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追求的是有情還是無情,何為有情,無情?

人世的處世是什麼?


1情是一種物質因素,三界以內都在情中,出了三界就沒有這個因素了。情有正的表現,也有負的表現,所以這個情是具有善惡兩種因素的,情是不穩定的。

2那麼修鍊就是要去掉人情中負的因素,保留正的一面,那量變就會形成質變,當正的一面越來越強,負的一面就越來越弱,最終完全不同了。升華的正面情感其實已經與人的情有了很大的不同。

3升華的情,不再是情了,而是慈悲,是更寬廣宏大的心性。所以說佛有情就不準確了,而是慈悲之心。

4情感是靠不住的,因為人沒有修鍊,他的心性是不穩定的,很容易變化。但是佛就不一樣了,他的心性是穩定的,永恆的慈悲。


試試回答補充題目(如果題主意思是我理解中的「佛祖對在家有情眾生的教導」,如果理解有誤,還勞煩題主把題目表述的通俗些)

如果我理解沒錯的話,這個題目對我來說著實有點太宏大,因為我理解的佛祖對在家人為人處世的開示遍布佛經里到處都是的。我自己試著概括就是受戒(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髒話,挑撥離間,聊廢話),再如果能體證到四不壞凈 的話,就說明證到了入流果(初果),學佛就入門了,死了以後也就不進地獄之類的純受苦的地方了,學佛入門以後再繼續慢慢修鍊,理論上講就能消除自己的所有煩惱,得心解脫和慧解脫。

我自己被佛祖圈粉是因為葛拉嘛經,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教人別迷信,你看看吧,佛祖講這個經的時候沒把他自己的教法排除在外。我判斷的依據就是這個經裡面筏喻法,佛祖自己把自己的教誨比喻成筏子,還說修成正果了以後就需要「舍斷」了。我理解的就是佛祖教了我們一套導向徹底解脫的修習方法,我自己按照這套方法修行了一段時間,自己感覺是受益了的~比如我學佛以前總對周圍的人,對自己發脾氣,還時不時的有點抑鬱(沒到需要吃藥的程度),然後現在我脾氣上來了也知道怎麼調節自己了,依賴佛祖教導的程度也就越來越多。

正經有學友答過類似的題,我覺得總結得很好了,題主多看看。

上座部佛教中,世尊對在家人有何開示??

www.zhihu.com圖標

隨喜讚歎

謝謝邀請,可是我學佛時間還短,目前也還在努力修念住觀身心,爭取淡化自己被貪嗔痴的影響階段,一不留神還會破戒~讀經也不多,所以為了避免成為惡知識,我查了一下,你大概參考。

三界(tridhatu)

佛教術語。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界,義為類別。三界又可總分為有情界(有情識的生物)和器世界(處所)兩類,而以有情界為主體。三界是據有情所造善、惡業及修不同定業所感苦、樂、色(英譯form)、無色等不同果報而建立的。如 「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即此義。

1、欲界。欲指財、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慾。「男女參居,多諸雜染,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處。趣,義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個去處,即地獄、畜生、惡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稱五趣雜居地。又有佛、菩薩來此度生及有修行者成聖果者,又稱繁盛同居地。其中地獄有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叫、炎熱、大熱、無間等八處,加上畜生、惡鬼為十惡趣。人有南瞻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等四處。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處。人天合為十善趣。此立足於人,地獄在下,最底層是無間地獄;天在上,他化自在天位居最上。

2、色界。位於欲界之上,為離欲眾生所居。色,義為物質。「宮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有四靜慮十七天。靜慮即平靜思慮的禪定境界,四慮天即有情依成就禪定的深淺所感的不同果報,有四級處所。初靜慮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二靜慮三天(少光、無量光、極光凈),三靜慮三天(少凈、無量凈、遍凈),四靜慮八天(無雲、福生、廣果、無煩、善現、善見、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此五天為聖者所居,聖者煩惱清凈,又稱五凈居天。是為凡聖分居地。

3、無色界。在色界之上。為無形色眾生所居。「但有四心,無色形質,故名無色界。」無色界有空無邊處,是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無色界無處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後,即於是處入某空處。由於無物質形態,又名四空天。此三界總為一個世界。大乘佛教認為宇宙中有無數這樣的世界。(劉明淵)

FROM:《中國大百科全書(摘錄)》

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好像就是欲界里這個南瞻部洲閻浮提。

我個人理解的佛教追求的就是從這個欲界當中把我們自己解脫出來,因為好像只要是在這個欲界當中生存,只要還會被各種各樣慾望驅使,就會產生煩惱,就是苦;而即便是慾望得到了滿足,由此產生了短暫的快樂感受,也會導致我們對快樂感受的渴望和訴求,進而變得貪婪,就也都是苦。

關於無情,我就不清楚了。我自己理解的無情可能屬於"器世界",比如桌椅板凳可能就屬於無情或者器世界,桌椅板凳可能也解脫不了,所以佛祖好像也沒怎麼說過這些。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干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熏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干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熏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干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熏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干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熏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干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熏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熏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干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熏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佛教的有情是指有心識的動物,比如天神 人類 獸類 禽類 昆蟲 等。無情是指無心識的,比如樹 草 物質等。


這個問題,首先要解答,何為「有情」。反之為「無情」

一切以佛經為準。

《大般若經》卷五百七十八:「一切有情無所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

《法華經》 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大般涅槃經》:

  「穀米草木無命無我。非眾生數。若有能作如是說者。是我弟子。

若不能者。當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是名菩薩。」

  「若有說言聽著摩訶楞伽。一切種子悉聽貯畜。草木之屬皆有壽命。佛說是已便入涅槃。若有經律作是說者。當知即是魔之所說。我說四大無有壽命。若有經律作是說者。是名佛說。若有隨順佛所說者。當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隨佛所說者。是魔眷屬。」

「我說四大無有壽命。若有經律作是說者。是名佛說。

若有隨順佛所說者。當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隨佛所說者是魔眷屬。

若有隨順佛經律者。當知是人是大菩薩。」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形態。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無量生死輪迴,名為眾生。十法界中,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為聖者,脫離生死,余皆有情,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歷經六道輪迴,是為凡夫。

一切有情,佛教用語,梵語sarva-sattva 或sarva-bhu^ta。指具有生命之一切眾生。又作一切含識、一切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類、天道等。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凡本具佛性的生命就是「有情」。這是相對於「無情」來說的。有情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性),而無情卻無有命根,不可能修行、成佛。也不會輪迴生死。

需要注意的是:

一。「眾生」一般是指沒有解脫生死的有情,就是六道眾生。除此之外,另有四種有情: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四種有情已經解脫生死,不屬「眾生」之數。以上合起來叫做「十法界」,「六凡四聖」皆屬有情。

二。植物雖有生長,卻無有命根,不屬「有情」。娑婆世界的「器世間」,是釋迦牟尼佛願力,以及此世界眾生共業所感,二者共同成就。植物及山河大地等,皆屬「器世間」。若是西方凈土,乃至各種飛鳥亦是顯化,並非自有命根:《阿彌陀經》中,佛說:「非罪報所生」。何況植物。


「情」的意思,呼之欲出了。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樂、愛、惡、欲;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或指喜、怒、憂、懼、愛、憎、欲。

情慾,欲界眾生,多於男女情愛之境起貪慾,謂之情慾。


是有許多人誤以為空性的最後是有情回歸無情,錯了,有情無情同是顯無自性,但有情確實比無情更進化,既然是顯無自性的空性,那麼有情涅槃還是有情,怎麼會倒退為無情?

因果上,一般認為有我才生因果,這是有情專屬,把涅槃的了無因果錯解為全無自我,也就是前面說的回歸無情,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佛說無我,不是有情本身的自我現象,而是有情從自我上對世界的顛倒認知,修行消除的正是這份顛倒妄見,只不過習慣成自然,有情被自個的錯解套牢了就形成善惡輪迴,離真相近(出世)為善,距離真相遙遠自然為惡,所俗世又稱為虛妄世界,莫把這「虛妄」理解為「虛無」,不然永無法參透空性。

以此類推,修行消除實我,並非否認有情本身,這一點也是眾生參佛易犯的錯誤,但即便知道「顛倒」這個概念,作為迷中人怎麼看也不知顛倒在哪,這就需要層層剝繭漸悟入道,這時的修行確實為消我,等到修行程度到一定位置,這顛倒的迷霧才顯露出來,所修行入道也叫開悟(開霧的意思),也在這時才分的清顛倒跟有情的差別,但分的清還是要消除實我,或者說消除顛倒慣性,這時回歸空性的道路才不會歪,前面就難說了,所以在佛法修行里特彆強調不可亂次第,因為不會修出什麼結果(指真諦)。

有情回歸空性到底是什麼樣的?或者說涅槃是怎樣的情況?站在迷處無法揣摩,但可以反推,迷處的各種限制出自顛倒,那麼回歸空性之後這些限制就不再存在,所涅槃不單思想上超然這麼簡單,這也同樣是佛弟子反對將佛陀拉入世俗思想家哲學家行列的根據出處。

希望是說清楚了的。至於什麼是有情無情?一句話可解釋:有情眾生,無情物。

……後一個,沒明白,不知題主想問什麼?

謝邀!


有情的深深悲切於眾生皆苦,無情的是眾生只能自度。


佛法追求的是解脫,有情:有意識的生物。無情:沒有意識的物體。


謝邀

不知道佛教追求的什麼。我猜你問的是佛家。佛家不追求什麼。

如果是無情,怎麼會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呢,覺有情。若無情,怎麼渡受苦受難的眾生。


情不重不生娑婆,欲界的情愛(泛指一切情)太沉重了以至充滿著佔有、控制與征服。認為佛教追求的情,就是讓我們從這沉重的情中放下我執(放下過程可能是一種無情的呈現),而升華為同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大愛。

認為有情與無情是統一體不二法,無情眾生器世間也是有情眾生識心所現。


推薦閱讀:

眾生依據自己的業力,在六道中輪迴,那麼,是誰?或者說哪種力量在決定這個輪迴?
你的堅持,終將美好 | 學誠法師答
一般在修習菩提心之前,首先要修什麼?
若人慾成佛,勿坏於貪慾,諸法即貪慾,知是則成佛~請問你怎麼理解?20個字以內作答,謝謝!?
交易聖經:佛教智慧讓你成為更好的交易者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