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總是通過騙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這種情況怎麼辦?

我家有兩個孩子,大的七歲,小的一歲三個月,孩子奶奶總是喜歡騙他們。舉個例子:奶奶帶小寶出去玩,大寶也要一起去,但是大寶的粥還沒有喝完,奶奶就說她等著大寶,等粥喝完了一起去。結果大寶把粥喝完了,奶奶已經帶著小寶走了,一場大哭,說奶奶騙人。然後第二次同樣的場景,她又說等大寶把粥喝完了一起去,大寶當時就說奶奶愛騙人,上次說等她就沒等,然後趕緊跑去喝粥,我以為奶奶這次怎麼也不會再失信了吧,結果粥喝完出門口一看,又沒人了…

不僅是大寶,還有小寶。也舉例吧,小寶因為經常都是抱著,忽然有一天我背了他,然後就覺得特別好玩,一看你蹲那兒,就趕緊趴背上要背背,背了之後就高興的不行,要好長時間還不捨得下來。然後小寶自己在那裡玩,奶奶忽然蹲下來叫他:來背背。小寶興沖沖的趕緊跑過去了,然後奶奶就站起來不背了。

諸如此類的事情舉不勝舉,跟她道理也講了很多次,她總是說她的孩子都是這樣騙大的,她都騙習慣了。

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益,幫我一下,因為真的很煩惱


這就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之一。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原則是「誰帶誰做主」,不涉及原則問題都由著老人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帶娃;但如果涉及我們所堅持的原則問題,就要做好兩手準備:

要麼,老人可以接受你的想法,你就得感謝老人的付出和改變;

要麼,老人不能接受你的想法,那就換人來帶。

不可能要求老人帶娃,還要求老人改變這一輩子的行為方式——改變自己都很難,更別說改變老人!

我們「能怎麼辦」和「想怎麼辦」之間,是存在鴻溝的。

  • 「想怎麼辦」?

題主當然希望老人有所改變,不要再騙孩子了。但是,題主多次嘗試與老人溝通,不也都失敗了嗎:

諸如此類的事情舉不勝舉,跟她道理也講了很多次,她總是說她的孩子都是這樣騙大的,她都騙習慣了。

  • 「能怎麼辦」?

說「能」之前先考慮「不能」。

在這場漩渦之中,我們至少短期內不能改變老人,那就只能改變自己和孩子

原則是:不管別人如何對待孩子,自己都要做正確的事。

首先,肯定孩子的真實感受,坦誠地告訴孩子,奶奶「騙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奶奶答應大寶喝完粥就出去玩,但她沒有做到——奶奶說話不算話,這是不對的

奶奶再次答應大寶喝完粥就出去玩,又跑了——奶奶說話不算話,說明在這件事上,她的話是不可信的

奶奶讓小寶過來背一背,結果過去了又不背——奶奶只是「逗你玩」,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

實際上,孩子已經有所感覺了:

第一次,大寶一場大哭,說奶奶騙人。

第二次,大寶說奶奶愛騙人,上次說等她就沒等

奶奶「騙人」的行為,其結果都會由她自己承擔的——消磨殆盡了孩子們的信任,也會讓彼此的關係愈加疏離。

其次,題主要注意言行一致,答應孩子的事就要做到。

奶奶成為了「反面教材」,孩子們此時更需要「正面榜樣」。如果題主能說話算話、說到做到,就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榜樣——孩子會意識到:媽媽說話算話,可以信賴;奶奶總是騙人,不可以信賴。

當每一次奶奶「騙人」的事件發生以後,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

詢問孩子「被騙」的感受

讓孩子學會識別什麼是「騙人」,「被騙」了該怎麼辦,以及如何防止「被騙」

告訴孩子「騙人」會帶給對方怎樣的痛苦,給自己造成怎樣的損失

如果你教給他正確的事,他就會去做正確的事——可能因為痛恨被騙而更努力地成為正直的人。

第三,奶奶是無能為力的,但媽媽是解決問題的。

如果有更好的辦法,奶奶又怎麼會去選擇「騙人」;就像如果我們能跟孩子更好地溝通,又怎麼會選擇「打罵」?

奶奶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出去玩,顯然是不現實的——年紀大了,孩子又跑得快,她確實看不住。所以作為題主,應該意識到奶奶的口頭承諾只是對孩子的敷衍——她做不到,又不想起衝突,因而選擇了對她自己而言最有利的策略——哄騙。

這時,媽媽完全可以參與其中。

如果大寶只是想出去玩,其實並不在意誰帶他一起出去,媽媽可以和寶寶協商:

大寶,等你喝完粥,媽媽帶你出去玩

如果大寶只是想和小寶一起玩,也不在乎在哪裡玩,媽媽可以和奶奶商量:

先別帶小寶出去了,大寶希望和小寶一起玩,先都在家裡待著吧

如果大寶小寶都無所謂去哪裡玩,只是奶奶想出去透透氣,媽媽可以和奶奶溝通:

媽,你想出去就出去吧,大寶和小寶都我來管了

通過上面這些方式,在了解兩個孩子和老人的具體需求後,媽媽可以嘗試參與其中,找到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第四,奶奶故意「逗弄孩子為樂」時,題主要挺身站出來。

如果說奶奶只帶小寶出門是因為無能為力,那麼她故意哄騙孩子過來、假裝要背他的行為,就是以逗弄孩子為樂趣了。

當孩子經常被欺騙時,確實會受傷,從而更難信任人,甚至會學習這種欺騙的行為。

這時,建議題主挺身站出來,指出奶奶的做法不對——如果不便當著老人的面說,可以下來以後再和私下和孩子溝通。


孩子不傻。

當他們一再被欺騙時,就會漸漸失去對奶奶的信任,也會對別人的承諾做出更理智的判斷。

只要我們自己堅持去做正確的事,堅持對孩子做到言行一致,孩子就不會對所有人的承諾喪失信心——反而會和那些正直、說話算話的人走得更近。

最後,我還是想說:

「哄騙孩子」,絕對是陋習!

如果有可能,離這種人遠一點。


對於評論區的鼓勵與支持,深表感謝

問題下面很多的回答都很有參考價值,高贊的那篇,和很多寶媽們自己總結的經驗,我邊看邊讚歎,原來還能這樣啊!

思及此處,我的回答多少有點單薄(臉紅)

說句實話,我已經習慣被小區的孩子叫阿姨了。三歲一代溝,這句話是真的。我對10後的孩子,把握不定、琢磨不透,思想跨度太大了,跟不上他們的思維。

而後我突然意識到,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那些陳舊的,雜亂的,不堪的,也將隨時代被葬送在歷史長河中。

這個感覺很短暫,一閃而過,但是很奇妙。

陋習被改變,人類在進步。

前人見證盛世,而後人開創盛世。

這本身,就令人動容。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的祝福,在此,給各位表演一個直角鞠躬。

正文——

這位媽媽您好,我是一名高二的學生。

當然回答這個問題的我沒有為人父母的經驗,但是在我過去的歲月中,作為一個不斷在摸索中成長的孩子,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經歷感受。

07年的時候我上幼兒園大班,舉家從一個三線城市搬到了上海,父母決定博一份事業。我比您的大寶還小一歲。當時父母二人工作忙碌,不誇張的說,我睡前見不到他們,醒後也見不到他們。以我們家當時的條件,請不起保姆。此為前提。

在我6歲到13歲這七年里,我被兩位老人輪流帶大。一位是我姥姥,一位是我爺爺。

我的姥姥,刀子嘴豆腐心,但是嘴碎且經常用哄騙的方式使我服從她的命令。比如我剛上小學的時候,英語差的一塌糊塗。我姥姥為了激勵我,跟我講達到九十分,就獎勵我十元錢。我天賦不高,學慣用的是笨方法,為了拿這十塊錢,我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塞著耳機聽英文磁帶,讓錄音在我腦海里不停地回放,從而形成記憶。

辦法是死辦法,但我的成績提高地非常快,因為我能把一本書通篇背下來,老師一講就通。於是學期末的時候,我考了滿分,且是三門滿分。結果您可能已經猜到,我姥姥不認賬了( ¨? )

這是十年前的事,我到現在還記得。我並不記恨,但終究是意難平,這種被欺騙的感覺導致我很長一段時間都難受。我每次摁下錄音機學習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挫敗感,一種努力付之東流的恥辱感。

三年級之後父親的工作越來越穩定,我媽經商,家裡開始富裕起來,他們也能按時回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

我很開心,同時也很苦惱。

因為我姥姥飯桌上特別喜歡打小報告,很多我們私下約定好的事情,比如我多吃了一根冰棍,睡前沒有喝牛奶,多看了一個小時的電視。其實這些事我事先早已徵求過她的同意。老太太冰棍和我一起吃,電視和我一起看,結果轉頭把我給賣了???

她是一個很會裝傻充愣的人,該上演技的時候一點都不含糊,說到不做到,答應和我去遊樂園結果一直推脫,答應了我上學時照顧家裡的狗崽不照顧。

為了與她鬥智斗勇,我學會了察言觀色( ¨? )不讓她抓住我的一絲漏洞,說話留三分,做事會做全。有人可能覺得一家人沒必要,老太太也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不是為了孩子好就真的對孩子有益。打開知乎搜搜關鍵詞,您就能知道這世間的多少父母長輩以愛為名,帶給孩子無窮的傷害。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可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大人說謊哄騙孩子,孩子現學現搬怎麼辦?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我從老太太身上學到兩個道理,一是不抱任何希望,做事前做好最壞的打算,她曾無數次給予我希望,令我失望,使我絕望,最後歸於平靜。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的行事作風。我對人好不求回報,我可以全心全意對你,但我不會百分之百信你。不是說我心胸多寬廣,而是我潛意識裡面覺得別人最後都會離開我,甚至背叛我。

什麼都不奢望,便受不到傷害。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卑微( ¨? )

二是做人,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我可能比較愚鈍,一根筋悟不到說謊帶來的益處。我被哄騙了那麼多次,想到的是,被欺騙太難過了,我以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絕不要跟我姥姥一樣帶給別人傷害。

我們這一生總會以各種各樣有意無意的方式傷害到別人,但誠實是底線,我希望我能守住。

孩子是聰明敏感的,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孩子又不傻,您的大寶已經到了形成三觀分別是非的年齡了,小寶雖然小,但是哄個幾年也該反應過來了。所以我覺得您如果著急且有空,不如自己帶;如果沒空,多給孩子講講故事,比如什麼烽火戲諸侯,一諾千金,曾子殺豬,立木為信。讀書真的太重要了,我那會兒年紀小,父母忙,沒事就到父親書房翻書。這些引經據典的故事把我唬的一愣一愣的,感覺言而無信就像刑事犯罪一樣可怕。我覺得這些故事和書本給了我慰籍,讓我明辨是非,讓我明白我姥姥是錯的,讓我能夠堅持自我,也讓我重拾自信。

引火燒身,玩火自焚者不在少數,我姥姥有五個孩子,九個重孫 孫女,幾乎每一個都是這麼哄騙過來的。這樣的習慣如同附骨之疽一樣,她運氣好,謊撒的小,子女不計較。做為小輩,呈以感恩之心,我希望她一輩子喜樂平安不翻船。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我信因果,我的某位表哥,被老太太帶大,撒謊成性且手腳不幹凈,做事沒常性。

並非苛責老太太,但小舟江行,沒有推波助瀾,哪來的翻船。孩子最初沒有思考能力的時候,不都是模仿學習長大的么?誰出生就能叫媽媽?小樹終於開始分叉了,結果發現根已經被帶歪了,其影響可見一斑。

(補充:最近有知友針對錶哥一事或感慨或嘆息。我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這事兒老太太是有一定責任的,起碼是個誘因,但是不能全怪她。

老太太人沒啥壞心眼,年輕時曾家逢變故又趕上文革,從錦衣玉食到食不果腹。她所受到教育,學到的風雅,在那個時代讓她連飯都吃不起,更別說養育五個孩子。她必須放棄一些原則,去迎合一些不公平,去學習一些「陋習」,去變得潑辣、精明、錙銖必較甚至是撒謊

我現在看到的「缺點」,卻養育了我的母親。那個時代太難了,我沒有立場去指責她。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我們既然改變不了老人,就應該正視自身,正視下一代的教育。

我表哥的母親——我的姨母,是個孝順的人,對老太太說一不二。孝順是好事,但盲目的孝順,就是愚孝了。她老來得子,對兒子十分寵溺,對老人言聽計從。她意識到了老人教育上的問題,也知道哄騙孩子不對。

但她覺得不是大事,誰不是這麼過來的呢?孩子長大就自然明白了,結果孩子長大了,確實辦出來件大事。

偷盜,不下數年的偷盜!一開始被發現,以撒謊糊弄過去。最後報警,發現自家人抓了自家人。而家裡丟錢最多的,是老太太( ¨? )

老太太三個弟弟,事兒一傳搞得族裡族外人盡皆知,姨母和表哥的事迹被當做「慈母多敗兒」的典範被說道。幾乎每逢春節走動必受「瞻仰」。各中微妙,唯有自知。

我非常同意樓上高贊文章中「哄騙是陋習」的觀點。可怕的不是陋習的存在,而是陋習被延續,在明知其「陋」的情況下代代相傳。

我的姨母是個溫柔善良的女人,我很喜歡她,那時候我們都不富裕,表哥卻擁有很多零食和玩具,平心而論她是個好媽媽。但好媽媽和好母親是不同的。有道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她這是「明知不好而放任之」

所以這事兒讓老太太一個人買單,其實不公平。)

我母親是個有手段有主見的女人,我姥姥橫了一輩子,卻鎮不住她。我與她詳談過一次,其原因是她打了我一巴掌。具體原因更奇葩,我姥姥耳背聽不清不好意思問又瞎猜,以為我在罵她,時隔多年我已記不清自己說了什麼,但她說的罵人絕對子虛烏有。盛夏時節暑期旺,母親下班疲憊勞累,老太太添油加醋一番,她便以為我忤逆了老人,伸手往我背上打了一下。夏天穿的少,她那一掌又挺重,生理眼淚立刻就下來了。

對,沒問前因後果。

我想著,前因後果你不問就我說唄。我把近幾年問題給她倒豆子一樣羅列出來,我媽一下就明白了。溝通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你跟一個明事理的人溝通,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她從一開始就很公平,在此事之後,便不會相信我姥姥的一面之詞。

而提問的這位媽媽,我相信您也是一個很明事理的人。您意識到了自己母親教育方式的不對,也沒有任其發展,這其實是對孩子一種很負責任的行為。但是您必須知道,您母親是行走於世間幾十年的老人,你讓他改掉這個習慣可能性幾乎為零。我的母親曾經也和我姥姥商談過教育的事情,但最後的結果是,我姥姥又點亮了一門新技能——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所以我推薦給您的最後一種解決方案就是換人。在我九歲到十三歲的這四年裡面,是我爺爺帶我的。他與我姥姥的教育方式簡直天差地別。聽說他年輕時有許多的毛病,大大小小,零零總總的,但我覺得就做人方面來講,沒的挑剔。

我父親小時候經常被他打,上頓打完接下頓。老爺子望子成龍,但是兒子天生和學習八字不合相生相剋。他反思自己,其實每次打完孩子都後悔,最後終於放棄棍棒教育。

老爺子年輕的時候喜好廣交朋友,為人仗義,說一不二。手工極其靈活,父親曾想要一輛自行車,我爺爺答應了,無奈條件有限。於是學了手藝給我爸做了輛自行車,換了好幾次設計,漆塗了很多遍,刷的又靚又輕巧。他做不到的不說,說到的一定做到。

這很重要,對於孩子而言,說的再好聽不如做的多,日久見人心,甜言蜜語和撒謊矇騙都是一時的,說到不做到,是個人也能覺出味兒來了。

帶孩子挺考驗人的,其實不是說這個人他有多能幹他就能做好這事。

我爺爺花錢大手大腳不如我姥姥精打細算,我爺爺容易被騙不如我姥姥聰慧機敏, 我爺爺說話直來直去不如我姥姥能言善辯

但是在孩子面前,他就像一隻刺蝟一樣,背負著尖銳,把柔軟溫暖的肚皮露給你。

而我的姥姥,更像一隻河豚。如同所有的母親一樣,至善至仁,只是傷人。

我活了十七年,對於很多人來講這個年紀的根本不算什麼,沒有經驗沒有閱歷憑著一腔熱情頭腦發熱的年紀。我是一隻刺蝟,我也很慶幸自己活成了一隻刺蝟。我也當了長輩,有了自己的小侄女小侄子。

我豎起刺,我背負著刺,或許我有一天會收不住我的刺,但在此之前,我願意向他們露出肚皮。

至善至仁。

————————————————————

寫著寫著情緒有點收不住,題主將就著看吧,總結一下就是:能帶自己帶,不行給孩子多念書,多思考多關愛。能和母親溝通最好,不行可以考慮換人。無論如何,家長立場要堅定。

小孩挺容易滿足的。我父母工作忙也沒時間關愛我,我媽就帶我去過一次遊樂場,我開心了挺久,其實也沒玩幾個項目,就是心裡美滋滋啊( ¨? )

您給予孩子的關愛,孩子都能感受到的,含蓄點的不說,都記在心裡。我父母漸漸放下手頭的工作了,但我也快成人了。過去錯過的終將成為遺憾,但也只得作罷,且歌且行了 (,,???,, )

如果對您有絲毫的幫助| ??????)???

我將倍感榮幸。

也祝福大寶小寶聰慧伶俐,喜樂安康。


我家就發生過我媽哄騙娃的事,現在已經基本不會了。

首先我非常贊同@Cecilia 的答案,我在此只算是做些小補充,依照我個人經驗,說一說怎樣盡量幫助老人家調整愛哄騙孩子的習慣。

儘管我的爸媽在同輩人里學歷不算低,退休後也仍然樂意學習很多新知識,但根植於心的育兒和教育觀念還是非常地老舊。

他們從小被家長哄騙過無數次,也用同樣的方式對付過我們,已經大半輩子了,他們很難意識到這有什麼問題。即便是他們意識到了,觀念的改變和習慣的調整,也都是非常非常難的。

所以如果他們願意做出調整,哪怕是一點點,我們也應對此心懷感激,並多加鼓勵。

同時,我相信絕大多數老人家,他們愛孩子的心,不會比我們少。

對於老人家哄騙孩子,我把它分成兩種情況來解決。

  • 第一種,哄騙正在進行中,尚未造成不好的結果,我會想辦法讓「謊言成真」。

我自己帶孩子,所以有急事要外出並且不方便帶著孩子時,我會把孩子寄放在我爸媽家。這種時候一般我都很趕時間,孩子又很小(1.5歲),經常解釋很久他還不肯放我走,以往我媽媽看不下去,就會哄騙他:「外婆帶你去吃冰激凌。」

孩子喜歡吃冰激凌,所以他馬上就被哄走了。

但事實是,她家冰箱里並沒有冰激凌呀。

於是我不管多趕時間,都會跑去小區外買一盒冰激凌寄放在保安室,或是手機上點個外賣冰激凌,然後打電話知會我媽媽,讓她的謊言不再是謊言。

其實,老人家多數「哄騙」的本意並不是真的想騙,他們的想法傾向於「更快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更好地解決問題」,所以方式上多數很簡單粗暴。

他們肯定也知道「騙」是不好的,但經驗和習慣讓他們本能地就那麼幹了。

所以如果有補救行為,讓他們不再成為騙人的人,他們多數也會很樂意地接受。

題中遇到奶奶答應大寶一起去玩的要求後又失信離開,作為母親的我們,當下也許可以跟孩子這麼說:「剛才奶奶有急事要帶著小寶先離開,她交代媽媽轉告你,等你喝完粥,讓媽媽再帶你過去找她,她不是故意不帶你去的。」(前提是知道奶奶在哪兒)

事態還未造成不良後果時,我們盡量不去定義奶奶是否有「騙」。

當把孩子送到奶奶和小寶面前時,我們再向奶奶「強調」一下剛才發生的事:「剛剛你有急事先離開,交代我等大寶喝完粥再帶過來對吧?瞧,我把大寶帶過來了。」

通常奶奶反應過來後,應該會接受這樣的補救行為吧?不太至於開口說:「不對,剛才我就是騙他的。」

雖然這個補救辦法里也存在著「騙」,但善意的謊言能安撫孩子,也維護老人面子,當「謊言成真」後它也不再是「騙」,還算行之有效。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又要想辦法,又要安撫孩子,又要顧及老人面子,也太累了。

我個人的想法是,承前啟後就是時代賦予我輩的使命,尊重和接納上一輩老舊的觀念,用好的教育觀念對待孩子,讓錯誤和遺憾止步於我輩,讓尊重和溫柔以待由下一輩傳承下去。

不過也可能這種做法不具備普適性。大家可根據自家情況,再具體分析。

  • 第二種,哄騙事實成立,已無可挽回,我會明確告訴孩子老人家做錯了,事後再與老人溝通。

要明確告訴孩子,老人家的做法是錯的,這點毋庸置疑。但盡量避開老人去說,畢竟得顧及他們的面子。

我也曾在要趕著出門,我媽媽哄騙孩子「我們一起數到100,你媽媽就回來了」時,當著她的面說:「外婆說錯了,你們按正常速度數到100媽媽也還不會回來。」

我媽媽肯定有不悅,她反駁說:「我不也這麼騙大你們的嘛,現在你也好好地。我要是按你這麼花時間哄孩子,當年我們全家人都餓死啦。」

你看,自己的親媽尚且都會不高興,更何況假如當面懟婆婆,雙方可能就更有意見了。

在傳統觀念里,老人就是知識和經驗的傳承者,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當代老人家也更傾向於想體現自己的價值,顯示自己的權威,而且老人家一樣有「希望被認同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所以我們要盡量在老人家心情較好,情緒平和時,跟他們溝通此事,避免當孩子面指責他們的錯誤,那樣容易讓他們產生抵觸的心理。

事後溝通的重點是,不問責,我們旨在讓老人家調整做法,所以千萬別帶著負面情緒去溝通。

不要抓著錯誤否定老人家,先感謝他們為我們著想的出發點,接著只講述那麼做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例如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不再願意親近他們),也要記得肯定他們其實也不想哄騙的本意,提出我們覺得更好的調整辦法。

當雙方不帶負面情緒溝通時,我相信大多數老人家也都非常願意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心情,去反思自己的做法。

前面說了,觀念的改變和習慣的調整,太難太難了,所以一次溝通解決不了太多的問題,我們該做的是和老人家經常保持溝通,同時平日用一些技巧去影響他們。

我這兒說兩個自己的小技巧:

1.找一個或一些老人家同齡的,願意接受新觀念的人,去影響老人家。

在我家,我爸會更積極地去學習新觀念,也更相信權威。當他從各種途徑(包括我平時的溝通)了解到某些育兒行為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時,他也會積極地同我媽媽私下探討。

相較於我的說教,我媽媽肯定更願意跟我爸爸平等地去討論某件事,也更容易認同我爸爸的觀點。

那麼在後續的表現中,他們也會彼此提醒,逐漸調整一些在育兒中不當的行為。

還有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九大鄰居,她們之中也並非全都遵循舊觀念,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能走在時代的前沿。我會經常在我媽面前說,X姨的觀念是對的呀,它有XXXX的科學依據。我媽媽想想有道理,也會逐漸接受。

2.平時在相處中,多向老人家灌輸科學的育兒知識。

跟我爸媽交談時,我會經常說一些育兒的小知識,科學的新觀念,也是希望他們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外,有些時候在外我也會跟媽媽悄悄議論看到的,某些隔代教育里不良的行為,這實際上也在強化媽媽「她不會那麼干」的心理。

更多的時候,當我們科學育兒,科學地運用教育技巧和孩子溝通,孩子的表現達到甚至超過我們的預期,老人家們都會看在眼裡的。

他們能切身地體會到那些觀念是對的是好的,自然而然也就更願意調整自己的行為了。

所以現在當我把孩子寄放在我媽媽那兒時,她也會像我那樣告訴孩子:「你的媽媽雖然不會馬上回來,但在你吃午飯時她一定會回來,外婆可以陪你讀繪本、玩小汽車,也很有趣的。」

我的孩子會戀戀不捨,但他依然願意放開我的手。

因為我從來沒失信於他。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育兒這件事上,我們盡量不要站在老人家的對立面,如果可以,請努力把他們請到我們的統一戰線來。而對於那些真的完完全全不講理的老人家,我只能說,那就讓「距離產生美」吧。


題主,我感覺你真的很著急,@Cecilia 等答主已經答得很專業了,我也來答一下,也許能提供不同的思路。

仔細看了一下你的描述,大寶7歲了,小寶1歲多,這是兩個不同的年齡段,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完全不同。不知道你們平時帶孩子的人手是怎麼配備的,如果由奶奶一個人主帶,也沒有人幫忙做家務,這個工作量真夠老人家吃緊的了。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我相信你們是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做出人手安排的,批評或是抱怨於事無補,我們只基於現狀看現在能做些什麼

你家的情況,小寶呢,還比較小,奶奶的行為肯定對小寶有影響,但小寶現在自身還發展不出反影響的能力,所以我覺得你現在可以試著培養大寶的自主意識和寬容意識,來弱化奶奶類似這樣事上的影響

我常用的方法是「幽默法」(我不是一個幽默的人,只是偶爾戲比較多:愛笑愛鬧吧)。

這種情況,我自導自演模擬一下,供參考(我也不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將就看哈):

出來一看,奶奶帶小寶不見人影了,或奶奶正準備帶小寶開溜,你就開始誇張地打噴嚏(一定要演技在線,你家小寶現在還能吃這一套很長時間,大寶可能比較淡定了)。向大寶求救:大寶,不好啦,媽媽過敏啦過敏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嚏。

孩子問:媽媽你對什麼過敏啊?

你:我對奶奶說的話過敏啦(其實我擔心一般老人接受不來,這要你與老人搞好平時關係為情感基礎,否則會傷害老人的自尊心)。

我們要的效果就是孩子對奶奶這樣「行騙」的行為,一笑了之。

我在有些時候就是這麼應對我家孩子的焦灼狀態、或老太太的一些固化思維的,因為有時候小孩、老人真的用我們的思維來看是不可理喻,但是我們日子還得繼續。我們不僅要考慮老人對孩子的影響,還要教會孩子尊重、愛護老人,所以對老人也不能咋滴了(你吵吵太頻繁效果也不好)。

通常我演戲的情況下,我家是老的笑、小的跳。我家的現在三歲多,一看外婆「不講理」就開始嘿嘿笑,有時候會跑來向我打小報告:媽媽,外婆又在偷偷幹啥了(通常是不講衛生類的),你快去「吵」她啊。然後小傢伙就一個人高興地咯咯地笑,就跟要看舞台劇表演一樣。 我倒覺得無意間培養了孩子的寬容心,他慢慢地比我們更會關心外婆。老人呢,一看我戲精上身就開始抿嘴笑:我看到我養母人生最活潑、笑容最多的就是與我家孩子一起生活的這段時期,她稱自己為一名「老瘋子」

我選擇這樣做,也是探索了很多次後的折衷之舉。妙處在於成功地轉移了老小的注意力,避免小的因為老的「招惹」而眼淚鼻涕哭鬧,或老的板起臉來生悶氣或說教

但只這樣打哈哈也是不行的,規距平時還是要立的,也就是說,規則本身是明確的,只是在執行時留有一定的寬容空間,尤其對老人和幼小的孩子,方式方法上追求平和、寬容,靈活而不刻板。

其實育兒分歧何止在與老人間存在,看我答案的朋友可能對我老公的主動體貼留下印象,然而我常常也要調節父子矛盾:當爹的常常對幼小的孩子提出嚴格的要求,三歲多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時時處處很乖呢。他帶的時間畢竟沒我多,也不像我有很多精力用於閱讀兒童類書籍(整體上他仍是很不錯的)。這時候,板起臉來是一種家庭氛圍,保證大原則不鬆動,又潤滑一下是另一種家庭氛圍。

家裡得有一個能調動或優化氣氛的人啊

有些事吧,說大了大,說小了小。可能我這樣說大家覺得我沒原則,但是我也算是能認真讀教材的人,也在高度職業化的地方工作過。相信我,有時候放鬆一點沒事的

最後,我們需要掌握一些關於大腦的科學知識:人在老年時,大腦是會老化的,就是有器質性的變化。也就是老年人的很多固化行為有時候是他們不能控制的,但他們並不是一點也不能改變的,只是學得慢一些(我養母大字不識沒有城市生活經驗,與我們生活幾年後已經適應了城市生活,會用不少電器了)。

與老年人打交道,和與小孩子打交道一樣,我們要有耐心,要平靜、溫和,不厭其煩地堅定,要慢慢來。我們尤其要注意對老年人的態度,否則他們可能因為覺得不被尊重而處於抵觸狀態,要在他們也心理平靜的情況下,再去幫助他們一點點糾正一個行為。

要不說中年人不易呢?

但哪一代中年人不是挑著擔子這麼承上啟下過來的?

這是我們生命中最累的時候,也是我們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幸福的時候。

擺正了中年人的位置,問題就解決了大半:中年人,在家庭中就是為了解決各種問題而存在的。

說完了老的,再說小的。我們要相信,我們作父母的如果品行過關,對孩子會有更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力,我們主動花時間去注入這種心力,用最積極主動的態度

在這件事上,我們要告訴孩子們,奶奶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我們是可以包容奶奶的(包容不是說否定孩子的感受,或阻止他直接向奶奶表示抗議哈)。雖然奶奶這樣做不對,但我們仍可以嚴格要求自己,做言而有信的人。對,我們教育孩子的長線目標是教會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排除他人干擾,篤定地做好自己。

說教效果肯定不好,這時候關鍵點就在於:父母平時是怎麼做的(如果父母平時言而有信,他們只會對奶奶的某些言行失去信任)。比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呀,同學們。

管好我們大人自己後,我們不用過度擔心他人行為對孩子們的不良影響,那隻能是階段性的,最終孩子還是會明辨是非、自我調整的。

也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具備在複雜環境中分辨和適應的能力。

他們會踩著亂草而過,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

我們就是這麼長大的。

不要慌,慢慢來。


老人帶孩子屬於隔代養育範疇,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老人教養孩子的理念比較固化,他們常常會用兒子、女兒和孫子孫女來比較。『你看小時候就用這種方式教育你們,你們現在不也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了嗎,怎麼就不能用同樣的方式教育我的孫子、孫女呢?』

接受不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時和老人對於教育問題說的過多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我幫你們帶孩子倒成我的不是了?』(⊙﹏⊙)

其實,我們需要在教育孩子上做好家庭排列,誰應該主管孩子教育、誰應該幫忙照顧孩子?

很多年輕爸媽因工作的原因無法更多的時間陪著孩子,需要爺爺奶奶幫忙照看,要和自己的父母說明在上班期見照顧孩子的飲食和安全就好,教育的事情不需要費心,留給我們來做就好。孩子哭鬧的時候,穩住情緒,至於孩子想要做什麼,想表達什麼不用費心去解決,等下班回來交給我們,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

平時也要多和爺爺奶奶聊聊,舊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心平氣和的去說長期哄騙,會對孩子形成心理傷害,『大寶現在都不相信奶奶了』長久下去,孩子甚至會認為哄騙是一種正常的方式,學著去騙其他的同學、朋友。多聊聊負面影響,上一輩人也會形成認知,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如何改正和注意。

孩子已經因哄騙產生了不好的印象怎麼辦?

  • 去幫孩子達成目標,孩子被哄騙是因為想要得到某種物質或體驗,但是上一輩人並沒有兌現承諾,你應該去和孩子說:那媽媽帶你去哪裡/媽媽幫你完成好不好等等,讓孩子明白,有事情直接找爸爸媽媽就行,我們能幫著解決和實現。
  • 明確指出問題和錯誤,當爺爺奶奶做錯了,可以和孩子說如此的方式是錯誤的,因為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在發展壯大,需要幫他們明辨是非。
  • 消除孩子和上一輩人的誤會,像文中的大寶已經認為奶奶是騙子,形成了不好的印象,我們幫孩子淡化認知,『奶奶是因為某件事沒有幫你完成XXXX,你想想最近是不是你表現得很好,奶奶就帶你去公園了呢?』

就聊這麼多吧,歡迎留言和關注我們

碼字不易,有幫助就點個贊吧


推薦閱讀:

寶寶一放下床就醒?那是因為你還不了解「嬰兒睡眠的真相」
母乳餵養謠言太多,這四點很常見
寶寶究竟能不能吃月餅?真相竟然是……
寶寶出生的第一次Body check 原來要經過這12關!
「媽在,娃就特別作」

TAG:育兒 | 親子 | 孩子 | 隔代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