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坐的時候,我看這一切都是幻象可是我心裡有個問題是幻象,為什麼要看?


靜坐,有多層,剛開始會出現雜念亂想,隨著入靜,越來越減少。

繼續深入,會出現一些畫面,非常鮮明立體,沒有感情,就是畫面。這是禪相。也是流過的。

再深入,就會出現無邊虛空,獨立存在。

這些當中,只有剛開始的才是幻象。後面的都不是幻想。區別處,自己做到就知道不同。


不看,怎知是幻象?不知何為幻象,怎知何為真實?

知幻即離,離幻這個想法同樣是幻也要遠離,遠離「要遠離『離幻』這個想法」同樣是幻也要遠離……幻中之幻重重無盡。

不看幻象,就是沉淪在幻象的第一層;看到幻象,知幻即離,是進入幻象的第二層;遠離「離幻」是進入幻象的第三層……見得一層,便能破一層。

有人會問,那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沒有盡頭。如果幻象有盡頭,則看破幻象的覺性也就有盡頭,在不斷破幻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所有的幻象都是由覺性生成,當破得百千萬億層幻象後猛然回溯,才知唯有覺性是真實,依真實而有幻象,即依真起妄,過去實則誤執幻象為真,通過修行又誤執離幻為真,實際上真實本不動搖,不因執幻而失,不因離幻而得,執幻離幻,無非覺性作用,得無所得,灰飛煙滅,才證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不動覺性,本自具有,能生萬法。

如此你才知禪宗偷巧,所謂直指人心,不過一念回光自照,看顧覺性,不離須臾,入一行三昧。

如後世話頭禪,所謂「念佛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此種種,下圖一目了然:

你的疑問很好,但是我不好,話太多,若我年高德劭,恐怕只會回你一個「參!」字,然後知乎就會把我的答案摺疊了。


如果按道家的看法,觀心是為了靜心,同時也是靜心的必然步驟,因此重點不在於幻象的內容,而是 在觀的過程中一路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的平A過去,然後心就清凈了。

「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動無靜,不動了真。」

「內觀之道,靜神定心。」

就我的認知里,要是按上座部佛教的說法,打坐時出現的幻象一般是不理會的,直接把注意力拉回到禪定的業處。四念處里倒是有觀心念處的說法,不過也不分析幻象的內容,側重點是覺知那個時候心的狀態……時時徹知無常。。說起來還是蠻苦悶的。


有個人在騙你,當時你不知道他在騙你,你會怎麼樣?

有個人在騙你,但是你知道他在騙你,還知道他怎麼騙你,你會怎麼樣?

是幻想也是妄想,你以為你不看他就消失了?他只是存在於你的腦子裡,這時候,知道比不知道要好的多,畢竟知道被騙,知道妄想了,99%的問題就解決了,關鍵是你不知道,還不想看,那就只能被套進去,被騙了。


這個涉及大小乘核心分歧。暫不提題主之問,因不清楚具體思路,所只從大範圍上說說想法。

籠統點說禪定起步是一樣的,卻在觀照上分出世俗外道與內教大小乘。首先,前置條件是知道佛法在定義出世規格上與其他教法的區別在哪裡。有了這個認知,再來進行禪定觀照就很容易分辨自己是否在正確方向上探索。其次,小乘觀照上不及大乘深入。具體表現在每一次對色法容忍度上(指心念),說大乘不急於求成就是這個原因,這也是菩薩六度裡面的忍辱,雖還是種子狀態,但莫再用在世情衝突上,糟蹋了。

若單就技巧問題,大乘對色法寬容……注意!非縱容!莫以為兩者易分不會混淆,事實恰恰相反。大乘之所以對禪定觀照忍耐更高而不急於入定正是因為能過濾出真實的相續反應或通達相續,從而進行修正或鞏固等,出現初略結果再入定進行確認,真實獲得修行中每一次的智慧,當這些零碎的小智慧積累到一定數量才質變成階段性完整成熟的一個大智慧,這時不管對照三藏還是自我檢討或總結過往才有豁然開朗之感。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凡夫動不動愛稱自己開悟,認為自己在修行,事實上整個凡夫階段都只是在摸索修行。另外,雖都在鼓動初學聞思,在不會修行的情況下至少還能撈個理論成績,但不是讓知識阻礙修行,許多人卻被套路,實踐時總被各種理論帶偏,心散了。

所以,一般學習佛法倒不在乎什麼,因為根本沒想要結果,但若即身想在修行上取得突破,那就在準備充分之後徹底拋開知識的束縛,以初心去鑽研修行,畢竟所有理論皆是結果,它不會告知你過程,況且有情的多樣性鑄就出個緣修行的多元化並延伸出璀璨的諸多法門。當然,凡夫頭痛去修什麼法門還為時過早,打基礎也要撿感興趣的,等到進入正道次第一切皆可明確開朗(指傳承)。

謝邀!


推薦閱讀:

如何讓心作為一個旁觀者去觀察呼吸?
打坐時,一直有畫面不停閃現,自己警覺到又立刻拉回來觀察呼吸,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打坐,舌抵上齶位置到底在哪?

TAG:佛道修行 | 打坐 | 入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