看看多少政府機關 文化部門把辦公地點放在那裡就知道了。

大量文化名人高知高幹解放以後也都被安排居住在這一區域。

這裡說一句人文薈萃 也不為過


只有loser才會介意法租界這個叫法

我家就一直法租界這樣叫

強大了就無所謂了

反正現在都是俺們占著

管你什麼顏色的過來也得客客氣氣的給我們交房租

真租借了

(逃


在上海,大多數上海人最喜歡的就是前法租界區域了,法租界這個詞,是這些年開始大行其道的,以往上海人叫那裡「上只角」比較多。或者直接叫路名,湖南路,武康路,淮海路啥的。

隨著外地人口急劇增加,他們不會上海話,所以也不知道上只角這個詞,於是「法租界」這個詞開始流行,如今大量公眾號也在使用。

我個人非常反對這個詞,從來不用,這完全就是崇洋媚外,喪權辱國的一個term阿!但是架不住大量人口都在使用,木已成舟。強烈建議有關部門出台禁止自媒體用這類詞!

不過上海人的崇洋媚外也是深入骨髓的,所以我很少見到其他人說這個詞不合適,也沒見過有人說這裡不美的,不會有人覺得租界區的建築和環境是殖民文化,大家都很喜歡這片區域。

上只角的美是客觀事實,桐陰靜悄,精緻的各式洋房掩映其中,讀一下銘牌,你還可以腦補一下張愛玲巴金孫道臨魯迅孫中山宋美齡等人在此生活的情境。 然後意淫自己是箇舊上海的大小姐,而不是黃包車夫的女兒,更不是家破人亡的難民。

其實放眼全國,曾經的租界都是環境優美的地方,鼓浪嶼,青島八大關,北京使館區,不也是旅遊勝地?也許大家對美的體悟是相似的吧。


上只角,地段好,六個字足夠。

感情?沒多大感情,我從小又不住那,我只對破破爛爛下只角老城廂有真感情。租界?殖民?文化?理此類概念太空,當年洋鬼子抑或外星人是那裡主人,關我什麼事。

此外我兩個前同事,一個住上音附近,一個復興公園附近,地段黃金吧。人家自報家門,也就是上海人最習慣的方式:住什麼路/住什麼(附近),根本不會提什麼「法租界」,這類地段還怕310不懂?聽者自然附和「上只角嘛,地段好啊」。說什麼「我住勒法租界」,被暗嘲死還差不多,「戇by一隻,算儂老卵煞勒。」


很多外地人提到上海租界會覺得是喪權辱國的象徵。但不得不否認上海的繁華起源於租界,租界讓上海成為了當年威震八方的遠東第一大都市,讓上海的文化在30年代遠播東南亞。

租界在真正的老上海人眼中是上只角,能在租界里有一套房產是當時不少人的夢想,能住在租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上海灘》中,丁力剛遇到許文強時,有句經典的台詞:「文哥,我的理想就是有一天把家從閘北搬到霞飛路或靜安寺」。霞飛路的所在地就是當時的法租界。


聽到醋味十足的大批判之後,發覺自己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歷史文化,竟然被人妒忌到發狂,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

你們叫上海人講普通話。這個讀唐詩、宋詞都不押韻的所謂「普通話」,不就是晉朝起,阿爾泰人不斷屠殺,凌辱中國北方,所帶來的殖民文化嗎?

有很多人,因為拿不到一張被「後殖民文化」染黑過的戶口,在網上破口大罵:說那些「後殖民文化」是全國每一個的,不應該讓上海人獨享。----- 請問這是什麼感情?

提到「法租界」,有很多遊客,跑到上海,在我們上海人熟視無睹的法式建筑前,換個N個姿勢自拍。---- 這是什麼態度?


郊區土著仰望。。


當然咯

我:丈母娘,我了該愚園路高頭有一..

丈母娘:喔唷靈額呀,琳琳弄快點看看個小fu子老來噻個,賣相啊好......

我:m媽,我還么剛完,我不是有一套房子是有一個姘頭(害羞)

丈母娘:滾!

我:儂曉得個姘頭是撒寧,是法國總統薩科齊呢子個兄弟拉個阿姨拉個小叔子拉個女兒個啊家個姐夫拉鉤女兒的........

丈母娘:好了伐要剛了,阿姨剛剛剛個才是氣話,儂伐要忙心裡起哦


推薦閱讀:

在上海怎麼才能租到便宜又好的房子?
30歲,女,未婚,沒有男朋友,想去上海打拚?
現在為什麼很多30歲以上的人選擇大城市打拚後回小地方發展,而且基本都是跨行業發展。?
售後江詩丹頓維修售後在哪裡?
上海市普陀區動遷大概能拿多少錢呢?

TAG:上海 | 上海人 | 後殖民主義 | 殖民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