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第十三章「寵之為下也」?

傳世本道德經十三章對應 帛書《老子》甲本復原第57章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又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迲天下矣。

中「寵之為下也」,如何聯繫前後文進行解讀?


單單『寵為下』一句,個人認為沒有和上下章節聯繫做語意分析的必要性。寵為下就是說寵為卑下的、寵亦是辱、寵並非光榮的意思。例如:第三章不尚賢,第五章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第八章上善若水,十二章的三個五,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美之與惡等句,都能相互印證不要給事、物、人『名』,寵亦是一種『名』的動作。寵本身代表著一種以上視下的態度,有寵就會有失寵,寵本身是一種非自然的『有為』行為。這在道德經里反覆有相互轉換、『返』的論證。

同時,當你工作生活閱歷更加豐富後,你會更深刻的體會到寵為下的深刻之處,他不同於父母的自然之寵,因為父母之寵是無為之愛。

另外,不建議以帛本為學習底本,做參考對比學習還可以,不要迷信那些帛本更接近原本的說法。例如郭店楚墓本比帛本年代更早,但差異巨大。個人認為帛本是某人的另外一個抄本而已,那個年代沒有印刷術,都是手抄,有點學問的都會有自己的態度和理解習慣,有態度難免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修改。同時帛本句子繁複累贅,生僻字更多,多了很多不必要的之乎。


十三章講的是,人如何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保持自我的獨立。如果人與人之間地位是平等的,保持自我的獨立很容易。

人之所以失去自我的獨立性,是由於雙方地位關係上的不平等造成的。「寵辱」體現的就是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關係。

寵,「宀」與「龍」聯合起來表示「豢養在家宅裡面的蛇類」。寵有養的意思,養者與被養者之間地位是不平等的。

最近大熱的電視劇《延禧宮略》、《如懿傳》,後宮的嬪妃們,你爭我奪的,其實就是皇帝的寵愛。皇帝和嬪妃之間地位是不平等的。

大臣們希望得到皇帝的寵信,皇帝和臣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所以,老子會說:「寵為下。」寵是上位者對於下位者的施予。

所以,宋徽宗趙佶會說:「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受寵的人在下,地位優越的人在上。

因為,寵是別人給的,自己的努力爭取和別人的施予沒有必然的聯繫,全在上位者的操控之中,下位者就容易患得患失,喪失自我。

莊子在《人間世》中,講了一個故事,楚王派子高出使齊國,子高深知任務艱巨,難以完成。他早上接到命令,就急出了內火,晚上需要飲用清涼解熱之劑來降火。使命還沒有完成,就已經憂慮成疾。他又擔心事情辦不成,受到懲罰。最後子高哀嘆,陰陽失調身體得病,任務失敗被楚王責罰,身為人臣這雙重之禍,實在不堪承受啊!

皇帝就是靠著這樣的寵辱權謀之術,來對臣子進行操控。臣子也在財富、名位、權力之中,迷失了自己,成為了實現皇權意志的工具和傀儡。

陳鼓應說,「寵辱若驚」在老子看來,「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得寵何嘗不是被剝奪了人格的獨立完整。得寵者的心理,總是感覺到這是一份意外的殊榮,既經賜與,就戰戰兢兢地唯恐失去,於是在賜與者的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因而自我的人格尊嚴無形的萎縮下去。


患得患失,是因為計較。

計較,則因為太在意自己的小。

敏感、自尊心強,則因外人的舉動,易產生榮辱感,比如丟臉了之類。

這樣,人格就顯得卑微了。

所以,為下。

這篇,是讓自己忘掉個人感受,走出自我小格局,成就大我。

成大事者必過此關。


原文: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註解:寵是「身」分化出的下層類別,人們得到了又擔心失去,失去了又害怕得不到,這就叫得寵失寵都擔心害怕。

詳細回答見本文:

無奇之道:徹悟 道德經 第13章 無身不患?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衍伸閱讀見徹悟道德經專欄:

無奇之道---從根本上破解道德經?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有了慾望你就害怕失去了,無欲則剛嘛


請問你這個帛本哪裡找到的?

沒弄懂你問得是什麼?

寵為下,就是你如果希望受寵已經自認低人一等了。

倒是後面的很傳神,像經營身體一樣經營天下,就可以照顧好天下。如果用自己的身體去愛天下,那麼天下之大,任縱橫。


道德經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厭恥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譯: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驚恐,因你最看重的就是大的禍患降臨到自已身上。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譯:什麼叫寵辱若驚呢?寵為高尚,辱是卑下,這些得到時驚恐,失去時也驚…1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 帛書老子校注書籍 |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書籍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