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沒有一個清凈「本體」?

就「俗諦」來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的產物,且「空無自性」;

那麼「真諦」是否也是如此,這「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是否指代某種「本體」?

個人淺見,請指正釋疑。謝謝!


法身即是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恆河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世間一切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凈、得清凈,住於彼岸清凈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

  「是故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

  故知法身即是如來藏。法身在眾生身中名為眾生。法身打破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在菩薩身中名為菩薩。法身斷盡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在佛身中名為世尊。雖有三名,同一法身。此法身如來藏,本來具足,非是修行造作而得。此法身遠離能所分別,本性清凈而有染污種子,藉靈知心而起現行,須經由修行轉化清凈而生智慧。法身在眾生地名為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在七地及三果以下名為正行真如。學習唯識經典而仍未開悟之菩薩名為相真如。學唯識經典之已悟菩薩名為了別真如。在八地以上及阿羅漢、辟支佛地名為清凈真如,(詳《解深密經》)然猶未到佛地。八地以上仍有八種無始無明及四種障應斷,斷已方能成佛。

  真如從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過程有許多名稱,歸納而言,有三階段︰一、七地及三果以下名為阿賴耶識。二、八地以上及阿羅漢、辟支佛名為異熟識(庵摩羅識)。三、究竟地名為無垢識---真如。一體三名。此阿賴耶法身,無始即有,永不壞滅,本性清凈而有染污種子,須由聞法修行凈除染污種子方能成佛,故《華嚴經》云:「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是佛境界。」

  《契經》佛雲︰「金剛藏,如來常住恆不變易,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槃界,亦名法界。」

  金剛藏菩薩云:「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凈,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盈虧,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故如來藏即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恆於一切染凈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一切眾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險難之處,阿賴耶識恆住其中作所依止。」

  「賴耶體常住,眾識與之俱。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復增長余識,余識亦復然。如是常輪轉,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燒木,漸次而轉移,此木既已燒,復更燒余木;依止賴耶識,無漏心亦然,漸除諸有漏,永息輪迴法。」

  「藏識亦如是,習氣之所纏,三昧凈除已,定者常明見。」

  「藏識亦復然,諸識所纏覆,密嚴諸定者,勤觀乃能得。」

  「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系,輪迴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恆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於自識現眾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為聖人。」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凈種性;於凡夫位恆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藏識亦如是,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依成正覺。善行清凈行,出過於十地,入如來地中,十力皆圓滿。正住於真際,常恆不壞滅,如地無分別,應化無有窮。」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故如來藏即阿賴耶識。

  …………………………………………

  如來藏在眾生身中,不在虛空。引經為證:

《入楞伽經》卷三︰「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凈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解深密經》卷一,佛云:「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

  契經云:「藏識住於身,攝藏諸種子。遍持壽煖識,如雲覆世間。業用曾不停,眾生莫能見。」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九:「王言:大師,如此法身,當依何法作如是觀?答言:大王,當依一切眾生煩惱身觀,當依貪慾瞋恚愚痴眾生中觀,當依四顛倒見眾生中觀,當依陰界入中觀,當依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阿修羅等諸身中觀。何以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大王當知,一切煩惱諸垢藏中,有如來性,湛然滿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寶、如摸中象、如孕中胎、如雲中日,是故我言煩惱身中有如來藏。」

  《如來藏經》佛云:「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咖跌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又云:「我已佛眼見,一切眾生身,佛藏安穩住,說法令開現。」三云:「如是,善男子,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凈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凈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

  《深密解脫經》卷一,佛云:「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廣慧,亦名阿黎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廣慧,依彼阿陀那識能生六種識,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身。」

  《入楞伽經》卷七,佛云:「大慧,阿黎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凈。」真心阿賴耶識無形無相,住於身中或胎中,非在虛空。《大寶積經》卷110《佛告月實︰「眾生隨業獲報,(阿賴耶)識流相續,持身不絕。期畢報終,識棄捨身,隨業遷受。……眾生命盡,以業力故,形骸與識及諸入界(六識十八界)各各分散。識為所依,以取法界及法界念並善惡業,遷受他報。……識亦如是,取法界受及諸善業,棄此身界,受於中陰。」》是故有情眾生之真心各皆住於身中,持身不絕故。

  此真心阿賴耶識無形無相,不可眼見(佛性則可眼見),故《大藥王子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識舍於身,作何色像?」佛言:「善哉大葯,汝今所問,是大甚深佛之境界,唯除如來,更無能了。……猶持明鏡視己面像,若去於鏡,面像不現。識之遷運亦復如是,善惡業形與識色像皆不可見。如生盲人,日出日沒、晝夜明暗,皆悉不知,識莫能見亦復如是。……非未見諦而能見識。識不可視,譬如掌中阿摩勒果。識不在於眼等之中,若識在於眼等之中,剖破眼等應當見識。賢護,恆沙諸佛見識無色,我亦如是見識無色。識非凡愚之所能見,但以譬喻而開顯耳。」》故開悟明心名為「見無所見」,非如佛性之可以眼見。真心阿賴耶識雖在身中遍布全身,然因無形無色故,不可說在內在外或在內外中間。有形色者方能說祂在內在外或在中間。祂無形色,雖住於身,解剖身體亦不得見,唯有見諦之人能「見無所見」。一般見諦之人開悟而「見無所見」時,往往以為此亦是見佛性。須有善知識攝受,教以看話頭功夫,方有可能眼見佛性。

  阿賴耶識雖然無形無色,而能輪迴執持色身,故世尊又雲「識亦如是妙無形質,大身小身咸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譬如明燈其焰微妙,置之於室,隨室大小,眾暗咸除;識亦如是,隨諸業因任持大小。」故真如非在虛空。

  卷109佛云:「然諸眾生不知我身內所住識有何體。跋陀羅波梨,此識善成就故,流至於一切諸有,然諸有不染著。……如是如是,此識欲初生在糞穢之所,食諸不凈,又在豬狗等腹內受胎。」故真心非在虛空。

  卷120《爾時廣博仙人白言︰「世尊,施之差別我已了知,云何此識住於身中?………」佛言︰「大仙,猶如國王住於城中………如是識王住於身城。……爾時彼識如福盡王,棄城而走,別住城國。……複次大仙,此識微細不可色見,無有諸根,亦不相離。……命終之後見持鬘天父母和合如膽部人,便為愛風飄入胎藏。……時彼天子漸為熱病之所逼迫,遍體火現,炎焰雖加而無熱惱,心猶快樂,從彼而沒,人間受生,在於胎中。」故知真心阿賴耶識既能持身、捨身、入胎、住胎、出生,當知此真心因地真如住在身中,猶如虛空無形無色,非在虛空。若言有形相可見者,乃是幻覺或定中觀想所得,乃是妄心,不離覺知故。若言在虛空者,顯然違逆佛意,名為外道見。

  此真心阿賴耶識雖住於身中而無所住,非形非色故無所住,六入不會故無所住,無分別性故無所住,本性清凈故無所住,非善非惡故無所住,遠離能所分別故無所住,不落境界故無所住。於無所住中卻能於行住坐卧乃至睡著無夢時,分分秒秒剎那剎那而生其心,乃至昏迷死亡住胎之中,意識不能覺知之時,祂依然剎那剎那不斷地生其心。末悟之人不能知此,大悟之人少分知之,過牢關者能多分知。此乃佛世尊無上甚深密意,凡執著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妄心而不肯死卻者,乃是著我著有之人,不應為他宣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密意。

  《入楞伽經》卷三︰「大慧菩薩摩訶薩云:『如來亦說如來藏乃至不變。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不依諸緣自然而有,周遍不滅,若如是者,如來外道說無差別。』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曰:『大慧,我說如來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 。』」故如來藏真如法身住於五陰身中,若有佛子說言︰「真如遍滿虛空,周遍不滅。」即是佛門外道,心外求法故。

  …………………………………………

  「譬如真如遍一切處」非是遍滿虛空:

  初地菩薩之如來藏法身名為阿賴耶識,能化現一百尊化菩薩,每一位化菩薩,各有一百位化眷屬,可同時前往一百佛世界,供養百佛,聽百佛說法,猶未遍一切處。而其本心阿賴耶識仍住於此世界之報身五蘊中,不曾來去。

  八地以上菩薩之如來藏法身名為異熟識(庵摩羅識),第八地菩薩「乃至能示(化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計知。」然猶未遍一切處。而其本心異熟識仍住於此世界之五蘊身中,不曾來去。

  未入地菩薩所悟之本心如來藏名為阿賴耶識,不能化現多尊化菩薩,更不能雲「遍一切處」。若以神足通出神飛行往來者,僅有一身,此與鬼神通無異,非是證悟。若以出神往來之心為本心者,此是錯悟,此乃六七二識,非本心也。

  佛地之如來藏法身名為無垢識---真如,「隨緣赴感靡不周」,能於十方無盡虛空之無量數世界同時示現化身,方名遍一切處。

  未到佛地者仍有局限,不能遍一切處示現,故經雲「譬如真如,是佛境界。」佛在十方世界,遍一切處同時化現時,其真如本心依舊在此世界最後身菩薩五蘊身中。色身涅槃後則駐於色究竟天宮之莊嚴報身中,依舊不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不可將「譬如真如遍一切處」誤解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

  …………………………………………

  凡夫之雜染真如不能遍一切處,亦非眾生共有同一個真如:

  《大般涅槃經》卷30:《六師復言︰「瞿曇,色亦非我,乃至識亦非我。我者遍一切處,猶如虛空。」佛言︰「若遍有者,則不應言『我初不見』,若初不見,則知是見本無今有。若本無今有,是名無常。若無常者云何言遍?若遍有者,五道之中應皆有身,若有身者應各受報,若各受報,云何而言轉受人天?汝言遍者,一耶?多耶?我若一者,則無父子怨親中人。我若多者,一切眾生所有五根悉應平等,所有業慧亦應如是。若如是者,云何說言根有具足不具足者?善業惡業愚智差別?」六師云:「瞿曇,眾生我者無有邊際,法與非法則有分齊。眾生修法則得好身,若行非法則得惡身,以是義故,眾生業果不得無差。」佛言:「善男子,法與非法若如是者,我則不遍。我若遍者,則應悉到。如其到者,修善之人亦應有惡,行惡之人亦應有善,若不爾者,云何言遍?」六師云:「瞿曇,譬如一室燃百千燈,各各自明不相妨礙,眾生我者亦復如是,修善行惡,不相雜合。」佛雲︰「善男子,汝等若言我如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彼燈之明從緣而有,燈增長故,明亦增長;眾生我者則不如是。明從燈出,住在異處,眾生我者不得如是從身而出,住在異處。彼燈光明與暗共住,何以故?如闇室中燃一燈時,照則不了,及至多燈乃得明了。若初燈破暗,則不須後燈;若須後燈,當知初明與暗共住。」「瞿曇,若無我者,誰作善惡?」佛言︰「若我作者云何名常?如其常者,云何而得有時作善有時作惡?若言有時作善惡者,云何復得言我無邊?若我作者,何故而複習行惡法?如其我是作者,智者何故生疑『眾生無我』?以是義故,外道法中定無有我。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遍十方世界化現也),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凈,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凈,空無諸相。」諸外道言︰「若言如來常樂我凈,無相故空,當知瞿曇所說之法則非空也,是故我今當頂戴受持。」時外道其數無量,於佛法中信心出家。》故知佛地真如能遍一切處示現化身無量無邊,而非真如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佛子不應學六師外道說言真如真我遍滿虛空充塞宇宙。

  《成唯識論》卷一︰「諸所執我略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周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又所執我(遍滿虛空之真如)一切有情為同為異?若言同者,一作業時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遍滿虛空之真如)

  若言異者(諸有情各自皆有遍滿虛空之真如),諸有情我更相遍故,體應相雜、又一作業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所執實我(遍滿虛空之真如) 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於汝有失,非於我宗。」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所執實我既無變異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故知本心(阿賴耶識、異熟識、真如)非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亦非諸佛眾生共有同一個真如。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亦曾多所破斥。若有人因定修得神通,未曾證解阿賴耶者,此非真悟,便不知其神通力系由阿賴耶識所生,乃以意識揣摩,認為虛空中有一勝性(能量能力)能生諸法,便將想像中之虛空勝性能量,虛妄建立,以其為真如。不知虛空中實無勝性能量,子虛烏有,此是勝論外道見,《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及楞伽諸經中,已曾多方破斥。佛子之修得神通者,有部份人落此勝論外道見中,生大我慢,自以為悟,反非毀真悟者之法為錯誤。以謗法故,雖有神通,舍報時亦難逃三塗果報。

  此勝論外道所執非理,凡執常、遍,量同虛空者,不論其所執著一切有情之「真如」是同一個,或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自有其獨立之「真如」,若遍滿虛空者,或執真如為虛空中之勝性能量者,皆同前破,可證所悟不真也。

  若執真如遍滿虛空,或執真如是虛空中之勝性能量,則一切眾生應皆從同一「真如」分割出來,則是非理,所以者何?若本體是一是同,應唯有人,或唯有鳥,或唯有天人,不應有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差別。若謂「真如」是一,能生多眾生,亦應鐵能生金、銀、銅、鋁、草、木、花、果。亦應一藤能生冬瓜、西瓜、茄子、絲瓜、地瓜、米、麥等。故六師外道及勝論外道所執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之說,非真實理,過失極多故。佛子不論在家出家,皆不應落此外道見中。上舉《大般涅槃經》及《成唯識論》原文僅作概略性之破斥,若細論此外道過失,三天三夜亦說不盡。譬如楞伽等唯識經典中,佛說八識種子與七轉識間之能熏所熏,一切種子之本有及熏習增長、識種流注性、等流習氣因及異熟習氣因等,在在處處皆可證明如來藏不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若以現代人能讀懂之敘述方式和語詞而造論,篇幅必將超過七百頁。一則法務繁忙,實無閒情逸緻造論:二則預定隱退專心修習三昧日期漸近,實無閑暇造論,一向亦無造論之意願。佛子若能悟明本心,並深入貫通佛說全部唯識經典,便知末學所說不謬。故知「如來藏真如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之說乃是外道見,違佛旨意,佛子應速捨棄此見,以免成為佛門外道。

  此外,「譬如真如遍一切處。」許大至老師對此另有一解,謂有情眾生遍虛空界一切世界處處受生,無一世界無有眾生,則諸有情之因地真如於十方虛空世界遍一切處存在。末學認為此亦正說。何以故?地球上有人有昆蟲及飛禽走獸水族微生物遍一切處,則此諸有情之因地真如亦隨其身而遍布一切處。月球太陽水星等……則有非粗重物質之有形色有情遍布,彼等因地真如因此遍一切處。如太陽系,此銀河系娑婆世界亦然。如此銀河系娑婆世界,蓮華藏世界海亦然。如此蓮華藏世界海,十方無盡虛空之無量世界海亦然,故云譬如真如遍一切處。有經為證:

  《解節經》須菩提云:「世尊,我見此已,作是思惟︰如諸長老隨所證見種種法相,記自所得。此諸長老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記自所得,是事決爾。何以故?如其所說自證見法,當知是人未能了別一味真如遍一切處。世尊,如世尊言一味真實遍一切處,微細甚深,難可通達。此言希有,是無對說。世尊,若世尊聖教中勤修觀行諸比丘等,一味真實遍一切處尚難通達,況諸外道在正教外豈能證知一味真實?」佛言:「如是須菩提,如是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見最難見,遍一切處一味真實,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何以故?須菩提,於五陰中清凈境界,是我所說名為真實。須菩提,於十二入十二緣生四食四諦諸界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分八聖道中清凈境界,是我所說名為真實。此清凈境界,一切陰處平等一味無差別相。如於陰中乃至聖道分中,清凈境界平等一味皆無差別。須菩提,以是義故,應知一味真如遍一切處。」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如來藏阿賴耶識,本性清凈,遠離見聞覺知能所分別,名為「一切陰處平等一味無差別相」,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各攝受藏隱於各自之五陰中,於十方界遍一切處受生,故云「譬如真如遍一切處。」非謂一切有情之真如皆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也。故契經金剛藏菩薩云:「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

  …………………………………………

  佛子若有誤認一無所有之虛空為真如者,應速遠離。

  諸祖常雲︰「寧執我見如須彌山,不執空見如芥子許。」經云:「若有須彌量,我見未為惡;憍慢而著空,此惡過於彼。」《無上依經》卷上,佛云:「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堅著我見,不愛正理,我說此人同彼外道。復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觀空,生於有無二見︰『是真空者,直向無上菩提一道凈解脫門,如來顯了開示正說。』於中生空見,我說不可治。阿難,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訾。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髮作十六分,我不許可。」何以故?著空之人必定誤認一無所有之虛空為真如,便認一切皆無,撥無因果。或幻想虛空有一勝性能量為真如,則必誤認自身能證神通之靈知心即是「真如」,與佛一體,必自認已成究竟佛,便道悟只有一次,悟了就是佛,悟後不須修行。便道已證遍滿虛空之本體。渾不知法身即是如來藏,即是阿賴耶,駐於自己身中。猶不知自己尚在資糧位,末入見道位,便以佛之分身自居,起增上慢。若見有人道「明心即是證解阿賴耶,一切有情身中各自有其阿賴耶,非由虛空來。」便斥為非法。若見有人道「如來藏在眾生身中,非在虛空。」便斥為非法。此種人以神通錯「悟」而著空故,起增上慢,誹謗正法,舍報必墮地獄,難有出期。佛子務必敬慎戒懼,勿輕易犯之。

  因有佛子著空而非毀正法,我雖舉示了義經中如上所述佛之金言,乃至數倍於此,彼等猶不信受,依然或明或暗非毀正法。心悲憫之,唯有恭錄《深密解脫經》卷二佛之開示金言於後,共彼心外求法之佛子互相警惕:

  「是故彼諸一切眾生,於諸非法生於法想,於諸非義生於義想,執著非法生是法想,執著非義生是義想,而作是言『此非佛言,是魔所說。』而彼邪智如是解故而謗諸法,不順諸法,毀訾諸法,輕論諸法。於正法中加置邪法,為滅修多羅,為壞修多羅,為不行修多羅,為不說修多羅,於信修多羅者生怨家想。彼諸眾生先有無量罪業重障,復因謗法而謗於人,轉更增長無量罪障,而彼罪障根本之罪不可說盡,何況復加謗法之罪?墮入地獄無有出期,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說其歲數亦不能盡。」

  深盼佛子勿錯執「真如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亦勿錯執「一無所有之虛空空性為真如」,更勿錯執「虛空中之能量勝性為真如」等邪見,

  莫非毀「如來藏在眾生身中」之聖教量。學禪本是善因,若因錯悟而非毀聖教量,招得地獄果報,求出無期。以善因而得惡果,不亦愚乎?

  …………………………………………

  般若禪與禪定之修法不同,應有揀擇:

  近代常有人學已故月溪法師所教之法參禪,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認為看到最後突然嘩的一聲,就會打破無明,就會看見佛性。殊不知打破無明看見佛性須用參禪的方法。禪是般若智慧,不是修定,不應使用此種修定的方法向心中直看,因為能看的心與所看的境都不離意識境界。以此修定之法修行,不論修得如何深入,都不離意識境界,即使能修得四禪八定,依舊不離意識境界。欲會末那識猶不可得,何況覓得本心阿賴耶識?

  若不鍛煉看話頭功夫,以此方法向心中直看下去者,看到驢年亦看不見佛性,便會學月溪法師以為悟後的知覺就是佛性,便會跟著他一樣說道︰「悟後見聞覺知變為佛性。佛性非肉眼所能見,故云見無所見。」卻成誹謗正法、誹謗《大般涅槃經》、誹謗世尊。明心是見無所見,見性則須眼見為憑,《大般涅槃經》中世尊已再三明示。

  以此修定之法欲求明心見性,無異緣木求魚,曹洞宗默照禪之所以迅速沒落者,其故在此。若悟後修學禪定三昧,此則是一法,能益行人。若以此法求悟,極其危險,為此乃修定之法,其中境界甚多,幻覺與魔境亦極多。學人若未先悟,而用此法修行求悟,十之八九落入定境,極易產生幻覺或魔境。若執著幻覺魔境,而無善知識救助者,往往失心發狂,一生頹廢,學人慎之。

  若悟後以此方法修定,則無過失。蓋真悟之人歸無所得,不貪境界,於定境現前時,能知取捨。「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事云何得能發生?」末悟之人切莫以此法求悟,必落定境故,定境中甚多幻覺與魔境故。欲知其詳,可閱《楞嚴經》所載五十陰魔,謹慎提防。

  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後來,靈知心不停擴散,直至感覺此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便以此為悟者,此是幻覺,非是禪悟,非是證空。吾早年學禪時,不待人教,自己便會此法,便認為已證空性。後來讀了義經,方知此境界是定境,非開悟。因為禪---真心,雖不離境界,卻不在境界中。真開悟者歸無所得,因地真如既非有為有作,亦非絕對無為無作。祂遠離能所分別,不在覺知之中。

  此遍滿虛空之覺受不離境界,有境界則有能知之心,能所分別具足。欲保持此境界,須用心護持,則是有為有作。住此境界是有所得,出定時離此境界是有所失。此心能知此境界,能護持此境界,則不離覺知,此非真心阿賴耶識,乃是妄心。

  《大集經》云:「一切諸法無覺無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維摩詰經》云:「法離見聞覺知。」又雲「不觀是菩提。」坐至遍滿虛空時依舊不離覺觀,不是真心,真心遠離能所分別及覺觀。

  若坐中進入定境,看見自己在打坐,又看見自己在體會定境,又有一個能覺知能看的我,便以此能知能看的心作為真心,此是誤認識神。若執著此境界,住此境界貪著不舍,而希求感應或殊勝境界,必招鬼神入侵,久之即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救治。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十︰「大德迦葉,言菩提者名為無為,菩提者離一切數,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見。」若是能知能看之心,即不離數、不離色、不離見,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觀之心是妄心。又云:「過一切相,無依、離一切依。無物、離一切物。無相、離一切相。」能知能看之心,不離心相。此心相依色身五蘊而有,是有所依,非解脫心,非涅槃心,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又雲︰「不可見,不可和合知,不可別異知,非闇非明,無形無相無可觀,非言語離言語,不可觸,不可知,不可聞,……」有被看被觀被知的心,即是可見,即是五蘊和合而知。有能看被看之心,即是別異知。當知本心「不可觸、不可知」,可知者即非本心。能看之心非不可知,凡夫眾生便能以證自證分而知此能看之心,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看能聽能知之心乃是妄心,不論祂是在定中或定外。

  若能坐至一心不亂,妄想不起,清楚分明,常寂常照,此是修禪定,不是禪悟,不離覺觀故。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乃是妄心,禪悟所覓得之本心、離見聞覺知,無覺無觀。禪非覺觀境界,禪之開悟乃無所得;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則有定相可得,不離欲界定。本心則離一切相,離於定亂。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深密解脫經》云:「複次曇無竭,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依此義相,汝今應知,過諸世間覺觀境界是第一義相。……曇無竭,如是覺觀之人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離諸覺觀第一義相。」

  《大寶積經》卷39佛雲︰「我證菩提無相無境。何等名為無相無境?舍利子,不得眼識名為無相;不觀於色名為無境。乃至不得意識名為無相,不觀於法名為無境。」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靈知心在,即不離意識心相,非是無相;有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境界在,即是幽閑法塵,不離境界,有定相定境故,此非菩提心。菩提心無見聞覺知,不落於幽閑法塵境界之中。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入無出。何等名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執諸法,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如來明見無入無出平等法性。」靈知心在打坐時出現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即是入此境界,名為執著此法。下座忙亂時舍離此境界,即是出此境界,名為舍離此法。有入有出,有執有舍,即非菩提心,即非平等法性。菩提真心則是永遠無入無出、無執無舍,永遠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故云「理一心」。祂不是見聞覺知中之靈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時常寂常照之靈知心。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為無性。何故名曰無為無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識所識,乃至非意識所識。言無為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三相永離,故名無為。」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不離意識靈知境界,是有為法,有生滅入出相故,睡著、昏沉、昏迷、入無心定、死亡時即失此境界故,此境界是意識靈知心所能識故。真心境界非有境界,菩提真心於一切境界中隨緣應物、任運自在,而又不落於見聞覺知境界,此菩提心性非眼識乃至於意識之所能知,真悟者稍稍知之,大悟者少分知之,大悟後由諸了義經隨佛修學或隨真善知識修學,進而實際練習,乃至能安住真心之中,發起阿賴耶三昧,而漸漸具足了知,佛地方能究竟了知。菩提心無為無住、無生無滅。意識靈知心所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境界是有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滅、有執有舍,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此非證悟,不離覺知及境界故。

  《圓覺經》佛云:「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寂而常照之中則是有照有覺、有照與照者。久悟之人所住真心境界不在見聞覺知之中,亦不落於不知之無記或無心定中。斷一念無明故,常時精進練習故,所悟真實故,能住真心之中,遠離知與不知二邊,照與照者同時寂滅,不須觀照而寂然安住。此須悟後長久體會練習方能安住,非新悟者及錯悟者之所能知。若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必須以意識心觀照,方能安住而不起妄想;而此安住不起妄想之心乃是意識妄心,不離覺照故,照與照者同時存在而非同時寂滅故。故知不起妄想的常寂常照靈知心乃是妄心,意識境界而已。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二,佛雲︰「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若平時辦公做生意、喝水洗手、言語忙亂,必須分別觀照動作,即非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此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境界。若醒時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睡著及做夢時非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即是境界分段,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心。

  若生時一念不生常寂常照,昏沉昏迷及死亡時,意根不能於色身中運作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心。若以一念不生之寂照靈知心為真心者,此人不離「我見、我所見」,則具足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非是證悟之人。

  禪宗六祖云:「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恁么長。」一切人在打妄想時、在忙亂時、以及瞋怒爭吵時,乃是打坐時一念不生的常寂常照的靈知心、離開寂照境界而與人爭吵,在靈知心與人爭吵時,菩提心依舊是不理會六入,依舊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隨緣應物,與靈知心配合無間。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應謹記六祖上列偈語,常常思惟整理。故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乃是意識心,猶未是末那心,何況是阿賴耶真心?

  阿賴耶菩提心是醒夢一如、定亂一如、生死一如、瞋靜一如,從過去無量生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無量生,都是永遠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不會六入而又能在見聞覺知中隨緣應物、理事無礙。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不是永遠在此境界,是醒時有、睡時無;定中有、出定無;靜時有、爭吵時無;生時有、死後無;清醒有、昏迷無,即非是常,非真心阿賴耶識,即是「境界分段計著生」之意識靈知心,學人務必明鑒。

  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乃因不能證得無知無覺不會六入的如來藏阿賴耶識,而落入常見,此即佛說︰「愚夫不覺識藏故,起常見。」凡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為真心者,務必以此自我檢查,以免錯悟而誹謗正法,成就七十大劫地獄重罪,舍報方知懺悔,已來不及挽救了,慎之!慎之!

  《解節經》佛云:「如是實相過覺觀境界,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何以故?我說真實但是聖人自所證見。若是凡夫覺觀境界,自他可證。法上,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於一切覺觀境界。」即使修得四空定,依舊不離世間微細覺觀境界,何況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不離欲界定之粗糙覺觀境界?

  學禪之人往往追求境界,對無所得畢竟空之真正禪法,其實心不愛樂。只因假名善知識誤導,認為一悟便得大神通,求玄求妙而心嚮往之,便將禪定之修法作為禪法。殊不知禪是智慧,開悟只是一念相應,明白實相而已,不因開悟而有神通,開悟反而歸無所得。慧力信力不足者,樂修定法追求覺觀境界者,若因善知識初悟時濫慈悲,未教他深入參究體驗,便近乎明說的幫他明白實相,反而使他不能承當,因為真正明心者沒有境界可得,歸於無所得。

  此人信力慧力不足,樂求定境,「不能信離諸覺觀第一義相」,於善知識幫他明心之後,若遇修定之法,因定法中有境界可得,便會認為此修定之法有境界可得方是正法,誤認為進入定境中之能覺能觀能知之靈知心為真心,不能信受承當遠離覺知分別之真心,便棄原先善知識幫助而悟之真心如敝屣,暗中誹謗助他開悟之善知識所悟不真;認為自己所悟方真,棄整座金山不顧,而向地上拾取三五錢黃銅以為至寶。

  此是以定為禪,即是佛說「樂修定相應行菩薩」,是定性聲聞種性,此種人不肯信受佛說諸經,卻反而迷信某師著作九十六種,名氣極大,又在香港遺有肉身舍利,便崇拜修學其所開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有境界有覺觀法。此種人我曾遇之,無法救治,雖有九牛亦拉不回,只能任其追求境界而否定阿賴耶真心,只能任其誤以證入有覺觀有所得之妄心為真如。

  此種人追求有覺觀之定境妄心,增長受想及色愛有愛住地煩惱,永不能解脫,應改依阿賴耶識真心無所得境界修學禪定,方能解脫。《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云:「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為始行眾生故說有菩提。如阿羅漢取證,於法無所得,以世俗言辭故說有菩提,然菩提實不可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然於是中亦無有心,亦無造心者,亦無有菩提。」向心中黑暗深坑直觀所生境界,是有覺觀有所得,是有心。自覺有菩提可得,即非菩提,落於意識心中而以為是真心,反而誹謗真悟之人無覺觀無所得為非悟,而引導與其有緣之有情修學定法,以修學有境界可得可證之禪定境界為禪慧,而謗無所得、離覺觀之正法,舍報時難免地獄果報,甚可憐憫。

  真如菩提雖可親證體驗,然此真如無任何境界及覺知可證,不可知、不可思議,不可取證,真如離見聞覺知及一切分別故無得無證。

  《金剛三昧經》心王菩薩言︰「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舍,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又云:「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凈性。」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必有境界,必落於見聞覺知之中,必有所得所證。心王無覺無知無分別,無境界可證,才是清凈心、菩提心。

  《華嚴經十迴向品》云:「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譬如真如無能測量。」「譬如真如性非出現。」「譬如真如非世所得。」「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向心中黑暗深坑深觀所現境界皆屬定境,《瑜伽》說為「六識身相應地」,不離意識境界。證真如阿賴耶本心者無境界可得,是「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有覺觀有境界可得之心即非本心,乃是意識心,此等人舍真求妄,乃愚痴人也!

  本心境界非意識測量所能知,惟除究竟佛。一般悟者有多分知與少分知之差別,故非凡夫所能測量。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進去者必有境界,其中一切境界皆可以意識測量而知。境界即是所知,知其境界之心即是能知,即非本心,是意識心。本心不是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祂是永遠的存在,不論靜中動中睡眠昏迷入定,祂一向都在,不是向心中深觀時才出現。若觀時出現,不觀時即不出現,此非本心,乃是意識定心,所以觀時出現,心散亂時則不出現。本心在散亂中與定中皆同樣明顯的存在,從未消失,故云「性非出現。」

  向心中深觀之法乃禪定修法,與外道修定之法無別,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依舊是世間行。本心在凡夫地時雖然隨業流轉生死,但本心從來不在定亂等世間行中起諸覺受,從來不住定亂之中,一向分明顯現於三界六道之中,而其體性從來無住。向心中深觀之心及定中能觀之心皆是有所住心,非無住心。此是禪定之修法,不離見聞覺知,意識作用而已,不是般若禪之修法。

  眾生一向落於兩邊,聞說本心離見聞覺知,便以為坐至無覺無觀時即是證悟;此是落於無記之中,昏昧度時,養身而已。復有人坐中入未到地定而無覺無觀---出定後即自以為證得空性之本心,此亦是錯會。若有人修得無覺無觀三昧,乃至得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依舊是妄心,不是本心,本心體性無出入故。若入定時離見聞覺知是本心,出定時此本心不見了,卻成斷滅。本心不是時生時滅,而是不論有無見聞覺知,祂都顯然分明的存在。在定中,祂離見聞覺知,在動亂之見聞覺知中,祂亦一樣地離見聞覺知,不在見聞覺知中。

  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是修禪定之法,有所得故,不離境界故。修般若禪的人,應鍛煉思惟觀功夫,不用語言文字而思惟觀照,於一切境緣上尋覓無境界、無所得的本心,乃是般若禪、祖師禪。若於靜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八九落入境界,為幻境所轉。若不為幻境所轉者,便錯認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即是本心。或以為進入無覺無知之中即是本心,出定後便想像本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一旦鹵莽承當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識指戳其錯誤,自以為是,便生大我慢,以聖者自居。大妄語故,誹謗真善知識正法故,便成就無擇地獄重罪,佛子慎之!慎之!

  …………………………………………

  真如非虛空中之能量,亦非眾生共有虛空之能量

  復有佛子聞說「本心離見聞覺知」,未悟得「一切時離見聞覺知之心」,而以一念不生之靈知心為本心,便矯辯說︰「本心是虛空中的能量能力,祂無形無相永不變易,一向離見聞覺知,是一切眾生生命中之本體,即是「真如」一切有情都從這虛空中無所不能的能量而來,這個真如能量充塞宇宙,遍滿十方無盡虛空。十方無盡虛空只有一個無形無相的真如,不是有情眾生各自有其真如。祂無為無作,遠離見聞覺知,而能感生一切有情眾生之靈知心,故眾生修到一念不生,進入遍滿虛空覺受中的靈知心即是真如。」此種說法與六師外道相同,亦與勝論外道相同。

  虛空既無為無作,無見聞覺知,因何能生有情眾生之有為有作身心?此說不符真理。唯有阿賴耶非知非不知,非有為有作,亦非無為無作,任持有情一類種子,方能感生有情眾生身心,成就生命。若道無為無作無覺無知之虛空能生有情眾生身心,即落外道見中。所執虛空既無覺無知永不變易,便非佛說能受熏習之真心;虛空能量既非有情,不受熏習,如何可能感生眾生造業受果?若能感生眾生造業受果,則虛空能量應有變易;虛空能量若有變易,則應是無常。故真如非如虛空能量之完全無知,不然便同草木岩石。然因地真如阿賴耶識之無窮分別非五蘊見聞覺知之知。以上所述,即是佛斥勝性外道,楞伽諸經早已說明破斥,凡我佛子不應學此外道見解。以外道見破斥正法者,必墮地獄;於正法中加置外道邪法者必墮地獄。

  《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此經文乃是佛門照妖鏡,悟者皆應以此經文自我檢查,若所悟本心不能與此經文完全符合,即非證悟,應重新再參。此經明明道「法離見聞覺知」,「不觀是菩提」,云何此處又道「知是菩提」?故知此「知」不是見聞覺知或無念靈知的知,此知名為了知,即是《楞伽經》所說七種第一義之「慧境界」,此非凡夫及淺悟者之所能知,更非以無念無想之靈知心為悟者之所能知,誤會虛空中之勝性能量為真如者更不能知此菩提之知。若以無念靈知心之知,強辯為「知是菩提」之知者,請問您悟後的靈知心能了知一切眾生心行否?若悟後不能了知一切眾生心行,則上座即非證悟,不應咨意評斷誹謗善知識。

  當知無念之靈知心在悟後亦不能了知一切眾生心行,他心通亦不能了知一切眾生心行,此是妄心故。唯有阿賴耶識本心之無分別智方能了知一切眾生心行。此中密意不得明言,以免宗門永斷,以免正法永滅。上座若矯辯靈知心即是菩提心者,因何維摩詰大士在此句前後合併而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菩提心既不會六入,離見聞覺知,當知不是靈知心。既然道「不會是菩提」因何又道「知是菩提」?《金剛三昧經》亦云:「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凈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又云:「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上座所悟之真如本心若落於一邊,不能與「非知非不知」兩邊同時完全相應者,或不能與「無分別智分別無窮」完全相應者,即非證悟,不應隨意評斷他人。若誤評真悟之人,即是誹謗三寶,自贊毀他,舍報時地獄有份。

  上座若道︰「不會是菩提乃指虛空之能量勝性無覺無知,如是菩提乃指虛空能量感生吾人能知。」則此矯辯,佛已被斥,設問「一異、業果、體用」等難,上座何不請誦佛示金言,而執意以遍滿虛空之虛妄想像勝性能量為真如?

  若虛空之勝性能量不在汝身中,則汝身應如死屍段肉,無所能為,用不離體故。若汝五蘊有所能為,則虛空勝性能量應在汝五蘊身中,體不離用故。若遍滿虛空之勝性能量在汝五蘊身中,應十方世界唯汝一人能有所為,餘人無此虛空勝性能量住彼身中故。故知「真如勝性能量遍滿虛空而能感生一切有情身心之靈知心」之說法不能成立。

  若道遍滿虛空之真如勝性能量分成多份,分住有情身中,則此真如是可分割,亦落外道見。若道此能量遍滿虛空中,十方有情皆由同一能量分出而有覺知,則十方有情之生命本體是同一個。既如此,則十方有情之心性智慧應皆相同,本體同故。若然,則諸有情因何有智愚染凈種種不同?本體既同,則業緣果報應皆相同,應一人成佛時一切人成佛,應一人造惡業時一切人同造惡業,應一人受地獄報時一切人同受地獄報,應一人生於天界時一切人同生天界。若言有情眾生皆由遍滿虛空之能量勝性分來,便有以上種種大過。

  若道一切有情之真如是各各有其獨立之本體,非屬同一個,則不應言遍滿虛空。亦不應說為虛空之能量,若說為虛空之能量,則應遍滿虛空。若各各遍滿虛空者,一切有情真如本體應相雜相入,斷無此理。若矯辯道「各有情真如體是虛空性,故皆能遍滿虛空,相離相入。」則 一人解脫時應一切人同時解脫,一人死時一切人應同時死,一人生天時一切人應同時生天,一切人之真如(虛空能量)相雜相入合為一故,處所同皆遍滿虛空故。故知有情之真如非遍滿虛空之能量或勝性,而是各各住於身中,未到佛地八地以上,皆名阿賴耶識、如來藏、法身。《如來藏經》佛云:「我見眾生煩惱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凈如我無異。」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故。《大般涅槃經》卷30佛云:「眾生我者不得如是從身而出,住在異處。」故本心不是虛空中之能量勝性。

  是故「知是菩提,不會是菩提」乃指同一個本心---阿賴耶識。祂同時具足此二句經文之體性,不可分說為能知覺的妄心和不知不覺遍滿虛空的本心。亦不可說「遍滿十方虛空的本心不知不覺而能感生各人的妄心能知能覺」,若作此說,即是外道,佛已被斥。

  若所悟本心能印證「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此一本心同時亦能印證「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兩方面皆符合,乃是真悟,便知如來藏法身不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之能量勝性,一切有情各皆有其獨一無二之如來藏,非與他人共有一個遍滿虛空的如來藏。此如來藏在凡夫地及未到八地之菩薩皆名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或阿羅漢名為異熟識(庵摩羅識),佛地名為真如。

  是故向心中深觀而出現遍滿虛空覺受境界之心不是本心,一念不生時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不是本心,虛空中之能量勝性不是本心,散亂中及定中能觀能看之心不是本心,都不是如來藏,不是阿賴耶識,而是意識心。凡我佛子若非修學禪定,而欲修般若禪者,萬勿使用此種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免落境界之中誤認識神為本心。誤認識神故,永遠不能出離生死,反將因此以有所得法而誹謗真善知識之無所得法,舍報時地獄有份,佛子務必戒慎恐懼才好。

  …………………………………………

  無念靈知是妄心,永無可能變為真心

  復有佛子知見不足,讀了義經時總是一知半解,誤以為應向心中深觀,向靈知心中找尋本心,便以為定境中的靈知心才是本心,誤以為一切時中無覺無觀遠離能所分別的阿賴耶識不是本心,便不肯認阿賴耶識為其本心。於此心外欲另求本心,便錯認定境中的寂照心、或無念靈知心為本心,欲將此妄心修成無分別無能所,以求解脫,此是捨本逐末。何以故?若將此妄心修至無能所無分別時,依舊不能解脫。若不棄捨此心,永遠不離有愛住地,即使修得四禪八定,亦不能了生死。必須徹底了知祂的虛妄本質,方能識取阿賴耶識,將阿賴耶識中染污種子轉化清凈方能了生死。

  佛子必須先識取阿賴耶本心,了知祂才是真正的主人,了知祂遠離能所分別,了知祂畢竟空也畢竟有,了知祂能生七轉識,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了知能藏能變及異熟真如體性,了知祂能生一切法,而一切法皆由祂的見分相分而來,了知吾人五蘊身心及六根所受一切六塵皆是自識所變,六七二識所成無念靈知因此而斷我見我慢我貪我痴,轉依無漏而得解脫,乃能使阿賴耶發起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而成佛,凡此皆須從阿賴耶本心下手修行,乃是大乘禪般若禪。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欲藉定法轉變六七二識所成之靈知妄心,使祂不攀緣執著者,此是定性聲聞之修法,不是大乘禪法。樂修此法者即是定性聲聞,不是樂修智慧菩薩,學人慾求智慧而非求禪定及聲聞法,允宜明辨。

  若欲將此靈知心努力修至無任何執著而得解脫者,應知滅七轉識之理,則應棄捨無念靈知心方得解脫。然此是聲聞阿羅漢,必取涅槃,從此永無明心見性之可能。此靈知心若能修至無任何執著的究竟佛或阿羅漢位時,祂依舊是妄心,依舊是六七二識,不可能轉變為本心,取涅槃時尚須將祂棄捨,而安處於真如(異熟識)無所有境界中,方出三界。本心永遠是本心,妄心永遠是妄心。不論如何修行,無念靈知心永遠是妄心,妄心永遠不會變為阿賴耶本心。故不應由向心中深觀的妄心中覓求本心,本心不在此妄心中,若向此能觀所觀的妄心中求覓本心,永不可得。

  真覓得本心者,便知主客易位之道理。無念靈知之妄心總認為自己是主人。本心從無始劫以來,一向遠離能所分別,不知自己是主人。妄心一向都在境界上有得有失,本心則一向無得無失,亦不知自己無得無失。開悟時明心亦呈無念靈知之妄心作用,靈知妄心開悟了,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客人;過去自以為是,處處作主,是愚痴無知,所以輪轉生死六道。本心一向不作主,本來解脫,祂才是主人,祂一向無得無失。自己應依本心無住無求,亦不求解脫,方能了生死。靈知妄心一旦確認此一事實,便斷我見我慢我貪我痴,從此轉依而得解脫,此須依般若禪修行方能悟得。

  若用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定法求悟本心,永不可得。除非善知識明講指點或用般若禪之機鋒方能得悟,但此是善知識之般若禪法,已非自己向心中深觀之定法而悟。以此修定之法,自己無法證悟,雖因真善知識之助而悟,但無參究過程之體驗,大多會懷疑不信,不敢承當真正本心。大多會轉求定境,反而誹謗真善知識所悟不真,因此造地獄業。故學人慎莫以此修定之法當作般若禪來修,以免自誤而又犯下誹謗正法之大惡業。

  以上乃為辨正真妄而說明「滅七轉識取涅槃」之道理,然末學一向反對學人取涅槃,一向主張應親證涅槃而不取涅槃,回妄心之遍計所執性及依他起性而證圓成實性,證已遠離圓成實性法執,方能成佛,方能廣益佛子、住持正法,佛子勿以為末學鼓勵學人取涅槃,並此聲明。

  …………………………………………

  有所得法是妄心作用,非證解阿賴耶真心。

  近有佛門外道質云:「月溪法師云:『悟後一切種子和盆托出』,故證解阿賴耶者應立刻有宿命通,若無宿命通,即非證解阿賴耶。」

  辨云:一、三藏十二部經,不曾有佛菩薩說過「悟後一切種子和盆托出」,乃是此師所創造。除最後身菩薩外,一切人開悟時皆不可能具足一切法。而且世尊在此世間的示現,是先修成四禪八定而得神通,以神通降魔後才見性成佛,非因開悟而有神通。一般人開悟只是見道、入道,猶須「修道」,《楞伽經、楞嚴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說之甚詳。開悟見道乃是《大寶積經》所說「一念慧相應」;五通乃因修定而生,非由慧生,與開悟不相干。故古來開悟之祖師無宿命通者比比皆是,著名者如玄沙師備、長沙招賢、偽山靈佑、趙州從諗、雲門文偃、南泉普願、歸宗智常、黃櫱希運、無門慧開、大慧宗杲……數之不盡。若主張以有無神通作為勘驗標準者,此人不是悟者,乃是追求境界等有所得法之佛門外道。若因月溪法師說「悟後一切種子和盆托出」而主張證解阿耶賴時應立刻有神通者,則月溪法師應有五通,因何他「悟後」一通也無?

  二、得天眼宿命通者,乃是有所得法,證解阿賴耶是無所得法。若論五通,鬼神、外道、中陰身、畜牲等得五通者亦不少,然此是三界有,不離生死。若認為得宿命通等即是開悟證得阿賴耶,則有宿命通之外道、鬼神、畜牲、中陰等應皆是悟者,云何佛說彼等不得無生智?乃是未悟凡夫?大阿羅漢得六通者亦極多,因何佛說他們沒有悟明心性、沒有證得阿賴耶?

  三、神通及觀想覺觀所得法,皆不離見聞覺知,非是真心之無功用行,乃七轉識妄心作用,皆是有所得法。《金剛三昧經》心王菩薩言:「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凈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必須悟得真心後,證得無所有覺、非知非不知之境界,然後安住真心境界,日久功深方能發起阿賴耶三昧而得出世間上上神通,此非鬼神外道得五通者所知,亦非一般悟者之所能知,何況錯悟之人?然此三昧並非一悟便得,須悟後漸修,長久方得。至於悟後如何安住真心「境界」而修阿賴耶三昧,非本書之敘述重點,亦不可公開說明。末法眾生因緣不具故,此是地上菩薩深密境界故,不應使增上慢人聞故。

  四、綜而言之,神通境界是三界中之生死法,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生死,是虛妄法。故《大般涅槃經》佛云:「善男子,雖因修習三十七道品,獲得四禪神通安樂,亦不名實。若壞煩惱證解脫時,乃名為實。」

  經云:「智慧度學人,神通度俗人。」若以悟後有無宿命通來勘驗他人是否證得阿賴耶識者,此人名為修慧求悟,其實不是修慧求悟之學人,乃是修定求有之俗人,此人學佛之基本知見猶未具足,不應有開悟之因緣,若有善知識為彼明白指出其身中之阿賴耶識真心,此人必不能信受,亦因此誹謗正法,成就未來七十劫之地獄業。

  五、有所得者即非覺悟。《父子合集經》卷20《爾時世尊語尊者舍利子︰「我今說此見真實性妙三摩地,若諸菩薩聞是法已,速能覺悟,到於彼岸。何以故?此三摩地明一切法自性非有無。補特伽羅無少法可得,若有所得,彼非覺悟。」》證知有境界有所得法皆非真悟,不離靈知心之意識境界故。

  是故不應以靈知心追求境界,而應將本性清凈而有染污之阿賴耶識中染污種子,經由斷除一念無明,使其凈化為清凈心而發起無功用行功德,並非追求有所得、有境界之靈知心所能發起。悟後修道應往無相無所得及修除貪瞋痴慢疑之道路前進,唯有契合無相無為無所得法者,方能發起地上菩薩之大功德。故《華手經》卷一,佛云:「若有眾生不信諸法空如幻化、無相無緣;是諸眾生,佛不為師,非佛弟子。」遠離有境界有所得法,不落於一無所有之虛空而證得無所有境界之本心者方是真正開悟,故《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四,佛云:「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初歡喜地。」佛子應遠離有境界法,遠離有所得法,若不遠離有所得心,即使千佛出世為汝明說,亦不敢承當也。

  《大寶積經》卷77「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本做何罪障,於一劫中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還退失?佛言︰富樓那,隨逐依止惡知識故,又不能廣流布法故,汝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還退失。」凡教人修學有境界法有所得法以為修慧者,以證得有境界法有所得法為證悟者,即是惡知識,初悟菩薩應速遠離此類惡知識,以免退失菩提真心。

  …………………………………………

  「一悟即至佛地、見性成佛」乃是方便說,非究竟說:

  六祖壇經雲︰「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又云:「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又云:「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今有一般迷人,妄想一悟成佛,乃引述上開壇經之方便說法,以證明月溪法師所說「悟後一切種子和盆托出」之邪說。殊不知壇經所說只到見性為止,見性後應如何修到究竟佛地?則不曾著墨。而上列所謂「成佛」亦只是方便說,乃是理上的佛,非是究竟佛。有經為證:

  《父子合集經》卷20《佛雲︰「大王,何謂佛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時凈飯王聞是說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眾生皆應是佛。」佛言︰「大王,眾生不住顛倒見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實際,或名法界。但依俗諦推求詮表,非勝義諦作是說也。」》壇經所說「一悟即至佛地」亦復如是,但依俗諦推求詮表,方便說為佛,非依勝義諦所說究竟佛也。故六祖所謂「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非是究竟佛也。

  譬如壇經亦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是否便可撥無東方琉璃光土?便可撥無西方極樂凈土?壇經又云:「但見本源清凈、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是否便可撥無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等?壇經又雲︰「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是否便可撥無觀音勢至釋迦彌陀?便道世間沒有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及釋迦佛阿彌陀佛?

  今時迷人不明究里,妄想一悟成佛,乃將六祖之方便說,誤作究竟說,用來證明月溪法師之邪說,以遂行否定正法之目的。若「悟後一切種子和盆托出,一悟即成究竟佛」者,吾今請問所有認同此說之「悟者」︰汝今既悟,汝心中之一切種子功能現前否?汝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現前否?汝四神足、四無所畏、四無礙辯現前否?大迦葉尊者乃至六祖究竟已悟末悟?若已悟,因何不成佛?佛因何授記「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若大迦葉尊者等一脈相傳諸祖未悟,因何遞傳衣缽?二祖慧可究竟已悟未悟?若道未悟,達摩因何傳付衣缽及《楞伽經》印證?六祖惠能究竟已悟未悟?若未悟,因何得傳衣缽?若未悟,汝因何引述六祖壇經作證?若已悟,因何未成佛?六祖若已成佛,則佛授記「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便成妄語。請問︰佛是妄語人否?

  上座既已證悟成佛,還能答吾上開諸問否?若道未悟故不能答,則未悟之人不應以凡夫意識擅自解釋悟者所說法,非汝證量故。身未證法而妄說正法、否定正法者,必墮地獄故。末學為上座思慮及此,每每手腳捏冷汗,上座應為自身利害,切實深思方是智者。

鏈接:附錄二:宇宙萬有之本體----生命實相之辨正


俗諦是本無而世人見有,真諦是世人見有而本無。真俗是交徹而雙泯的,故而不存在獨然的本體。建議您看看《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和《大智度論》的卷三十一(釋「合說有為、無為空」),以及《宗鏡錄》卷六十(對唯識三性都否定掉單純的有、無)。先建議思維《大智度論》的那部分,最對治本體思維。


描述里的理解偏了。緣起性空,且空無自性,這個空無自性恰好就是其自性,所以叫性空。

《文殊師利菩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

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於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於貪嗔痴無有出離。以有空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分別執為我。


謝邀。讀《圓覺經》文殊菩薩和佛的問答有滿意答案。讀《楞嚴經》卷一、卷二有你問題的答案。字數多,自己查閱吧。抱歉抱歉……


沒有。任何宣揚本體論的,都不是佛法。另外什麼時候無常、無我成了世俗諦了?


清凈的本體就是無所有,無所有就是清凈的本體。


一切法都是佛的壇城,煩惱即是菩提,眾生即是佛。除了眾生以外,沒有獨立存在的佛的法身。除了我們的阿賴耶識以外,不存在另一個獨立的如來藏。


有。連這個都不敢承認都要懷疑的話,修行修什麼?參禪參什麼?所謂念佛是誰的話頭,話前頭那個妙明本心怎麼能被找到。反對一切故弄玄虛。


有。靈魂就是清凈本體的第一階段的最初體驗,其表現為: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放下了家人,愛人,榮譽和一切,歡快地去投胎了。


推薦閱讀:

惠能: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圖)—道德真源
業障之深淺2016-09-28 18:38:58 新浪博客
佛教重踐行還是了悟?
佛陀:持戒和苦行都比不上的功德(圖)—道德真源
有事求助各種世間鬼神,有何後患?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法 | 密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