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把自己當成工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語氣不尊重,怎麼辦?


我想如果你的孩子會發知乎,他也一定會問這樣的問題。

如果父母把自己當玩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語氣不尊重怎麼辦?

其實這不是孩子把你當工具了,而是你自己覺得自己是工具。至少在幾歲的孩子眼裡,應該不知道工具和尊重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他們只是在學著父母或者身邊人的方式來與這個世界相處。

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不尊重孩子了,這種尊重是人格和情感上了,不是因為你事父母就一定要尊重你,也不是因為他是孩子就不需要尊重他。

這種尊重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如果有,請改正,你希望孩子怎麼對待你,就要怎麼對待孩子,這才是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你們的家庭缺乏規矩,沒有規則意識,取而代之的是特權。

腿在你身上,手在你身上。當不當工具人是你的選擇,是不是給機會讓孩子把你當工具人也是你的選擇。

孩子招之你即來,孩子揮之你則去,這都是你給的特權。

特權的開始來自於對孩子的不信任,覺得孩子小,吃飯吃不飽、事情做不好、東西拿不穩......於是不斷的代勞。既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也養成了孩子認為「你們都該圍著我轉」的特權思維。

給孩子「有限的自由」

有限的自由=規則下的自由,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規則」是一個神聖第三方,是一定範圍內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它一視同仁,不因任何原因對任何人區別對待。

培養孩子的「規則感」不難,重點在於穩定和持續。首先是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制定合適的規則,其次是父母作為榜樣,堅決執行規則,具體操作流程見下面鏈接:

如何教給孩子「規則」??

www.zhihu.com圖標

溫馨提示: 無條件的愛≠無限自由

無條件的愛指向的是人,我們接納孩子,無論長相、無論成績、無論智商、無論事情做得對錯,我們都愛他、接納他、引導他、幫助他。

而無限的自由,指的是事情和行為沒有規則,沒有底線,沒有界限。比如,不論對錯,答應孩子任何的條件,手機想玩多久就玩多久,吃飯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或者,即便說一下,最後還是會滿足孩子,會妥協,比如買玩具,父母說不可以再買,但是只要孩子一哭鬧,就能得到。又或者孩子做錯事情了,總是有人幫他處理和承擔,跟小朋友打架了,只要媽媽去道歉,自己不用道歉。

無條件的愛給孩子深深的安全感,無限的自由只能讓孩子沒規矩、沒能力。

給予孩子愛與信任,而非驕縱

父母為什麼要替孩子做事?

  • 因為我們自己做就能更快,更順利
  • 因為擔心孩子做的不對、不完美
  • 因為怕他們受累、受傷
  • ......

過多的代勞,剝奪了孩子嘗試的熱情。當我們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時,其實是在展示:「我行,你不行!」

造成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喪失信心,變得心理脆弱,變得畏畏縮縮。或者形成「唉,我就是照顧我,其他人應當為我做事」的信念。(這種信念同樣來源於內心的無力)

1.練好忍術,忍住代勞的慾望,信任孩子

不用幫我,我能做到的事情就自己做前幾天在飯桌上,兒子說給老太太的。

晚上洗臉刷牙洗腳自己打水自己洗好,洗澡自己拿衣服拿浴巾,臟衣服放進洗衣機里或者洗衣筐,自己寫作業,自己收拾書桌,整理書包,自己脫衣服穿衣服,自己盛飯,夏天的時候自己會搓一下衣服(洗不幹凈那種)......

其實他也會有不情願的時候,會突然變成小寶寶,撒個嬌,抱著你的大腿,一個勁的喊「爸爸好,爸爸好」。

我就會根據情況,判斷一下,如果他確實累了或者有特殊情況,就去幫一下,同時告訴他「我看到你累了,我特別愛你,我想去幫你拿一下,等你休息好就可以自己做了。」

如果覺得就是單純撒嬌,就告訴他「我相信你可以的,我在這等你」或者「我相信你能做到,我陪著你一起」跟著他但是不幫忙。

孩子多大可以試著幫父母承擔一些家務??

www.zhihu.com圖標

2.付出時間和耐心,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阻礙我們放手的最大障礙,就是擔心孩子犯錯。

相信孩子可以從錯誤中學習。孩子並非天生就懂得如何去做每件事情,從穿衣到洗澡,從看紅綠燈過馬路到騎車,從獨立吃飯到自己可以做飯......他剛開始都不懂訣竅和方法,但卻有極大的熱情。

這時候,我們就要陪伴在孩子身邊,及時的給他一些幫助和指導,比如洗澡的時候怎麼調水溫,洗頭的時候如何呼吸;掃地的時候怎麼拿掃帚,掃帚和簸箕如何配合。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指責,更不要急於代勞,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不是去指責,而是和他一起打掃戰場,同時引導他下次碗要怎麼拿才能拿得穩,把錯誤當作是學習的好機會。

@知乎親子

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自由,驕縱只會造成孩子的懦弱,讓孩子形成特權思維。

給孩子規則,放手放孩子自己試錯,允許他發展「我能行」的信念,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

當然是該管管孩子了。還問怎麼辦?

誰是孩子,誰是爹媽分不清么?

還是認為爹媽就是配種下崽用的?


如果你是父母,是否存在討好型人格不敢拒絕的問題。

因為正常情況下,如果是父母感覺到自己被孩子當工具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們完全可以選擇拒絕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命令。

為什麼在感覺不對卻選擇來知乎問方案,而不是拒絕孩子、引導和教育孩子?

或許是他不敢拒絕,他害怕拒絕孩子會被對方討厭,他對親子關係不夠有信心。

但其實親子關係也存在此消彼長、弱肉強食的問題。

心理學認為養育孩子的家庭可以分為三類放縱型、權威型、專斷型。

專斷型比較類似於封建時代的家長,他們會獨斷專行,不太聽取子女的意見,反而會為子女做選擇。這種家庭比較容易培養出沒有主見、懦弱無能的孩子。

放縱型則是那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他們會。任由孩子予取予求,不管孩子的什麼要求都盡量滿足,這種家庭比較容易培養出任性、驕縱的孩子。

權威型則是比較理想的父母,一方面他們尊重孩子的意見,另一方面在孩子做錯事或者需要修正方向時,他們會比較果敢權威。

這三種家庭中撫養出來的孩子,你知道誰最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嗎?沒錯,是放縱型,因為放縱型的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過他們自己獨立的人格、自己的界限。

他們自己都沒有學會尊重自己,又如何讓孩子來尊重他們。

所以提出你孩子的問題一方面是沒有學會如何禮貌對待他人,另一方面是沒有學會如何尊重父母,在果敢的引導教育他之外,還可以反思自己平時是否太過放縱。


從根源上不給這個機會。

無論要求你做什麼事,都先教他,好好說話。

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說,你就讓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重複:媽媽,請您幫我把衣服拿過來,好嗎?

不說你就不做唄。

明確告訴孩子,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你尊重我,我才能尊重你。語氣不好的話我有權利假裝聽不到。

當然,平時在家裡夫妻之間,也要保持「好好說話」的狀態。如果一個頤指氣使,另一個忍氣吞聲,那孩子就會一學一個準。

跟孩子講話的時候,也要以尊重為原則,平和地說出要求,不大聲喊叫。

我帶過一些孩子,平時在我面前懂事可愛,家長面前就立起小臉兒,有時放學家長來接喊他的名字,他就像沒聽見一樣慢條斯理地整理書包,我通常都會提醒他大聲回答「好的!」回答過幾次他就會下意識地對自己的名字作出回應。

有呼必應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這是最基礎的事情,不妨從這方面開始。


推薦閱讀:

我的爸爸習慣於在我做錯事以後打著愛我不願意打罵我的理由打罵我養的小狗,讓我聽他的慘叫聲,這樣對嗎?
面對家長的過分要求和神邏輯該如何自處?
父母威脅式教育對孩子管用嗎?
家是否是避風港?
你見過哪些失敗的父母教育?

TAG:教育 | 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