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強求他人,如何強求自己?儒家難道就只能在歷史傳承中淪為思想的傳遞?而無法真正付諸實踐,實現道德進化?

本人情商較低,不明白。


儒家思想處處教人如何實踐,怎麼無法真正付諸實踐呢?就《論語》最熟悉的幾句話句話舉例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有些道理是需要人生經歷去感悟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還有教人如何為人處世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哪句話沒法實踐了?

你說的儒家思想難行應該是指的現代傳統觀念淡漠,禮樂崩壞的社會現象,現在人受西方思想影響比較多。傳統的觀念要繼承和發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儒家思想是民族之魂,根植於中國人骨髓的東西,怎麼會丟?

強求他人不就是道德綁架嗎?年輕人必須給老年人讓座,有那麼多錢還不如捐給貧困山區,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我認為的強求是父母和老師對子女和學生的強制教育義務,他們有責任進行道德教育,讓孩子遵紀守法。自己首先要做到道德,再用道德的行為去感染他人,而不是強制他人遵守道德規範,這就是道德的作用,道德沒有強制性,只有自律性,法律才有強制性。


不強求自己,你能影響別人?儒家思想從來都是要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來沒說要用道德去要求別人!即便是朱熹」存天理滅人慾」,也是說的修身!

我們不要把儒家思想和各個王朝的犬儒相提並論。尤其是明清統治下的犬儒,一味用道德要求別人的行為,而自己卻無所不為。真正是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滿清犬儒正是那些被人們深惡痛疾的小人(孔子說的小人其實不是現在這個意思,這裡只是借用)。

道德從來是如此,也不需要進化,不同時代的道德標準有一些差異。但是君子立世,俯仰天地,體察人情,無愧於心則自然其他人會如此相仿。這就是君子的絜矩之道。這是用自己去影響別人所謂言傳身教。你做的好,人民自然跟隨。你做的不好,你還要別人跟隨你就是誤人子弟。好與不好怎麼區分?人都會用腳投票的!

你以為儒家是木匠?把老百姓當木材?想怎麼塑造怎麼塑造?那跟滿清愚民有什麼區別?儒家講的是以民為本,從來沒說過以」儒」為本,更沒說過以」孔」為本。看書一定要看明白。不要一知半解就急急忙忙來為天地立心。天地不需要。生民也不需要。


哈哈哈,說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我給自己寫的一個小程序添加了一些功能(實現了道德(功能)進化),它變得更完善了。

現在,問題來了,地球是儒家創造的?儒家創造了世界?

既然都不是,那麼儒家對世界而言,根本就沒有完整的刪改權,它怎麼去實現道德進化?

很明顯,它做不到!

它只會在執行過程中觸發出其他條件判斷語句,然後直接走進道德滑坡的方向去。

現在你弄一個允許強求他人的玩意出來,那跟弄一個流氓軟體、病毒安裝到你電腦上有什麼區別?全看給你裝軟體的人是什麼心思了。還想著道德進化呢,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天然的利益衝突的,外部條件還會進一步將這種衝突劇烈化。

說白了,你提供這麼一個可笑的思想出來,得出的結果不但無法實現道德進化,甚至只會掉落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去。因為誰「執一(強求別人)」誰就是正義的化身,然後他殺幾百萬人是正確的,殺你全家也是正確的,你確定你想要這種社會?然後學著某個儒家老祖宗那樣幾天不見皇帝就惶惶不可終日?

而且它還有所謂的相對性,用儒家那套來說就是「君臣父子」、「三綱五常」,上級必然能強求下級,然後下級想反抗,呵呵,那就是離經叛道,破壞社會秩序了。這個笑話搞了兩千多年,現在還想去搞?你真當別人是傻子嗎?或許你不是傻子,而是個「億元村官」,因為你需要這種相對性為你牟利。


你和一個壞人相處是什麼感覺?

你和一個好人相處是什麼感覺?

一般來說,只要你不是壞人,那麼前者緊張、後者安心。那麼很顯然,如果都是壞人、都是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小人,大家的相處是什麼樣子的呢?!這就是做好人、建設一個與人為善的和諧社會的天然動力所在,只在於如何建設、如何維護的問題。

所以呢,很顯然,儒學的發力點,就是君子垂範,因為和他相處比較安心、放心、溫暖,所以大家就自然的會在其帶動下也去做好人。

所以呢,在儒學,是君子垂範,然後帶動他人,以大家都嚮往一個安心、溫暖、舒適的相處環境的天性來營造一個與人為善的社會氛圍,然後才是大家因為不想過的緊張、冰冷、對抗,所以才會以輿論批判來維護這種氛圍。

所以呢,題主所思既不符合儒學的理念,也不符合人性,因為強制大家如何,本就是給大家製造壓力、製造緊張、製造冰冷、製造對抗。

強調一點,儒學自夫子創立之日起,就是:

君子垂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身先士卒、言傳身教,來帶動大家感受到善、感動到善、嚮往善,然後心嚮往之,然後亦步亦趨

上面這段話,我用了四個身來說明:做到而不是說教;說一萬次,不如持之以恆的做。我儒學是靠展示積極樂觀、與人為善的日用生活來吸引人,而非以種種手段強迫人,更不會強迫不成反來抱怨他人。概要的說:

如果真的好,請身體力行的證明給大家看


若錦衣美食,是先己還是後己?

若粗衣惡食,是先己還是後己?

如果這兩個問題答案不一致,則不知道為何求己。

道德不能進化,它本來就無影無形,只有有形的事物,才有所謂的「進步」。比如今天的物質水平進步了,科技進步了。只有能「量化」的事物,才有比較的可能。

而「道德」則不可。這個東東無臭無影,捉不住,摸不透,同樣的話,著不同的形,都有不同的結果,並甚至完全相反。這只是個人理解的東東。要其真正發揮作用,就要使其與自身實際相結合,不斷踐行並持之以恆。無形的道,是虛妄之物,可亦不可。只有使之無形之物指導人的行為,並始終如一的執行落實,這才是道對人而言的實用之地。

因而,道須要著形方有為。道能否發揮人們所認為的神奇效應(所謂的進步)在乎該人能否表裡如一地執行他認為的道。離開人而談道德,把道德視獨立物而談其高度(進步),恐怕只能望水撈月了。

那麼,是自身在踐行所謂的道德,而不是把所謂的道德綁在他人身上然後圖其可用。即使傳承,也要他人心甘情願,才有發揚光大的可能。那麼「心甘情願」,也就是自身踐行的層面了,不亦求自身乎?


推薦閱讀:

做一個好人究竟有多難?
與父母思想行為差異太大怎麼辦?
為什麼「存在」?
為什麼我總是覺得生活無聊?沒有意思?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這是不是一種消極的思想?

TAG:哲學 | 道德 | 思想 | 社會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