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到底是一種學問還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宗教?


謝邀,勉力作答,還請指正。

個人認為,儒學只是一種學問,是一種文化,而不是精神宗教。

一、儒家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從起源來看,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當中的一家。諸子的思想都滋養了中華民族,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儒學只是其中最重要、最接地氣、被歷史選擇的一家而已。

儒學給中華文明的貢獻很多,將個人的理解,勉強整理如下:

1、儒家價值觀的起點是將人性當中對自己的愛推廣出去。對自己的愛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也是建立在人性自私自利的基礎之上。但與西方不同之處是,儒學選擇將這種對自己的愛推廣到別人身上,將其升華。這種推己及人,從積極的角度去做該做的事,就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消極的角度不去做不該做的事,就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心思,用來對君主是忠,對父母是孝,對朋友是義,對兄弟是悌。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這種心思,發揮人性中的善。後來陽明心學也解釋了這一點。

所以儒家講性善,個人認為,與其說人性本善,不如說人性向善,有條件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好人,也都希望身邊人是好人,這就是對善的嚮往。將這種愛推廣出去,就是惻隱之心,就是「仁」。(以上參考《論語》對「仁」的闡釋,孟子四心說,和告子篇開頭關於人性的辯論)

2、與推己及人的價值觀相對應的,中國傳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家國一體。既然是推己及人,最先被愛的必定是離自己最近的人,也就是家人。把對自己的愛推廣到別人身上;然後進一步,把對父母的愛,推廣到別人的父母身上;把對子女的愛,推廣到別人子女身上。發展到極致,就是儒家的理想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們習慣說「這是我家的」「這是你家的」多過說「這是我的」「這是你的」,習慣說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單位、姊妹篇;從前,皇帝是「君父」,百姓是「子民」;說好官是「愛民如子」,而「公僕」的概念卻是近現代,向西方學習後才有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見《論語》),從來是放在一起說,所以古代有一個思維習慣,是「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見《後漢書》)。

我已經分辨不清,到底是儒家提出了這種家國一體的概念,還是中國文化先有了這個習慣,又被儒家吸納了進去。但這種人際觀念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直到今天。

3、儒家對中國人的終極貢獻,或許是君子人格。君子的本意是「君之子」,是先秦的貴族階層,但孔子將這個概念升華為道德概念。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驕,君子坦蕩蕩,君子喻於義(見《論語》)。但如何判斷是不是君子?

君子首先要有道德堅持。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問話於子路、子貢和顏回,「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是我們的學說不對嗎,為什麼我們會陷入困境?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也,而天下不能容,如果是我們的道有問題,那是我們的恥辱;如果我們的道沒問題,別人不能用,那是別人的恥辱,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很高興。(見《論語》)

所以,君子要在窮困(古時的「窮」並非指沒有財富,而是陷入困境,理想不能實現,才華不能施展。表示沒有財富,用的是「貧」)的時候仍然有所堅持,有所不為(君子固窮),而小人卻會在原則和底線上讓步(小人窮斯濫矣)。(見《論語》)君子不一定要具體做什麼事,但是一定要有道德精神。

但只談個人道德修養是遠遠不夠的,最終是要做事,要承擔家國責任。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還是要落到百姓頭上;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還是要為家國天下做出貢獻。(見《大學》)

諸葛亮講道德,「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見《誡子書》),也講務實作為,「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直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出師表》)。

張載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岳飛講「精忠報國」。文天祥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直到如鄧稼先,錢學森,南仁東;如焦裕祿,孔繁森。他們未必背過四書五經,但他們的人格和行為,與古代的英烈先賢,是一樣的。

二、儒學是宗教嗎?

個人對宗教的了解和思考,遠遠不及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儘力而為。

我們拿西方的幾個一神教作為參照系,與儒家思想作對比吧。

1、宗教排斥異端,儒學混雜諸子。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脈相承,但是教派不同,可有人一邊信仰伊斯蘭教,一邊去天主教堂做禮拜的?甚至於基督教的三個分支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互相不能兼容,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也要涇渭分明。宗教信仰一定要純粹,要黑白分明。

但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儒,卻從來不排斥道家、釋家、諸子思想。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韓愈、王守仁也都受到佛家思想的滋養,很多人讀王守仁心學,都會恍惚,這是儒學還是禪宗呢?以至於王守仁的《傳習錄》當中,要專門解釋,為何心學是儒而非釋了。古代書籍分類為「經史子集」,其中「子」就是諸子學說,雖然列在儒家經典之後,但也是非常重要,鼓勵人們閱讀學習的。

2、宗教神本,儒學人本。我曾經隨朋友參加過基督教會的團契,也和幾位信教的朋友深入交談。在我的粗淺理解中,基督教的基礎和核心,就是信仰上帝和讚美上帝。

伊斯蘭教,據我所知,其教義核心也是信仰真主,和讚美真主。教外人如果要皈依,第一就是念誦清真言和作證言(具體內容不便粘貼,請百度)。

儒家呢?第一,孔孟都是人,不是神,他們說的話並非金科玉律不可批評,論語中也記載了很多孔子沒有面子的事情,如宰我不贊同三年之喪,孔子氣的說不出話來。又如孔子在鄭國東門,被人說成像喪家狗,孔子卻說,確實像啊。第二,孔子認為人上面有天,有道,但是超自然的力量說不清楚。說不清楚的事情,就存而不論了,子不語怪力亂神。(見《論語》)第三,儒家的精神,都是建立在人世間的,關注的是百姓。能夠愛護百姓的是聖人,如堯舜;不能愛護百姓的是賊,如桀紂,可以人人得而誅之。(見《孟子》)

關於宗教,實在所學不多,抱歉抱歉!但愚以為,中國沒有宗教信仰,實在是幸運的事情。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可以讀儒家,也可以批評儒家,一切學說都可以批評。所以,中國文化才樸實簡單,才更加包容,才能夠以更小的阻力與時俱進。

最後,我想說一點自己想說的話。我們不要黑儒家,因為儒家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做過巨大的貢獻,而且還在滋養著現代的人們;我們也不要神化儒家、抱著不放,那些與時代不符合的地方就放下吧。因為便是在儒家自己心裡,中華民族的福祉,也要比他一家學說的榮譽更重、更大。


說到底,這要看個人自己的理解。有人努力吸收他正面的東西,而不是採取迷信的態度,那就還不算宗教。有的人一肚子天經地義,要罵倒反儒的人(在他心裡,起碼這個反儒的,不能是中國人)他簡直要說人家,這麼好的道理你都不信,你不是人了,是禽獸……那麼這號人心裡,儒學還不夠宗教嗎?


儒家是一種認知,學問是這種認知的皮,被中國人廣泛接受甚至升級到了信仰層面是因為這種認知目前還比較符合人性的結果。

另其實今日的儒家已經被中國人(各種大儒)融合佛,道(泛指諸子百家吧)認知,再不斷主觀解釋的方式進化得符合當前社會形勢,並非兩千年前的原文儒家。(請莫誤會後人污染儒家,認知長存也需要與時俱進的進化,這樣理解更符合儒家原意)

so,儒家是怎麼認知人性的?說三個小故事:

1.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2.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再加點東西:


儒家是一種意識形態,主要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據。為社會提供一套道德價值標準。

十三經中的大經如《三禮》,《春秋三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法學基礎,政體組織方式,政治理論等等。


儒家跟所有中外喜歡玩詭辯的賢哲一樣

喜歡假設

他所假設的就是,在一個相對靠譜的規則與秩序下,做到苦自己,利親人

這是一套挺有人情味的系統,比墨子紊亂的人相愛科學也精進了不少

後來民權玩家孟子開始完善,要不怎麼說亞聖呢,雖然觀點親民,但是有些是自相矛盾,解釋起來也不如孔子說話那麼有趣

漢以後儒家可以忽略了,最多最多把王陽明翻出來鎮場子

假設畢竟是假設,大家到底讓孔子老人家失望了

大家似乎更願意讓國家負責一切,贍養老人嫌負擔大,教育子女則盼著國家出台好政策只利自己不利他人

畢竟已經撕破臉了,大家天天看著糟老頭子膈應的不行,索性毀了他吧

最影響中國的實際是法家,沒有法家,楊朱學派就不至於滅亡,這也是最符合很多人利益的,當然不是全部

我相信還是會有願意遵循儒墨道的後生

楊朱稱霸學壇,諸子也就不太會滅亡了


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頗有感觸。

儒家到底是什麼呢?

儒在孔子之前,就有這一概念,就是當時通俗的六藝教育,孔子述而不作,意思是把前人的史書春秋,詩經,周易等拿過來夾帶私貨的解釋刪減一番,而這些東西本來是當時貴族學齡兒童少年都要學的,孔子之前學的好的都叫大儒。

給冷豬肉,孔子教育平民,開私教之先。漸漸把持了話語權,要學儒,就只能學孔子私貨之儒了,這也是墨家,法家為何源於儒家了。

墨家法家等受孔子私貨的儒家教育,發揮主觀能動性,墨家創始人意識到孔子私貨里屁股坐在統治者,而墨子卻是屁股坐在平民,所以從儒家中分離。法家創始人認識到孔子私貨不能富國強兵,滿足當時國家強盛的目的,逐漸創立法家。

這一行為的性質實際上和羅貫中看了三國志,一屁股坐到劉備一邊,寫了夾帶私貨的三國演義,而易中天們一屁股坐到曹操一邊,沒什麼本質的區別。

所以這時儒家思想就是孔子在這個過程中夾帶的私貨。

而後來的儒家教育呢?有一句話叫為往聖繼絕學,怎麼繼呢?還有一句話叫五經注我,當然是在孔子孟子的指定幾本教科書里加入自己的解釋,加入自己的私貨,這些私貨或有利於當時統治者,或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不一而足。

到最後漸漸發展為你有了思想,就必須依託孔子儒家來展開夾帶私貨,不然就為主流思想界排斥。

所以儒家思想是一個框,沒本事的就在這個框里翻翻撿撿,有本事的把自己的東西裝進去,說這就是儒家。

至於儒家這個框里有什麼,當然是什麼都有。幾千年過去了,多少人在裡面放東西啊。


推薦閱讀:

孔子推崇的周禮,現在還有沒有必要繼承和發展呢?
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干古,下聯怎對?
所謂的君子真的存在嗎?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中,「朋」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那是不是孔子不屑與德行較低的人做朋友?
孔子為什麼姓「子」?那又為什麼叫他「孔子」呢?

TAG:孔子 | 宗教 | 儒家文化 | 中國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