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的航母感覺很多,到了現代有一艘航母就用舉國之力去養?


除了大家都提到的因素外,還有另外幾個因素也很重要:

1:規模效應

在工業生產年代,工業品的價格(造價),並不和產量成線性關係。而且大多數軍事裝備(包括航母、飛機、坦克……),其邊際成本都不高——通俗點說就是造10艘的總價和造11艘的總價差不了很多。

2:現代航母的價格畸高

現代航母,從廠區到船塢到整個產業鏈,都和民用大幅分離。這造成的結果是為了維持這個產業鏈的持續運轉,就必須有持續的訂單來養活整個產業鏈的各個團隊。畢竟你不能說我造航母,大幹快上,5年3艘。造完之後就直接把團隊解散,等二三十年後要造下一代航母了,就又重新招一批人來干吧?最起碼骨幹核心團隊還是要穩定維持的。而維持團隊所需要的開銷,基本上是隨時間線性增長的,這就意味著如果一艘航母的建造(採購)周期延長,那成本中有相當大的一塊就要水漲船高。但如果縮短周期,又面臨編製過大,運行成本過高的問題。美軍最近的很多大型軍事裝備價格飆升,和這個因素有很大關係。

所以,我們現在說養航母很貴,主要還是貴在維持整個產業鏈上。其實真要說造航母養航母本身,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技術上,世界上掏得起這錢的國家真的不少:中小型航母的建造成本大概也就幾十億而已(戴高樂也就20億左右,哪怕考慮通脹,放現在最多也就三四十億——已經是核動力帶彈射能上大盤雞的哦)。按10年均攤算,一年也就幾個億。軍費總額在大幾十億往上的國家,真想要的話,基本上都不會掏不起這錢。例如說,如果不需要維持產業鏈,外購航母的話,連泰國都買得起。。。

3:維護成本

二戰中,大多數航母的生命周期很短暫,要麼被擊沉(例如說cv-8大黃蜂,從服役到沉沒就一年),要麼無傷熬過幾年,戰後跑跑運輸後就被拆解。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經歷現代航母都要計算的各種維修、大修,這成本就又能消減一大塊。


美國在二戰沒有開始之前,也不過只有7艘航母而已。

到了太平洋戰爭開始,國家全面進入戰爭狀態,那自然是大幹快上造航母。於是,美國爆發出了駭人的工業潛力。就算是二戰時候的那種航母,能一年造個幾十艘也是今天90%以上的國家做不到的。

然而,在戰爭結束之後,美國的航母都幹啥用了?送人的送人、炸沉的炸沉、做實驗的做實驗、封存的封存,英國人乾脆就開始賣航母了。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爭霸的巔峰時期,美國人手裡的航母也就是十幾艘而已。因為大家都知道,不打仗還養那麼多航母,純粹就是腦子壞了。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造的出航母,不代表養得起航母。縱然強如美國,也知道這玩意兒不打仗的時候太燒錢。況且從另一方面來說,現在養航母根本不叫舉國之力。午餐肉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二戰的時候美國肉類供應緊張,不得已只能用碎肉+澱粉製作一些方便肉食品。雖然相比於中國軍隊的補給,午餐肉已經算是難得的珍饈美味。可對於美國人來說,畢竟人家戰前都是吃整塊牛排和豬肉的,現在淪落到要吃碎肉的地步,也算是生活水平下降嚴重了。而學過傳播學的同學肯定對美國二戰期間進行的「說服實驗」有印象。當時「說服實驗」的一個重要實驗內容是如果用更好的傳播方式讓美國國內人民多吃動物內臟——因為好肉都優先供應軍隊了,老百姓只能多吃點下水了。

如果現在中國進入戰爭狀態,不考慮質量的話,中國的航母數量大概能輕鬆爆到五十艘甚至更多。每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可能只有當下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只是,這樣做的代價可能是你的車出門加不到油、大多數服裝品牌一年才出幾十種新品(石油、化纖製品都優先供應軍隊作戰了),肉很難買到(優先供應軍隊)、吃菜沒有油(大豆進口渠道被封鎖)等等。那個時候,才可以稱得上舉國之力去養航母。

總之,二戰的航母的確很多,但戰爭狀態下的舉國之力跟和平時期的舉國之力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不裝死,寫個總結給各位好了。

  1. 現代航母無論是製造還是維持都沒有費上舉國之力,反而是二戰時美國曾經舉國之力發展過海軍。
  2. 太平洋戰爭時艦隊航母數量並不多,主力實際上是商船改造的護航航母,對應大西洋運輸者。
  3. 不考慮技術進步,大談特談建造難度,可以直接認為缺少邏輯。

不過我挺好奇為什麼沒人問二戰時飛機/坦克很多、到現在一百架/一百輛就用舉國之力去養,畢竟這種問題不是更直觀嗎,可能是大家對冷戰還有點印象吧(或者說三代機/三代坦克造出來的時間比較長,吹起來沒什麼味道;航母還在發展。就像小孩子拿到新玩具總要炫耀一下)。這裡寫兩個數據好了:

1985年,蘇聯現役的T-80約有1900輛,1990年這個數字是4000輛,蘇聯解體時是4839輛。加上T-72系列和T-64系列,冷戰期間MBT年產量約為3000輛。

1940年,蘇聯建造T-34共計115輛(雖然生產是從6月開始的),1941年6月22日這個數字是1225輛。再加上KVs,1940年生產的先進坦克數是358輛,1941年6月22日為止這兩型坦克的總產量為2219輛(順手乳日,比日本整個二戰期間生產的坦克數多)。

大家可以自行解讀數據,就當作閱讀理解吧。


突然發現大家對舉國之力有很大的誤解:

來自:https://www.navy.mil/submit/display.asp?story_id=100596

17年燈塔國的GDP是$19390.6 B,也就是說海軍+馬潤經費佔GDP的0.88%;18年燈塔的預算是$4190 B,海軍+馬潤經費佔4.09%。這「舉國之力」真是感天動地。

羅斯福:那我是在舉啥之力呢?

USN在二戰中的支出。來自:https://www.history.navy.mil/research/library/online-reading-room/title-list-alphabetically/b/budget-of-the-us-navy-1794-to-2004.html

USN最輝煌的時刻(霧),經費佔了聯邦經費的59.57%。來自:https://www.usgovernmentspending.com/year_spending_1942USbt_20bs2n#usgs302

另外放個彩蛋:

什麼叫真正的舉國之力啊(戰術後仰)。

等著發工資的一大幫人:哦。兩張圖片來自:https://www.secnav.navy.mil/fmc/fmb/Documents/18pres/DON_PB_OVERVIEW.pdf


搞得好像二戰航母就很多一樣(?_?)。

世界第三大海軍IJN,整個太戰期間服役了15艘航母,其中郵船改造的有7艘,水上飛機母艦改造的有2艘,潛艇母艦改的1艘,戰列艦改的1艘,就大鳳和雲龍級共4艘是從建造開始就是航母的。標準放寬點,載機量50架以上的航母IJN前前後後也就造了13艘,太戰期間7艘,覺得多嗎?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是日本菜,人家美國CV=dumpling。那我們來康康美國造的都是什麼樣的航母:

  • 埃塞克斯級,24艘
  • 中途島級,2艘
  • 獨立級,9艘
  • 塞班級,2艘
  • 復仇者級,4艘(3艘給了RN)
  • 桑加蒙級,4艘
  • 博格級,45艘(34艘給了RN)
  • 卡薩布蘭卡級,50艘
  • Commencement bay級,17艘

其中50架載機以上的有24艘埃塞克斯、2艘中途島,總共26艘;算上戰前的3艘約克城、2艘列剋星敦、1艘黃蜂、1艘突擊者,總共33艘。可以看到美國造的主力還是護航航母,只是艦隊航母更為出彩(P.S. 獨立和塞班也算艦隊航母)。


41-43的航母對戰都是數量基本平等的,餃子級首艦42年12月才入役,在馬里亞納之前航母數量最多的中途島加起來也就8艘航母,數量很多完全是後期的事。

另外戰時生產花錢少也應該是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咀個T-34的栗子

還有就是現在USN有CVN11艘、8艘LHD、1艘LHA,要知道萊特灣的TF58也就7CV8CVL,憑啥TF58就是很多、現在的USN就少?看不起我全球環遊一等人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歸類到「現代人對二戰有什麼奇妙的誤解」里(?_?)


另外反對一下所有認為二戰航母好造的答案(原為「最高贊」)。

同樣的邏輯,二戰時期最大的船是RMS QM,排水量8萬噸;Essex的排水量是3.8萬噸,約合當時世界最大船隻的0.475。現在世界最大船隻是TI級,排水量23.4萬噸;最大航母福特的排水量10萬噸,約合0.427。所以二戰航母比現代航母更難造(迫真)。

以下為添加內容:

福特T型車簡陋無比,大眾甲殼蟲相對高端不少,按照同樣的邏輯,T型車的產量應該吊打甲殼蟲。然而:

另外你們猜猜這艘船是什麼時候造的:

再說幾句吧。總有人拿彈射器和電子設備說事,那麼卡薩布蘭卡(你們最愛的商船鋪個頂的航母)裝的是什麼?


放個1981年和1969年USN在役航母+兩棲突擊艦,大家自行和今天的USN對比(別跟我說兩棲突擊艦不算航母,那基輔和無敵算啥):

1981

1969。值得注意的是CVS其實某種程度上算是CVE的繼承人。

最後大家猜猜1961年美國服役了幾艘大型航母,1943年服役了幾艘大型航母。


(回答又被建議修改)

(回答被建議修改)

因為千禧一代舉報愛好者對總體戰根本就一無所知

當代的世界秩序守護者全球航路捍衛者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軍費開支7000億(包括成堆的過時垃圾裝備的維護費),佔GDP3-4%就已經值得一些國家的公共知識分子及其熱愛舉報的粉絲們驚呼王者之師不可戰勝了,一些國家軍費開支不到2%就已經足夠該國公共知識分子及其熱愛舉報的粉絲們高呼窮兵黷武第二人稱國要完了,請問二戰的時候各國軍費開支佔GDP比例是多少?

1945年,美國軍費開支830億美元,占當年GDP總額37.5%,占當年聯邦開支總額,89.5%

89.5%

這還是大家印象中還沒發力就錘爆IJN的王師,1943-1945年美國軍費支出GDP佔比全部在37%以上,在聯邦支出中佔比全部在85%以上

而2017年美國國防支出GDP佔比是3.1%,差了12倍

你現在面對這些數字,還說得出「舉國之力」四個字嗎?


什麼是舉國之力?集結全國大筆資金預算,拉起全國重要院校的優秀學子老師院士等,在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下去強行推行一件事,我認為這才算舉國之力。

現在是這樣嗎?

1、資金方面。中國當前的軍費預算還不到GDP的2%,就這還包括了海陸空火箭軍保障部隊等等,航母只是其中的微小一部分。冷戰時期美蘇的軍費都在10%以上,蘇聯據說高峰期有20%以上了。

2、人力資源方面。當前清華北大、國防七子等重點院校畢業的高材生,想去給國家干可以,想去哪家公司干也行,國家並沒有強行要求他們去搞火箭飛機發動機航空母艦核武器。

所以從哪個層面看,離舉國之力養航母都差了十萬八千里遠。


推薦閱讀:

10萬噸大航母造不成,俄羅斯又搞了個縮水版

TAG:經濟 | 軍事 | 航母艦隊 | 航空母艦 | 軍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