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理解不了,求高手指點。。


上面的解釋都不靠譜。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玄之又玄,如果不懂《道德經》全篇,看這句話就像天書。你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你才會發現問題的本質。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這裡,道,其數為0,。天,其數為一,故曰:天一。地,其數為二,故曰:地二。那三是什麼?三=(天)一+(地)二。也即三為天地或人。

《易經》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也是三生萬物的意思。

《道德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這裡,有即天地,無即道。何謂無?在數學上即0,在集合上即為空集。

故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就很好理解了。即天下萬物生於天地,天地生於道。或者這樣說更順口一點,道生成天地,然後天地生成萬物。

也即《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

聖人觀察循環因循的現象即時豁然

凡夫因其而恐懼 違背初心流轉生死

弱者道之用

力強為因 力弱為緣 雖然幻境為妄心交戰或者催伏過越而妄生有無 但聖人不會由此離諸法緣 無分別性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為有之始,無即道,無是道的本質屬性,無中蘊含著有,有中隱含著無,有無於人的認識而言,是顯隱關係。

◎無,是就人的認識能力而言,如宇宙起始奇點,沒有時空,人思維不可及,有由無化生,是無的象物,無化生有,而無並未消失,而是隱含在有中。

◎反,有兩層含義,一是返,道的運動規則是循環往複,「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二是相反相成,向著相反的方向轉化,「有無相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弱,柔弱是道的功用,柔弱如水如嬰兒,道作用於萬物而萬物自然,弱是無己無私,是順應天道、順應時勢,是生存之道。


有無、陰陽、大小、上下、動靜不是二元對立的,是二元融合的。對立互補的兩方共同存在於同一事物之中,兩方的彼此消長是此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動力。(如同《矛盾論》里所說的:「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道德經里所描述的好的、理想的狀態,是一種平衡的狀態,一種由矛盾的雙方共存,對立又調合,所達到的一種動態的平衡。在這種狀態中矛盾雙方是勢均力敵的,所以要把弱的一方變強,直到二者平衡。

有與無的彼此消長成就了「道」,「道」成就了天、地、天下萬物(包括人)。有與無同謂「玄」,是一切的開始。


道德經教我們最重要的是辯證思想!第十四章也不例外。不過,這章講到具體的方法論,就是在辯證的過程中,如何把握機會和趨勢!我理解為在形勢將反轉,或者新事物新趨勢形成時,是介入的最好時機。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雪漠:「有」因「無」而生妙用

?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

?

?

車輪

你也許見過西部的大車,西部大車有兩個很大的輪子,我在遊記《從嶺南到西部》里就寫過它。老子所說的車,就是這種大車。孔子周遊列國坐的是這種大車,打仗用的戰車也是這種大車。中國古代沒有橡膠,沒有輪胎,只能用這種車子。直到今天,西部還有人用這種大車。我們到藏區去的時候,就見過人們用這樣的大車,拉車的一般是牛,因此叫牛車。牛車的每個輪子上,都有三十根木條,它們向內匯聚到一個中空的圓木圈上,看起來就像圓木圈向四周射出去的光線,我們故稱之為「輻條」,也就是「輻射出去的木條」。圓木圈的中心必須是空的。如果圓木圈的中心不是空的,是滿的,輪子就沒法安到車軸上,不成為車的一部分,輪子就不叫車輪,更不可能帶動車子前進了。所以,輪子的關鍵,就是轂的「空」,有了這個「空」,輪子的「有」才能起作用。所謂的轂,就是軸心。

軸心時代

在人類歷史上,「軸心時代」非常重要,大概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在那個時代,東西方几乎同時出現了好幾個偉大的哲學家,有人說: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又教出了柏拉圖,柏拉圖也教出了亞里士多德,他們都對古希臘文明、甚至整個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印度有釋迦牟尼;古代中國也有孔子和老子。實際上,在那段時間裡,世界上並不僅僅出現了這些人,而是出現了很多很多的大師。

比如

跟老子、孔子同時代的有諸子百家,像墨子就非常了不起,他的兼愛非攻學說影響很大,他到處去傳播、希望諸侯停止戰爭的行為也很偉大;

跟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也有尼乾子,尼乾子的境界很高,非常了不起,包括當時的九十六種外道、婆羅門的很多大師,能跟釋迦牟尼辯論,說明他們也很了不起,都在一定水平之上。

?

英國哲學家凱倫·阿姆斯特朗寫過一本書,專門研究這個時代,叫《軸心時代》。很有意思。在那五六百年之間,大師們不約而同地將東西方文明推向了高峰。這肯定不是偶然,它是文明發展到一個程度後的必然結果。比如,老子就是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精華,創造出了他獨有的體系。釋迦牟尼也是這樣,他汲取了很多來自外道的文化精髓,創建了光照千古的佛教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無數的人因為接觸佛教而離苦得樂、改變命運。只是,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印度文明已經沒了佛陀時代的輝煌。但印度作為佛陀的故鄉,作為一塊有信仰的土地,仍然是一個世界無法忽視的存在。軸心時代雖然過去了,但軸心時代的思想精髓仍然在照耀世界。

兩個例子

陶土器皿

?

現在的西部仍然有這種器皿。我小時候就經常見到這種瓷器,非常粗糙。和上一些泥,把它捏成某種形狀,然後燒制讓它凝固、變硬,就成了某種器皿。熬藥用的砂鍋就是這樣出來的。當代人依然在用這種砂鍋熬中藥,聽說因為不能用鐵鍋熬藥,如果用鐵鍋熬藥,葯就會變質,影響藥效。老子認為,器皿之所以能用,同樣因為它的裡面是空的,不是滿的;如果裡面是滿的,它就盛不了東西。

蓋房子

?

蓋房子的時候,你必須在牆的裡面和中間掏出洞來,才能安上門窗、才能住人裝東西。我們去隴東採訪時,就見過這樣的窯洞。老百姓蓋不起房子,就在山上挖出洞來。陝北的很多地方直到今天仍是這樣,有許多窯洞。人住在洞里。有了洞,人們才能住進去,要不山上是沒法住人的。

老子為什麼一直強調空了才有用?

因為,他想說明一個樸素的道理:「有」許多時候都必須依託於「無」,才能生起妙用;沒有「無」,生命就太滿了,世界也構不成世界。天地也是這樣,正是因為「空」,天空才成了天空,大地才成了大地。

但要注意,老子在這裡說的「空」,不是佛教的「空」——前者是「沒有」,而後者是「變化」,兩者不是同一個東西。我們一定要把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空」分開。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尤其在這裡,空有、有無和空性不是同一個東西。這裡的「無」是沒有、不存在,也就是一些學者理解的那個無,它不是空性。它和有是二元對立的,它相對於器皿的有而存在,相對於輻條的有而存在,相對於門窗、牆壁的有而存在,有了客觀存在的「器」,才有這裡的「空」和「無」。


根據道德經的成書年代,反是反覆之意;弱是曲折之意。此句真意不可說,需要順藤摸瓜。如水變成水蒸氣,又由水蒸氣變成水。這是反者道之動;地下水不是直接就變成雨水,而是需要一個曲折的過程,這是弱者道之用。水是有,氣化後是無,再液化後又變成有。這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什麼是反?應該是各復歸其根。弱者道之用,應該是形容水的柔弱,並不可阻擋,游於萬物之間無有入無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意思應該是指天下萬物從有物生成,而有物又從無物生成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道德經》「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老子為什麼要出函谷關?
如何理解「躁勝寒 靜勝熱,清凈為天下正「?
有沒有人推薦哪個版本的《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中有教授人搞陰謀詭計的內容嗎?

TAG:哲學 | 道家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